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危机传播管理总结.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6203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20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危机传播管理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整理危机传播管理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整理危机传播管理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整理危机传播管理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整理危机传播管理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整理危机传播管理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整理危机传播管理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整理危机传播管理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整理危机传播管理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整理危机传播管理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整理危机传播管理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整理危机传播管理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整理危机传播管理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整理危机传播管理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整理危机传播管理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整理危机传播管理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整理危机传播管理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整理危机传播管理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整理危机传播管理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整理危机传播管理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危机传播管理总结.docx

《整理危机传播管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危机传播管理总结.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危机传播管理总结.docx

整理危机传播管理总结

导论(导论没有复习题,不过大家还是看看ppt吧,我承认我占便宜了。

1、风险社会

1、定义:

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

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风险,例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2、风险与危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可能出现的威胁或危险,后者是指即将形成或已经显现的破坏或损害。

2、媒介化社会

1、定义:

媒介化社会,是一个全部社会生活、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可以在媒体上展露的社会。

表现为媒介渗透个人日常生活、媒介塑造个人思维与行动方式、媒介再造社会现实:

拟态现实。

思考题你是如何认识媒体的危机建构的?

媒体参与了危机的建构,媒体自身也是各种界定危机的权力力量的角斗场。

这些力量共同决定什么可以算作是危机、如何想象和呈现这种危机,在由推理、隐喻、象征符号所组成的媒体表现系统中,完成对危机的生产、操纵、协商和置换。

题型:

选择、名词解释、简单、论述、案例分析

危机传播系统

关键词:

1危机传播系统

1传播是一个系统,它是信息流动“过程的集合体”,是多种要素进行互动、交换和整合的过程,是依照特定规则和机制运行的动态系统。

而危机状态下的传播是一种变异了的传播系统,一方面,它遵循所有传播形态的共通本质,另一方面,它又由于危机变量的介入,而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危机传播是混乱符号和不确定意义的共享过程;危机传播是信息传播主体与客体非秩序化复杂互动的过程;危机传播是一个失衡的信息系统,是各种信息碎片的杂合体)

2危机传播要素和危机传播机制共同构造了危机传播系统。

2危机传播要素

危机传播的要素可以区分为核心要素、次级要素、边际要素和干扰要素四个范畴。

核心要素:

核心要素是指危机传播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即拉斯维尔提出的所有传播形态的五个共同要素:

谁?

(传播者)说什么?

(信息)通过什么渠道?

(媒介)对谁?

(受传者)取得什么效果?

(效果)

传播主体:

是危机得管理者,其核心任务是收集危机征兆信息以识别危机,科学地分析危机以制定应对之策,适时地发布信息以组织动员力量克服危机。

传播受众:

利益相关者,对于谁是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取决于危机的性质和影响范围。

核心信息:

包括危机识别信息和危机应对信息。

次级要素:

危机传播系统的次级要素,是指仅次于核心要素的诸多要素:

危机信息的起源何在?

(现实、事件、导火索)以何种形式传播?

(危机传播者的编码或使用的符号)怎样传播?

(他们采取的策略和使用的技巧)谁还参与了传播?

(参与者、决策者、咨询者、把关人、中介人等)受者认知传播形式吗?

(传播对象的译码或解读)怎样反馈?

(他们做出回应的方式和行为)据此延伸出的危机传播研究课题有来源分析、符号分析、策略分析、参与分析、接受分析和反馈分析等。

边际要素:

危机传播系统的边际因素,是指围绕或渗透于整个危机传播过程的边缘性要素:

危机传播参与者的根本目的和内在追求是什么?

(利益与价值)危机传播活动发生的场域如何?

(情势与环境)是否存在传播制约机制?

(压力与规范)危机信息的传受双方是否存在相同的背景和经验?

(角色和认同)据此延伸出的危机传播课题有劝服目的研究、劝服情境研究、劝服规范研究和劝服流程研究等。

干扰要素:

所有阻塞有用信息流通的障碍和不属于信息来源本意的附加物,均可视为危机传播系统的干扰要素,或称之为噪音:

噪音从哪里来?

(噪源)干扰方式是什么?

(噪音如何发挥作用)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

(噪源和噪音分类)干扰传播的哪些内容和环节?

(影响对象)噪音一定是有害的吗?

(利用噪音)据此延伸出的危机传播研究课题有噪源分析、噪音控制和噪音利用等。

以上四级要素引发的各种问题,构成了研究某类或某一具体危机传播环境的基本框架。

廓清某一传播环境,实质上就是分析、评价和回答了这些问题,化游移为确定,变朦胧为清晰。

3危机传播机制

传播机制是对传播各要素间互动、变化关系的动态把握。

包括:

危机传播模式、危机传播流、危机传播链。

注:

一般来说,一个科学的危机传播模式应坚持如下几个导向:

一是构造,它能反映危机传播系统中各要素的序列形态、组合方式及其不同环境下的互动关系;二是解释,它能回答危机传播系统生成、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基本问题,揭示危机传播现象背后的内在规律;三是引导,它能呈现危机传播的整体图景,指明大的方向,引导人们沿着正确的轨道积极主动地干预、调控危机传播系统。

有三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1.单向直线模式(拉斯维尔的5W模式;申农-韦弗的数学模式)2.双向反馈模式(德弗勒环形模式;施拉姆的循环模式)3.互动模式(罗杰斯-金凯德的辐合模式)

4互动模式

•罗杰斯和金凯德,1981

•互动传播是一种循环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参与双方(A和B)一起创造和分享信息、赋予信息意义,以便相互理解。

•AB重叠部分是指两人相互理解的程序。

“辐合”是二人或更多的人向同一点移动,或一人向他人靠近,并在共同兴趣或焦点下结合的一种倾向。

特点:

1.辐合模式提供了揭示危机传播机制的基本视域,再现了危机中组织与利

益相关者创造、分享信息的动态过程和结构形态。

(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身陷危机的组织和利益相关者从各自的利益和立场出发创造信息,并尝试借由各种渠道分享信息以达成互相理解;第二,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理解和共识的达成,需满足一个基本条件“共同兴趣和焦点”,即基于共同利益主张的传播议题;第三,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创造与分享活动,受到传播过程中诸多要素的影响和牵制,而每一要素都可能成为干扰传播效果达成的噪源。

2.不仅可以引导传播学者将审视、分析的目光转向一个前景广阔的领域----互动网络传播,而且直接引导人们去追踪传播系统中某一特殊信息的流动与演变,进而探寻人类在认识上靠近与离散的原因和背景。

5危机传播流

所谓传播流,是指信息由传者发出,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受者的社会过程。

传播流中信息的创造与分享、传送与反馈、扩散与失真、流动与阻滞,均是在传播系统多级要素的影响下进行的。

核心要素确定了传播流的总体走向和规制,而次级要素、边际要素和干扰要素则在特定的场域环境中对之施加影响。

危机传播流包括:

信息流,影响流,噪音流。

信息流:

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它的作用在于告知人们发生了什么;罗杰斯认为,信息流可以是“一级”的,即信息可以由传者直接流向受者。

影响流:

作为效果形成和发散过程的“影响流”,它的作用在于告知人们应该怎么办。

影响流”是多级的,传播效果要经过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和人际传播等多种传播形态的复合作用,在横向与纵向的意义建构中形成。

噪音流:

在危机中,噪音流一方面加剧了信息流的不畅,一方面扩大了影响流的散乱;而信息流和影响流同时又不断酝酿噪源、制造噪音。

三者的相互强化,使危机传播成为一个爆裂的信息系统。

在漫天飞舞、变幻莫测的信息碎片中,组织自然焦灼不堪。

思考题:

1、危机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危机传播要素和危机传播机制共同构造了危机传播系统。

(见上面,很仔细了)

2、危机传播机制有何特点?

传播机制是对传播各要素间互动、变化关系的动态把握。

包括:

危机传播模式、危机传播流、危机传播链。

注:

一般来说,一个科学的危机传播模式应坚持如下几个导向:

一是构造,它能反映危机传播系统中各要素的序列形态、组合方式及其不同环境下的互动关系;二是解释,它能回答危机传播系统生成、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基本问题,揭示危机传播现象背后的内在规律;三是引导,它能呈现危机传播的整体图景,指明大的方向,引导人们沿着正确的轨道积极主动地干预、调控危机传播系统。

3、如何管理危机传播流?

控制信息流,引导影响流,消解噪音流。

谣言传播

关键词:

1谣言

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谣言事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未知性(权威部门未能公开事实或者权威部门公布的事实未能取得信任)

2、反常性(背离常识,打破社会或自然的基本规律)

3、利益相关性(利益相关性越高,传谣行为发生的几率越大)

[我们主张将谣言作为一种动态的信息存在形式进行考察,而非静止的、一律的限定。

在这一视角之下,谣言本质上是一种未经证实的信息,实践将最终检验其“事实”或“确实”的成分。

正是未经证实的不确定形态,使谣言扑朔迷离、衍生变异。

所有应对谣言的策略,都是围绕一个核心展开的:

求真或证伪。

这也是剥去谣言光怪陆离的外衣,实施对症下药的不二法门]

2造谣动机

(1)牢骚性谣言

当人们的愿望、期待和意志未能得到实现或满足时,抱怨和牢骚便会随之而出;而又当这种牢骚遭遇权威信息和正式渠道缺席时,就容易转化成谣言。

牢骚性谣言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不满情绪的宣泄。

谣言指向的对象可能是具体的某个人、组织,也可能是泛而论之的社会时空环境。

前者如针对特定组织领导人的谣言:

他生活腐化、作风败坏;后者如针对社会风潮、时弊的谣言。

(2)攻击性谣言

不同于情绪化的牢骚性谣言,攻击性谣言往往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和对象性。

造谣者了解攻击对象及其所处环境,主观设计出谣言的议题、内容与传播方式,以此达到伤害攻击对象的目的。

(3)宣传性谣言

宣传性谣言多出自特定的社会利益集团,造谣者为实现某种政治、社会性目标而制造谣言。

较之攻击性谣言的破坏意图,宣传性谣言往往披着积极、正当的“外衣”,因而更具迷惑性。

(4)牟利性谣言

一些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散布谣言实现一己之利,是谣言横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5)误解性谣言

这类谣言是指造谣者并无主观先决的恶意,而是在特定时间、环境中基于错误认识和判断形成的谣言,一般也称之为流言。

沟通不畅和认识偏差,是造成误解性谣言的根本原因。

如果误解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澄清,便可能沉于造谣者心理底层,形成固有成见或“刻板效应”。

3失真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等人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求证谣言的失真机制。

提出了谣言传播的“失落—强化—吸收”机制,并称之为谣言传播的失真模式。

失落:

人们总是希望别人更明确地理解自己,因此总是努力使信息更加简明通俗。

谣言传播首先遭遇的也是信息失落,即信息“字数”和“细节”的减少,以使之更加简短,更易于理解和传播。

强化:

一方面是失落,另一方面则是强化。

传谣言者本能地突出信息中自己最感兴趣、最关切的部分,使之产生与“削平”机制相对应的“磨尖”效应。

吸收:

谣言同时也像一团巨大的口香糖,吸收群体成员的口水。

人们像亲身经历一样,为谣言添枝加叶,越是荒诞越是要为荒诞寻找理由。

新的理由,再次滋生新的谣言,于是一个谣言便引出几倍、几十倍的谣言,势如洪流。

大胆幻想,离奇杜撰和小心翼翼的修订,使原本简陋的谣言在吸收种种叙述和论说后,演绎成为一个无懈可击的故事。

4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公开

中国有两句古话代表了两种谣言控制观念:

一是谣言止于智者,二是谣言止于公开。

前者寄望谣言管理于智者,暗含了克罗斯谣言公式的一个重要变量:

人对谣言的批判能力。

然而,智者并非总能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即使出现也未必发出最强音,智者对于谣言的判断和反击也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

因此,“止于智者”,实则体现了比较消极的谣言应对态度。

我们认为,“止于公开”道破了谣言管理的真谛。

“公开”意味着积极的姿态、明确的渠道和科学的模式。

5谣言控制

在“公开”这一大视野下,谣言的控制策略主要包括如下几项:

第一,谣言本质上是一种未经证实而流传的信息,因而权威、明确的信息源的设立,是谣言管理的基础。

权威信息源,可以是代表公共意志和权力的官方,也可以是在相关领域拥有威望和话语权的专门机构或个人。

第二,谣言倚重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两种形态,倚重私下的口口相传,因而大众传播应成为公开真相、扼制谣言的主渠道。

第三,谣言在信息结构上包含了“事实”和“意见”二维,因而“证实之事”和“正确意见”是调控谣言的内容体系。

传播证据确凿的事实信息,可以填充谣言的未知领域,挤压谣言参与者的幻想空间和杜撰余地;发布基于公共利益和主流价值的意见信息,可以“削平”谣言的非理智锋芒,击破谣言参与者的主观破坏和蓄意图谋。

对那些在传播过程中遭遇失落、却对还原真相至关重要的信息,当强化之;对那些被刻意强化、却有悖真相的信息,当弱化之;同时要“分流”谣言水分,冲淡个体与集体记忆,化冲突为和谐。

思考题:

1谈谈你对“谣盐”风波的认识。

(收集了一些资料,大家各自写一写哈,不然答案一样也不好~~)

2011年3月11日,小岛日本发生里氏8.9级大地震,地震威力巨大,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泄露,于是,海那头的人民忧郁了。

据说谣言起于宁波,3月17日起,中国沿海城市浙江、江苏、山东发生大规模的购盐潮,盐价一路飙升至20元每袋。

盐架扫空,各大超市相继挂出免战牌,大家又将视线转至酱油...后来食盐污染说法被官方否定,盐恢复供应,价格也回归正常,各地又来了一出退盐记,引发网友争议。

·国家发改委随后也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

同时呼吁广大消费者理性消费,合理购买,不信谣、不传谣、不抢购。

··受日本大地震和核辐射危机的影响,中国部分地区3月16日开始发生食盐抢购现象,许多城市出现排队购盐、超市断货、吃碘盐防辐射等各种消息,通过网络和手机四处传播,搅得不少人五心不定,跟风加入到购盐的队伍当中。

对此次出现的食盐抢购现象,我认为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导致的:

第一,群众对于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核事故心生畏惧,对于防辐射相关的科学知识缺乏了解,不能选择科学的防辐射方法,导致轻信谣言、盲目跟风。

第二,一些不法商家利用人们对于核事故的惧怕和对于核辐射的无知,为了追求暴利,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传播形式制造和散播谣言,迷糊群众,从中获益。

第三,政府部门对于此类事件的应急措施还不完善,出现问题时,没能及时有效地采取合理的途径和方式进行辟谣、信息公开以及科学的引导,导致群众不能及时获得权威的信息和指导,出现不理智的行为。

第四,互联网的发达和信息化社会的特点使消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核辐射的影响、吃碘盐防辐射的消息、各地蜂抢食盐的新闻等短短时间内就传播全国,引起更大范围的食盐抢购行为。

食盐抢购现象如果不能进行及时有效地制止,一些商家可能会出现趁机提价、囤积居奇的行为,不利于我国食盐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最终会危害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因此,我认为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减少负面影响,平息毫无根据的谣言流言,恢复安定的社会氛围与正常社会秩序:

第一,有关部门需要继续扩大核安全知识的普及范围,除了媒体之外,尽可能借助手机短信等更多的传播平台、传播手段,将有关知识让尽可能多的民众知道。

第二,也应尽快保证食盐的供应,缓解市场因紧缺导致的恐慌,对那些恶意囤积、炒作牟利的行为要及时惩处,让市场供求尽快恢复正常。

第三,民众应该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树立科学认识,不信谣传谣。

在人们最希望能得到专家指导时,貌似权威的专家却在提倡贻笑大方的土办法,不仅无效,有的还有害。

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如多学点科学知识,提高识别和自我防护的能力。

危机媒体管理

关键词:

1媒介化社会

所谓的媒介化社会,是一个全部社会生活、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可以在媒介上展露的社会。

媒介化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媒体影响力对于社会的全方位渗透。

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人的媒体化,人与人关系的媒介化。

每个人都是媒体影响下的“媒体人”,不仅对于世界的想象主要由媒体来建构,其思维方式、个体意识也都带上了媒介化的烙印。

2拟态环境

所谓拟态环境,就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体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李普曼

即传播媒体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

3超现实

大众传媒一马当先,滚滚生产出的拟像铺天盖地,形成了一个比现实更加现实的超现实。

人们不再依赖于真实的人际传播,而是被媒体所主宰,媒体信息构成了我们相信的所谓真实体验。

在高度媒体化的社会里,普通人将无法脱离媒体来理解什么是“真实”,因为正是媒体将“真实”带至“在场”和“当前”。

4虚拟危机(这个查不到资料啊啊啊==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在媒介化的社会里,经济趋向于符号经济,政治趋向于媒体政治,任何显性的风险总会体现为一个媒体事件。

在资本、传媒、科学和政治之间,已经呈现出了一种新的表述系统,这使得风险的呈现形式从原来的基于概率的思维和统计学计算的数字形式,转变为一种更具有弹性的侧重于感知和表述的媒体化性质。

5信息公开

1从实践层面看,危机中媒介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在合适的时机,由合适的人向媒介发布合适的信息。

要及时、准确地向媒介发布信息,让自身成为媒介的主要信息源。

2组织提供给媒介的信息,是在有效监测、科学评估和系统处理的基础上得来的。

换言之,组织向媒介发布的危机信息,应是认真加工过的半成品或成品信息。

这一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确定信息题材和内容、规划信息发布形式。

3信息的题材,亦即信息发布的内容,要视媒介的需要、公众的需要和危机演进的现实情况而定。

在主题的选择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主题先行;巧选角度;注重时效;受众本位;权威评价。

4明确了信息题材和内容后,组织应着手规划信息发布的形式。

一般而言,危机信息发布的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提供新闻稿;接受记者采访;召开新闻发布会。

6话语权

“话语权”简言之,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

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

在当代社会思潮中,话语权指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话语权是指一种信息传播主体的潜在的现实影响力。

危机中的媒介管理实质上是话语权的争夺和使用。

7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是信息发布的一种重要形式,与其他发布形式相比,新闻发布会的优点是主题明确,效率高、影响大、成本低。

但是,新闻发布会的策划和举办,也有其难点:

主题如何确定?

流程如何设计?

媒体如何邀请?

举办新闻发布会那一天,记者会如约而至吗?

如果他们来了,会不会唇枪舌剑,刁难发言人?

现场会不会失去控制?

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新闻发布会的周密策划和到位实施。

一般来说,新闻发布会的策划和实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1确定主题。

发布会的主题要简洁、明确、生动,立体,成为统摄整个新闻发布会的灵魂。

2选择时机。

要综合考虑自身需求、媒体意愿和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以选择最佳时机召开发布会。

3设计流程。

在主题和时机确定的基础上,新闻发布会要设计一个严谨的、可控的运作流程。

每一次发布会的时间都不可能太长,因此每浪费一分钟都意味着浪费一次机会。

要把那些最有价值的信息,以最合理的程序,通过最合适的人传达给媒体。

同时,这个流程必须是可控的,不能让媒体“反客为主”。

因此,内容规划要详尽,信息资料要完备,程序安排要流

畅,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4启用发言人。

发言人扮演着主持人和调度者的角色,直接影响发布会的现场效果。

因此选择合适的发言人,对成功召开发布会至关重要。

5邀请参会者。

参会者主要包括两类人群:

一是记者,二是嘉宾。

记者的邀请要根据发布内容的需要,考虑到媒体属性、分布地域及目标公众等多种因素。

嘉宾对于增强发布会的号召力和权威性,营造现场氛围有着重要意义。

嘉宾邀请的标准是看他们能否以合适的身份和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传达一个主题。

6布置现场。

现场布置要与主题相适应,同时要满足各具体流程的需要。

从签到席、提问席到发言席,从新闻稿装帧、礼品包装到背景板设计,从鲜花摆放、设备存储到多媒体布线,在前期筹备中要一应俱全,在执行中要切实到位。

7实战“彩排”。

发布会召开前,最好组织专门的“彩排”,以熟悉现场和流程,做到心中有数。

“彩排”的另一个用处,是发现问题及时修正,特别是那些前期策划中未能意识到的细节问题。

思考题:

1媒体在危机状态下扮演何种角色?

起到了哪些作用?

在危机状态下,如果能够协调好媒体,善待善用媒体,那么媒体就可以成为化解危机的利器。

但是,媒体也可以成为引发、扩散和恶化危机的祸首。

第一,媒介的主观故意或客观失误造成报道偏差,形成以讹传讹的不利传播流。

二,在危机中,媒介穷追不舍、刻意刁难。

“记者一嗅到危机的气息,便会像抓到明星的绯闻一样兴奋”尽管这句出自国内某著名企业新闻发言人的话不太体面,却道出了万般无奈。

从现场发难到街头拦堵,从乔装打扮到突然袭

击,从同行刺探到巧施连环套,采访手段层出不穷。

尤其是身陷重大危机,组织于迷途中遭遇的,首先是媒介布下的荆棘的丛林。

第三,在突发的灾难现场,记者蜂拥而上,严重阻碍急救工作。

在实践中,组织遇到的媒介困扰远比上述三项还要复杂。

譬如,捕风捉影被当作铁证如山;片面之辞被视为权威解读;少数媒介的煽风点火引来众多媒介的一哄而上;组织的失误被无限放大、努力补救则被熟视无睹,等等。

这些都要求组织积极行动起来,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迎接媒介的挑战。

2在危机应对中,如何争取话语权?

危机中的媒介管理实质上是话语权的争夺和使用。

这就决定了危机中媒介管理的途径可区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把握媒介话语的主导途径,即“议程设置”;二是找到与主导途径相匹配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最快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发布信息,把握主动权,其中,信息发布的方式有:

提供新闻稿;接受记者采访;召开新闻发布会。

政府与危机传播

关键词:

吉林石化公司爆炸;政府与危机传播;“经济人”;传播政策限制;危机传播观念

思考题:

我国政府在危机处置中,传统上一般秉承什么原则?

我国地方政府在危机传播过程中,主要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我国政府在危机传播中,有哪些典型问题?

吉林石化公司爆炸

2005年11月13日,吉林省吉林市的石化公司双苯厂胺苯车间发生爆炸,成百吨苯流入松花江,松花江最高检测浓度超过安全标准108倍。

随着下泻的减缓,污染带从80公里蔓延到200公里,导致下游松花江沿岸的大城市哈尔滨、佳木斯,以及松花江注入黑龙江后的沿江俄罗斯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等面临严重的城市生态危机。

这是我国首例城市生态危机事件,并殃及外国。

事故原因是该厂T---102塔发生堵塞,循环不畅,因处理不当,发生爆炸。

我国传媒关于这一事件的报道可以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1月14-18日:

《黑龙江日报》、《吉林日报》、《北京青年报》以及《第一财经日报》四家媒体的报道限于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件本身。

第二阶段,11月19-21日:

因为没有新的新闻源,四家媒体处于共同的沉默期,其中《吉林日报》的沉默持续到11月23日。

第三阶段,11月22-28日:

三家媒体的报道对象由吉林转向哈尔滨,关注哈尔滨宣布四天停水的事件,并逐渐与吉林的爆炸联系起来。

《吉林日报》在这一阶段报道主题是吉林的环保和支援哈尔滨的情况。

第四阶段,12月3日:

公布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到危机最终解除。

关于松花江污染段的流向和沿途的防范情况逐日公布,信息基本公开化。

初期:

否认爆炸会造成苯污染

中期:

自知污染严重,拒绝公开;并开始采取停水措施(哈尔滨以“管网检修”为由发布停水公告,引起市民恐慌)

黑龙江与吉林省之间的矛盾:

吉林省饮用水基本不从松花江取用,而哈尔滨90%的饮用水来自松花江,吉林省境内的第二松花江边有不少化工企业,几十年来不断对松花江造成污染,两省间曾为此多次协商。

此次爆炸引发的河水污染也主要涉及到黑龙江,对吉林省影响相对较小。

政府行为:

省领导赴现场部署救援、事故不影响主业生产、事故处理有序进行、应急预案措施得力、认真汲取教训,加强安全生产、《水之情》晚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

政府策略:

负面新闻正面报道、内紧外松、地方保护主义主导下的封闭传播策略(吉林省对黑龙江的封闭传播策略)

政府与危机传播(概念广泛,把我理解的写上去了)

在公共关系中,危机传播(Crisisdissemination)被认为是一项非常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