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青春的纸鸢例谈我的诗歌教学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0694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放飞青春的纸鸢例谈我的诗歌教学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放飞青春的纸鸢例谈我的诗歌教学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放飞青春的纸鸢例谈我的诗歌教学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放飞青春的纸鸢例谈我的诗歌教学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放飞青春的纸鸢例谈我的诗歌教学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放飞青春的纸鸢例谈我的诗歌教学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放飞青春的纸鸢例谈我的诗歌教学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放飞青春的纸鸢例谈我的诗歌教学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放飞青春的纸鸢例谈我的诗歌教学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放飞青春的纸鸢例谈我的诗歌教学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放飞青春的纸鸢例谈我的诗歌教学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放飞青春的纸鸢例谈我的诗歌教学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放飞青春的纸鸢例谈我的诗歌教学文档格式.docx

《放飞青春的纸鸢例谈我的诗歌教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放飞青春的纸鸢例谈我的诗歌教学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放飞青春的纸鸢例谈我的诗歌教学文档格式.docx

桑德堡《雾》、阿赫玛托娃《缪斯》、聂鲁达《你的微笑》

许多教师看到这个单元如此多的诗歌量,往往觉得新教材的编排匪夷所思。

诗歌教学,尤其是现代诗歌教学,何必要弄得这么浩大呢?

况且,如今高考,现代诗歌的赏析也已经退出了考卷,现代诗歌还有什么必要占用如此多的篇幅,浪费如此宝贵的时间呢?

如果学校教育的目的,仅只是为了那一次飞跃龙门似的高考。

那么学不学现代诗歌,真的是无足轻重的。

但是,学校教育的目的真的仅只如此吗?

语文教师的功用真的就是一个考试教练吗?

语文教材也不过是一个用来积累词句常识的载体而已吗?

三年以后,当学生离开学校之时,真的忍心让他们除了分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吗?

研读这个诗歌单元,我却深深为编者的良苦用心所感动!

这是一种怎样的人文情怀啊!

一个人的成长,是不可逆挽的,皮亚杰提出的“天真的丧失”的概念是确有其正确性的。

如果儿童失去了他的天真无邪,那么他就永远不可能重新回到天真无邪的境界中了。

同样,一个孩子,如果在纯真时代他没有机会纯真,那么这个孩子就再也不可能获得纯真了。

一个人,如果在他应该如诗如歌的青春年少的阶段,他没有机会领受诗歌的濡染,那么当他最终长大成人之后,他再也不可能有机会去成为一个诗人了!

是的,每个人,本质上都是一个诗人,都应该是一个诗人,生活的美好,青春的美丽,甚至忧愁苦难,都是有着诗歌的魅力的。

如果在应该开启诗歌之门的年龄,他找不到那把奇妙的钥匙,他就永远丧失了成为诗人的可能!

就算他以后再读多少诗歌,甚至再去研究多少诗歌的理论,他最多也就是能够增加自己对于诗歌的鉴赏领悟的能力而已,他却再也不可能自己去用如诗的语言歌咏世界人生和大自然了。

重温一下爱因斯坦应《纽约时报》教育编辑之约,在1952年10月5日所发表的《教育声明》中的这段话吧: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

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

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如果教育是一架天平,如果这架天平的两端,分别是高考考卷的分数与人的完整和谐,那么作为教育者,该选择怎么做?

事实上,教育不仅只一架天平这么简单,而考卷上分数的高低与人的是否完整和谐也绝对不是相反相成相克相生。

把一切违背情理常识的作为,都说是为“应试”所迫,其实是执教者本人为自己开罪的借口。

现在,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因为我们从事的是教育工作,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只长大一次的孩子,因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马克思),因为我们最终需要的是一个个和谐发展的人。

因此,一群有理想主义气质的人,把诗歌作为一场盛筵奉献给了我们。

那么,让我们以教育者的情怀来迎迓这一场盛筵,在诗歌瑰丽浩瀚的海洋中,将会升腾起灿烂明亮的朝阳。

让我们成为赶海人,让我们托起明天的太阳,让我们一起拥抱文学的骄子——诗歌!

如何走进诗歌

那么,从毛泽东的诗词到“新月派”的徐志摩闻一多,从“现代派”的穆旦到“浪子诗人”郑愁予,从“朦胧派”的舒婷到“先锋派”的海子,从“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到“美国现代主义流派”的狄金森,从匈牙利的裴多芬到奥地利的里尔克……如此庞大的诗歌阵容,如此繁多的流派纷呈,学生能接受得了吗?

教师能驾驭得自如吗?

是不是有狂轰滥炸之嫌呢?

是不是有成为食之不化的鸡肋之险呢?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韩军所曾辨析过的两个概念:

“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

韩军在他的《“新语文教育”论纲——兼论五四后中国语文教育的三重误区》一文中,有过这样一段论述:

“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语言的学习规律,恰恰是‘举三反一’。

‘举多’而‘胜少’,‘举十’才‘反三’。

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言语‘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成年累月数量无限加大后,才‘奔涌而出’。

进一步说,语言学习,不是仅凭一本教材、在一个封闭的教室中、在一个语言教师的‘苦心调教’下、反复把玩几十篇文章,所能根本奏效的。

因此,数量的巨大,例子的极大丰富,交往范围的扩展,生活接触的广泛,才是形成言语能力的最根本的通衢!

所以说,教材所编排的诗歌内容,不是太多了,而是还不够多。

但是,理论上固然可以支撑不多的判定,而实践上,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尤其是在学生对大量诗歌的基本知识(诸如诗人生平、诗歌流派、时代背景等等)盲目塞听的前提下,诗歌的课堂教学该如何操作?

如何走进诗歌?

这是在认同了“我们需要诗歌”之后,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仅凭熟稔一个诗人一首众口传唱的诗作,怎么能够去亲近一个伟大的诗人呢?

仅只在辞章形式上去把玩一首诗作,又怎么能够触摸到诗人凝缩在诗行中的丰富深邃的情感呢?

走进诗歌,必须先走近一个个诗人;

走近诗人,必须先走进每个诗人所处的时代;

而走进那一个个历史时代,除了诚挚之外,还需要客观理性和敬畏。

下面结合不同诗歌的教学个案,就如何走进诗歌略谈一二。

1、连类例比,举三反一

对于学生比较熟识的诗人和把握起来不太困难的时代背景,可以采取连类例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相对比较广阔的背景下,或者纵深挖掘取得立体的认识,或者横向比较获得全面的甄别。

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为例。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

大约是毛泽东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

从1911至1925年,毛泽东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

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这些国际国内的风云变幻,对于“心事当拿云”的青年毛泽东来讲,其意义自然是非同一般的。

在课堂教学中,仅联系这些时代知识也足以理解此一首诗作了。

但是,倘使能够把思路再打开一些,连类例比,勾连一下毛泽东在不同时代的其他篇什的话,对本诗更加深刻的解读,乃至对诗人一贯风格精神的把握,都将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这样的连类,不需要太多,关键在于切中肯綮。

比如联系1936年2月创作的同词牌诗作《沁园春 

雪》、1949年4月创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和1954年夏创作的《浪淘沙 

北戴河》。

把这三首诗,与《沁园春长沙》放在一条历史的纵深线上连类比较,纵观上个世纪的20年代、30年代、40年代、50年代——这四个年代里,一个立体的不断变化的而又始终在一条轨道上前进着的毛泽东,他的精神风貌就跃然纸上了。

不仅如此,在《毛泽东词二首》的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我还为学生精选了毛泽东不同时代的其他诗歌共16首(《菩萨蛮大柏地》、《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七绝屈原》、《杂言诗八连颂》、《念奴娇

鸟儿问答》、《水调歌头游泳》等),对时代背景和关键语句加以必要的注解说明,让学生利用晨读等时间自己去吟味体会,通过三反归一,学生得以重新发现和认识毛泽东,并能意识到,一个诗人的毛泽东与一个政治家的毛泽东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并能由此对一些历史问题,发出一些有价值的探求和思考的声音。

2、亲之爱之,是以知之

诗人,是有着赤子之心的人。

每个诗人,都有其卓尔不群的风采,诗人自己,首先就是一首诗:

有的壮烈,有的绚烂;

有的雄厚,有的浪漫;

有的激越飞扬,有的低回哀婉;

有的清新刚健,有的韵致缠绵;

有的狂飙突进,有的凝练深涵……

触摸一个诗人丰厚的生活,绝不仅仅是为了涉奇猎艳满足一时之兴趣,更不是为了填补空白增添茶余饭后的谈资,当我们和学生一起,带着虔敬的赤诚,走进一个个诗人那丰腴感人的生命中的时候,澎湃的心潮,滚烫的泪水,往往在寂静的谛听中,净化了我们的心灵。

怎么能够忘记,当我给学生朗读完《纪念闻一多先生遇难五十六周年》一文时,教室里那阒然无声的感动?

怎么能够忘记,当我给学生介绍谢泳先生在《血色闻一多》中所描述的那个青年写诗、中年潜心向学、为国呐喊,却最终为政治所缠绕,成为不屈不挠的民主斗士,最后在昆明被暗杀的悲壮的闻一多时,学生眼中对知识的渴求与企盼?

怎么能够忘记,当我们读罢《死水》、《一句话》、《太阳吟》、《发现》后再读他的《也许》他的《你莫怨我》他的《七子之歌》……心胸中翻滚着的激烈和哀伤?

还有徐志摩,又怎能把他仅仅当作一个风流才子来看待?

当你真正走近诗人的青春热血所浸透的那段岁月,当你明了一个深受英美文化濡染的年轻的知识分子带着满怀的激情和梦想回到祖国却一样的是幻灭彷徨的时候,当你听到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其中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汇合在一个人生命中,这是他的单纯信仰”的时候,你必然能够从对“三角恋爱”的无聊的痴迷中抬起头来,真正专注的凝视诗人透过诗句抛洒下的一片无奈的热望和零落的梦!

一样的痛苦一样的幻灭,不同的气质不同的性格,在闻一多,是“血色”,是“呕出一颗心来”的“血泪”的“发现”,在徐志摩,则“悲情”,则“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除了亲之爱之,走进诗人,我们还能有什么办法去懂得?

而当学生们在周末放假前,来跟我借《血色闻一多》、《悲情徐志摩》、《唐诗杂论》、《志摩的诗》等书,来问我要网站地址的时候,我更得以确信:

在课堂结束的地方,课程才刚刚开始。

3、探微揣摩,味其甘旨

如果说一个诗人是一座丰碑,那么他的每一首诗,就是那碑刻上的一行行文字,我们需要一行一行阅读,才能读懂这一座碑的意义。

如果说一个诗人是一座花园,那么他的每一首诗,就是那花园里一朵朵鲜妍的花,我们需要一朵一朵欣赏,仔细谛听花语的芬芳,才能领略这一座花园的魅力。

因此,对于具体的一篇诗作,探微揣摩而味其甘旨则尤为重要。

怎么探微?

谁来揣摩?

还是举个例子吧,因为,“一朵具体的花胜过一千种描述它的真理。

“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下《错误》?

按照你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用你的音高音低抑扬徐疾来给大家诠释一下这首小诗?

”我笑盈盈的站在讲台上,等待着毛遂自荐。

第一个读的是个女同学。

“可能第一个读还是有点着急,整首诗的节奏把握得有些快,但是颇有些韵味了。

还有谁来读一读?

第二个读的还是女生,语速放慢了,调子却又有些平淡。

“嗯,你自己说说,感觉读得怎么样?

“我好像情绪没调动起来,刚才心里想的那感觉没读出来。

”她有些遗憾地回答。

“呵呵,这样的时候我也有过,望客观里说,是紧张,望主观上说,还是把握得不够深刻。

对不对?

你再好好揣摩揣摩,再读的时候,一定会更有感觉。

一男生起来读,他将“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两句读得缥缈幽徊,而“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四句,他都采用了压低声音并拉长语调的方式,读得沉缓而忧伤,与之相对的是两句“你的心”节奏时疾时缓,扣人心弦。

最后两句着力更加饱满,“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给人一种压抑的强悍的感觉,而“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则深婉低喟余音杳缭。

他读完后,学生都禁不住唏嘘起来。

我也赞许地冲他微笑点头,问他:

“你说说,你为什么把‘我打江南走过’中 

‘打’这个三声字,读成‘达’呢?

“我觉得,诗人之所以用‘打’而不用‘从’、‘在’等字,就是因为‘打’的字音与‘达达’的马蹄声相近,这样读起来,有悠扬的感觉,更有依依不舍的情意。

”他毫不沉吟,立马回答。

“呵呵,这么说,郑愁予如果听见你这么读,一定要感慨深得我心喽!

我这样说毕,他竟然连连点头称是,大家一起笑了起来。

“说真的啊,我也不知道郑愁予会不会这么认为,不过,我个人倒是很同意你这么读,因为我也觉得这么读,感觉更好,像你说的,悠扬和不舍,都能表现出来,而且和‘达达’的马蹄相合。

当然了,这只是我们俩的认识,如果别的同学坚持读三声,我也不反对啊。

好,经过这三个同学的反复诵读,我们对这首小诗有了更加深入的感悟。

下面,我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首先,借鉴刚才三个同学的诵读,按照你自己的体会,把这首诗再读两遍。

然后,从头到尾把这首小诗一字一句品一品,看看哪些字句你最喜欢最欣赏最有感觉,还看看是否有些字句你觉得不够好或者觉得费解的,圈点勾画。

五分钟后,我们交流。

教室里,先是声波四起,抑扬顿挫的《错误》以各种不同的声调美丽婉转起来。

继而慢慢归于宁静,只有沙沙的笔尖触碰书页的声响。

“好,五分钟过去了。

下面,我再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先把你们各自的疑问跟同桌和前后桌交换一下,看看能不能在小范围内得到解决。

交头接耳,质疑问难,马上开始!

教室里马上热闹了起来,每次课堂上这两分钟问题交流,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分享彼此的时间。

“好,时间到了,我们最好别再乱说话了啊。

下面,我们,开始正式揣摩这首《错误》。

我们从头看,有独特感受的和有未解疑问的,一定要抓紧时间说出来,晚了,别人先说了,你就少去一个机会了。

”在课堂限时上,我历来严明,时间一到,马上进入下一个步骤。

话音未落,学生就应声而起:

“我想说说我对第一小节的理解。

我觉得这里边有一个意象用得非常棒。

” 

“我也想说这个呢”有人在底下懊丧地咕哝着。

“呵呵,注意听啊,你也想说,但是她说出来未必跟你完全一样。

一会儿你还可以补充。

你接着说。

“嗯。

就是这个‘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我觉得这句写得太美了!

用‘莲花’这个意象来形容女子,再恰当不过了。

比如我们在学徐志摩的诗的时候,老师补充过的《沙扬娜拉》,也是用莲花来比喻女子的。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都很美!

“很好,你品出了莲花这个意象的美,并且还联系了刚刚读过的《沙扬娜拉》。

能够学以致用,非常好!

不过,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徐志摩在《沙扬娜拉》里的莲花,和郑愁予在《错误》里的莲花,这两朵莲花,你觉得一样吗?

“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你能说说吗?

“嗯……”

“这样,我们把机会让给别的同学好吗?

你看他早就着急了!

呵呵”我笑着示意这个同学坐下,冲跃跃欲试的那个男同学点了一下头。

“我也认为不一样!

《沙扬娜拉》里女子不是忧伤的,是典雅高洁而且带着点羞涩的。

‘濯清涟而不妖’,这个日本女郎就像莲花一样,亭亭玉立,她低头道别的那一瞬间,就像那粉红色的莲花在微风吹拂中一样,是那么娇美,又有些害羞,让人看了就是与众不同,回头率绝对百分之百!

(众大笑)而《错误》中,莲花代表的是一个思念情郎归来的女子,她很专一,纯洁,坚贞,只在等待着自己心中的那个人。

她是感伤的,甚至有些悲凉。

“嗯,你刚才把《沙扬娜拉》的诗意描绘得很形象,但是你说《错误》里的莲花体现了女子的专一、纯洁和坚贞,我倒要问问你,这是你凭空想出来的吗?

小伙子赶紧冲我摇头,“不是不是,是我看出来的,从诗里看出来的!

“哦,既然如此,你能不能具体地说说,这专一、纯洁和坚贞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把证据拿出来,让我们信服你。

“第二句说‘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你们看看,这里的‘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就是说,这个女子她等待她的情郎,不是一时半刻了,等过了季节的变幻啊!

还有,说是‘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开了,落了,什么意思,就是说时间太漫长了!

岁月无情地改变着她的容颜,越来越憔悴,却不后悔,依然执著地等待着。

也许,她会永远这样等待下去,直到容颜变老青丝变成白发,直到她将要死去的那一天依然不忘向远处眺望着……所以说,这《错误》里的莲花,是表现了她的专一与坚贞。

“那纯洁呢?

”不知道是不是故意和他斗嘴,后边一个男生大声问。

“等一个人,等了一年又一年,都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么专一这么坚贞,还不纯洁吗?

小伙子干脆扭转头,反唇相讥了。

同学们都笑了起来。

“呵呵。

就是就是,这还用问。

”在笑声中,我开始了追问,“‘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他说是表现了时间的变幻使容颜凋残,体现了女子执著的等待,坚贞的情怀。

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的?

“我觉得还有一层意思。

”一个女生站起来,“将自己的情妇绘成莲花的开落也就意味着希望的重生与破灭,这样也与《错误》最后两节相呼应。

当然,这样也是突出了她的纯洁和坚贞。

不过,我觉得莲花的盛开与衰败,固然与人的容颜的美丽与憔悴有关系,但是,也可以用来形容在季节的等待中,希望与失望的心情,此消彼长,容颜的光艳与黯淡,就随着心情的改变而变化,正如莲花的开落。

“啊,好啊,好啊,你们说的不但各有道理,而且都很美。

这说明你们不但真地读进去了,而且还跳出来了!

而且,同学整体感知的意识已经建立起来了,无论是读还是品,都能够联系全文来分析,这样站位就高了,体会也就更深入了!

继续发扬啊!

关于这莲花,肯定还有很多解读,比如刚才我听见有的同学在讨论的时候,就提到了《采莲曲》,以莲花喻人,确实不是郑愁予首创,如果同学们对此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下,把你的观点,写在随笔上,我们再交流。

下面,我们请同学们继续点评《错误》。

…… 

……

以上,是我们学习《错误》这首诗时的课堂小片段。

探微揣摩的主人,自然是学生。

探微揣摩的方法,第一要读,用心用情去读,而且要反复读;

第二要品,要字句咀嚼地品味,勾连整体类比其它,涵泳其内在的意蕴;

第三要引,在探微揣摩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做一个旁观者一个凑热闹的人,如何推提转引,全在于教师对文本的宏观把握和对学生的微观洞察,每一个追问,每一次转折,要既能切合课堂的现场变化而又能有机的深入文本。

第四要准,诗词之揣摩,最忌讳零碎,鸡零狗碎淹没主体,揣摩就变成了揣和,最后往往肢解了文本。

以《错误》为例,在揣摩时,我们就主要抓住了“莲花”、“向晚”、“紧掩”这三个词组,还有“江南”“城”、“街道”和“窗”这四个空间来着力探微,从整体三个小节的层序来把握,一节课,就将意象情感和主题结构拎了出来。

如此,课虽了结而意味尤在,因之,课下再补充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李重元的《忆王孙萋萋芳草》、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朱淑贞的《小重山春愁》等词以及郑愁予的《情妇》、《偈》、《水手刀》等作品给学生时,其阅读之兴味盎然、其品评之精当入微就丝毫不奇怪了。

4、讽咏之间,神交意通

先来读几首小诗:

(1)世界,有了火 

/商北雁

诗人,你听到了吗?

爱你的人在痛声哭泣

他们手里捧着的

是你血淋淋的诗集

诗人,你看到了吗?

二十五年前,一块沉甸甸的牌子

从一座沾满灰尘的碑上掉下来

诗人,你感觉到了吗?

金色的光芒照射在世界的每个角落

颜色,是鲜红的!

诗人啊,他惭愧了!

无声的沉默唤醒了大地

滚滚春雷响彻每一片真诚的土地

那个伟大的名字将永存世人心中

——穆旦

伴随着,您伟大的沉默……

您看,世界,又有了火

(2)希望 

/徐勤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