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6473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docx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docx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课标要求】以网络技术为例,立即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温故梳理】

一电脑与网络

1.计算机和数字化技术的产生(1946年)

1946年,第一台电脑在正式诞生,电脑的发明最初是与军事和战争联系在一起的。

2、电子计算机的功能:

具有的部分功能,能够和,可以代替进行劳动,被人们誉为“”。

3、电脑发展

(1)发展两个方向:

①存储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智能化)

②体积更小,更轻便实用。

(2)发展阶段:

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

(3)应用领域:

从国防、生产、办公、教育娱乐到家庭,无所不在。

(4)发展概况:

①年,国际互联网(internet)正式问世,中文根据音译简称为“因特网”。

因特网的发源地也是美国

21995年,北美、欧洲和东亚地区迎来了网络建设的高潮,这一年被称为“年”

4、因特网的影响:

(1)积极:

互联网是继电报、电话、电脑之后的一个伟大发明,互联网也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已经溶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人类跨入信息社会,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全世界的电脑能够通过互联网联系起来,进行通讯或分享信息资源,它在发展远程教育、人际交流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消极:

①垃圾信息、不良内容②网络犯罪③青少年沉溺网络世界。

二、探索生命的奥秘

1、生物工程技术和转基因技术

(1)生物工程技术

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一门新兴科学,即生物工程技术正式形成,它是在分子水平上对DNA动手术的工程。

(2)转基因技术被应用于实际,在农业、医药等行业中生产出生物制品,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转基因技术在食品的应用:

①转基因食品的贡献:

提高产量,增加养分,也可以使作物变得更耐旱、或不怕虫害;②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

我们把改造后的基因或蛋白质食入后,究竟会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2、遗传工程和人类基因组计划

(1)1990年,被誉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1999年我国加入这项计划。

(2)进入21世纪,人类基因组计划取得重大成果,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框架图和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初步分析。

3、克隆:

克隆Clone,意思是人工诱导一个生物体或细胞通过无性繁殖而产生一个新的个体或群体,该个体或群体在基因型上与原生物体或细胞应该是相同的。

1997年,人类第一次用哺乳动物已分化的体细胞进行克隆技术成功,克隆出绵羊“多莉”。

三、登上太空

1、人造卫星、宇宙飞船与登月计划

(1)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宇航事业的开端。

(2)1961年,苏联发射了“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3)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成功在月球上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登上月球。

2、空间站和航天飞机

1981年4月,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这是世界宇航事业德又一个里程碑。

3、航天事业的意义:

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各种民用、军用卫星陆续升空,广泛运用于气象、资源勘测、通讯等许多领域,航天技术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4、中国的航天事业

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并于次日安全返回地面,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宇航员

四、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20世纪中后期世界上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是一次以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

它改变和添加了人类生活的内容,如网络技术的应用,让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并且对传统的信息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对人类本身也发生着深刻的影响,改变着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和思考方式,让人类对自己和事物的认识不断加深和更新。

【重难阐释】

1.三次科技革命

项目

时间

代表

生产力

社会结构

世界格局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

蒸汽机

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进入蒸汽时代,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生产

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密切了世界的联系,初步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电力

内燃机

新通讯

化学工业

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进入电气时代

资本主义

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40、50年代开始

原子能

航天技术

电子计算机

生产力迅猛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

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

政治格局多极化

2.面对着不断发展的高新科技,时刻在改变的世界,我们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迎接科技革命的挑战呢?

1)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为科技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科技文化,实施教育兴国;重视人才,鼓励知识创新等。

2)充分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把经济的增长转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

3)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要全面行使国家职能,把发展科教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

3.牛顿力学体系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关系

牛顿以天体运动和物体运动的规律为基础,提出了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它正确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规律,爱因斯坦在新的力学与电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宏观和微观世界在内更为广阔范围的物质运动规律。

他的理论既适用于低速运动物质,又使用于光速运动或接近光速运动的物质。

他不仅否定了牛顿绝对的时空观,而且提出了质能转化原理,奠定了利用原子能的理论基础,加深了人民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在科学、哲学上都具有重大意义,但并不是说,牛顿力学的光辉由此被抹掉,相反,牛顿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仍然在广阔的领域发挥着指导作用。

【巩固应用】1、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人类以往的发明,最明显的不同是:

A、能节省劳动力,提高生产力B、能部分代替人脑,进行脑力劳动

C、能广泛地应用于生产D、能迅速地推广到世界各地

2、电子计算机自诞生以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向是:

①存储量更大②体积更大,便于存储量增加③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④体积变小,更轻便实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计算机的出现最早是为了满足军事和战争的需要B、1969年国际互联网问世

C、计算机发明后将人们带进了信息时代D、网络使世界各地的距离缩小了

4、有文章指出:

“美国领先的沙漠风暴行动通过推毁伊拉克的通讯能力一举将其击溃,由此证明那些奔腾处理器的勇士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

”这说明:

A、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人而是武器B、战争不再是双方经济实力的较量

C、现代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战争的性质D、电脑技术在战争中起很大作用

5、生物工程技术的核心技术是:

A、细胞工程B、遗传工程C、转基因技术D、克隆技术

6、创造了宇航事业伟大开端的是:

A、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B、1961年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

C、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D、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

7、目前,世界上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有:

①苏联②美国③中国④日本⑤法国

A、①②③B、①②⑤C、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8、诗人亚历山大•波普赞颂道:

自然界和自然界的规律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成为光明。

19世纪末,科学界普遍认为物理学的主要框架已经一劳永逸地构成了,以后需要做的就是把小数点后面的数字再推进一位。

这反映出:

A、牛顿力学体系已经解决了包括宏观和微观世界的一切问题

B、牛顿力学体系被奉为物理学的圣经,作为权威对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C、经典物理学到十九世纪末已发展得比较完整,

研究宏观物理和超高速物理学的各部门

D、牛顿力学体系还没有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9、牛顿认为,只要有足够长的尺子和足够精确的时钟,就可以精确测定地球表面某一事件发生的准确地点和两个单独发生的时间之间的准确时间。

爱因斯坦设计了两个理想实验,一辆行驶的车,乘客翻书的地点和车下观察者的位置是相对的,车上头尾气球同时的爆破声对车下观察者却是前后的两声,爱因斯坦揭示的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哪一局限:

A、1887年迈克尔逊和莫雷实验揭示经典物理学下光电传播载体以太是不存在的

B、经典物理学热辐射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不相符合

C、运动和时间的绝对性D、物质运动初始状态来自上帝之手

10、“我有时自问,为什么我会是那个发现相对论的人。

我想原因在于,一个正常的成年人绝不会停下来思考有关空间和时间的问题。

这些是小孩子想的东西。

但当我长大成人以后,我才开始对空间和时间产生疑问。

自然,我要比一个孩子思考得更深入些”。

爱因斯坦发现的革命性的科学观念是:

A、真理存在于人的童贞的状态B、科学真理面前不分年龄大小

C、要用于思考怀疑一切习以为常的事物

D、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的,否定经典物理学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

11、1887年迈克尔逊和莫雷实验发现光速不变。

爱因斯坦在设计的理想实验里得出这样的结论:

两个运动方向相反、时速为光速的火车,其相对速度仍为光速;两个以光速同向运动的物体,其相对速度亦为光速。

爱因斯坦的这一想法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爱因斯坦的理论是:

A、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B、光速不变原理C、光电效应D、波粒二象性

12、促成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的条件和因素有:

①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为标志的科学革命为技术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②科学与技术结合更加紧密,相互促进③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以及和平条件下的激烈竞争④科学技术社会化,各国政府有组织的大规模投入和有计划的开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1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第一次实现了,最符合上述叙述的史实是:

A、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B、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飞上太空

C、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在月球着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

D、2003年10月,神舟五号升空,杨利伟成为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中国宇航员

14.以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人们工作方式的变化。

②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③人们出行方式的变化。

④.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下列科技成就,不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是

A.原子能技术  B.航天技术  C.无线电技术  D.电子信息技术

16、互联网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这些挑战主要来自

信息泛滥

网络犯罪

沉迷虚拟社会

网络安全

A、

B、

C、

D、

17、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请回答: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

他最伟大理论是什么?

有什么意义?

(2)图二、三、四所示的宇航员是人类历史上的三位重要人物,请分别指出其名字、国籍及各自在航天史上的地位。

(3)图四所示事件对中国产生什么积极意义?

(4)图一与图二、三、四之间有什么关系。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温故梳理】

一、两弹一星

1、背景和目的: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②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③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④中国面对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⑤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

⑥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2、历程: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而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影响:

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②1967年,我国成功试爆第一颗氢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特点:

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

③1964年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

④1966年成功试验导弹核武器。

⑤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顺利地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⑥1975年,中国又首次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3、“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

(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

(2)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尤其是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和平

促进了其他领域(如航天技术)的发展

二、“东方魔稻”

1、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的成就:

(1)理论上:

打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

(2)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

2、意义:

解决了中国以致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

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

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水稻”,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三、“银河”系列计算机

1、信息技术的重大成就:

(1)1983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机诞生

(2)1992年,“银河--Ⅱ”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每秒运算10亿次

(3)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2、信息技术的重大意义:

我国政府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在政治、军事、卫生、科技、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神舟”号飞船

1、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5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送上了太空。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神舟”6号发射成功,两名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在太空飞行了115个多小时,于10月17日安全返回。

这是我国首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2、航天技术的重大意义:

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小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一)两弹一星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附:

“两弹元勋”邓稼先钱学森“

1964.6

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1964.10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1、中国决定研制原子弹、导弹的原因

①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②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2.两弹一星的意义:

①维护了我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环境。

②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966.10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中国从此拥有了导弹和原子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1967.6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中国研制核武器的特点:

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

1970.4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重量超过苏美等国的第一颗卫星。

1975.11

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二)东方魔稻和银河系列计算机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73年

(1)理论上:

袁隆平打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

(2)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

“东方魔稻:

”“第二次绿色革命”

1.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2.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发挥重大作用

1983年

“银河–I”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我国首次研制成每秒运算一亿次的计算机。

1997年

“银河–III”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每秒运算130亿次的计算机,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1999年

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2003年

“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其他重要的科技成就(三)

年份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68

南京长江大桥落成

我国自行设计建设长江上最长铁路公路大桥

1984

同步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我国首次发射定卫星,进行广播、通信、电视的传播

1985

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远程火箭成功

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新的水平

1988

北京正负电子对接机首次对撞成功

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1993

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启动运转

我国最大的核电站

21C初

三峡大坝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建成并开始并网发电

2003

“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中外科技比较

类别

外国

中国

电脑与网络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

1983年“银河—Ⅰ”

1969年国际互联网

1997年“银河—Ⅲ”

19C70S生物工程技术正式形成

1973年袁隆平培养出第一个杂交水稻——“东方魔稻”

199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1993年转基因食品在美国正式投放市场

1999年中国加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1997年“克隆羊”出现

1999年中国第一只克隆羊

21C完成对人类基因组的框架图和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初步分析

航天技术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

1964年“原子弹”;“中近程运载火箭”

1969年,美“阿波罗—11”登月飞船

1966年核导弹、1967年氢弹、

1986年前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1993年美国、俄罗斯等组成“国际空间站”

1970年“东方红—Ⅰ”号人造地球卫星

2004年欧美火星探测器大闹火星

2003年“神五”

2005年“神六”

【重难阐释】

1.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科技发展

(2)人民政府重视科技工作,制定科技发展战略

(3)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和奉献(4)吸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科技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是密切相关的。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反之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3)科教兴国。

(4)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

(5)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对待合理把握,为人类造福。

3.中国农民为什么说:

“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1)这主要指邓小平在中国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2)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②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4.比较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发展高科技侧重点的不同及原因。

(1)80年代前:

主要是为了冲破美苏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原因A、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企图扼杀新生人民政权;B、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C、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2)80年代后:

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指导,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原因A、80年代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B、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高;C、国际形势有了很大变化

【巩固应用】

1、建国后,科学技术获得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B、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C、工人、农民的大力支持D、美国的慷慨援助

2、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科技成就是:

A、核武器研制成功B、杂交水稻研制成功

C、“银河-1”型机问世D、“东方红-1”号送入太空

3、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我国只用了:

A、2年多时间B、4年时间C、4年多时间D、7年多时间

4、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是:

A、世界性的植树造林运动B、中国杂交水稻的培育

C、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共识D、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

5、我国科学家研究杂交水稻的动机是:

A、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B、攻克世界级难题

C、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D、解决全球性粮食危机

6、标志着我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是:

A、1978年巨型计算机研制工作开始起步

B、1983年“银河-1”巨型计算机诞生

C、1993年“银河-11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D、1997年“银河-111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7、下列科技成就,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是:

A、研制氢弹成功B、“东方魔稻”

C、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D、“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8.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国防尖端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两弹一星”所指为①原子弹②氢弹③导弹④遥感卫星⑤人造地球卫星

A、①②④B、①②⑤C、①③④D、①③⑤

9.我国第一颗被送入太空的人造卫星是

A、“东方-1号”B、“长征-1号”C、“东方红-1号”D、“长征-2号”

10.我国研究与发展杂水稻技术的开创者和带头人是

A、钱学森B、邓稼先C、袁隆平D、赵忠尧

11.标志着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的成就是

A、“银河-Ⅰ”B、“银河-Ⅱ”C、“银河-Ⅲ”D、“长征-Ⅰ号”

12.中国最早发射成功的载人宇宙飞船是

A、“神舟”五号B、“神舟”四号C、“神舟”三号D、“神舟”六号

13、被称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

A、钱学森B、袁隆平C、杨利伟D、邓稼先

14、促进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国际因素是

A、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B、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D、国际贸易的发展

15、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C、全国人民的支持D、科技工作者队伍的不断壮大

16、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