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5994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14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题型

填空10×1’=10’

单选10×1’=10’

多选10×1’=10’

名词解释4×5’=20’

简答3×8’=24’

论述2×13’26’

计算

案例分析

绪论

什么是财政?

各种财政现象的共同特征?

1.所有财政现象的共有特征:

1以国家为主体;

2以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为客体(对象);

3以国家权利为根据;

4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

5以分配过程为自己的作用领域。

2.财政的定义:

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自己的特有权利,对社会产品的价值进行分配、再分配所形成的分配活动关系。

简称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

如何理解财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1.财政是历史范畴和经济(分配)范畴的统一。

2.财政产生的直接条件是国家的产生,根本条件或经济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

3.伴随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更迭,财政依次经过了奴隶制国家财政、封建制国家财政、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和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等四个阶段。

4.财政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始建于资本主义时期,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被公认为财政学的鼻祖。

5.财政学的学科性质:

财政学是一门宏观经济学科,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科,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

第一章市场经济与财政职能

1.市场机制:

推动市场经济运行的主导力量,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建立的联动关系。

2.市场缺陷(市场失灵或市场失败):

指纯粹市场机制的现实调节结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

分两种类型:

(1)条件性市场缺陷

1竞争的不完全性。

2外部效应。

即外部经济,指人们从事某项经济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但行为人并未支付相应的的成本(外部成本)和获得应有的货币报酬(外部效益)。

3信息不充分。

4交易成本。

5偏好不合理。

(2)原生性市场缺陷

1收入分配不公。

2经济波动。

3.混合物品:

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双重属性的物品。

存在原因有两点:

(1)“拥挤性”——即某些物品达到一定规模,边际成本不再为零。

(2)“外部经济性”——某些物品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性,消费者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会给他人或社会带来积极影响;如高等教育。

4.什么是公共物品?

它产生的原因?

公共物品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物品。

公共物品的特征:

(问答或小题)

(1)同私人物品比,纯粹公共物品的根本特征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2)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非排他性:

1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在技术上难以将不付费的消费者从受益者行列中排除,或排除成本过高;

2任何人消费公共物品不排除别人同时消费。

非竞争性:

1公共物品职能由国家独立“垄断式”提供,其他社会成员一般不直接参与公共物品的提供过程;

2在一定区间内,公共物品边际成本是零,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提供成本的增加,因此公共物品不需要消费者通过出价竞争获得消费权利。

(3)公共物品最典型的特征是免费提供;分为两类:

1天然性公共物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任何社会都只能将其作为公共物品提供,如国防安全、社会稳定、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等;

2制度性公共物品,不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是国家依据自己的价值判断直接规定的结果,如义务教育。

5.公共物品的四种生产和提供方式

公共生产

(1)

私人生产

(2)

公共提供(A)

A1

A2

市场提供(B)

B1

B2

1.公共生产和公共提供A1:

即政府直接投资兴办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产品或服务免费向国民提供。

2.私人生产和公共提供A2:

即由私人直接组织生产,政府购买其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后,免费提供与国民消费。

3.公共生产和市场提供B1:

即政府直接兴办国有单位,生产的物品和服务通过市场销售给消费者。

4.私人生产和市场提供B2:

私人企业直接向消费者销售物品和服务。

(仅1st和2nd与公共物品有关)

6.公平与效率

广义公平的含义

(1)起点公平(机会均等)——人们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起点应是一致的。

(2)规则公平——社会或国家应该改人们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统一的、一视同仁的竞争规则。

(3)结果公平——公平的狭义概念,强调各社会成员之间所拥有的收入份额的相对关系。

公平的评价指标

(1)贫困指数:

处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与公平程度成反比。

(2)基尼系数:

评价分配结构的比较科学的指标。

100

入80

分60

40

20

 

左图:

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AA+B

系数范围0~1,数值越大,收入差距越大。

20406080100

人口百分比

绝对平均曲线

绝对不平等曲线

 

效率:

指现有经济资源的使用结果可以给国民带来最大限度的满足。

需要三个条件:

1人们的消费意愿的表达是自愿的和理性的,既不被强制扭曲,也不存在非合理性消费;

2所有资源均投入使用,不存在闲置资源;

3资源配置结构是合理的,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7.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矫正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能力。

1 对于有外部成本的矫正:

外部成本极大的经济行为(毒品);内部成本极低,外部成本很高的行为(卷烟);

2 对于外部收益的矫正:

内部收益较低,外部收益较高的经济行为(农用生产资料);外部收益较高,但内部收益为负数的经济行为(高等教育、农产品经营);外部收益很大,但毫无内部收益的经济行为(国防安全、社会秩序、社会公正、义务教育)

作用方式:

直接方式(投资支出、经费划拨);、

间接方式(差别税收政策、价格补贴、财政贴息)

(2)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干预经济运行、减缓经济波动、促进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能力。

两种实现方式:

逆对经济风向,熨平波动力量是主要作用方式;调整收支结余方向与数额是主要作用手段;调节需求为主,也适当调节供给是主要着力点。

“自动稳定器”:

财政分配的某些方面能够自动逆对经济风向,减缓经济波动,无需政府有意操作。

累进课税制度:

调节税收收入水平;反向调节个人可支配收入。

转移支付制度:

国家财政对特殊人群的无偿补助。

自觉调节功能:

也称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有意识地变动财政分配诸要素,引起财政收支结余方向与数额的相应变动,达到消除经济波动、稳定经济运行的目的。

8.计划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区别

(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是我国财政改革和完善的终极目标。

本质区别是二者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不同

(1)服务内容不同,公共财政以公共物品为服务对象;计划财政的服务对象是无所不包的。

(2)集中程度不同,公共财政以分级管理为主;计划财政以集中管理为主。

(3)法制化程度不同,公共财政有高度法制性,计划财政以“人治“为主。

(4)管理机制不同,公共财政本质是财政管理民主化,计划财政完全政府主导

第三章财政分配关系

1.全额保障型:

一些事业单位的资金需求由国家财政全额供给,事业产品属纯公共物品比如义务教育,基础性科学研究等。

2.部分保障型:

一些事业单位的资金需求由市场和国家合力满足,事业产品属混合物品,比如高等教育等。

3.不予保障型:

一些事业单位的资金需求完全靠市场满足,国家财政基本不提供资金,事业产品属私人物品,比如一般性图书、报刊等。

4.“剪刀差”:

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换的动态体现,农民按较低的价格出售自己生产的农产品,按较高的价格购买工业产品。

实质:

将农民创造的部分财政收入转移到其他经济部门实现,农民借助其他部门辗转为国家财政作贡献。

5.政府财政分配关系包括:

1 政府财政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

2 政府财政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

3 政府财政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

4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之间的分配关系

6.当前我国政府财政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

(1)收入方面:

国有企业依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缴纳者。

国有企业是税收收入的重要缴纳者,国有企业须将利润的一部分上缴国家财政。

(2)支出方面:

国有企业也以非常重要的角色参与其中。

1 财政资金以无偿拨款形式流向国有企业,成为支持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2 财政资金以有偿贷款的形式流向国有企业。

3 财政资金通过购买国有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形式支付出去。

4 国有企业通过社会公益性支出,履行社会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

5 部分地方国有企业担当起地方融资平台的角色,成为地方财政支出的直接承担者。

选择→1978企业基金制,1979利润分成制,1983税改税制,1987承包经营责任制,1994税利分流制,2007重启央企利润上缴制

7.政府财政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必须坚持的原则

(1)国家必须通过国有企业对整个经济运行保持控制力;

(2)必须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

(3)政府财政必须以社会管理者和资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国有企业的纯收入分配;

(4)国有企业作为独立法人,拥有包括政府在内的所有出资者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5)总体上看,国有企业的财政负担会高于其他企业,但国有企业也会在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8.政府和非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

(1)国家与非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要相对简单、确定得多(选择题)

财政收入方面,国家只能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凭借政治权利参与非国有经济的收入分配。

分配形式只能是税收、罚没、收费、基金等强制性手段,不可能直接参与非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

财政支出方面,仍然可以以无偿的形式获得政府财政资金的分配。

(2)国家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有继续完善的必要(选择题)

首先,国家必须为非国有经济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铲除不必要的障碍,包括一些不利于非国有经济发展的财税障碍,如财税负担、服务态度、政策优惠、管理层次等。

国家应为非国有企业提供大体一致的竞争环境,不仅包括外商经济和港澳台经济需要享受国民待遇,民营经济也存在提供国民待遇的呼声。

其次,非国有企业也必须逐步提高自己的内在素质,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奉公守法,尤其是依法纳税意识来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争取实现内在素质和外在扩张的“双赢”。

9.决定个人收入地位的因素

(1)个人收入水平;决定个人所得税在财政收入中的地位的可能性条件。

(2)社会收入结构;

(3)公民自觉纳税意识;

(4)税收征管水平;

(5)税制结构;直接税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个人收入越是具有较高财政地位的制度性条件。

10.国家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

1 行政、事业单位与国家财政的资金流动关系总体上是单向的——行政、事业单位总体上是财政供养单位。

2 行政单位为履行自身职能所需的正常经费必须由国家财政全额保障。

第四章政府支出概述

1.财政支出规模:

财政支出规模反映着政府在一定时期集中、占有和使用财政资源的数量状态。

财政支出规模直接关系到政府、财政与市场的关系,关系到公共品提供的总体状况,也体现了财政职能的发挥程度。

1 绝对指标:

财政支出总量

2 相对指标:

财政支出率=财政支出总量/GDP(GNP)×100%

2.政府采购:

指政府使用财政资金采购所需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1主体:

各级政府和有关的公共部门;

2客体即购买对象:

各种商品、劳务以及公共工程;

3目的:

用最经济的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一定量质的公共服务;

4资金来源:

主要是财政资金,采取由财政部门集中支付的方式

简述政府采购7大特点

(1)政府采购的目的是提供公共物品;

(2)政府采购的资金来源具有公共性;

(3)政府采购对象具有广泛性;

(4)政府采购具有非营利性;

(5)政府采购具有严格的政策性;

(6)政府采购具有公开性;

(7)政府采购的数量是巨大的。

简述政府采购的运行机制

实行政府采购,变“合谋型”博弈为“囚徒困境型”博弈,有利于节约财政资金,有利于廉政建设。

政府采购的基本目标:

实现采购的经济性和有效性。

简述政府采购的意义:

1 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 有利于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

3 有利于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的水平

3.“成本—效益”分析法

——根据建设目标,提出备选方案;通过计算各个方案的成本—效益率,确定优先采用的次序

适用对象:

支出效果可以取得货币指标的投资性支出项目的分析。

成本与效益可分为两大类:

实际成本与效益

A.直接成本与效益&间接成本与效益

a.有形成本与效益

b.无形成本与效益

B.中间成本与效益&最终成本与效益

C.内部成本与效益&外部成本与效益

金融成本与效益

4.最低费用选择法

——是对每个备选的财政支出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时,只计算备选方案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标准。

5.政府支出效益:

财政支出总量效益,即财政支出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是否匹配;

财政支出结构效益,即支出结构是否科学,各类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是否合适;

财政支出项目效益,即具体支出项目所产生的效益;

财政支出的部门绩效评价和财政支出的单位绩效评价。

特殊性:

(1)计算效益的范围不同;

(2)衡量效益的标准不同;

(3)效益的表现形式不同。

6.政府支出绩效评价:

是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的产出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7.财政支出的概念和范围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所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有计划的分配过程。

财政支出范围(公共性,非市场性):

1 国家机构的运转经费

2 社会事业的提供经费

3 社会公平的支持费用

8.财政支出分类

财政支出按国家职能分类(属于理论分类法)内容5点

(1)经济建设支出;

(2)社会事业支出;

(3)行政管理支出;

(4)国防安全支出;

(5)其他支出。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属于理论分类法)

(1)分类内容:

1购买性支出——政府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2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的、无偿的资金支付,不相应地取得商品和劳务。

(2)结构分析(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A.购买支出占比重大时:

财政支出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较大,执行资源配置的功能较强。

购买支出可以直接增加当期的社会购买力,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但对收入分配只有间接影响。

B.转移支出占比重大时:

财政支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较大,执行国民收入分配的功能较强。

财政支出按指出用途分类

静态:

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消费性支出

动态:

投资性支出、消费性支出

9.简述“瓦格纳公共支出增长法则”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社会公共需求的规模也随之增长,财政支出必然以比生产增长更快的速度增长。

原因:

1 政治因素:

治安和法律设施

2 经济因素:

社会管理工作

3 对于教、文、卫、福利方面的公共需要的收入弹性不断上升

10.简述“梯度渐进增长”理论(皮考克和卫斯曼)

假定:

政府喜欢多征税,公民不愿意多缴税,因而当政府决定支出规模时,必须密切注意公民对于赋税承受力的反应,公民所能容忍的税收水平就是政府的支出约束条件。

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长的因素(外在因素是主要因素)

内在因素:

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税收增长,财政支出增长

外在因素:

战争、自然灾害,应对突发事件,政府提高税率,增加财政收入以应对增加的财政支出,公众由于是突发危机时期所以也就接受了。

11.对自然垄断行业的公共定价,一般采用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

12.蛛网市场的类型:

农产品是一个发散型蛛网市场

供给弹性<需求弹性,收敛型蛛网市场,产量与价格的变动与均衡产量与均衡价格的距离渐渐递减,最终趋向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

供给弹性>需求弹性,发散型蛛网市场,产量与价格的变动会与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的距离逐渐加大。

供给弹性=需求弹性,封闭型蛛网市场,产量与价格的变动会与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的距离既不缩小也不扩大。

农产品供给量>长期均衡产量→超额供给→国家对超额供给部分进行收购或出口→↓

农产品供给量<长期均衡产量→超额需求→国家销售库存农产品或进口农产品→国家销售库存农产品或进口农产品

13.当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特点

1 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

2 行政管理支出增长过快,与体制改革的方向背道而驰

3 民生类支出比重依然过低

调整和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对策

1 有效发挥政府投资示范效应,调节社会投资总量

2 提高科技支出投入,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增长

3 增加公共服务领域投入,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

4 合理界定财政保障范围,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

14.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1 健全法律依据

2 明确评价主体

3 完善评价指标

第五章购买性支出:

政府投资

1.政府投资:

也称财政投资,是指以政府为投资主体,以财政资金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投资活动,主要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的特点

特点

政府投资

非政府投资

投资动机

追求社会效益;

微利甚至不盈利

追求微观盈利;

利润最大化

投资来源

财力雄厚,无偿的财政资金,可以投资于大型、长期项目

资金有限,有偿的外部融资和自身积累,通常投资于周期短、见效快、投资规模小的项目

投资领域

集中于基础性、全局性、外部效益较强的建设项目

投资于微观性、竞争性的领域

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的范围

 

政府投资的作用:

弥补市场调节不足,协调社会投资结构

国家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

④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

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稀缺要素标准)

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

就业创造标准

⑤影响政府投资的因素:

1)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国家:

非政府投资在社会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计划经济国家或政府主导型的国家:

政府投资所占比重较大。

2)经济发展阶段:

发达国家:

非政府投资在社会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欠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

政府投资所占比重较大。

2.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1 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如长江三峡工程。

2 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

如“贷款修路,收费还贷”。

3 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

如高速公路。

4 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

如中小型机场。

5 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如能源开发。

3.简述财政投融资:

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所以它也称为“政策性金融”。

财政投融资的特征:

1 政策性融资,新型融资渠道

2 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

3 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4 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负责管理

4.简述财政农业投资的必要性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 提供产品贡献

2 提供市场贡献

3 提供要素贡献

4 提供外汇贡献

(2)农业是弱势产业

1 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并存

2 农产品在供给与需求方面具有特殊性

3 农业的比较优势偏低

第六章购买性支出:

社会消费

1.×定员管理:

国家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特点、规模大小、业务范围和工作任务量所规定的人员配置。

定员可以采取规定人员编制和定员比例两种方式确定

2.×定额管理:

国家根据事业单位开展工作的客观需要,同时考虑其承担的业务量,结合国家财力的可能,对事业单位财力、物力的配备、使用、消耗、补偿以及成果等方面所规定的指标额度。

3.简述文教卫支出的性质

1 事业单位向公众提供的主要是“服务产品”

2 部分产品属于“混合物品”

3 事业单位可以进行有偿服务,多渠道筹集资金

4 财政资金也要进入事业领域的供应范围

4.财政对事业单位补助的原则:

1 满足社会共同需要;

2 确保重点,照顾一般;

3 公平、公正

5.简述行政管理支出的内容、性质

行政管理支出的内容决定于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的结构及其职能。

我国分为行政管理费、外交外事支出、公检法司支出和武装警察部队支出。

性质:

国家财政用于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司法检查机关和外交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费用的开支

非物质生产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

具备一定的连续刚性

(选择)2007年政府支出改革后,原行政管理支出内容主要被反映在一般公共服务(原行政管理费)、外交(原外交外事和对外援助)、公共安全(原公检法司和武装部队)支出三项中。

第七章转移性支出

1.社会保障:

国家或政府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社会保障自身的特性:

主体是国家和政府;

对象是需要经济帮助的特殊社会成员;

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是国家通过立法或行政措施来保证实施的。

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社会保险(养老保险、疾病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层次)。

社会保障支出的作用:

(1)促进社会稳定。

(2)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

(3)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2.社会保险:

国家以立法的形式,采取强制手段,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对法定受保人在遭受未来年老、疾病、工伤、生育、失业、死亡等风险时,给予其一定物质帮助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

3.疾病保险与医疗保险的区别

疾病保险:

国家通过立法规定对患病的社会成员提供假期、医疗服务、收入补偿的社会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

般只对受保者患病期间的治疗费用提供保障,而不提供生活费用的补贴。

4.失业保险:

国家依据法律规定对失业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只对被动失业的劳动者给予保障,不包括主动放弃工作机会的人。

我国领取失业保险最长年限:

(1-5年)12个月,(5-10)18个月,(10年以上)24个月。

5.工伤保险:

国家通过立法规定,对劳动过程中因工作原因造成意外受伤、患病或致残的劳动者提供生活和医疗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

工伤保险缴纳保险费的义务完全由雇主承担。

6.养老保险类型:

1 完全基金制:

劳动者就业期间的缴款存入政府专项基金,随时间推移不断积累并生息,其利息用于支付退休后的养老金。

2 现收现付制:

用当期缴款满足本期养老金所需,或由财政直接列支。

3 部分基金制:

劳动者的缴款部分用于当期养老金支付,部分投资于政府专项基金,用于将来养老金支付。

7.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的区别

社会救济:

是国家对因各种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存需要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援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

对象:

失去最低生活保障的社会成员

目的:

消除贫困

社会福利:

广义包含公共文化、教育、卫生设施和社会救济以及社会保险在内,狭义包括社会福利事业、残疾人劳动就业和社区服务。

对象:

不需要衡量经济、资产状况,只要符合某种条件,就可享受

目的:

不仅是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而是通过免费或低价提供某种生活用品、服务或是现金补贴。

来减轻社会成员的负担,使其生活得到改善

提供者:

国家、地方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社区以及民间团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