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精品复习学案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6246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生精品复习学案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艺术生精品复习学案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艺术生精品复习学案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艺术生精品复习学案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艺术生精品复习学案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艺术生精品复习学案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艺术生精品复习学案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艺术生精品复习学案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艺术生精品复习学案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艺术生精品复习学案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艺术生精品复习学案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艺术生精品复习学案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艺术生精品复习学案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艺术生精品复习学案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艺术生精品复习学案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艺术生精品复习学案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艺术生精品复习学案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艺术生精品复习学案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艺术生精品复习学案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艺术生精品复习学案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艺术生精品复习学案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docx

《艺术生精品复习学案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生精品复习学案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艺术生精品复习学案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docx

艺术生精品复习学案15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

第一章行星地球

1.5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考新动向】

考纲导向

备考预测[来源:

学+科+网]

………三年2考高考指数: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结合新发生的地震、火山等灾害,考查地震波的特点及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考查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

【考纲全景透析】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A、B两类地震波区别

2.两个不连续界面

(1)C界面——莫霍界面,两类地震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2)D界面——古登堡界面,A地震波完全消失,B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3.三个圈层

4.岩石圈由哪两部分构成?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点睛】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在陆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

【基础知识精讲】

(1)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震波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纵波

固液气三态

横波

较慢

固态

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2)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来源:

Z§xx§k.Com]

名称

范围

深度

主要特征

地壳

地表~莫霍界面

平均17千米

(1)固态,由各种岩石组成

(2)各地厚度不一

(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

地幔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17~2900千米

(1)固态,硅酸盐类物质,自上而下铁、镁的含量

逐渐增加

(2)上部有一软流层

(3)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地核

古登堡界面~地心

2900~6371千米

(1)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

(2)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

(3)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水圈:

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

(1)构成: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基础知识精讲】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水圈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生存环境

与大气、水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主线构架】

【热点难点全析】

考点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来源:

Zxxk.Com]

【问题导引】

1.火山喷发出的岩浆的源地在哪里?

2.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是依据哪两个界面划分的?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具体分析如下:

1.图解地球的内部圈层

2.表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误区点拨台】

地壳和岩石圈的范围很容易混淆,具体差别如下表所示:

【对点演练】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

(3)当A地发生地震时,B、C两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

对B、C两点所测到的纵波平均波速进行比较,平均波速较快的是_____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明确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2)明确地震波的分类及其传播特点。

【解析】按照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内部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分界,共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由于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C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所以C观测点测到的平均速度较快。

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见答案图所示。

答案:

(1)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2)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3)C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C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所以由A到C的平均波速要大于由A到B的平均波速

(4)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

之间的地核及小圆以下区域即为接收不

到横波的区域,如图:

【变式备选】读地壳与地幔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是___________,C是___________,D是___________,E+D+C是___________,F+E+D+C是____________,A+B+C合称_____________。

(2)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的圈层是______层,在图中用字母____表示。

(4)莫霍界面是字母_________表示的两层之间的界面,古登堡界面是字母__________表示的两层之间的界面。

【解析】第

(1)题,由图中各圈层的深度及位置可判断A+B层为地壳,C为上地幔顶部,D为软流层,E+D+C是上地幔,F为下地幔,A+B+C是岩石圈。

(2)题,由图示可知地壳厚薄不均,陆地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

第(3)题,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第(4)题,根据两个界面所处的深度和位置判断。

答案:

(1)地壳 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 上地幔 地幔 岩石圈

(2)厚薄不均,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3)软流 D

(4)B、C F、G

考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特点

【问题导引】

1.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为什么说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大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具体表解如下:

【师生互动】在地球的外部圈层中,生物圈是一个特殊的圈层,你知道它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吗?

【拓展延伸】生物圈的特殊性

(1)存在生命:

生物圈是有生命存在的圈层,而其他的圈层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都是生物生存的无机环境。

(2)分布特殊:

从范围上看,生物圈与众不同,它与其他圈层交错分布,其界限不像其他圈层那样分明,是一个跨圈层的圈层。

(3)组成和结构复杂:

生物圈不仅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而且包括了生物生存的环境,因此,它的组成与结构与其他圈层相比最为复杂。

【对点演练】(2010·江苏地理改编)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

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

据此完成

(1)、

(2)题。

(1)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来源:

学.科.网Z.X.X.K]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2)这些火山灰物质来自()

A.岩石圈

B.上地幔

C.下地幔D.地核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火山灰喷出之后首先进入的是大气圈。

【解析】

(1)选A,

(2)选B。

(1)题,火山灰先进入大气圈,随着降雨会进入水圈,通过物质循环进入生物圈,最后又回到岩石圈。

(2)题,火山灰由喷出的岩浆形成,岩浆主要来自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解题技能训练】

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的判读

【典例】(2012·南通模拟)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

(1)、

(2)题。

(1)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是()

A.①为地壳      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     D.④为下地幔

(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

【思路点拨】该题以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考查对

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不大。

解答该题时应把握以下两个关键点:

(1)数值判断圈层。

结合各圈层的位置,运用数值去判断圈层的名称,①位于大气圈,高度在12千米以上,50~55千米以下,故可判断为大气平流层。

-33千米为莫霍界面所处的位置,②位于-33千米以上应为地壳,而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之上的上地幔部分。

③位于上地幔部分,可判断为软流层。

-2900千米为古登堡界面所处的位置,可判断④、⑤为地核,④为外核,⑤为内核。

(2)特征探寻答案。

在对圈层进行判断后,要联系所学知识,结合各圈层的特点,判断四个选项的正确性。

①为大气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②为地壳,从图中可以看出陆地比海洋厚。

③为软流层,纵横波都能穿过。

外核(④层)的主要成分虽以铁、镍为主,但却是液态,横波不能穿过。

【答案】

(1)C 

(2)B

【技能点拨】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是地球圈层部分知识最常考查的一种形式,在对其判读时要重点突破以下几点:

1.记准顺序,掌握数据

(1)“记准顺序”:

外部的圈层中,大气圈在上,水圈在下,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内部圈层即“两面三层”,“两面”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三层”即依据两个分界面分成三个层,从外向里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2)“掌握数据”:

读图时要结合一些相应的数据去判断,如

上题中的-33千米为莫霍界面,-2900千米为古登堡界面,12千米为对流层的平均厚度,50~55千米为平流层的上界。

2.结合位置,联系作用

(1)外部三大圈层,可用与岩石圈的相对位置图示法来帮助识记,如下:

(2)各个圈层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制约,如化石形成于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风蚀地貌形成于大气圈与岩石圈之间,喀斯特地貌形成于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之间。

火山灰形成于岩石圈和大气圈之间。

【疑难突破】[来源:

学科网]

图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考零距离】

(2010·江苏地理·T2)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

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解析】选A。

火山灰先进入大气圈,随着降雨会进入水圈,通过植物的物质循环进入生物圈,最后又回到岩石圈。

[来源:

学§科§网]

【考点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它们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

据此回答1、2题。

1.横波和纵波的共同之处包括()

①都能通过固体传播

②都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③传播的速度相同[来源:

Z+xx+k.Com]

④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深度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1、2.【解析】1选D,2选D。

第1题,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但两者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第2题,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点可知,在物质组成不同的介质里,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且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故根据地下2900千米处的波速变化,可反推出该深度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较大差异。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

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

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千米的海域,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引发最高达10米的大海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据此完成3、4题。

3.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核中B.上地幔中

C.下地幔中D.地壳中

4.此次地震首先直接影响的地球外部圈层是()

①水圈②生物圈

③大气圈④岩石圈

⑤地壳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④⑤

3、4.【解析】3选D,4选A。

第3题,从震源深度为10千米,且位于海洋中可直接判断,震源位于地壳中。

第4题,此次地震引发了海啸,说明直接影响了水圈,造成了生物圈的变化,岩石圈和地壳属于内部圈层。

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

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

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

据此回答5、6题。

5.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A.地壳B.地幔

C.地核D.软流层

6.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来源:

学科网]

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D.地球内部

5、6.【解析】5选A,6选A。

第5题,浅层地能主要存在于地表数百米内,在陆地地壳平均深度范围内。

第6题,浅层地能埋藏浅,主要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少量来自地球内部。

【误区警示】解答本题易在判断浅层地能的来源时出现失误,容易忽视以下两点:

(1)浅层地能主要存在于地表数百米内,只能属于地壳的表层;

(2)浅层地能这个名称不是指地球内能,应注意二者的区别。

(2012·太原模拟)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圏层结构图,完成7、8题。

7.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①圈层B.②圈层

C.③圈层D.④圈层

8.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来源:

Zxxk.Com]

A.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7、8.【解析】7选B,8选C。

第7题,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特点结合图示,可知圈层①为地壳,其中海洋部分较薄,大陆部分较厚;圈层②为地幔,其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第8题,圈层③和④是地核,其中③为外核,可能由液态物质组成,④为内核,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方法技巧】地球内部圈层的判断

地球内部圈层知识的考查往往以剖面图形式呈现,内部三个圈层在判断时可抓住以下两点:

(1)两个界面的深度,陆地上的莫霍界面约是33千米,古登堡界面约为2900千米。

(2)三个圈层中厚度出现明显变化的是地壳,特征为陆地部分厚,海洋部分薄。

2011年9月,美国的一颗已经废弃的卫星,失去控制砸向地球,众多的残片坠落在南太平洋中。

据此回答9、10题。

9.这些卫星残片落回地球时没有穿越的地球圈层是()

A.大气圈B.水圈C.生物圈D.岩石圈

10.关于卫星残片穿过的圈层,叙述正确的是()

A.水圈只分布于陆地表面

B.大气圈随高度的上升温度递减

C.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D.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

9、10.【解析】9选D,10选D。

第9题,卫星残片首先穿越大气层,落入太平洋中,主要涉及的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但没有穿越岩石圈。

第10题,水圈广泛分布于岩石圈上层、大气圈;大气圈底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递减;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但卫星没有穿过岩石圈;生物圈界线不分明,广泛孕育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二、综合题

11.(探究题)读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

千米),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1)根据所学知识,世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千米。

大陆地壳厚度与大洋地壳厚度有何差异?

(2)推断图中A处和B处地壳的厚度。

(3)分析说出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

11.【解析】第

(1)题,主要为教材基础知识,记住相关知识即可回答。

(2)、(3)题,根据相邻等值线之间闭合等值线区域的特征“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以判断出A处的地壳厚度介于45~50千米,B处的地壳厚度介于30~35千米,进一步可推断出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

答案:

(1)33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2)45~50千米。

30~35千米。

(3)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较薄,大陆向大

洋的过渡地区较薄。

12.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1)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其主要组成成分是什么?

(2)生物圈与其他三大圈层之间有何关系?

(3)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是什么?

12.【解析】此图明显地表示莫霍界面之上的地壳(属于岩石圈)及大气圈、水

圈;结

合对各圈层的了解,可填出它们的特点,其中地壳的厚度不均,从图中可看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之间厚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答案:

(1)大气圈氮和氧。

(2)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3)全球的地壳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较厚,平均达33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只有17千米。

【知识拓展】地球的圈层结构特点

(1)地球的圈层结构为同心圈层。

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一般可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它们多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形成同心圈层。

(2)同心圈层在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

①在高空和地球的内部,各圈层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②在地球表面附近,各个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叠的。

13.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2010年玉树地震相关资料

材料二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A.玉树B.成都

C.上海D.北京

(2)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地球各内部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___,试简述其研究原理。

(3)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千米表示___________(面),根据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可以推断出,玉树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________。

13.【解析】第

(1)题,地壳厚度不均,高山、高原较厚,平原、盆地较薄,四地中玉树地处青藏高原,地壳最厚。

(2)题,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征。

第(3)题,由地球内部圈层知识可知,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从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地壳厚度总体由东向西增大,由此可推断出玉树的地壳厚度要大于33千米,所以说玉树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

答案:

(1)A

(2)地震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3)莫霍界面地壳

 

[来源:

Zxxk.Com]

 

 地震波又可分为横波和纵波,它们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

据此回答1~3题。

1.横波和纵波的共同之处包括()

①都能通过固体传播

②都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③传播的速度相同

④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深度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3.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点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

A.传递声音信号B.进行地质探矿

C.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D.测量山峰的高度

【解析】1选D,2选

D,3选B。

第1题,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但两者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第2题,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点可知,在物质组成不同的介质里,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且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故根据地下2900千米处的波速变化,可反推出该深度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较大差异。

第3题,在进行地质探矿过程中可利用返回的地震波来测定矿产。

4、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以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解析】选A。

地壳的厚度与露出地表的部分高度呈正相关,大陆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地震波从莫霍界面传播到测定点的时间越长。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5、6题。

5.图中M和N的数值应分别为()

A.42、38B.44、38C.42、36D.44、36

6.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A.海平面B.岩石圈底部

C.莫霍界面D.软流层中部

【解析】5选A,6选C。

第5题,根据等值线的分布特点,两条等值线之间若出现了闭合等值线,其值可能和小值相同,也可能和大值相同,由于M处为四川盆地,其内部的地壳厚度低于周围地区,所以其值为42;N处为大别山区,其内部的地壳厚度高于周围地区,所以其值为38。

第6题,地壳厚度0千米处应为莫霍界面。

读图3,回答7、8题。

7.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A.①为水圈

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

D.④为下地幔

8.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小

C.③圈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

【解析】7选C,8选C。

第7题,根据各圈层位置可知,①是大气平流层,②是地壳,③是软流层,④是外核。

第8题,①大气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②层陆地地壳较海洋地壳厚;③层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④层物质为熔融状态。

读黄果树瀑布景观图。

回答9~12题。

9.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2个B.3个C.4个D.5个

10.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D.地壳

11.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A.瀑布B.岩石C.树木花草D.大气

12.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解析】9选C,10选B,11选C,12选B。

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换。

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13.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