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岁宝宝智力开发.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6299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岁宝宝智力开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01岁宝宝智力开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01岁宝宝智力开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01岁宝宝智力开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01岁宝宝智力开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01岁宝宝智力开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01岁宝宝智力开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01岁宝宝智力开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01岁宝宝智力开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01岁宝宝智力开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01岁宝宝智力开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01岁宝宝智力开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01岁宝宝智力开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01岁宝宝智力开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01岁宝宝智力开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01岁宝宝智力开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01岁宝宝智力开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1岁宝宝智力开发.docx

《01岁宝宝智力开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岁宝宝智力开发.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1岁宝宝智力开发.docx

01岁宝宝智力开发

0——1岁宝宝智力开发

一、学习动作和用品语言

目的:

在实际生活中配合动作学习语言,并能理解日用品语言。

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学习和训练懂得“给我”,“拿来”,“放下”,“开开”和“关上”的含义,并懂得什么是“苹果”,“饼干”,“香蕉”,“杯子”,“帽子”,“衣服”等日常食品和用品的意思。

将“实物”、“动作”和语言结合起来。

二、认识大小

将宝宝喜欢的大的和小的饼干各一块放在桌上,告诉孩子,这是大的,这是小的。

用口令让他拿的大的和小的,拿对了就让他吃,拿错了就不让他吃,孩子很快就能学会分辨大和小,再用玩具和日常用品让孩子复习,以巩固大和小的概念。

玩大小积木是更好的游戏,如玩大的在下,小的在上小的在前,大的在后等。

三、钻山洞

 把你的身体作为障碍物,让他从你的身上爬过去;你还可以给他一个滚动的小球,让他跟踪追击。

爬行训练了大脑指挥肌肉的协调动作,扩大了宝宝的视野范围,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和未来语言的发展。

此时,你可以为宝宝设计各种有趣的爬行游戏,如“钻山洞”--让他从你的肚皮底下爬过去;越“盆地”让他从大浴盆上爬进来,爬出去;“突破封锁线”

四、蹒跚学步

继续让小儿扶物或扶手站立,幷训练宝宝扶着椅子或推车迈步,可将若干椅子或凳子相距1尺让宝宝学走,也可让宝宝在父母之间学走,距离渐渐加大。

父母扶宝宝学走时,先用双手,然后单手领着走。

以后可用小棍子各握一头,待宝宝走得较稳时,父母轻轻放手,宝宝以为有人领着棍子,放心地走,渐渐过渡到独自走稳。

五、爬行够物

继续练习爬行,让小儿从匍行转到爬行,腹部逐渐离开床面,幷用手臂转圈或后退。

可将玩具或食物放在不同位置上,让小儿爬着去够。

此间,从头自由转动逐渐到头能保持平衡。

用毛巾提起腹部,练习手膝的支撑力,为过渡到手足爬行作准备。

六、翻身

两次喂奶中间,宝宝处于觉醒状态时,进行翻身练习。

将宝宝放置于硬板床上,取仰卧位,衣服不要太厚,把宝宝左腿放在右腿上,以你左手握宝宝左手,宝宝产生翻身动作。

以你右手指轻轻刺激小儿背部,使孩子主动向右翻身,翻至侧卧位,进一步至俯卧位;还可配合用玩具放在宝宝身体一侧,逗其翻身,并稍稍给予帮助。

每日数次,3个月末孩子就会自己翻身了。

七、扶物坐起

方法:

宝宝在摇篮车上最容易扶栏坐起,因为小车上的栏杆易于抓到而且高度适宜。

有时推着小车带宝宝到户外玩耍时,本来宝宝是躺在车里的,在大人未注意时宝宝已经坐了起来。

如果前方的挡板未扣好,宝宝为了够取吊起来的玩具就会从前方跌出车外。

因此要做好宝宝随时坐起的准备,只有坐起来才看得远,宝宝会努力撑物坐起的。

 宝宝也会扶着椅子的扶手、沙发的扶手或用床上被垛支撑而自己想法坐起来。

古老的小竹车也有利于宝宝练习自己坐起,宝宝躺在小车上较容易抓住两侧的栏杆坐起来。

 我们跟踪的婴儿杨思清在生后139天时拉着棉裤想坐起来,167天已能坐稳一会儿,215天时会在小车上自己坐起,240天时阿姨压着她的腿,她自己能在床上用左手从仰卧位支撑着坐起来。

目的:

鼓励宝宝自己扶栏坐起,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体位,扩大视野。

通过扶栏坐起可以锻炼胳臂的力量,也可以锻炼腰和腹肌的力量。

同时使宝宝产生自信,学会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自身的状况。

八、见人就笑

方法:

抱宝宝到街心公园或者人们常散步及休息的地方,大人同邻居们打招呼,也让宝宝接触生人。

人们都喜欢孩子,会逗他笑,宝宝也会报以微笑。

以后再遇到这些邻居时,宝宝会主动见人就笑,很招人喜爱。

这是孩子社会化训练的第一步,学会用笑同人打招呼。

从来不见生人的孩子见人就躲开,或者不敢正面看人,没有招人喜欢的本领,逐渐养成害羞的性格。

目的:

学会主动招呼人,养成大方开朗的良好性格。

九、肢体游戏

方法:

在给宝宝洗澡之前可以同宝宝做肢体游戏。

先做上肢,边喊口令边做动作。

大人握住宝宝的双手做“上、下、内、外、屈肘、伸肘”;再握住宝宝的双脚做“上、下、内、外展、合拢、屈膝、伸直”;然后用手掌在宝宝身体两侧上推下拿,再让宝宝俯卧,在背部再上推下拿。

做完这套游戏再给宝宝洗澡。

目的:

使宝宝的肢体得到运动,皮肤受到抚摸,全身受到按摩。

运动可促进肢体的发育,也可满足婴儿皮肤希望受到充分接触摩擦的需求。

十、色水游戏

目的:

分辨三种颜色,并学会配对

材料:

透明杯子分别装上三种颜色的水(每种两杯),滴管3支

要点:

1、取出装有不同颜色水的3只杯子,放在桌子上,引导孩子认识水色,并说出各杯水的颜色

配对练习:

把全部6杯色水放在桌子上,引导孩子通过视觉把颜色相同的两杯色水配对摆放。

提示:

在孩子认识水色的基础上,进行调色的活动。

蒙氏心语:

声音、微笑和眼神成为彼此间沟通的特殊载体

十一、找光

目的:

锻炼孩子视觉的灵活性

材料:

手电筒

要点:

1、晚上,把电灯关掉,家长用手电筒随机照射室内墙壁,让孩子寻找光点。

     2、家长用手电照射室内的物体,让孩子说出看到物体的名称

提示:

1、户外阳光强弱事宜时,带孩子玩找影子的游戏                 

    2、手电光柱不能直射孩子的眼睛

蒙氏心语:

儿童首先发挥功能的器官是感觉器官

十二、亲子共舞

选择一些轻柔而节奏舒缓的音乐,如古典音乐,华尔兹自己哼哼或用录音机播放,把宝宝温柔地抱在怀里迈着舞步,合着音乐的节拍转身或旋转。

你和宝宝的运动将刺激宝宝耳朵的感官和小脑,发展他的听觉,、位置觉和平衡觉,这些感觉能力是他试图学会坐、站和开步走时所必需的,也是日后从事学习所必需的。

如果你随着音乐哼唱,宝宝还会受到来自你胸部震动的刺激,你温暖怀抱的爱抚,这样你就会和宝宝一起度过领人神往的几分钟。

十三、游 戏

 幼儿的主导活动就是游戏,剥夺了游戏,就剥夺了童年的欢乐。

幼儿是在游戏中认识周围环境,适应生活、学习知识,发展体魄的。

他们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好奇心得到满足,想像得以实现。

因此,父母应尽可能的把各方面早期的教育内容和要求,贯穿到游戏中进行,要关怀和支持幼儿的游戏,要正确地组织和引导他们的游戏,有时候应当和他们一同游戏。

  儿童的游戏是需要家长适当指导和引导的。

完全放任自流地让孩子自己去玩,游戏就很难连续进行下去,也很难充分发挥游戏做为教育手段的作用。

  此外,家长还要了解,4~6岁儿童游戏的内容、形式、时间和参加的成员是随着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而发生变化的,应当根据婴幼儿不同时期的特点来组织和指导他们开展各种游戏。

  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

必须有许多玩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

  玩具是由于各种游戏的需要而被创造出来的,但是幼小的儿童常常是看到玩具才想起游戏。

日本学者把游戏和玩具的关系概括得很好,他们认为:

0~14个月的孩子被玩具引导着游戏;玩具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形状、颜色、声音,制作的材料也各不相同。

在使用玩具游戏时,促使婴幼儿看、听、触摸、抓握、摆弄,刺激他们的各种感官,发展他们的各种感知觉,同时也发展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

因此,玩具是教育婴幼儿认识现实世界的极好工具,也是人生的第一部“教科书”。

十四、情绪和情感的发生和发展

人对客观事物有不同态度,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情感。

比如,顺利完成一件事时会感到轻松愉快,失去亲人感到悲痛,面对敌人感到愤恨,面临危险感到惊慌等等。

情绪和情感属非智力因素,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新生儿时期,由于开始适应新的环境,儿童呈消极情绪状态较多。

2个月以后,积极情绪逐渐增加。

当吃饱而又温暖的时候,可以看到比较活泼和微笑的表情。

特别是对妈妈或亲近的人有一种特有的表情。

5~6个月以后,对颜色鲜艳或发声的玩具特别感兴趣。

在正确培养下,1岁以后的孩子一般总是充满着肯定的情绪,孩子喜欢不停地活动,而活动的主要动机就是为了得到愉快。

如果没有活动的自由,没有适当的玩具,不跟大人交往,即使能满足生理需要(如吃饱、温暖等),也不会有良好的情绪状态。

比如呆滞、爱哭等等,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除了情绪之外,孩子也开始有了比较复杂的情感体验。

比如,喜欢跟亲近的人交往,并可从中产生愉快的体验。

也有了同情心,当母亲或其他亲人有痛苦时会表示同情。

对婴幼儿的情绪和情感必须正确引导,倘若引导不当,孩子也会产生和发展一些否定的、不良的情绪和情感,如嫉妒、见生人怕羞、怕黑暗、怕雷声、爱发脾气等等。

所以,从小培养良好而丰富的情绪和情感是十分重要的。

十五、一起进步一起快乐

宝宝从一出生就在指挥着家长,他的哭声具有极大的感召力,会让全家人坐卧不宁。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会更多地动用自己的情绪、执著与耐心来掌控周围的人,但宝宝决非天生霸道,他更愿意模仿大人跟你学习,当然宝宝有时也会表现得好为人师,家长模仿宝宝能给他带来成就感,所以我们提倡亲子之间相互学习一起进步。

为此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把坏习惯藏起来,别让宝宝学到

2.        多观察孩子,学学他的探索世界的方式

3.        游戏时既要给宝宝自由,又要注意引导

4.        选择宝宝虚心求教时进行形象地示范

5.        在宝宝快要丧失兴趣时请他当老师

6.        千万别去模仿宝宝错误的行为

跟宝宝一起玩,在游戏中互相学习,不仅能够更好地促进宝宝发展并带给他更多快乐,家长自己也能感受到比干巴巴教学更多的乐趣,亲子之间都能在发现和交流中创造出更丰富更深刻的天伦之乐。

十六、教会小儿认识五官

方法:

       大人指着布娃娃的眼睛说:

“娃娃的眼睛在哪里?

”用同样的方法指出鼻子、嘴巴、耳朵等反复认识以后,再以游戏方式让小儿指认。

大人唱“认识五官歌”,并做动作,指出五官部位,教小儿模仿指出。

 

 歌词:

鼻子,鼻子,鼻子,在哪里?

在这里!

(同时指鼻子) 

眼睛,眼睛,眼睛,在哪里?

在这里!

(同时指眼睛) 

耳朵,耳朵,耳朵,在哪里?

在这里!

(同时指耳朵)

嘴巴,嘴巴,嘴巴,在哪里?

在这里!

(同时指嘴巴)

摇头,摇头,摇头,摇摇头。

摇摇头!

十七、继续听音乐、念儿歌、讲故事

目的:

通过形式多样的方法,训练听觉,培养注意力和愉快情绪,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方法:

根据实际条件,继续给孩子放一些儿童乐曲,提供一个优美、温柔和宁静的音乐环境,提高其对音乐歌曲语言的理解,念一些儿歌,激发他的兴趣和对语言的额约理解能力。

在此基础上,还可试着讲个别适合小儿生活的故事(最好是结合孩子的环境,自编一些短小动听的故事。

音乐、儿歌和小故事的内容要随年龄的变化不断更换新的内容。

 

十八、宝宝学认红颜色

目的:

通过开始认色,拓开婴儿。

抽象和理解的能力

方法:

颜色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要建立这种理解能力,是需要经历一段从大自然众多的观察中,逐步概括成理性认识的过程,这无疑是需要较长时间的。

对1岁的孩子,可以先给他一块方木看,并告之是“红色“的,可以反复多次。

下次,再给一个山楂看,也告诉他是“红色“的。

经过一段练习,再出示一辆小汽车看,又告诉他是“红色”的……。

如此反复进行,他便会从所看到“红色”的东西中概括出“红”的概念。

经过3-4个月的训练,只要看到红色的东西,他便知道是红色。

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十九、扩大手的动作

目的:

训练手的灵活性,提高手的功能。

方法:

在桌前给孩子摆上多种玩具,如小丸、积木、小瓶、盖子、小勺、小碗、水瓶等。

当孩子看到这些东西时,知道用积木玩搭高,知道将盖子扣在瓶子上,知道用水瓶喝水,知道用拇食指捏起小丸,知道将小勺放在小碗里“准备吃饭”等等,经过多种训练,锻炼手的灵活性,提高手的技能。

二十、如何用玩具提高智能

新生儿出生不久,就会伸开小手去“抓”脸,手的伸屈,正是手运动功能的开始。

大的、粗糙的动作逐渐发展成精细的够摸和抓握动作,8~11个月的婴儿不用怎么费劲就能顺利地够摸和抓握一个东西了。

要使婴儿对拿到手的东西能产生各种感觉,如布娃娃是软的,塑料球是硬的,长毛狗有蓬松的毛,橡皮玩具有弹性,玩具汽车的车身表面光滑、车底凹凸不平,一种感觉和另一种感觉不同,各种不同的感觉越多,对周围世界的兴趣越浓。

当婴儿从玩具箱中拿出积木搭塔时,他会为自己成了“建筑能手”而自豪。

积木不仅能练习手的屈伸动作,还能提高手的准确性和平衡性。

当婴儿用一根棒子推动小圆盒滚动时,他看到滚动时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把球放在他能看到但摸不到的地方,给他一根棒,训练用棒够物质的思维能力,培养孩子长大后的动手能力及观察事物、认识世界的能力。

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锻炼了肌肉,发泄了过剩的精力,学习了知识,提高了智能,所以说爱玩的孩子聪明是有道理的。

     婴幼儿在游戏中能够学到“非常特别的东西”,而这种“特别东西”正是人的智能,是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需要的基本素质。

的确,对婴幼儿来说,生活就是游戏,他们在做各种游戏中不断成长。

玩具在游戏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像教课书一样,时刻启迪婴幼儿的心智。

 

二十一、字卡游戏

游戏是孩子理解世界、适应环境的重要方式。

在婴儿咿呀学语时,用实物配合图片,使婴儿理解图片是代表一种实物,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和他玩语言和识字游戏。

当他正在玩玩具汽车时,你指汽车图片和车字,说:

“这是车。

”幷描述它的特点:

红色,有四个轮子,能在马路上跑,发出“嘀嘀”的声音,现在汽车开到桌子下面,让他按你的要求,“爬着把车取出来”等,从而发展婴儿对语言的理解力和认字能力。

通过就地取材和因材施教的途径,让图形、实物、名称、字的概念在孩子的头脑里形成一体,婴儿在游戏之中,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使他乐此不疲。

还可以和他玩学翻书游戏,每天都要和孩子一起看画书,书中图画要清楚,色彩要鲜艳,对话要简短生动,讲故事时面部表情要丰富,注意手势和言语的音调变化,使婴儿对画书感兴趣,对学说话越来越感兴趣。

在此基础上,做翻书游戏,让他按你的要求,把藏起来的皮球找出来,当他把书翻到有皮球的那页时,要鼓掌幷夸奖,以此发展婴儿语言的理解能力,手眼协调的能力和训练精细动作能力。

我们留意观察孩子的游戏过程,将被他们的整个身心都融于游戏之中而感动。

因此,我们不仅不能阻挠孩子玩游戏,而且还要创造条件让孩子游戏,甚至舍得花工夫陪同孩子一起游戏。

二十二、宝宝练习说再见

目的:

发展小儿语言,培养小儿礼貌行为。

方法:

阿姨把小儿抱在自己的膝盖上和另一个大人说一会儿话之后,大人一边往外走,一边说:

“再见”。

这时阿姨不但要让小儿摆手和大人说“再见”,而且自己也要说“再见”,让小儿也模仿说“再见”。

这类礼貌用语在日常生活中,要反复训练。

二十三、和宝宝寻找玩具

目的:

通过寻找玩具,帮助小儿理解词意。

方法:

将小儿经常玩的心爱的玩具藏起来,并说“小汽车哪里去了?

”,“布娃娃哪里去了?

”逗引孩子去寻找。

二十四、图卡游戏

可将颜色鲜艳,图案简洁的儿童画(如:

动物、食物、玩具等)贴在方盒的每个面上,让宝宝辨认。

家长可先将一个图案的状况讲给孩子听,如:

小鸟有翅膀,会喳喳叫,等他记住后,把这个图转变方向,问喳喳叫在哪里,这时宝宝会在箱子周围爬来爬去找小鸟的图案面。

方盒的图案都可让孩子分别记住,将盒子转来转去,让宝宝既练了动作又练了记忆、语言。

同样的训练也可采用图书、挂历等物。

二十五、乱涂乱画

可给宝宝笔和纸,笔以彩色蜡笔为宜,先训练扶着他的手学握笔,再在鱼眼睛处点上小点,他看到自己会画鱼眼睛了,十分兴奋,以后他会经常练习作画,实际上是胡乱涂画。

二十六、认鼻子

大人与婴儿对坐,先指住自己的鼻子说鼻子,然后把住婴儿的小手指他的鼻子说鼻子。

每天重复1~2次,然后抱宝宝对着镜子,把住他的小手指他的鼻子,由知自己的鼻子,反复说鼻子。

经过7~10天的训练,当大人再说鼻子时,宝宝会用小手指自己的鼻子,这时大人应亲亲他,表示赞许。

    以后可以逐渐认识身体的其他部位。

家长可用游戏的方法教认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

如让小孩看着娃娃或他人,让小孩用手指着娃娃的眼睛,大人说:

这是眼睛,宝宝的眼睛呢?

帮他指自己的眼睛,逐渐小儿会独立指眼睛。

二十七、捡豆子

让小孩练习用手捏取小的物品,如小糖豆、大米花等,开始小儿用拇指、食指扒取,以后逐渐发展至用拇指和食指相对捏起,每日可训练数次。

母亲要陪同孩子玩,以免他将小物品塞进口、鼻呛噎而发生危险,离开时要将小物品收拾好。

会使用拇指、食指捏到小物品,这是人类才具有的高难度动作,标志着大脑的发展水平。

二十八、同小朋友一起学走

方法:

带宝宝到街心公园学走,常会遇到几个年龄相仿的小朋友,有的扶着小车学站,有的在父母之间学走,或者有的已经学会自己走,拉着呷呷作响的响鸭练习走步。

父母可鼓励宝宝同他们打招呼,招招手,点点头,同他们笑笑,然后也下地学走。

宝宝可以扶着公园的栏杆练习,或者让家长牵着练走,如果有拖拉作响的玩具不妨也拉着它练走。

在人多的地方练习可以学到别人的长处,看其他小朋友的父母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帮助宝宝。

宝宝也可以模仿别人的走法,或者看到别人摔倒时大声叫起来,希望大人赶快帮助他。

有时一个孩子叫另一个孩子会应和,如同说话一样在心灵进行沟通。

经常见面的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也会成为宝宝的朋友,在一起学走会更加快乐。

目的:

让宝宝学会同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交往,学步是宝宝交往的最好时机。

学步时认识的小朋友都住在附近,将来也许会上同一个幼儿园和同一小学。

从小熟悉的孩子容易成为好朋友,应增进宝宝主动交往的意识。

 

二十九、由蛤蟆坐到坐稳

方法:

先让宝宝靠坐,前面放几个玩具让宝宝拿着玩。

宝宝要够取玩具就会离开靠垫,由于宝宝的头太重身体就会前倾,如同蛤蟆一样有时要用手去支撑。

大人将他扶到靠坐的垫子上,不一会儿宝宝身体又再度前倾。

这种状态大约要过1~2周,待宝宝的颈部能完全支撑头的重量时,就能离开靠垫完全坐稳。

 我们跟踪的婴儿杨思清是在生后167天时完全坐稳的,她十分愿意坐着;仰卧时会用双手抓着身上的棉裤坐起来;双手可以拿玩具,不必用手支撑身体。

其余跟踪的婴儿都是在生后190~200天才能坐稳的。

三十、同娃娃玩藏猫

方法:

在宝宝会用手帕蒙脸同大人玩藏猫之后,可以在同宝宝玩认娃娃时突然用布巾把娃娃盖住,看宝宝能不能马上将布巾掀开。

我们跟踪的婴儿马既同在生后153天时,妈妈用枕巾盖住毛绒兔子,他知道后马上将枕巾掀开,妈妈十分高兴;杨思清在生后167天时,发现玩具不见了,先是大声叫唤人来帮助,然后再试着将布掀开找到玩具。

目的:

让宝宝发现玩具突然不见了,回想起玩藏猫的经历,于是用手掀开布巾,找到玩具。

动手寻找说明宝宝知道玩具并未消失,再回想布巾可以盖物的经历,就会动手掀开布巾。

这个游戏是当着孩子面去盖玩具的,孩子看到了盖的过程,所以不必将玩具的一部分露出,全部盖上宝宝都能找到。

如果不是当着宝宝面盖上的,就要将玩具露出一点儿作为线索,才能让宝宝找着。

三十一、逗笑

方法:

从宝宝出生第一天起,大人就可以同他逗笑。

大人抱着宝宝,挠挠他的身体,摸摸他的脸蛋,用快乐的声音、表情和动作去感染宝宝。

宝宝的目光渐渐变得柔和而不是开头那样紧张,眼角出现细小的皱纹,口角微微向上,出现了快乐的笑容。

这与宝宝即将入睡时颜面肌肉不自主地放松的笑不同。

以笑来回答大人的逗乐才算逗笑,一般出现在生后14~21天,个别孩子出现得早些或迟一些。

经常有人逗笑,生活在快乐环境下的孩子会笑得早一些。

爱笑的孩子招人喜欢,容易获得朋友和得到支持,将来会生活得更加幸福。

 许多家长都知道自己的宝宝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笑,有些孩子喜欢大人摸摸胸脯,另一些孩子喜欢大人挠挠胳肢窝,人们常说“我家宝宝有块痒痒肉,一摸就笑”。

另一些孩子喜欢看大人做怪脸,或看某一种玩具的怪动作。

找到了这种能引起宝宝发笑的方法,就能经常让宝宝开怀大笑。

目的:

养成逗笑的条件反射,建立第一条通过学习得来的神经回路,宝宝越早学会逗笑就越聪明。

笑所引起的快乐情绪又能同时促进宝宝的大脑发育。

 

三十二、看脸

方法:

宝宝仰卧在小床上,妈妈微笑地看着宝宝。

妈妈的脸一面在小床上方左右移动,一面轻轻地同宝宝说话,观察宝宝的眼珠是否随着妈妈脸的移动而移动。

用毛笔描画15×20厘米大小的母亲自己的黑白画像,放在宝宝床栏右侧离眼约20厘米处,让宝宝觉醒时观看。

四五天后换成父亲的画像,再过四五天换成宝宝的画像。

最后把三幅画像分别挂在三面墙壁上,经常抱宝宝巡回观看。

以后可再画黑白相间的同心圆、波浪、竖纹或棋盘形黑白格子的挂图让宝宝观看。

目的:

让宝宝记认人的脸,记认图形,用注视时间区别看过的和未看过的新图形。

宝宝盯住新图达几十秒,看过的旧图只看几秒,说明宝宝对看过的图已产生记忆,才能辨认新图。

三十三、认气球

目的:

分辨颜色(红黄蓝)

要点:

1、取来红色气球,家长说:

“宝宝,你看,红色气球多好看”边说边轻拍气球,吸引孩子去看。

         2、以同样方法认识黄蓝两种气球。

提示:

当孩子熟悉三种颜色后,可以把三色气球挂在孩子能看到的地方。

引导

蒙氏心语:

新生儿需要感觉孩子用视觉寻找三种不同颜色的气球。

三十四、把大小便的技巧

大小便是天生的非条件生理反射,新生儿期排尿次数多无规律性。

随着宝宝的一天天长大,大小便次数减少,量增加,出生半岁以内的婴儿,每天大便3~4次,小便20次左右,半岁到一岁,每天大便1~2次,小便15次左右。

但家长如果细心观察,小便的次数与进食的多少,进水多少都有关系,多数婴儿在大便时会出现腹部鼓劲、脸发红、发愣等现象。

尽早培养良好的大小便习惯,不仅使宝宝的胃肠活动具有规律性,有利于宝宝皮肤的清洁,减少家长洗尿布的麻烦,还可训练宝宝膀胱储存功能及括约肌收缩功能。

因此,在满月前后就应把大小便。

首先,注意观察宝宝的生活规律,一般在睡醒及吃奶后及时把,不要把得过勤,造成尿颇。

把的姿式要正确,使婴儿的头和背部靠在大人身上,而大人的身体不要挺直,婴儿三个月以内还不会反抗。

同时给予其他条件刺激,如_嘘嘘声诱导把尿,_嗯嗯声促使其大便。

刚开始时,宝宝不一定配合,没必要每次把的时间过长,慢慢地定时加以训练,使宝宝形成定时排便的条件反射,养成良好的大小便习惯。

 

三十五、宝宝听琴舞蹈

目的:

培养小儿音感和愉快的情绪

方法:

大人弹琴(选定的听音动作乐曲),或用录音机播放带有舞蹈节拍的乐曲,训练小儿听到乐曲后,能活泼愉快的活动起来,手舞足蹈,或做相应动作。

(如拍手、招手、点头、摇手等简单动作)。

三十六、和宝宝一起看画册

目的:

认识动物和发展小儿语言。

方法:

和小儿一起看画册(大幅),一边告诉他这些动物的名称和叫声,并和小儿一起模仿这些动物的叫声。

以后经常指问小儿“这是什么?

”“它怎样叫?

”,让小儿认识并模仿叫声。

这种游戏用画册或图片均可,但颜色要鲜艳,形象要逼真,主题突出的画面。

依同种方法也可让小儿认交通工具、日常生活用品和玩具等。

三十七、宝宝自己翻书

目的:

练习手指的灵活性,促进空间知觉的发展。

方法:

拿给专供孩子看的大开本画书,边讲边帮助他自己翻着看,最后让他自己独立翻书。

家长要观察孩子是否是从头开始,按顺序,每次翻一页看。

开始时有的不能按顺序翻,有的每次不只翻一页,经过练习会逐渐得到提高,要通过从认识简单图形逐渐加以纠正,随着空间知觉的发展,孩子自然会调整过来。

三十八、和宝宝一起搭积木

目的:

练习手指的灵活性。

方法:

大人手把手的教小儿将积木一块一块向上搭,练习多次,让小儿自己学着能向上搭两块积木。

三十九、宝宝不肯走,怎么办

有些宝宝不肯自己走,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大人抱。

这时候,可以用看图片或唱儿歌的方法,如儿歌:

小袋鼠,不怕羞,每天妈妈抱着走,小宝宝,真是乖,自己走路好勇敢。

对不愿自己走路的孩子不要迁就,要多给予鼓励。

四十、怎样促进宝宝开步走

当孩子能开始独立迈步时,可以说他已跨入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达到这一点,说明孩子已学会变换身体重心。

       孩子从卧位到立位,已有一些转变重心的尝试。

当孩子爬行熟练时,他将会爬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