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实验中学届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7101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实验中学届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实验中学届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实验中学届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实验中学届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实验中学届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实验中学届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实验中学届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实验中学届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实验中学届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实验中学届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实验中学届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实验中学届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实验中学届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实验中学届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实验中学届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实验中学届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实验中学届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实验中学届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实验中学届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实验中学届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实验中学届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实验中学届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实验中学届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实验中学届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实验中学届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实验中学2013届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选项)

1.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

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大一统的产物

2.“代议制政体就是这样一种手段,它使社会中现有的一般水平的智力和诚实以及社会中最有智慧的成员的

个人才智和美德,更直接地对政府施加影响……一个国家的制度所能组织的这种好品质越多,组织形式越好,政府也就越好。

”对代议制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代议制克服了直接民主易导致“多数人暴政”、“少数人专政”的弊端

B.体现间接参政和西方文官制度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完整的宪政制度

C.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本形式

D.权力的主体除了国家机关和组织外,公民也可以成为权力的主体

3.有学者认为:

“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

……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

”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

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D.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4.以下新中国一位普通农民日记的记录,体现历史先后的正确排序是( )

①生产队在我家门口树底下召开社员会……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

②当看到写着自己名字的木牌子立在田间地头时,一些人禁不住热泪满面。

③争胜说:

“现在已经发展到信息社会,你和我妈没有电话怎么能行呢”。

④菊兰偷偷地跟上一些妇女去掐喂牲口的苜蓿…

…后来掐不到苜蓿,便偷偷到地里掐一些小麦叶子,回来用麸子拌成菜疙瘩。

A.①②④③B.④①②③C.②①③④D.②④①③

5.学者孔笑微指出:

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粉碎了战前几个殖民帝国的货币势力范围,停止了恶性贬值带来的贸易冲突。

货币管制瓶颈的削弱,为国际经济开拓了全新的视野和思维。

下列关于文中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B.其背景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

C.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D.扩大了世界贸易

6.伊懋可的“高水平陷阱”理论认为: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必须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以至于欧洲工业革命时,中国农耕技术远远领先欧洲。

农业技术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带动农业技术的改进,如此往复,较高的农业水平维持了巨大的人口。

明末和清朝的中国遭遇到了资源约束的瓶颈,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由此看出,该理论重点在于试图分析(  )

A.中国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及其地位

B.中国农业技术发达、领先于欧洲的原因

C.中国近代工业产生迟于西方的原因

D.中国古代人口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的互动关系

7.某学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

其中正确的是( )

时间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事记

1953年

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计划3个五年计划完成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5年

全国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成员约200万人

1956年1月

北京市的手工业全部实现了合作化

1956年2月

143个大中城

市和691个县基本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入社新成员达300万人

1956年6月

全国组织起来的手工业者已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0%

1956年12月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A.公私合营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B.体现出建设与改造并举的特点

C.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D.一定程度存在着急于求成的倾向

8.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韩非子C.墨子D.荀子

9.有学者认为,综观中国历史,儒家“君子”几乎始终是政治、社会批判功能的首要承担者。

从汉末“清议”到宋代“太学生”运动,再到晚明东林党人的“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无不是儒家“君子”发挥政治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表现。

下列解释与该学者的主张最符合的是( )

A.道德修养是儒家“君子”的首要内涵

B.儒家“君子”是维护君权和统治者的保守派

C.从反思传统政治的弊端而“批判”的儒家“君子”是千年来维护封建专制的政治主体

D.学习知识对儒家“君子”有重要意义

10.当代学者金开诚先生认为:

“通过书法艺术,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种种精神和实质”。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作品兼有“肥瘦相合,骨力相称”、“自然”、“意境”、“风骨”等特点,这主要反映出()

A.魏晋士人追求独立自由的人格

B.动荡时期文人们追求精神寄托

C.书法成为修身养性的工具

D.魏晋时书法体现儒释道三教互相影响的趋势

11.客家民居是中国四大民居建筑之一,是研究民族、民俗、社会人文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以下是建于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几种客家民居,它们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 ( )

①聚族而居、体现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融②小农经济为基础

③有一定的防御功能④近代受到西风东渐的影响

  

 A.①②③   B.④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2.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

……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

”下列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13.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

“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

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据此判断以下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评述,错误的是( )

A.破除了罗马教皇在人民心目中的绝对权威

B.体现了“因信称义”的宗教观

C.信徒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而不必通过神职人员的干预

D.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14.鲁迅先生在《看镜有感》中有一段很有名的话: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

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

佛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

”这表明鲁迅主张

A.弘扬国粹,捍卫传统B.以开放自信的心态吸收外来文化

C.对外来文化要保持高度警惕D.接受外国东西易为异族奴隶

15.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重视中学历史教育。

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1956年。

其中1912年的是( )

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

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

C.“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

之本”

D.“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

16.有学者认为:

近代中国的“激进”其实是清政府的“极端”逼迫出来的。

……与其呼吁民众不要“激进变革”,不如吁请统治者不要“极端顽固”。

可以佐证此观点的是( )

A.鸦片战争与开眼看世界B.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D.北洋军阀与新文化运动

17.科学史家丹皮尔说过:

“地位仅次于天使的人类本来是从宇宙的中心地球上来俯览万物的,而今却变成了围绕着千万颗恒星之一旋转的一个偶然的小行星上面有机发展锁链中的一环。

”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 )

A.经典力学将天地运动统一起来,因而人类不该俯视万物

B.日心说改变了对宇宙的看法,从而否定了人是“万物之灵”

C.相对论弥补了对宏观世界认识的不足,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D.进化论认为人和其他低等动物都是进化而来的,人类并不比其他生物更“尊贵”

18.王尔敏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写道:

“自天演论做出发点,以观进化之世界,反映出一个争杀的景象,弱肉强食的恐怖氛围,充斥其间。

瓜分之祸,也觉得很显然有必然之势,为求其不灭亡,进而引导出保种、保教、保国的民族意识,强化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

”以下最能体现作者看法主旨的是( )

A.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殖民者的对外扩张征服的心态

B.希特勒“灭犹”思想和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所导致的二战前后的对外侵略

C.甲午战争后中国维新派推动救亡图存的改良变法

D.一战期间张謇所倡导的实业救国的思潮

19.1919年,陈独秀在《立

宪政治与政党》中指出:

“立宪政治在19世纪总算是个顶时髦的名词,在20世纪的人看起来,这种敷衍不彻底的政制,无论在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将人民的信仰、集会、言论出版等自由权完全保住,不过做了一班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

”这表明他( )

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B.倡导民主共和政体

C.反对学习西方文化D.转变救国探索方略

20.《汉书·艺文志》称先秦某一学派“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

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而不知别亲疏。

”这一学派应是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21.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都是中外历史上的著名作品。

它们共同的主要特点是( )

 

A.反映新经济因素的产生或发展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C.促进了艺术的改革与创新D.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22.德国科学家基尔霍夫(1824—1887年)曾说:

“物理学已经无所作为,往后无非在已知规律的小数点后面加上几个数字而已。

”能证明这一说法错误的是( )

A.经典力学体系   B.电力的广泛应用

C.相对论的提出   D.两弹一星的问世

23.牛顿说:

“企图仅以祷告祈求上帝的祝福,来取代自己所该付出的努力,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是出于人性的懦弱”。

材料重在反映了牛顿想法是

A.对宗教的否定         B.思考人生的价值

C.对人文主义的精神的推崇   D.强调对上帝要诚实

24.科学技术、理论的突破是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下列科学技术、理论的突破和社会发展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   )

科学技术突破

社会发展

A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创立

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B

电磁学理论的突破

世界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C

铁器、牛耕运用推广

中国进入农耕文明时期

D

凯恩斯经济理论和罗斯福新政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来临

 

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25题12分,第26题16分,第27题24分,共52分)

25.(12分)宗法制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的宗法制度——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

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

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材料二 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

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5期)

材料三 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

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编者注:

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1期)

(1)据材料一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4分)

 

(2)概述并评论材料二、材料三中所体现的关于宗法制复兴或重建的观点。

(8分)

 

26.(16分)一定时期的社会流动是研究一定时期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明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是一个“善变”的社会。

嘉靖年间的一位给事中凭借他在做官的具体观察,分析了其中的缘由。

他说:

“大约豪宦连田阡陌,其势力足为奸欺,而齐民困于征求,顾视田地为陷井,是以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

随着社会力量发生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

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

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

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

从“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结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材料二 英国在16—18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

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

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共任命了18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构成却发生了变化。

伊丽莎白任命的18名贵族中,只有两人是老贵族家庭或皇室亲属,绝大部分都是新贵族。

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

迈克尔·波尔是商人赫尔之子,后成为理查二世的国务大臣,托马斯·克伦威尔出身寒门,是制衣匠的儿子,成为埃塞克斯伯爵,进入国家政务管理层,任国王的掌玺大臣。

威廉·彼得爵士出生于德文郡一个偏远乡村里,是一个约曼(扈从)家庭的幼子,后来成为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玛丽女王统治时期的国务大臣。

他以出任国家政府官员获得的财富为基础,在家乡大量购买庄园,成为名副其实的贵族。

 ——摘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引起明代社会流动频繁的原因。

(6分)

 

(2)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晚明社会与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流动特点的主要区别。

并指出社会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相同影响。

(10分)

 

27.(24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在观念形态上的综合反映,又给予影响并作用于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从梁启超、胡适到侯外庐对中国早期思想启蒙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中国传统思想发展到明末出现异质因素。

这股发自晚明的新思潮,突破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的藩篱,萌发民主性的光华。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材料二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

……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

总的说来,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美)A·M·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三中央现在着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

——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依据材料一判断其所谓的“异质因素”指的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股新思潮的认识。

(14分)

 

(2)材料二中“独特社会”的含义是什么?

结合所处的社会背景分别指出上述材料体现的思想文化的差异。

(10分)

 

答案

1.解析:

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要辩证的评价,核心和主体体现的是专制和集权的一面,但从人类文明演进

的角度看,从奴隶社会的血缘贵族政治选才制度过渡到封建的重才能的官僚政治,的确体现了一定的“公天下”的特点,与现代政治的某些进步因素是一致的,正是古代用人制度有着超越时代的公天下的进步因素,才会产生持久的生命力,影响到现在。

A和B都夸大了史实;D本身说法无误,但不符合题干论述问题的角度;C恰如其分的概括了古代政治制度和现代政治的关系。

答案:

C

2.解析:

近代西方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克服了雅典早期直接民主局限于小国寡民的人口、地域条件限制的不足;还克服了公民人人直接参政,但不是每个人都有管理国家能力,导致政治的腐败,决策的失误即所谓多数人的暴政的弊端,所以题干中强调代议制的间接民主让智慧的、有美德的、诚实有能力的且能代表一般广泛人群的人来组织政府管理国家;也克服了雅典直接民主只是占人口极少数的男性公民的参政民主的不足即少数人的专政,所以A正确。

与政党制相结合的西方代议制,随着政党执政更迭易导致政策及国家统治秩序的不稳定和政府工作的不连续性,还可能导致政党恶性竞争下的政府工作效率低下和紊乱,所以西方在借鉴中国的考试制度基础上发展的“无过错不免职”的文官制度,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官体系,以此来弥补代议政党更迭可能会引起的政局动荡,所以B正确;C很好理解;代议制是间接民主,所以是通过某种公民普选的政治机构来代表人民进行政治管理而成为权利主体,如西方的议会、内阁,中国的人大,所以在代议制间接民主下,公民并不能直接成为权力主体。

故D错误。

答案:

D

3.解析:

对冷战格局要辩证评价:

一方面威胁世界和平,出现了局部性的动荡和不安;另一方面,也使世界处于一种美苏均势下的和平。

两极解体打破了原来的局势均衡,使原来隐藏于两极均势下的地区、种族、民族、社会矛盾凸现出来,在新的多极化格局还未完全形成之前,世界必然会出现一定的由于缺乏对动荡因素威慑而导致的秩序失衡和不确定性,A和B错误的实质在于未能辩证的看待两极格局对世界的影响,只强调某一方面,故不准确;D不符合目前多极化趋势,维护世界和平历史潮流,也不是题干所要体现的观点;C符合题意。

答案:

C

4.解析:

②反映建国后1950把土地分给农民的土改;④反映了1958年一大二公、生产方式简单一刀切大跃进时代的特征——除了人民公社的大集体生产外,不准发展个人灵活的其他的家庭畜牧业等副业,从事个体私有的劳动形式被视作资产阶级的尾巴,所以要偷偷的弄家禽的饲料;①反映了1978年正式施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前的农村大包干;③反映了比较贴近现在的信息时代,所以选D。

答案:

D

5.解析:

一战后,英镑的地位开始衰落,到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完全让位于美元;从某种意义上说,1944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

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对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的币制混乱、外汇管制瓶颈而导致世界贸易不畅通的弊端的一种修正。

因为1944年后世界有了相对稳定的统一货币和汇率,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消除外汇管制,一方面体现了战后美国经济实力超群之下要求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经济体系,方便其对外扩张的需要,另一方面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贸易的发展,为世界经济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

所以A、C、D都是对的,B是错的,因为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

1944年确定的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和1947关贸总协定所确定的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所以B错了。

答案:

B

6.解析:

辩证看待中国发达的传统农耕文明:

一方面,以农为本、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使中国在农业文明时代走在世界的前列,发达的农耕文明对生产力的推动和人口的增长这二者之间形成互动作用;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对人口增长的承受能力建立在过分依赖资源的粗放型经济模式之上,随着近代明清时期人口的剧增及资源问题凸显,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即将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传统的农耕文明及生产方式将无法正常承受人口暴涨的压力且落后于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

题干的核心在于揭示中国由于过分依赖传统农耕文明的发达及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即高水平的陷阱)而忽视向现代工业文明靠齐是中国近代工业落后的重要原因。

题干重在从农业文明的某些弊端来解读中国近代工业落后的原因,所以A和B错误,因为两项只是停留在对农业文明的分析上,为体现材料的内在主旨;D本身也可从材料中概括出

,但不是材料要论证的重心,所以不对。

答案:

C

7.解析:

三大改造在教材上正面评价较多,本题阐发新意考,需要学生依托教材知识,但又要不拘泥于教材,拓展教材的某些评论的内涵,表格展示的主旨是手工业的改造速度过快,A、B、C项难以体现出。

答案:

D

8.解析:

书中说荀子主张“王道并用”,其实王道就是儒家的,法家的叫“霸道”。

因此课本表述还不够完整。

建议你用:

礼法并施。

,所以说荀子是战国时儒家的重要代表者要注意

到他的思想实际上体现了法和儒的结合,因为他总结了各派的的学说成就,吸取了其积极因素,故选D。

其实本题是典型的考察学生会不会从所提供的材料中提取“完整”“准确”的信息。

选B的话就是暴露出提取信息不完整,只提取了“法正”“刑法”,而忽略了“礼仪”。

因此这种题就是侧重能力的题,你要养成详细分析的良好解题习惯:

注意前3小句话的关系——并列句,因此可以得出作者主张:

礼仪、法制。

然后联想课本知识:

荀子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并用)。

答案:

C

9.解析:

自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的正统,儒家士人也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根基,儒家士人一直是封建政治弊端批判的主体,这与他们是封建体制的维护者并不矛盾,相行不悖,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对维护封建统治心态,他们从批判封建政治的某些不当和失误的角度来期望封建政治的改良和优化,注意此题是最佳性选择题,C项最符合题干的内涵。

答案:

C

10.解析:

从书法风格来看,秦统一书法为隶书,西汉以来,隶书在“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保护下得到极好的发展并最终达到完全的成熟。

隶书、楷书的“肥瘦相合,骨力相称”所体现的规整、平正、开阔、雍容且整体风格统一,正代表着儒家理智、严谨、平实、中和的典型风貌;后来的行书、草书所体现的放逸、夸张,是道家自然适意思想支配下不自觉地流露;书法

的“意境”、“风骨”飘逸飞扬,风度绝俗,“潇散、简远、超逸、恬淡、平和、自然、蕴藉”,无限超越世俗而趋向自由、生动、妙趣盎然的艺术风格正是魏晋当时兴起的融合了儒家思想的道家思想——玄学的的体现,玄学把人格的独立自由放在首位,以个性为本位,以人格为主体,将“名教”融于“自然”,将社会伦理规范统一到个体人性、自由上来,追求独立、超脱、和睦、自由的人生境界,这种玄学精神从当时的书法可以看出,正是魏晋当时的这种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文化趋势的加强,书法才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内化产物才将三种哲学文化的内涵融汇于一身。

所以D才能体现了题干的主要意思,B和C说法无误,但只是说明了当时动荡的环境与书法的关系,不是从哲学思想和书法的关系来讨论,不合题意,A则只是说明了玄学与当时书法的关系,不能全面反映题干的意思,故不可选。

答案:

D

11.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