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大学生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5771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珍惜大学生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珍惜大学生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珍惜大学生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珍惜大学生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珍惜大学生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珍惜大学生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珍惜大学生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珍惜大学生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珍惜大学生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珍惜大学生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珍惜大学生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珍惜大学生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珍惜大学生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珍惜大学生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珍惜大学生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珍惜大学生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珍惜大学生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珍惜大学生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珍惜大学生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珍惜大学生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珍惜大学生活.docx

《珍惜大学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珍惜大学生活.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珍惜大学生活.docx

珍惜大学生活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绪论部分的教学,使学生们明确“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认识到学习“基础”课与自己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能否学好这门课关系到自己的未来前途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而激发起学生努力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及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三、教学难点:

大学生怎样才能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四、主要外语词汇:

修养:

accomplishment;training;mastery;修身:

cultivateone’smoralcharacter;修心养性:

cultivateoneselfthrough;大学:

university;college;高等教育:

highereducation;适应:

suit;adaptto;adjustto

五、教学内容:

适应人生新阶段;肩负历史新使命;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六、复习思考题

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是什么?

3.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内涵的理解。

4.结合实际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与方法。

七、辅助教学情况:

多媒体课件

八、主要参考文献

1.陈勇主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疑难问题解析》高教出版社2006年版。

2.刘书林主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戴艳军,杨慧民主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解析》高教出版社2006年版。

4.宇文利,秦维红等著,《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教程》,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版。

5.《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增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辅导专辑。

6.徐方著:

《大学人文十四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教学内容:

青年男女要走上生活了。

在你们面前的太阳是引人入胜的——它只是在地平线上升起,它的行程还在前面。

——苏霍姆林斯基

愿你们每天都愉快地过着生活,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可爱之点,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

——居里夫人

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歌德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柏拉图

作家柳青曾这样写道: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之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而从中学迈进大学,经过大学的洗礼,走向社会,则正是人生道路的“紧要之处”。

大学生活既为大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人生发展平台,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为人生发展设置了需要逾越的阶梯,是人生发展充满着各种挑战和危机的时期。

从中学到大学,实现了人生发展的大转变,大学生要勾勒自己美好的人生发展前景,首先应适应好大学生活。

一、适应人生新阶段

从中学到大学,大学生开始了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面临着生活上的自理,管理上的自治,学习上的自觉,思想上的自我教育,目标上的自我选择。

在这个新阶段中,困难和矛盾将接踵而来。

每个大学生都会经历一个从盲目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

因此,了解大学生活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了解大学生所处的人生发展阶段及所应完成的发展任务,正确认识自我,实现角色转变,认识大学新生可能碰到的主要矛盾和障碍,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地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争取一个良好的开端,是大学生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

为什么读大学?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大学是孕育知识的温床、传播知识的牧场、应用知识的试验场。

图书馆中丰富的藏书,可以帮你畅游知识的海洋。

这里环境幽静,思想活跃,信息畅通,资料丰富,优雅的校园环境,浓重的学术气息,将会有助于丰富你的思想。

大学是良师的故乡,学教结合,师生相长,加上严谨的学风、系统的专业训练,定能不断提高你的专业学习和研究能力,满足你对知识的渴望。

因此,大学也是成才的摇篮。

大学是人生的新阶段,当代大学新生步入大学将面临新的环境,新的伙伴,新的特点,新的生活,直接面临三大变化:

1.学习要求的变化。

第一,学习的主动性要求增强。

如果说中学着重人的智慧潜能的积累的话,那么大学则强调培养人的智慧行为,也即培养人运用各种基本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截然不同的特点是依赖性的减少,代之以主动自觉地学习。

大学教育的内容是既传授基础知识,又传授专业知识,教育的专业性很强,还要介绍本专业、本行业最新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发展状况。

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比中学要大为扩展。

课堂教学往往只是提纲掣领式的,教师在课堂上只讲难点、疑点、重点或者是教师最有心得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就要由学生自己去攻读、理解、掌握。

大部分时间是留给学生自学。

大学的学习不能像中学那样完全依赖教师的计划和安排,学生不能只单纯地接受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潜力。

这种充分体现自主性的学习方式,将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并反映在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学习的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自主选择等等。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适应大学学习主动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个大学生都要养成自学的习惯。

正如钱伟长教授所说:

一个人在大学四年里,能不能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会自学的习惯,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能否学好大学的课程,把知识真正学通、学活,而且影响到大学毕业以后,能否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三年左右的时间人类的知识量就会翻一番,不会自学或未能养成自学的习惯,不会更新知识是不行的。

在学习方法的选择上,大学生更应发挥主动性。

一般来说大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四种:

按教育大纲规定的课堂学习活动;补充课堂学习的自学活动;独立钻研的创造性活动;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的学习活动。

在各种不同的学习形式中,都要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大学的学习,不再是去死记硬背老师所讲的内容,而是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专业要求,选择、吸收有用的知识。

在方法上要自主选择,靠自己去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

第二,大学学习的专业性和综合性要求增强。

大学教育具有最明显的专业性特点。

从报考大学的那一刻起,专业方向的选择就提到了考生面前,被录取上了大学,专业方向就已经确定了。

四年大学学习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一大方向来安排的。

大学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高层次的专业学习,这种专业性,是随着社会对本专业要求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深入的,知识不断更新,知识面也越来越宽。

为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这种专业性通常只能是一个大致的方向,而更具体、更细致的专业目标是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或是在将来走向社会后,才能最终确定下来。

因此,大学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还要兼顾到适应科技发展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综合性知识要求的特点,尽可能扩大综合性,以增强毕业后对社会工作的适应性。

一般来讲,专业对口是相对的,不可能达到专业完全对口,这样,在大学期间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外,还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爱好,选修或自学其他课程,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为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既要热爱专业,同时又千万不可囿于狭窄的专业范围之内,要注意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

科学的本质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要寻求一种解释,而其他知识则是问题广阔的应答域。

当今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知识的交叉和嫁接。

日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福井谦一先生曾说过“知识就像植物的根,说不准在哪里会交错一起,形成新的增长点”。

所以,不仅理工科类学生要广泛涉猎人文知识,经管文法类学生也应广泛阅读一些带科普性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史,宽厚的知识铺垫是一个学者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必要保证。

但需注意的是要在“专”和“泛”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不可太专,也不可太泛。

第三,大学学习要求注重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社会对大学教育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

知识再多,不会运用,也只能是一个“知识库”、“书呆子”。

由于大学教育中的确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象,这就使得大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成为高等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是人才成长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既相辅相承又对立统一。

广博的知识积累,是培养和发挥能力的基础,而良好的能力又可以促进对新知识的掌握。

人才的根本标志不在于积累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其是否具有利用知识进行创造的能力。

创造能力体现了识、才、学等智能结构中诸要素的综合运用,大学生要想学有所成,将来在工作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所贡献,就必须注意各种能力的培养。

如科学研究能力、发明创造能力、捕捉信息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社会活动的能力、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等等。

2.生活环境的变化。

大学生活的新变化较以前的生活相比,大学生活是要求学生必须自主独立,不论衣食住行,学习,交友,以至认识社会和人生,都是需要依靠自己的知识,能力去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以此加速对新环境的适应过程。

生活环境的变化,体现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范围等方面,从生活方式中看,中学生大多住在家里,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生活空间,起居由父母安排,而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住宿,吃到食堂,凡事要靠自己处理,这种改变对缺乏独立生活的人来说是严峻的挑战,饮食方面的差异,气候与语言环境的变化,作息制度与卫生习惯的不同都可能造成适应不良,在大学里,生活领域也大大拓宽。

人际关系的变化,进入大学,全国各地的同学素昧平生,新的宿舍,新的班集体,脾气习惯各不相同,常常难以适应,师生关系没有以前密切,有时甚至只能在课堂上见到老师,在学校远离了父母,难以诉衷肠等,在这新的环境下要求大学生独立主动地与各种陌生人交往,社会化要求急速提高,总之要和谐。

管理体制的变化,管理方式上,大学生要求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

第一,离开父母,培养料理生活的独立性。

大学新生的大学生活,从围绕“一只书包两只碗,教室寝室图书馆”三点一线式循环开始的,这需要锻炼自己,不断提高料理生活的能力,逐步培养自己生活的独立性。

第二,人际交往,养成选择沟通的广泛性。

进入大学,大学新生可以同不同层次的学生交往和沟通。

他们人际交往通常往往经过相同的地域、相同的兴趣、相同的愉悦到相同的志向的发展过程。

应理性而和谐地交往。

第三,适应环境,提升自我内在的可塑性。

大学新生初进校园,适应环境成为当务之急,这需要提升自我内在的可塑性,努力与同学和睦相处,求同存异,抓大放小,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环境的变化。

[个案]

上海某高校学生小刘,在家里以“小王子”自居。

进入大学仍然我行我素,这种不可取的个性与室友格格不入。

一次在与同学的口角中,为了震住他人,竟把寝室的八个热水瓶全砸了,寝室变成了浴室,大家批评他不文明。

他一怒之下,又把大家集资的购买的彩电也砸了,随着一声巨响,他方如梦初醒:

“我真蠢,这可是要赔得呀”。

从此,小刘彻底的孤立了,他只敢熄灯后,偷偷地摸进寝室,睡觉严重失眠,从而产生了人际交往恐惧心理,后来经过老师的多次帮助和指导下,才逐步调整了自己不合群的个性,逐步适应了环境,逐步融入了群体。

--陶国富、王祥兴主编《大学生交往心理》第68页,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社会活动的变化。

第一,党团组织、学生会、班委活动正常开展。

大学新生应积极参加党团组织、学生会、班委活动。

在政治上积极要求上进,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世界风云。

不能“风声雨声读书声,不吭一声,国事家事天下事,管我啥事”。

而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既要懂中华文化,又要有世界眼光,在学生会、班委活动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第二,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生动活泼。

大学新生应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

在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三,课余文娱、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大学新生应积极参加课余文娱、体育活动活动。

在活动中,提升自己审美能力,培养自己的文体才能和增强自己强健的体魄。

(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青年人升入大学之后,意味着“人生中的第二次断奶”。

同学们离开了父母,告别了家乡,开始独立思考自己的人生,创造性地思考自己的未来。

这对于长期依赖父母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痛苦而又必须的过程。

然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学会自理、自立,变得成熟起来,坚强起来。

因此,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1.确立独立生活的意识。

进入大学,实际上就意味着独立生活的开始。

大学新生应确立独立生活的意识,以积极的心态理性安排自己的生活,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逐步树立自信、自律、自立、自强的精神,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2.虚心求教、细心体察。

三人行必有我师。

进入大学后会遇到很多以前没有遇到的问题,此时,大学新生应虚心向老师求教,向成熟和优秀的同学学习,细心体察自己的生活,循序渐进,逐步适应,自己来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3.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的经验。

实践出真知。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大学新生应在实践中不断磨砺,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大胆实践,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个案]:

上海外国语附中有个女生周雁声,远离父母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一开始生活很不适应,后来,她对学习和生活重新作了安排,清晨,穿了旱冰鞋,给各个校区的学生送英语报,既锻炼身体,又熟悉校园环境;下午上图书馆,消化老师的讲课内容、并进行预习和自学;晚上为资料室电脑操盘,既熟悉了资料系统,又提高了计算机技能。

在实践中她逐步提高了独立生活能力,坚持学习生活两不误,毕业时由于品学兼优,被评为“哥伦比亚大学荣誉学员。

(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中心内容和主要任务,它既是未来事业的准备,也是未来事业的开端。

而且大学的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和学习要求与中学的要求都不同了。

一位西方的教育家说过:

“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需要站起来,四面观望。

”大学学习不是从一个门槛跨入另一个门槛,而是攀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每个学生都要对其特点和规律有所认识和把握,都要不断调整和适应,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1.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

一是学习的知识面要广,既要学习专业知识,也要学习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还要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各方面的知识。

二是学习目的的确立要全面,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运用知识,还要学习怎样学会学习,以及学习提高自己能力和素质的方法。

三是学习的途径要全面,不仅要掌握课堂知识、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还要向实践学习、向生活学习。

2.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

自主学习是能动的学习,学习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专业。

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制定切实的学习计划,科学安排学习时间,充分利用大学的学习条件和资源,积极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

创新学习是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首先,要把创造性思维渗透到学习中去,大胆开拓,敢于突破,获得新知识;其次,要把知识与创造有机结合,把知识内化变成能力;再次,要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发现别人未发现的东西。

逐步养成科学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4.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进入21世纪,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令人目不暇接,人类知识总量也在迅速翻番。

越是社会发展走到了高级阶段,人们对学习的意识也就需要越清晰,并且对学习的认识也需要越明朗。

学习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无论你处于什么环境之下,也无论你已经是什么年龄,更无论你是从事什么职业,同时,也不论你已经掌握了多少知识与技能,学习对于你来说,永远都只仅仅是开始,而绝不会是结束。

宋代诗人黄山谷曾说:

“人如三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不断获得新知识、获得新本领,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培养优良的学风

学风是为学之本、立业之基。

所谓学风,是指学习者个体对学习的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的精神风貌。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学风问题既是思想方法问题,也是学习态度问题,学风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大学生的学风是大学生业务素质的灵魂,它关系到大学生以什么样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来对待自己的学业和不久将来的工作和事业。

养成优良的学风,应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上下功夫:

1.勤奋。

勤奋就是要发奋努力、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永不懈怠。

勤奋刻苦是一切成就大学问、大事业的人共同具备的基本美德。

中国古代就有囊萤照书、凿壁偷光等动人故事。

孔子病重,虽然他的弟子商瞿占卜后得知的结果是,中午孔子就要死了,但孔子仍要其弟子取书来看,认为到中午前的那段时间不可浪费。

真可谓勤奋惜时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爱因斯坦直到去世的前几天,还在改写关于统一场论的著作,直到点下最后一个句号。

周恩来曾说:

“非勤无以致其功,非勤无以毕其事”,任何伟人都不认为自己生来就比他人聪明,学问和才干是来自于刻苦勤奋。

大学学习内容的专业性、系统性的特点,在广度上和深度上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同学们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刻苦学习,勤奋努力。

清末民初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作品《人间词话》中说过: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XX,回首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先生把人生追求成功的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并各用了一句宋词加以形容。

这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句是说,一个人立志在某一领域内做出一番成绩,必然要高瞻远瞩,但由于感到前途未测,自然会生出一种孤独惆怅的感觉;第二句是说,一个人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必会经过一个极其艰苦的奋斗过程;第三句是说,在经历了以上过程后,就会渐入佳境,既而获得成功。

  这就是王国维先生总结出来的人走向成功的步骤,今天就来讲一讲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要做好这一步,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需要勤奋的学习。

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特别是要学好。

著名发明家爱迪生说过: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王国维先生也正是因为自己坚持不懈的勤奋努力,才最终成为了一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一代大师。

2.严谨。

严谨就是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做到严肃、严格、严密。

严肃是指认真的学习态度和扎实的学习作风,反对学习上轻率浮躁、马虎应付的态度;严格是指对知识的掌握要弄懂弄通,对技术的掌握要严守规范,反对粗制滥造和不求甚解,反对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严密是指对学习、对生活、对工作要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包括在学习的安排上要周全有序,有条不紊地妥善处理学习中的各种关系。

有些同学在学习时,很不在意基础知识,而是急于想去研究一些高难度的问题,这样做肯定是没有多少效果的。

我们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且看数学大师华罗庚所作的一首诗:

“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

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

埋头苦干是第一,熟能生出百巧来。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这首诗虽然语言平白易懂,但揭示的道理却很深刻,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华罗庚作为一位在数学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师,却如此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不能不使人警醒。

本来,基础知识就像楼房的地基——地基没有搞好,就想盖高楼,这显然是在白日做梦。

在学习上,如果连最基础的知识还没掌握好,就浮躁的去研究那些高难度的问题,也实在是自欺欺人。

只有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在熟练的情况下掌握好的方法,才能去解决其它的难题。

华罗庚也正是因为遵循着这种严谨的科学作风才成为了著名的数学家。

我们在现阶段学习的大多是所谓的“公共基础课”,是基础的基础,我们只有谦虚谨慎的学好每一门课,才可能在今后的专业课中取得好的成绩。

同时,华罗庚也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

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是说,自己在清华念书时每天清晨五点多就去图书馆看书,而那时华罗庚“已经把书背完了”。

我们不能不钦佩这位数学大师的精神。

中国古时候有这样一副对联:

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下联是,“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同样,这副对联也可以带给我们很深的启示。

3.求实。

求实就是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轻信,不弄虚作假,不贪图名利,“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培养扎实打基础、老实做学问的学风,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唯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功夫。

谦虚是求实的必然要求,只有虚怀若谷,才能博采众长,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

案例:

苏轼教子求实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散文名篇《石钟山记》就是他“教子求实”的佐证。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担当团练副使。

这是一个闲差使,43岁的苏轼得以有闲经常与长子苏迈一起读书作文,说古论今。

有一天,父子俩不知怎的竟谈到了鄱阳湖畔石钟山的名称由来。

苏迈从《水经注》等古书中找出许多说法,如“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止响腾,余音徐歇”。

对这些说法,苏轼都觉得是牵强附会,实不可信。

苏迈想找其它书,苏轼阻止了他:

“不用找了。

大凡研究学问、考证事物,切不可人云亦云,或者光凭道听途说就妄下结论。

看来,石钟山这个问题,还必须实地考察求实才能解决呢!

” 

“石钟名称由来”这一问题,在苏轼父子俩的心中一悬就是5年,一直到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才有了解决的机会。

是年六月初九丁丑日,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江西省鄱阳湖东)担任县尉,48岁的苏轼送他到湖口,顺便带着苏迈一起考察石钟山。

白天,庙里的和尚叫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间挑了其中的一二块石头来敲打地,父子俩当然不相信。

月光明亮的当晚,父子俩乘着小舟来到山的绝壁下,沿着山脚寻找。

寻到一个地方,只听见一阵阵清畅高扬的声音,“噌 如钟鼓不绝”,原来,这里的山脚下遍布石窍,大小、形状、深浅各不相同。

它们不停地受到波涛撞击,所以才发出各种不同的音响,宛若周景王的无射钟,魏庄子的歌钟,庞大乐队中的钟鼓齐鸣一般……父子俩此刻终于恍然大悟:

这才是“石钟”名称的由来啊!

 

难能可贵的是,苏轼能抓住父子俩同探石钟山这件事,谆谆告诫儿子苏迈:

“石钟”名称由来,此事本不难明白,只须实地考察就行了,由于一般人不肯去下这功夫,宁愿到书本里去寻找答案,而浅薄的人又往往附会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来解释,最终以讹传讹,使本不难明白的事千百年来不得明白。

你应当切切记住,“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是不可能找到正确答案的!

为让儿子更深刻地理解“求实”的重要性,苏轼又提笔撰文。

于是,苏迈乃至后人就读到了出自苏轼笔下的名篇《石钟山记》。

4.创新。

创新就要不拘陈规,敢为人先,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

创新是时代的呼唤,是21世纪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之一。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人才,作为今后几十年社会各条战线的骨干,更需要自觉培养勇于创新的品质和才干。

案例:

敢于创新的校园发明家黎颖莉,南华大学医学院2000级学生,原校学生科协秘书长。

2003年11月中旬,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

肩负着南华两万余名师生的重托,梁昊飞和黎颖莉为此次竞赛做了充分而细致的准备。

由他俩共同主持研发的戒烟牙膏吸引了众多专家、企业人士、厂商的目光,成为本次比赛的一大亮点。

经过专家的考核评比,戒烟牙膏以其“途径好、见效快、治标又治本”的特点征服了裁判,荣获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二等奖。

这是戒烟牙膏第五次在重大竞赛中获奖。

它的发明者梁昊飞、黎颖莉也再次成为校园的新闻人物。

曾作为学生科协的两位负责人,梁昊飞和黎颖莉深知责任的重大。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他们想到了戒烟产品,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