中医诊断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5624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3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中医诊断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中医诊断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中医诊断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中医诊断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中医诊断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中医诊断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中医诊断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中医诊断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中医诊断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中医诊断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中医诊断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中医诊断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中医诊断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中医诊断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中医诊断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中医诊断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中医诊断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中医诊断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中医诊断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教案.docx

《中医诊断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教案.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诊断教案.docx

中医诊断教案

中医诊断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

(64学时)

 

 课

案 

 

 

 

西安海棠职业学院

医学院

主讲:

2009年2月23日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

授课内容绪论

授课时数2(100分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部分内容自学,诊断的内容与发展简史等可展示实物资料。

教学目的1.掌握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的含义。

2.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3.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简史。

教学过程

1.诊断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的。

(10分钟)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初步介绍症、病、证的概念。

(30分钟)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20分钟)

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20分钟)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15分钟)

6.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5分钟)

重点:

①病、证、症各自的含义及关系;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难点: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思考题:

1.什么是“症”?

症有何临床意义?

2.“病”与“证”的概念有何不同?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有哪三点?

参考文献1.《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2.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绪论

概述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诊法即中医诊察搜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二)诊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三)辨证即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抽象。

亦即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

(四)病案即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

又称病历,古称诊籍。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一)司外揣内

(二)见微知著(三)以常衡变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审察

(二)诊法合参(三)病证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一)渊源

(二)发展(三)展望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一)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5分钟)

(二)不断进行临床实践(25分钟)

(三)注意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30分钟)

教学手段以标题板书和内容讲述为主。

小结

基本内容:

本章节讲述了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

重点讲述:

①病、证、症各自的含义及关系;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难点分析: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作业题复习思考题:

1.整体审察的原则,对于诊断疾病有何意义?

2.病证结合的原则,对于诊断疾病有何意义?

教案首页

第2次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年级专业、层次

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讲授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问诊

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案续页)

1.掌握“问诊”、“主诉”的含义及现病史的含义和内容。

2.熟悉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一般情况、既往史、个人生活史。

3.了解问诊的意义、家族史。

4.掌握“恶寒”、“畏寒”、“恶风”、“发热”的概念。

5.掌握“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与临床意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问诊的含义、意义及方法(20分钟)

2.问一般情况(5分钟)、主诉(15分钟)、现病史(20分钟)、既往史(5分钟)、个人生活史(10分钟)、家族史(5分钟)

3.掌握“恶寒”、“畏寒”、“恶风”、“发热”的概念(10分钟)

4.掌握“恶寒发热”、“但寒不热”的概念与临床意义(30分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问诊示范,列举病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①问诊的含义;②主诉;③现病史

难点:

①确定主诉;②主诉与主症的关系;③如何围绕主诉询问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分配

第一章问诊

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20分钟)

一、问诊的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30分钟)

一、一般情况

二、主诉

三、现病史:

四、既往史

五、个人生活史

六、家族史

第三节问现在症

一、问寒热

恶风、恶寒、畏寒、发热的概念。

(一)恶寒发热

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的症状,多见于外感病的初起阶段。

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

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

(20分钟)

(二)但寒不热

指病人只感怕冷不觉发热的症状,是里寒证的寒热特征。

新病恶寒——里实寒证。

久病畏寒——里虚寒证。

(20分钟)

教学手段以标题板书和内容讲述为主。

小结

基本内容:

本章节讲述了问诊的概念、主要内容。

重点讲述:

①主诉;②现病史;③在外感表证中,与寒热轻重的相关因素。

(教案续页)

难点分析:

①如何确定主诉;②主诉与主症的关系;③如何围绕主诉询问

作业题复习思考题:

1.问诊的意义和内容是什么?

2.寒热的表现形式(类型)及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教案首页

第3次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年级专业、层次

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讲授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问诊

第三节问现在症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与临床意义

2.掌握“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概念

3.掌握“有汗无汗”的临床意义及“特殊汗出”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4.熟悉“局部汗出”的内容及临床意义及“疼痛”的病机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但热不寒(25分钟)

2.但寒不热(5分钟)

3.问汗(50分钟)

4.掌握“问疼痛”的部位、性质及临床意义(40分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问诊示范,列举病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①“寒热”的类型及临床意义;②特殊汗出;③问疼痛的部位与性质

难点:

潮热、微热的病因病机

小结基本内容:

本节讲述了但热不寒、但寒不热、问汗和问疼痛四大内容。

重点讲述:

①但热不寒;②特殊汗出;③疼痛的部位与性质

难点分析:

潮热、微热的病因病机

作业题复习思考题:

1.试述恶寒、畏寒、壮热、潮热各自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试述自汗、盗汗、绝汗、战汗各自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3.疼痛按性质分有哪些?

分述其概念及临床意义。

教案首页

第4次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年级专业、层次

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讲授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问诊

第三节问现在症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头晕”、“心悸”、“脘痞”、“耳鸣”、“耳聋”、“目眩”、“失眠”、“嗜睡”等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掌握“耳鸣”和“耳聋”的虚实鉴别、“嗜睡”和“昏迷”的鉴别

3.了解问“头身胸腹不适”的范围,“重听”、“目痛”的临床意义

4.掌握问“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口味”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5.掌握“便次异常”、“便质异常”、“排便感异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问头身胸腹(10分钟)

2.问耳目(10分钟)

3.问睡眠(20分钟)

4.问饮食口味(50分钟)

5.问大便(30分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问诊示范,列举病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问饮食

难点:

①心悸、腹胀、耳聋、嗜睡的病因病机;②口渴与饮水、不同口味的临床意义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四、问头身胸腹

(一)头晕概念及临床意义。

(二)胸闷概念及临床意义。

(三)心悸概念及临床意义。

(四)胁胀概念及临床意义。

(五)脘痞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腹胀概念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

(一)问耳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

(二)问目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

(一)失眠概念及临床意义。

(二)嗜睡概念及临床意义。

七、问饮食口味

(一)口渴与饮水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

(二)食欲与食量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

(三)口味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

(一)大便便次、便质以及排便感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10分钟)

教学手段以标题板书和内容讲述为主。

小结

基本内容:

本节讲述了问头身胸腹、问耳目、问睡眠、问饮食口味、问二便等内容。

重点讲述:

问心悸、嗜睡、饮食口味

难点分析:

①腹胀、耳聋、嗜睡的病因病机;②口渴与饮水、不同口味的临床意义

作业题复习思考题:

1.惊悸、怔忡、心悸三症的内在联系及形成机理是什么?

2.嗜睡、昏睡、昏迷三者有何不同?

教案首页

第5次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年级专业、层次

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讲授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问诊

第三节问现在症

第二章望诊

第一节全身望诊(神)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尿次异常”、“尿量异常”、“排尿感异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2.熟悉“除中”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3.了解问“经带”的内容

4.掌握“望神”的概念及“得神”、“失神”、“假神”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5.熟悉“全身望诊”与“望神”的意义及“少神”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6.了解望神的原理及注意事项、神乱的表现与主病、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问小便、问经带(40分钟)

2.望诊、望神的概念、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20分钟)

3.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其临床意义(45分钟)

4.神乱的表现和主病(15分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问诊示范,列举病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神的分类与判断

难点:

①假神的病机与识别;②神乱与失神的临床鉴别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二)小便

尿次、尿量及排尿时的异常感觉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

(一)月经

(二)带下

第二章望诊

概念与方法。

第一节全身望诊

一、望神:

(60分钟)

(一)望神的原理、概念、方法

(二)神的具体表现

1.得神:

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2.少神:

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3.失神:

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4.假神:

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5.神乱:

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教学手段以标题板书和内容讲述为主。

小结

基本内容:

本节讲述了问小便、问经带、望诊、望神的概念、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其临床意义、神乱的表现和主病等内容。

重点讲述:

神的分类与判断。

难点分析:

①假神的病机与识别;②神志错乱失常与邪盛神乱的临床鉴别;③假神与病情好转的鉴别。

作业题复习思考题:

1.试述得神、失神的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2.何为假神?

其病因病机如何?

教案首页

第6次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年级专业、层次

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讲授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章望诊

第一节全身望诊(色、形、态)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望色的概念、常色、病色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形体胖瘦”、“动静姿态”的表现和意义

3.熟悉“望色”、“望形体”、“望姿态”的意义

4.熟悉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

5.了解望色诊病、望形诊病、望态诊病的原理、面部分候脏腑的理论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望色的概念、原理与意义(10分钟)

2.常色与病色的区别及其五色主病(60分钟)

3.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与望色注意事项(10分钟)

4.望形体:

强、弱、胖、瘦、体质形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20分钟)

5.望姿态:

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20分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媒体课件、幻灯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五色主病

难点:

①气与色的关系、意义;②“形胜气者夭,气胜形者寿”的理解;③脏腑色部定位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二、望色

(一)望色诊病的原理:

原理、意义和面部分候脏腑。

(二)常色与病色:

病色的特点与分类。

(三)五色主病:

1.赤色主病,分类及其主病;

2.白色主病,分类及其主病;

3.黄色主病,分类及其主病;

4.青色主病。

5.黑色主病。

(四)望色十法

(五)望色的注意事项

三、望形

(一)望形诊病的原理

原理和意义

(二)望形体的内容

强、弱、胖、瘦、体质形态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四、望态

(一)望态诊病的原理

原理及意义。

(二)望态的内容

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40分钟)

教学手段以标题板书和内容讲述为主。

小结

基本内容:

本节讲述了望色的概念、原理;常色、病色、五色主病、形体的强、弱、胖、瘦和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等内容。

重点讲述:

五色主病

难点分析:

①气与色的关系、意义;②“形胜气者夭,气胜形者寿”的理解;③脏腑色部定位。

作业题复习思考题:

6.常色、病色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7.观察病色的关键是什么?

8.试述五色主病?

教案首页

第7次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年级专业、层次

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讲授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章望诊

第二节局部望诊

第三节望排出物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小儿囟门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斑与疹的表现及其鉴别

3.熟悉目部分候五脏的理论及皮肤的常见病证

4.了解“目”、“耳”、“鼻”、“口与口唇”、“齿与龈”、“咽喉”、“躯体”、“四肢”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5.掌握痰的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6.熟悉二便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40分钟)

2.望皮肤:

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痞、痈疽疔疖的表现及临床意义(30分钟)

3.望二阴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10分钟)

4.望排泄物:

痰涕、涎唾、呕吐物、二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及其一般临床意义(40分钟)

5.望诊实验(3月17日3节)

教学方法:

媒体教学为主、重点讲解、自学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①望目(五轮学说);②斑与疹;③痰的性状及临床意义;④呕吐物

难点:

①痰的色、质、量、味及其临床意义;②皮肤的色泽变化及其常见病证;③五轮学说的理论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配

第二节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头面部的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二、望五官

五官的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三、望躯体

躯体的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四、望四肢

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五、望二阴

二阴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六、望皮肤

(一)色泽异常:

常见的病理肤色及意义。

(二)形态异常:

常见形态异常的特征及意义。

(三)皮肤病症:

斑与疹的特征;痈疽疔疖的特征。

第三节望出物

一、望痰涕:

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二、望涎唾:

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三、望呕吐物:

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四、望二便:

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40分钟)

教学手段以标题板书和内容讲述为主。

小结

基本内容:

本节讲述了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皮肤、排泄物、二阴

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重点讲述:

①望目(五轮学说);②斑与疹;③痰的性状及临床意义;④呕吐物

难点分析:

①痰的成因;②皮肤的常见病证;③五轮学说理论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复习思考题:

9.常见的目形异常有哪些?

10.斑与疹有何不同?

11.痈、疽、疔、疖四者有何不同?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二、望色

(一)望色诊病的原理:

原理、意义和面部分候脏腑。

(二)常色与病色:

常色的特点与分类。

病色的特点与分类。

(三)五色主病:

1.赤色主病,分类及其主病;

2.白色主病,分类及其主病;

3.黄色主病,分类及其主病;

4.青色主病。

5.黑色主病。

(四)望色十法

(五)望色的注意事项

三、望形

(一)望形诊病的原理

原理和意义

(二)望形体的内容

强、弱、胖、瘦、体质形态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四、望态

(一)望态诊病的原理

原理及意义。

(二)望态的内容

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40分钟)

教学手段以标题板书和内容讲述为主。

小结

基本内容:

本节讲述了望色的概念、原理;常色、病色、五色主病、形体的强、弱、胖、瘦和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等内容。

重点讲述:

五色主病

难点分析:

①气与色的关系、意义;②“形胜气者夭,气胜形者寿”的理解;③脏腑色部定位。

作业题复习思考题:

12.常色、病色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13.观察病色的关键是什么?

14.试述五色主病?

教案首页

第8次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年级专业、层次

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讲授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章望诊

第四节望小儿指纹

第三章舌诊

第一节舌诊概说

第二节望舌质(色)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指纹颜色、长短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望指纹的方法及望小儿指纹的要点

3.了解望小儿指纹诊病的原理

4.掌握舌诊的含义、方法及注意事项、正常舌质的表现、常见异常舌质(色)的表现及一般临床意义,并能够识别临床常见舌质

5.熟悉舌的结构、舌诊原理及舌象的生理变异因素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望小儿指纹:

望指纹的方法、正常指纹、指纹变化的一般临床意义(40分钟)

2.舌的结构、舌诊原理、舌面的分部、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和注意事项(40分钟)

3.望舌质:

舌色的淡红、淡白、红、绛、紫的特征及临床意义(40分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①病理小儿指纹;②正常舌象的特征、异常舌质(色)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难点:

舌面的分部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第四节望小儿指纹

概说:

概念、原理与方法

一、正常小儿指纹

正常小儿指纹的特征

二、病理小儿指纹

指纹颜色、长短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第三章舌诊

舌诊的概念、起源、发展及现状

第一节舌诊概述

一、舌的形态结构:

丝状乳头、蕈状乳头对舌象的影响。

二、舌诊原理:

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关系。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体位与伸舌姿势

(二)舌诊的方法

(三)诊舌的注意事项

四、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

(一)舌诊的内容

(二)正常舌象

(三)舌象的生理变异

第二节望舌质

一、舌色

(一)淡红舌:

特征与临床意义。

(二)淡白舌:

特征与临床意义。

(三)红舌:

特征与临床意义。

(四)绛舌:

特征与临床意义。

(五)紫舌:

特征与临床意义。

(40分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图谱、幻灯、实物模型,边看边讲。

小结

基本内容:

本节讲述了望小儿指纹的方法、临床意义和望舌的原理、方法,正常舌象的特征和病理舌色的特征与意义。

重点讲述:

①病理小儿指纹;②正常舌象的特征、异常舌质(色)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难点分析:

舌诊的原理与舌面脏腑部位分部。

作业题复习思考题:

1.试述病理小儿指纹的常见表现与临床意义?

2.简述舌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案首页

第9次课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年级专业、层次

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教授授课方式讲授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章舌诊

第二节望舌质(质、态)

第三节望舌苔(苔质)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常见异常舌质(形)的表现及一般临床意义,并能够识别临床常见舌质

2.掌握异常舌质(态)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异常舌苔(苔质)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望舌质:

舌形的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的特征及临床意义(40分钟)

2.望舌态的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40分钟)

3.望苔质的薄厚、润燥、腐腻、剥落、偏全、真假的特征及临床意义(40分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图谱、幻灯、实物模型,边看边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异常舌质(形)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舌态、苔质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难点:

舌态的病因病机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二、舌 形

(一)老、嫩舌:

特征与临床意义。

(二)胖、瘦舌:

特征与临床意义。

(三)点、刺舌:

特征与临床意义。

(四)裂纹舌:

特征与临床意义。

(五)齿痕舌:

特征与临床意义。

三、舌态

(一)痿软舌:

特征与临床意义。

(二)强硬舌:

特征与临床意义。

(三)歪斜舌:

特征与临床意义。

(四)颤动舌:

特征与临床意义。

(五)吐弄舌:

特征与临床意义。

(六)短缩舌:

特征与临床意义。

四、舌下络脉:

特征与临床意义。

第三节望舌苔

一、苔质

(一)薄、厚苔:

特征与临床意义。

(二)润、燥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