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减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6112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与减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运动与减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运动与减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运动与减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运动与减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运动与减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运动与减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运动与减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运动与减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运动与减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运动与减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运动与减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运动与减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运动与减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运动与减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运动与减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运动与减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运动与减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运动与减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运动与减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动与减肥.docx

《运动与减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与减肥.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运动与减肥.docx

运动与减肥

国内外研究动态

1.肥胖症对人们健康影响的研究已经从器官水平进入细胞和分子水平,遗传基因在致胖中的作用。

肥胖基因的发现等。

2.减肥方法加强度和运动项目的选择已经不再是针对群体而是针对个体进行。

3.结合电脑、GPRS对热量消耗的精确计算。

肥胖症的发病原因

一、热能摄入增加-多吃

二、热能摄入增加-少动

三、遗传因素

四、病理状态

也可称为能源物质过剩。

指摄入体内的三大能源物质碳水化合物(糖)、脂肪、蛋白质过多。

任何一种能源物质摄入量超过人体需要量,都将转变成脂肪,在体内堆积,形成肥胖。

肥胖症是“吃出来的”。

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水平提高速度快于内地。

沿海地区肥胖症的发病率,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地区。

富裕了的文盲远比富裕了的文化人更容易肥胖!

观念上的误区

以肥为美。

以肥为富有的象征。

以肥为健康的标志。

摄食中枢由饱中枢和饿中枢组成

引起饿中枢兴奋的刺激是血糖下降和胃肠道内容物容积减小。

狼吞虎咽进食方式由于快速、大量进食后血糖并不上升,因此饥饿感仍然存在,继续要求进食。

而细嚼慢咽进食方式由于缓慢进食,虽然进食不多,但血糖逐渐升高,引起饱中枢兴奋,停止进食。

上海肥胖的发病率全国前列

三、遗传因素

1.脂肪、糖、蛋白质等热能物质吸收率高。

消化道对热能物质的消化能力强。

甘油三酯甘油+脂肪酸

2.肌纤维类型与肥胖症

两类不同类型的肌纤维在生理学、生物化学、形态、结构的区别。

快肌纤维线粒体数量少,体积小,氧化酶数量少,活性低,动员速度慢。

不善于有氧氧化供能,动用脂肪供能的能力低。

(强度更小、时间更长,才有可能动用脂肪供能)。

快肌纤维线粒体数量少,体积小,氧化酶数量少,活性低,动员速度慢。

不善于有氧氧化供能,动用脂肪供能的能力低。

(强度更小、时间更长,才有可能动用脂肪供能)。

快肌纤维善于以肌糖原无氧酵解提供能量,代谢产物为乳酸。

乳酸在有氧的条件下经过肝细胞内的代谢分解成CO2和H2O,但仍有一部分可以重新合成肝糖原和脂肪。

肥胖症对健康的危害包括:

1.非特异性危害;

2.特异性危害(病理性);

一、肥胖症对健康的非特异性危害

1.体重超重,形成对机体额外的负担,氧耗量较正常人增加30~40%

2.腹腔脂肪堆积过多,腹内压上升,横膈上升,横膈活动度下降,呼吸困难。

3.肺通气量不足,换气量不足,二氧化碳滞留,二氧化碳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嗜睡。

4.腹内压升高,下肢静脉回流受阻,下肢浮肿。

5.脂肪层过厚,不利于散热,怕热,多汗。

6.肥胖者对感染的抵抗能力下降,容易发生皮肤或其他部位的感染。

感染发生后不容易痊愈。

7.在冷热交替的环境中,肥胖症患者容易患冻疮,不容易痊愈。

8.体重过重,常导致关节退行性变。

9.女性肥胖者,月经量减少,性机能减退,出现闭经和不孕症;

10.过重体重,增加心脏负担,心脏肥大;

11.脱水严重时容易导致休克。

12.行动困难。

二、肥胖症对健康的特异性危害

由于肥胖症患者体内存在的脂肪代谢以及其他物质代谢的紊乱,成为许多慢性疾病发病的共同病理基础。

1.脂类的分布与功能

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

广泛存在于人体内。

脂肪为体内的可变脂,而类脂属于基本脂。

脂类在体内分布不均匀。

脂肪组织中脂肪含量很高,而类脂极少;神经组织中,类脂含量丰富。

脂肪的分布

脂肪极大部分存在于脂肪组织中,在细胞内主要以油滴状的微粒存在于胞浆中。

脂肪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脂类。

是储存能量的一种形式。

脂1)有氧氧化提供能量

在体内氧化分解1克脂肪,释放9千卡能量(氧化分解1克体脂,释放7千卡能量)。

因此,脂肪在体内是重要的能量供应来源

肪的生理功能*

2)保持体温

脂肪组织分布于皮下、内脏周围,起着热垫的作用。

脂肪不易导热,防止热量散失。

3)机械缓冲

脂肪在体内呈液态,脂肪组织如软垫,对机械撞击起缓冲作用,保护内脏、肌肉免受损伤。

胖者与瘦者对机械撞击的耐受能力不同。

4)体内合成重要激素的原料

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前列腺

素的前身物质。

类脂的功能

主要功能是作为细胞膜的基本原料。

神经髓鞘:

胆固醇、脑磷脂、磷脂酰胆碱、甘油三酯等;

肝细胞膜:

胆固醇、磷脂酰胆碱;

红细胞膜:

胆固醇、磷脂酰胆碱;

胆固醇在体内可转变成维生素D,胆汁酸,类固醇激素。

2.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脂类消化场所在小肠。

甘油三酯————→脂肪酸﹢甘油二酯

胰脂肪酶

甘油二酯————→脂肪酸﹢甘油一酯

胰脂肪酶

甘油一酯——————→甘油+脂肪酸

胰脂肪酶

胆固醇酯——————→胆固醇﹢脂肪酸

胆固醇酯酶

肝脏分泌的胆汁,在小肠内形成胆汁盐微团,形成细小的乳胶体,胰腺分泌的大量胰脂肪酶,作用于乳化颗粒的水油表面,催化脂肪分子中的甘油1位酯链水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二酯。

甘油二酯在胰脂肪酶的作用下生成脂肪酸和甘油一酯。

甘油一酯在胰脂肪酶的作用下生成脂肪酸和甘油。

脂类的吸收

部位:

十二指肠下部和空肠上部。

短链脂肪酸经门静脉入肝;

中等长度链脂肪酸大部分经门静脉入肝;

仅小部分与长链脂肪酸一起在肠壁细胞内再合成甘油三酯,在滑面内质网与胆碱、胆固醇及载脂蛋白B合成乳糜颗粒,吸收入乳糜管,经过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

3.脂肪的分解

脂肪酸的氧化

脂肪酸的氧化分解是逐步脱氢和碳链降解的过程,由一系列的酶催化。

脂肪酸氧化过程

1.脂肪酸的活化

脂肪酸的活化过程是指脂肪酸转变成脂肪酰辅酶A的过程。

2.脂肪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

3.氧化:

包括脱氢、水化、再脱氢、硫解四个步骤。

生成一分子乙酰辅酶A和一分子比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肪酰辅酶A。

4.脂肪酸的合成

在许多组织中如肝、肾、脑、肺、乳腺以及脂肪组织中的细胞液中,存在有合成脂肪酸的酶。

体内合成脂肪酸的直接原料是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的来源有糖、氨基酸和乳酸等

5.脂肪与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D、E、K易溶于脂肪,伴随着脂肪的吸收而吸收,称为脂溶性维生素。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脂肪吸收量减少,就可能造成脂溶性维生素的摄入量减少,可以形成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

二、肥胖症对健康的特异性危害

脂肪肝

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动脉硬化)

糖尿病

高血压病等

脂类代谢的场所:

肝脏是脂类和脂肪酸代谢的重要场所,脂类的改造、合成、分解、酮体的生成、脂蛋白代谢等均在肝脏中进行,如果这些代谢过程受到障碍,肝脏中脂类的含量就会发生变化。

正常肝脏中含脂类物质数量约为4~7%,其中甘油三酯约占一半,脂肪在肝脏中过量存积,称为脂肪肝。

造成脂肪肝的原因

肥胖症患者体内脂类代谢紊乱,血浆中甘油三酯水平高,进入肝细胞中的甘油三酯量过多,肝细胞合成血浆脂蛋白代谢紊乱,使甘油三酯在肝细胞中堆积。

食用脂肪过多,高脂肪低糖膳食,肝细胞中脂肪堆积,形成脂肪肝。

脂肪动员增强,使血液中游离脂肪酸的浓度升高,肝脏摄取脂肪酸增多,肝细胞合成甘油三酯速度超过了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分泌入血流的速度,可出现甘油三酯堆积,长时间耐力运动可使脂肪动员增强,引起脂肪肝。

活泼甲基供给不足

磷脂酰胆碱是合成血浆脂蛋白所必需的物质,当合成胆碱所需要的甲基供体如蛋氨酸缺乏,会引起磷脂酰胆碱合成不足,肝脏不能将甘油三酯组成脂蛋白转运出肝,造成脂肪肝。

其他营养素缺乏

必需脂肪酸是合成磷脂的成分,必需脂肪酸缺乏使磷脂合成减少,也可造成脂肪肝。

大量进食胆固醇也可引起脂肪肝,因为胆固醇与磷脂争夺必需脂肪酸。

维生素B6缺乏,泛酸缺乏,也可以引起脂肪肝。

酗酒可以造成脂肪肝

乙醇直接损害肝细胞,乙醇脱氢氧化使NADH/NAD比值升高,三羧酸循环减弱,脂肪氧化减弱,使脂肪堆积,尤其是肝细胞中脂肪堆积,造成脂肪肝。

酗酒者一般都需要高脂肪饮食,造成脂肪摄入过量。

肝细胞中毒,肝细胞受到损伤,影响蛋白质合成障碍。

2.肥胖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症是一种侵犯大中动脉的疾病,在动脉壁的内层有局灶性增厚,伴有脂类特别是胆固醇的沉积

动脉粥样硬化可渐进地或突然地阻断血流,特别是心肌和脑的血流,因而常常会造成严重的临床后果。

肥胖症患者血浆中脂肪酸、甘油三酯、胆固醇的含量升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因此,肥胖症患者容易患动脉粥样硬化症。

动脉粥样硬化的其他发病因素

高血压病:

血流造成血管壁损伤;

高脂饮食:

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摄入增多;

缺乏体力活动或者体育活动;

年龄因素和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

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

易激动、社会压力、心理障碍;

凝血机制障碍:

血栓形成和胆固醇沉积;

脑动脉硬化

导致脑动脉阻塞、脑动脉破裂、血管性脑萎缩、血管性老年痴呆症等.

冠状动脉硬化

导致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硬化、心力衰竭等

下肢动脉硬化

导致下肢局部进行性坏死.

3.肥胖症患者伴发糖尿病的比例很高

脂类代谢紊乱,引起细胞膜糖转运蛋白功能异常,胰岛素受体功能异常。

肥胖症患者胰岛素相对不足。

脂肪代谢紊乱引起糖代谢紊乱。

肥胖症与糖尿病

胰岛素绝对不足

血液葡萄糖转运入细胞内,必须经过细胞膜的转运蛋白,在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后,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将ATP转变成环磷腺苷酸,引起葡萄糖转运入细胞内。

胰岛素绝对缺乏,引起葡萄糖转运困难,血糖升高。

胰岛素相对不足:

肥胖症患者对胰岛素的需要量增加,但胰岛素量并不增加,造成胰岛素相对不足,发生葡萄糖转运困难,使血糖升高。

胰岛素受体功能障碍:

肥胖症患者细胞膜上磷脂成分减少,胆固醇含量升高,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结构发生变化,不能转运葡萄糖进入细胞内。

造成血糖升高。

胰岛素受体后障碍: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三多一少

多尿:

血糖升高,大量葡萄糖从尿中

排出,渗透性利尿。

多饮:

多尿导致大量水丢失,口渴。

多食:

葡萄糖利用率下降,饥饿。

消瘦:

葡萄糖利用率下降,大量脂肪

消耗。

糖尿病的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控制血糖;

2.饮食控制:

减少糖类食物的摄食量;

3.适宜的体育活动:

即使没有胰岛素的存在,肌肉舒缩活动引起的肌肉张力的改变,使肌细胞膜转运葡萄糖的能力提高。

增加骨骼肌对葡萄糖的利用量,控制血糖,改善脂类代谢;

4.医学教育与心理教育;

体育活动对肥胖症的治疗作用是肯定的。

体育活动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三驾马车之一)也是肯定的。

由于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心血管系统慢性疾病,因此有此类疾病的肥胖症患者在进行运动减肥的时候,必须非常重视运动强度的控制。

体育活动的强度应该明显减小,以保证体育运动的安全性。

4.肥胖症合并高血压病

肥胖症患者容易合并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与高血压;

高血压病与肥胖症有共同病理基础;

肥胖症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医疗体育;

(高血压病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肥胖症与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小动脉硬化为主要病理变化为特征的疾病,以舒张压升高为主要表现。

2)高血压病的病因

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病,在我国发病率很高,而且发病率逐渐上升。

多病因的疾病;目前没有十分确定的疾病原因,有很多易发因素。

与遗传基因有关;

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与社会环境与生活环境有关;

遗传:

原发性高血压病具有遗传倾向;

精神压力:

社会剧烈竞争、社会动荡不定、工作压力、失业等;

精神紧张:

某些职业:

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的职业,如会计、电脑操作员、驾驶员等;

高脂饮食:

高动物脂肪、高动物蛋白摄食地区发病率高;肥胖症患者容易合并高血压病;

高钠饮食:

浙江的宁波地区,发病率高;

缺乏体力活动:

脑力劳动者缺乏体力活动,发病率高;

根据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超标、重要脏器受损情况把原发性高血压病分为I、II、III三期。

三期之间的划分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

I期:

舒张压波动于90-110毫米汞柱之间,休息后正常,没有重要脏器的病理损害。

II期:

舒张压在100毫米汞柱以上,伴有一个重要脏器的病理损害变化;

舒张压在100毫米汞柱以上,但没有重要脏器的病理损害变化;

舒张压在100毫米汞柱以下,但有两个重要脏器的病理损害变化;

(一)肥胖程度的判断标准

1.标准体重

标准体重(kg)=身高—(100~105)

只是反映身高与体重之间的关系,不能确切地反映肥胖程度。

为什么?

2.身体质量指数(BMI)

BMI=体重(Kg)/身高(㎡)

与标准体重法相同,只是反映体重与身高之间的关系,并不确切地反映肥胖程度。

为什么?

BMI正常值范围:

亚洲黄种人在18~22.9;

23~25为超重;

超过25为肥胖;

3.腰臀比(WHR)

WHR=腰围/臀围;

男性:

WHR>0.9中心性肥胖

女性:

WHR>0.8中心性肥胖

肥胖症患者在进行运动减肥后可能引起BMI的暂时性升高;并不意味着运动减肥效果不好。

(为什么?

4.体脂百分比

BROGEK的公式:

体脂%=(4.570/D-4.142)*100%

(D为身体密度)

体脂百分比测定法

(1)水下称重法(金标准),

测定人体密度D。

人体比重D=

人体在空气中的体重

人体在空气中体重-人体在水中的体重

水的比重

(2)皮褶厚度测定法

测定上臂外侧中点和肩胛下角外侧1cm处皮褶厚度,将两处皮褶厚度之和代入公式,即可获得人体密度。

将人体密度(D)代入下列公式,可获得体脂百分比。

计算体脂百分比的公式

年龄男性

9~11岁D=1.0879-0.00151X

12~14D=1.0868-0.00133X

15~18D=1.0977-0.00146X

成人D=1.0913-0.00116X

计算体脂百分比的公式

年龄女性

9~11D=1.0794-0.00142X

12~14D=1.0888-0.00153X

15~18D=1.0973-0.00160X

成人D=1.0897-0.00133X

BROGEK的公式:

体脂%=(4.570/D-4.142)*100%

(D为身体密度)

(3)生物体电阻阻抗法

人体的电阻阻抗是由体内水分含量的多少所决定的。

脂肪组织因水分含量低而不导电,而肌肉等细胞组织因水分含量高导电性能好,电阻率低。

因此可根据人体的电阻阻抗来推定脂肪和其它组织的比例。

这种测定身体脂肪含量的方法叫做生物体电阻阻抗法。

随着BI法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不断有站立式、手捏式、手脚并用式测量仪问世。

测定值容易受到环境温度、皮肤泌汗程度、电极与人体接触的密切程度等因素影响。

(4)密度,水分,骨密度等并用法

高精度身体成分测量计(InBody3.0)能测定体重、去脂肪体重、体水分量、体脂肪量、体脂肪率、细胞内液总量、细胞外液总量、骨量、肌肉量、节段水分分析、腰臀脂肪分布比率、节段电阻值等指标。

(5)空气置换法

被测者进入容器内,根据容器内的空气量的变化测量身体成分的一种全新方法。

空气置换法的测量原理同水下称量相同,用全身的密度来计算出脂肪量和瘦体重的百分比。

当被测者进入空气置换仓内几秒钟,感受器计算压力测出人体排出的空气量,精确地分析身体成分,确定脂肪及瘦体重的基准值,包括密度、体脂量、体脂率、瘦体重等。

(6)超声波法

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万赫兹、人耳不能感觉的声波。

超声波诊断仪将人体某部位各层组织回声,通过探头回收到仪器内,并将声能再转换成电能,而显示在荧光屏上就成为声像图,所以能间接反应人体某部位各层组织的结构。

B超测定的优越性在于无创、价廉、简便、直观、精确、可靠。

应用应用高频B超可测定体脂厚度和面积

体脂百分比评定标准*

正常值范围

男性:

10~20%,超过20%为肥胖;

女性:

15~25%,超过25%为肥胖;

在制订减肥计划时,应根据上述标准进行。

二、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的评定

门诊病史询问、病史收集整理、常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进行健康状况的评定。

运动负荷试验对运动能力进行客观的评定,同时可以作出运动强度的诊断。

门诊病史的采集与整理

包括既往史、现病史、疾病治疗过程、用药情况、好转程度、手术史等;

个人史包括出生地与籍贯、婚姻状况、生育状况、文化程度、职业与工种、生活习惯(吸烟、饮酒或酗酒)、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情况、经济条件、营养状况等。

导致肥胖开始时间;

肥胖的可能原因(遗传因素、热能摄入超量、体力活动不足或者可能存在某些病理因素);

是否采取减肥措施,效果,减肥失败原因;

健康状况的自我感觉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血胰岛素测定、血脂;

安静状态心率、血压测定;

胸部X线摄片;血尿素或NPN;

安静状态12导联心电图描记与分析;

运动负荷试验心电图描记

采用标准肢体Ⅰ导联导联线,电极置于左侧V5和右侧相应V5对称点上。

逐级递增运动负荷直至停止运动负荷试验的指征出现。

运动负荷心电图试验可以获得以下资料:

1.心脏功能与运动能力的指征;

2.适宜、安全的运动强度范围;

3.心血管系统是否存在严重的病理变化以致影响运动能力;

4.心脏的储备能力;

5.运动过程中动脉血压的变化程度;

6.如果测定运动过程中各级负荷血乳酸,还可了解无氧阈水平,有利于运动减肥中最适宜的运动强度的确定;

根据病史分析,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运动负荷试验等资料,推测肥胖原因以及是否存在并发其他系统慢性疾病及其程度,为制订运动减肥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第五章常用减肥方法介绍

节食减肥;

药物减肥;

手术去脂;

运动减肥

一、节食减肥

1.节食减肥的理论依据

热能摄入超量是引起肥胖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超过生理需要量的热能物质,最终都是以脂肪的形式在体内堆积,形成肥胖症。

↗多余糖,合成脂肪

淀粉→葡萄糖→血糖→肝糖原

肌糖原

糖蛋白

蛋白质→氨基酸→血液氨基酸→合成蛋白质

↘多余,合成脂肪

脂肪→甘油+脂肪酸→进入人体→合成结构物质

↘合成脂肪

控制热能物质的摄入量,减少或者消除多余热能物质转变成脂肪的可能,消耗体内的脂肪,就可以起到控制肥胖程度和减肥的作用。

蔬菜餐减肥法(属于节食减肥范畴)

蔬菜类食物热能含量极低,但富有维生素、食用纤维、微量元素等必需物质,大量蔬菜摄入可以增加胃肠道内容物体积,减少饥饿感;

2.节食减肥的缺点:

必需营养素摄入不足,引起营养不良症;

多食习惯很难改变,难于奏效;

单纯依靠节食减肥,由于节食量太大而无法坚持,容易失败;

长期节食,形成精神性厌食;

形体消瘦,没有强壮的体魄;

营养素在体内的重要作用

糖、蛋白质和脂肪在体内具有重要生理作用,节食减肥首先减少热能物质的摄入量,如果过多地限制热能物质的摄入量,就可以产生营养缺乏症。

维生素缺乏症是节食减肥经常发生的营养障碍性疾病。

尤其是脂肪类食物摄入量的过多限制,常可发生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

营养素合成体内活性物质的原料

蛋白质、糖、脂肪与类脂都是合成体内活性物质的必需原料。

必需氨基酸中的活泼甲基是合成载脂蛋白的必需原料

必需脂肪酸和胆固醇是合成某些重要激素的原材料。

蛋白质合成是人体结构和活性物质的重要原料。

骨骼、肌肉、激素、受体、载体等,都是由蛋白质、脂类物质和糖等组成的。

3.节食减肥过程中应注意事项

根据热能需要量和消耗量计算节食的量,不可盲目,不可急于求成,往往欲速而不达;

节食减肥期间必须保证基本营养物质的摄入量,为了避免必需营养物质的摄入不足,可以供给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类营养物质;

单纯节食减肥难度很大,需要结合其他减肥方法如运动减肥等,效果更佳;

二、药物减肥

1.减少脂肪在消化道内的消化与吸收

脂肪酶干扰剂:

塞尼克

优点:

甘油三酯不能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等小分子物质,不能吸收,减少脂肪堆积,效果较好。

缺点:

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脂肪物质刺激直肠引起脂肪泻;

隔离脂肪食物与消化酶的接触,减少脂肪消化吸收:

石蜡油炒饭。

在食物表面形成一层石蜡油包膜,阻断脂肪酶分解甘油三酯,阻碍脂肪的消化与吸收。

2.抑制食欲

某些作用于摄食中枢的药物,抑制饿中枢,兴奋饱中枢,减少热能物质的摄入量。

最终可引起中枢性厌食;

针灸减肥法:

通过针灸引起饱中枢的兴奋而减少摄食;

3.加有些激素可以加速体内脂肪的分解,如甲状腺素,但由于体内甲状腺素水平提高将引起严重的内分泌紊乱,如引起甲状腺机能亢进等严重副作用,因此,目前在临床上禁止使用。

速体内脂肪分解

三、手术去脂

采用手术去脂的方法去除体内堆积的过多脂肪,达到减肥的目的。

包括手术切除脂肪组织和负压抽吸脂肪。

一般肥胖病人不宜采用手术去脂,适用于极度肥胖患者。

手术去脂

外科手术切除大块脂肪组织

肥胖者腹部脂肪堆积明显,一般切除腹部脂肪组织,腹膜外围脂肪组织。

并不涉及腹腔。

负压抽吸脂肪

脂肪在体内呈液态,通过负压抽吸脂肪将堆积的脂肪去除。

负压状态下血液比脂肪更容易被抽吸出来,因此,负压抽吸脂肪的同时可以造成大量失血。

手术去脂和负压抽吸的方法不是解决肥胖症的积极有效措施。

如果不是在肥胖原因方面进行分析,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不在根本原因上解决肥胖的问题,手术去脂将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四、运动减肥

积极有效的减肥方法是在适量节食的基础上进行运动减肥。

通过适宜的有氧运动逐渐消除体内堆积的脂肪。

运动减肥不仅消除脂肪,同时通过适宜运动,机体的机能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健康状况可以明显改善。

复习运动中能量供应的基本理论

肌肉收缩的直接能源:

ATP

ATP的补充途径:

CP的分解

肌糖原无氧酵解

糖和脂肪有氧氧化

运动中主要通过哪条途径提供能量,决定

于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

肌纤维类型与能量供应特征

慢肌纤维善于以有氧代谢提供能量,而快肌纤维善于以无氧代谢提供能量。

正因为如此,快肌纤维比例高的人容易肥胖。

快肌纤维比例高者无氧阈值低,肥胖症患者只有在小强度运动时才有可能动用脂肪供能。

1.制订运动减肥的计划

运动减肥的速度控制在每四周(每月)2Kg,即每周0.5Kg。

如果一位男性肥胖症患者的体重达100Kg,体脂百分比达45%,脂肪堆积量达到100×(45%-20%)=25Kg

这位患者应该制订年计划进行减肥。

每天的运动减肥量

7千卡×500g

——————————=500千卡/天

7天

每天应该消耗的热能或节食的热能达到500千卡

运动减肥能耗与节食减肥比例

运动减肥与节食减肥在能量上的比例为4:

1

即500千卡热量中,400千卡通过运动消耗,100千卡通过节食少摄入。

这样可以避免运动量过大而难于承受的缺陷。

2.确定适宜的运动强度

减肥运动的强度确定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运动强度在消耗脂肪的范围内;

二是运动强度在肥胖症患者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安全、有效)

中、小强度:

一般为最大心率的60%~85%,或VO2max35%~70%,或3~6梅脱(METs)。

确定运动强度的依据来自于健康检查和运动负荷试验结果。

减肥运动的运动强度(心率)不能通过标准公式的计算而获得!

(为什么?

运动减肥的运动强度与肥胖程度存在一定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肥胖程度高者无氧阈值低,减肥运动的强度应

该更小。

4.选择适宜的减肥运动项目

减肥运动项目的基本特征应该符合

1)可以长时间持续进行的有氧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