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道教学化民.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0639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尊师重道教学化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尊师重道教学化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尊师重道教学化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尊师重道教学化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尊师重道教学化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尊师重道教学化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尊师重道教学化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尊师重道教学化民.docx

《尊师重道教学化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尊师重道教学化民.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尊师重道教学化民.docx

尊师重道教学化民

尊师重道,教学化民

尊师重道,教学化民

  二十世纪,西方历史学家有一个重要的课题:

「为什么在众多古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依然存在,而其他都纷纷消亡了?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人重视家庭教育。

三千多年来,家庭是中国培养人才的起点和中心,国家负责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服务社会。

所以,孝亲尊师不仅仅是教育的核心思想,更是维系着整个社会运作的核心力量。

正是孝道和师道,支撑着中华文化一脉相传、国家代出人才。

  一、尊师重道才能实现太平盛世

  三千多年前,有官员为周文王卜了一卦说:

「在渭河的边上,会有一位圣人,他能辅佐您。

」文王想起他的太公曾说过,将有圣人帮助振兴周朝。

但他并没有马上奔去河边,而是回家斋戒三日,才怀着诚敬之心郑重出门。

果然,在渭河边上,文王见到了圣人吕尚。

几番问对,文王恭请老师上车说:

「太公所说的圣人,难道就是您吗?

」于是尊称他为「太公望」,而不敢称其名。

回到朝堂,文王很尊重老师,让他坐上位,不敢以天子自居。

每当有重要的教诲,文王都会先行斋戒,整肃身心,才恭敬聆听。

周由此大兴,以德行和文化一统天下,赢得八百诸侯的广泛拥护,称天子所居之地为「京师」,值得各地效法。

这是我国最早的师资道合记录之一,文王和太公望成为三千年间明君贤臣所效法的榜样。

汉明帝恭敬太师,毕生重视讲学;唐太宗命太子李治对其三位师长执弟子礼,太子向老师呈报告,皆敬言「惶恐」;清朝皇子力行尊师,在学习期间,必先恭请老师用餐结束,自己才敢动筷子。

上行下效,中国人持家、治国,皆以教学为先。

家有私塾、县有县学、国有国子监,举国上下对老师的尊重,可以说无以复加。

民间延请老师,必邀全族,乃至乡中耆老开大会,宣布拜师。

一些武将家族,因慕文治,不惜重金,恭请名师教授子弟,为一时盛事,以示其对老师之最高敬仰。

拜请老师必由族长亲自出面,及至开学,学生及家长皆先拜孔子,再拜老师,恭敬肃然,宛若面圣。

文王的榜样,以及国人三千多年的历史实践,揭示出师道的两重意义。

首先,尊师不可废礼,其要在于重道;其次,身教言传之教学,乃化民成俗之要道。

惟其如此,方能成就千年盛世。

换言之,师道是创造太平之要道,亦是维系持久繁荣之关键。

  二、何为尊师重道

  尊师

  「师」这个字,有两个意思,一是众多(《说文解字》);二是模范,「教人以道者之称也(《玉篇》)」。

《礼记.文王世家》言师,「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上古中国,可以说君王皆是为人师表的圣贤。

此后,虽然皇帝不一定是圣王,但是国师必为大圣大贤。

《周易》师卦说:

「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

」这是说,能够真正教导人民以正道,他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成为领导,这就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政治与教育密不可分,这是中华文明绵延千万年而不衰之所在。

在周文王的时代,孔子尚未出世,那时的拜师礼,与日后国子监、私塾等礼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基本相同。

举国上下礼拜「至圣先师」的传统,已绵延数千年。

  文王与太公望的故事,还显示出政治与教育不可分。

从天子以至百官,都是人民的父母官,皆是集君、亲、师于一身,他们尊师重道,带领举国上下力行师道尊严。

是故,历代政治,明君与国师共同开创太平盛世成为佳话。

继周之后,汉代有武帝与董仲舒,清代有世祖与范文程。

唐代则更是一代文风之盛,无出其右,太宗皇帝所倚仗的良师、贤臣济济满堂,总结起来,便是一部《群书治要》。

中国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此,国家由圣贤来领导,国民由圣贤来教化,人民由此民风淳厚、慕圣希贤、代出人才;文明由此老树新枝,生生不息。

这便是尊师重道对于我国,乃至整个世界实现真正的太平盛世、长治久安的重要意义。

  重道

  师道至尊的基础,是求道心切。

「道」,本意是道路,又指真理,就是《圣经》中以色列的圣者所言:

「引导你(走)所当行的路。

(《以赛亚书》)」我国古人又将此「所当行的路」予以详细解释:

「理也,众妙皆道也,合三才万物共由者也。

(《广韵》)」这是说,当行的道路就是宇宙万法的真理。

「三才」指天、地、人,也就是整个宇宙依报、正报所遵行的规律。

这个定义,也与《圣经》耶稣基督所说: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约翰福音》)」有异曲同工之妙。

是故,中国人之所以尊师,是因求道;西方人之所以重视耶稣基督之教导,也是期望「走所当行之路」。

中国人因行道有得于心而发展出道德学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西方人因躬行耶稣基督之指引而发展出教会、学校,建立地上之天国。

以佛陀教育而言,道即自性,行道即回归自性,证得自性者为佛陀、圣人;部分证得自性者为菩萨、贤人。

圣贤人多了,世界自然太平,耶稣基督为上帝的子民所承诺的天国家园也会自然降临;若人人皆为圣贤,则此界即是净土,地球就是天国。

引导深为烦恼所苦的生死凡夫走上当行之路,成圣成贤,则必然师道尊严,因凡夫全仰赖明师而得以成道,此即「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

(《三字经》)」

  古今中外,明师帮助学生离苦得乐、转凡成圣的途径,全靠教学。

孔子以及孔子之前,国人所敬拜的古圣先师,皆是学不厌、教不倦。

佛陀、耶稣基督等圣人,无一不是终日行教化,为人演说圣道,人人可行、人人当行。

所谓教是「上所施,下所效(《说文解字》)」,也就是佛经所言之「为人演说」。

教有两个方向:

善与恶。

现代社会,无论媒体还是个人,多言负面信息,这是教人以恶,故家庭不和,问题儿童愈来愈多,社会也愈来愈不安定。

因此,《弟子规》劝诫我们: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真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论语.子路》)」。

纵然是一个普通平民,一句负面的语言,都对家庭的和谐、孩子的成长、社会的进步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因小果大,不可不慎。

  有鉴于此,尊敬的师父上人在多年前就提出四好:

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这是真正有智慧的教育,果然人人力行,便是和谐世界从我开始、从我心开始。

所以,荀子非常强调善教:

「以善先人,谓之教。

(《荀子.修身》)」力行四好,并不难,人人都能做得到,果然力行,便是以善先人。

如此,教育长善救失的目标,也可以逐渐达到。

从长自身之善、救自身之失开始,因不断隐恶扬善,而启发他人、帮助他人(尤其是晚辈、下属),这就是上行下效了。

是故,人人都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受教育的对象。

  「学」的本意是觉悟(《说文解字》),这是教学的目的。

启发觉悟的钥匙,在敬。

《诗经.敬之》有言:

「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就是说力行一切恭敬,早晚不懈,从而有所觉悟,心中感到充满光明。

这是说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因主敬存诚而日趋本性本善。

老祖宗在造字的时候,在文言文刚刚发展的周初,就告诉我们:

尊师之道,全在诚敬。

由此再恭读印光大师所言:

「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方知敬为传承了千万年的祖宗心法!

师父上人说「敬为中华文化本」,老人家举六祖惠能大师为例,虽然只在五祖座下听经不到两个小时,就能大彻大悟,这是「万分诚敬,得万分利益」。

真的如孟子所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果能全心全意,制心一处,便是「净极光通达(《楞严经》)」——自性的光辉,明耀大千。

所以,海贤老和尚说:

「世上无难事,只怕心不专。

」老人家虽然不认识字,可是他真的会学、真的能证悟。

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真实效用、真实智慧所在。

  教在善教,百善孝为先,故《孝经.开宗明义》便说: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学在善学,敬是德之本,故万分诚敬,便能证悟。

古往今来,无数圣贤君子因善教、善学而得以行「大学之道」,从明明德开始,力行亲民以有教无类,进而止于至善而证得万法一体。

尊师,如果不能落实在重道、证道,就不是真正的尊师。

这种恭敬,因为不能免除贪瞋痴慢疑之五毒,难免造成门户对立的流弊,不可不谨慎。

真正能够尊师重道者,有些人名留青史,更多的是默默耕耘。

正是师道的承传,方成就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思议的延续性,得到来自各种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认可、赞许,真的如同惠能大师拜见五祖时所言:

「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地分南北,人有中外,但是被孝、敬所打动之心,并无不同,这是中华传统文化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之所在。

  三、尊师重道的实践

  中国人的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之上的。

最早全面记录弟子如何事奉老师的是管子的《弟子职》,它记录了学生事奉老师的饮食起居、洒扫应对,宛若孝子事父。

正因师道与孝道密不可分,三千多年来,老师对于学生,如同父亲爱护子女,老师念念想的都是如何成就学生的道德学问、帮助学生开悟。

他和学生相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是为了启发学生、成就学生。

五祖弘忍对于六祖惠能的关怀、护念也是充满了智慧,这不仅仅出自老师对后生晚辈的关爱,更出自老师对于真理的恭敬,对传道的重视,超过了一切。

这是老师对世人平等、无私的大爱,是有识之士「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博爱,正是这个真心,成就了六祖,也成就了佛法的承传。

  古往今来,每一位祖师大德,都为后世树立了为学的榜样。

六祖惠能让所有的学人都看到万分恭敬才是为学之道,这分恭敬之培养,仰赖家庭教育,在于「父子有亲」之爱的教育。

学生之所以能够体认师父的心,继而勇猛精进断恶修善、转凡成圣,全在于他在家能够体认父母的心,能够恭敬、悉心事奉父母,爱护家中的一桌一椅、家乡的一草一木。

这种敬爱父母、感念家乡的心,帮助学生体会到老师父亲一般的爱护、诲人不倦的启发,继而将天下为公、爱心遍法界的真心慢慢彰显出来。

  

(一)、家庭教育是实践尊师重道之本

  周文王之所以能够感得太公望之教导与辅佐,还在于文王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

从入胎开始,母亲对他就有良好的胎教;出生之后,长辈们给他以童蒙养正的教育。

及长,他对父亲有至孝,对祖宗念念不忘,真正做到了「善继祖宗之志,善述国家之事」。

孟子有言:

「大孝终身慕父母。

」孝道与师道的结合,从文王开始,一直延续到晚清十九世纪末都没有改变。

这一点,从科举考卷上即可以窥见一斑。

考生在考卷的第一部分,不是用来答题、写文章,而是将自己父母、祖先以及启蒙老师的姓名一一写下来,都呈给主考官看。

所以,每当考中功名,第一件事就是回乡拜谢启蒙老师,在祠堂祭祖以敬白列祖列宗。

  要言之,母亲从胎教开始,令孩子天生有圣贤之禀赋;家庭已在孩子三岁之前,以《弟子规》的身教为基础,令孩子养成终生不改的正气、从容安定的气质;再以童蒙养正的家塾圣贤教育为延续,成为孩子日后进德修业、持家治国的资粮。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次第,没有了养正教育,即使日后因缘殊胜、亲近明师,也难以抵御高名厚利的诱惑;失去了气定神闲的生活教育,则难免性躁心粗,即使少年就能学习圣贤之道,也难免

真干做到家了!

这表面上看是愚蠢,实际上却是了不起的大智慧!

及至一九五四年冬,老德和尚说:

「我师父(就是韦驮菩萨)告诉我说,腊月初八那天阿弥陀佛来接我走。

」老和尚就这样如期端坐念佛而终,成就之高,不可思议。

现代人学习圣学,最难的就是断疑生信。

老德和尚对骗子也深信不疑,现代人则对佛菩萨也相信不起来。

骗子欺负老德和尚说:

「你动不了啦」,他就站着不动;佛菩萨对我们说:

「你本来是佛」,我们总是不信。

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师父上人说过,仁义礼智信之五德,没有了信德,其他德行都不能成就。

孔老夫子因「信而好古」,方能「述而不作」。

我们因为怀疑,就无法老实了,其余就更做不到了。

老德和尚的示现,真的是佛菩萨无尽的慈悲,圣人无尽的智慧和善巧方便之体现,不得不信,不得不学!

向老德和尚学习,我们可以知道,每当读经,就和憍陈如等尊者一样,真的坐在世尊身边听讲《无量寿经》;每当在屏幕前恭听尊敬的师父上人讲经,在电视机前学习诸位大德老师们讲课,就和六祖亲聆祖师教诲,曾子坐在孔夫子身边一样!

老德和尚面对的泥塑菩萨像并不会说话,而我们所面对的经书、屏幕都在宣说无上的妙法!

我们在修学时,师父、古圣先贤真的是片刻没有离开我们!

所以,相对古代社会,现代社会最大的便利条件,就是不用万里求道,不用受时空所限。

只要老德和尚所示现的为学之道能够广为流传,就会有千千万万的学子获得真实的利益,求得真实的智慧。

  四、结语

  《礼记.学记》有言: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这是说,懂得谋划,做事有原则,积极的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会有小名声,但还不足以感动大众;能够亲近贤者、求教贤者,体念远近一体,有这样胸襟气度的人,虽然能够感动大众,但是仍不足以教化人民,无法达到改善社会风气的深远效果。

所以,君子要想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修身、教学开始!

从周文王开始,中国千万年的历史经验,都说明了教学为先是根本。

  在这方面,现代人有着无比方便的便利条件,互联网和卫星电视等媒体令独善其身的教化,亦可兼善天下。

只是我们缺乏信心,没有老实、听话、真干而已!

学人若都有老德和尚的信德,那么世界之转变将会非常迅速。

不待文王出世、太公望出现,社会风气早已因学人之力行而为之一振了。

世人拥有这么好的利器,却多用来宣扬负面的信息,而我们则因为信心萎靡而不能尽弟子之职,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

所以,我们要坚信这个世界有真正的圣贤,他们的道德学问超越时空;要拿出弟子相,以最大的至诚恭敬心,向他们学习。

如果是现代的圣贤,有视听资料,我们可以如对目前的学习;如果是古代人,在《四库全书》中有文言文撰写的传世之作,或者是《群书治要》,我们可以拿出孔子向周公学习《易经》而韦编三绝(就是装订竹简的牛筋,三次断掉)的精神,也将我们想要学的经典恭读一千遍、几千遍,便能其义自见。

这便是古人所说的: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真正的日积月累,自然量变出质变。

如此学习,就能够变化气质,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

从一身瓦裂的具缚凡夫,因尊师重道而成圣成贤,继而讲学、问对,化民成俗,这才是一个现代中国人继承传统文化、继承祖宗家业,所当坚信之道,所当笃行之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