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上学期1联考化学试题 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7229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21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上学期1联考化学试题 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届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上学期1联考化学试题 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届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上学期1联考化学试题 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届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上学期1联考化学试题 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届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上学期1联考化学试题 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届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上学期1联考化学试题 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届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上学期1联考化学试题 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届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上学期1联考化学试题 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届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上学期1联考化学试题 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届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上学期1联考化学试题 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届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上学期1联考化学试题 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届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上学期1联考化学试题 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届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上学期1联考化学试题 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届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上学期1联考化学试题 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届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上学期1联考化学试题 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届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上学期1联考化学试题 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届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上学期1联考化学试题 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届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上学期1联考化学试题 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届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上学期1联考化学试题 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届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上学期1联考化学试题 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上学期1联考化学试题 及答案.docx

《届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上学期1联考化学试题 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上学期1联考化学试题 及答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上学期1联考化学试题 及答案.docx

届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上学期1联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湖南省“五市十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2分)

1.下列物质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

 

A.

H2

B.

CaO

C.

NaOH

D.

HCl

考点:

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主要类型..

专题:

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分析:

一般来说,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不同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极性共价键,同种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非极性共价键,第IA族、第IIA族和第VIA族、第VIIA族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

解答:

解:

A.氢气中氢原子之间形成非极性共价键,故A正确;

B.氧化钙中钙离子和氧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故B错误;

C.氢氧化钠中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极性共价键,故C错误;

D.氯化氢中氯原子和氢原子之间存在极性共价键,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离子键、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的判断,根据这几个概念的内涵来分析解答即可,注意离子键、共价键的区别,注意并不是所有物质中都含有化学键,稀有气体不含化学键,为易错点.

 

2.(3分)下列各物质中,不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

 

A.

葡萄糖

B.

纤维素

C.

油脂

D.

蛋白质

考点:

葡萄糖的性质和用途;油脂的性质、组成与结构;纤维素的性质和用途;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特点..

专题:

糖类与蛋白质专题.

分析:

在酸、碱或酶等催化剂的作用下,油脂均可以发生水解.1mol油脂完全水解的产物是1mol甘油和3mol高级脂肪酸;而糖类根据能否水解分为单糖、低聚糖和多糖,葡萄糖是单糖,所以不能水解、麦芽糖是二糖,水解生成葡萄糖;蛋白质在一定情况下会水解成各种氨基酸.

解答:

解:

选项中葡萄糖是单糖不能水解;纤维素是多糖在一定条件下水解最终生成为单糖;油脂在酸、碱等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蛋白质一定条件下水解生成氨基酸;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糖类、蛋白质、油脂的结构和性质,主要考查几类物质的水解条件和水解产物.

 

3.(3分)有一碘水和Fe(OH)3胶体的颜色极为相似.不用化学方法将它们区别开来,这样的方法有(  )

①布朗运动②丁达尔现象③加热法④电泳实验法⑤加电解质法.

 

A.

①③⑤

B.

①②④⑤

C.

②③④⑤

D.

全部

考点:

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基本方法选择及应用..

专题:

物质检验鉴别题.

分析:

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加热、加入电解质可发生聚沉,能发生电泳,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

①布朗运动为微观粒子的共性,不能区别,故不选;

②Fe(OH)3胶体有丁达尔现象,碘水不具有,可区别,故选;

③Fe(OH)3胶体加热发生聚沉,得到沉淀,而碘水不能,可区别,故选;

④Fe(OH)3胶体电泳实验中阴极颜色加深,而碘水不能,可区别,故选;

⑤Fe(OH)3胶体加电解质发生聚沉,得到沉淀,而碘水不能,可区别,故选,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检验和鉴别,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及性质差异为解答的关键,注意胶体性质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4.(3分)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0gH218O含有的中子数为5NA

 

B.

1mol羟基(﹣OH)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

 

C.

1mol氯气参加反应时,电子转移数目一定为2NA

 

D.

标准状况下,11.2L己烷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考点:

阿伏加德罗常数..

专题:

阿伏加德罗常数和阿伏加德罗定律.

分析:

A、依据n=计算物质的量结合分子式计算中子数;

B、羟基是原子团依据结构计算电子数;

C、氯气可以只做氧化剂,也可以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D、己烷在标准状况不是气体;

解答:

解:

A、10gH218O物质的量=

=0.5mol,含有的中子数=0.5mol(0+18﹣8)×NA=5NA,故A正确;

B、1mol羟基(﹣OH)含有的电子数为9NA,故B错误;

C、1mol氯气参加反应时,氯气可以只做氧化剂,也可以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数目可以为2NA,或NA,故C错误;

D、己烷在标准状况不是气体,11.2L己烷物质的量不是0.5mol,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分析应用,主要是质量换算物质的量计算微粒数,气体没摩尔体积的体积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特征分析,题目难度中等.

 

5.(3分)下列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中,由主族元素和副族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  )

 

A.

半导体材料砷化镓

B.

吸氢材料镧镍合金

 

C.

透明陶瓷材料硒化锌

D.

超导材K3C60

考点: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

专题: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

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元素有7个,副族元素有7个,利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确定由主族元素和副族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

A、砷位于第ⅤA族,镓位于第ⅢA族,则不符合题意,故A不选;

B、镧位于ⅢB族,镍位于ⅤⅢ族,则不符合题意,故B不选;

C、硒位于第ⅥA族,锌位于ⅡB族,符合主族元素和副族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故C选;

D、K位于第ⅠA族,C位于第ⅣA族,则不符合题意,故D不选;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熟悉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学生对副族元素不熟悉是解答本题的难点.

 

6.(3分)某乙醇水溶液的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密度为dg/mL,1Kg这种溶液中含有的乙醇是(  )

 

A.

46Cg

B.

c/dmol

C.

cmol

D.

1000dwg

考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根据m(溶质)=m(溶液)×w(溶质)计算乙醇的质量,根据n=计算乙醇的物质的量;

根据V=

计算溶液的体积,根据n=cV计算乙醇的物质的量,根据m=nM计算乙醇的质量.

解答:

解:

乙醇水溶液的质量分数为w%,则1kg溶液中乙醇的质量=1000g×w%=10wg,故乙醇的物质的量=

=

mol;

溶液密度为dg/mL,1Kg这种溶液的体积=

=L,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则乙醇的物质的量=L×cmol/L=mol,乙醇质量=mol×46g/mol=

g,

综上计算可知,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有关计算,属于字母型计算,增大难度,注意对公式的理解与灵活应用,难度不大.

 

7.(3分)下列离子组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含大量Al3+的溶液中:

K+、Na+、NO3﹣、S2﹣

 

B.

含大量AlO2﹣的溶液中:

Na+、K+、NO3﹣、H+

 

C.

含大量H+的溶液中:

I﹣、Cl﹣、NO3﹣、Na+

 

D.

含大量OH﹣的溶液中:

CO32﹣、Cl﹣、F﹣、K+

考点:

离子共存问题..

专题:

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

A.溶液中铝离子与硫离子能够发生反应;

B.偏铝酸根离子能够与氢离子发生反应;

C.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碘离子;

D.CO32﹣、Cl﹣、F﹣、K+离子之间不发生反应,也不与氢氧根离子反应.

解答:

解:

A.S2﹣与Al3+发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H+能够与AlO2﹣发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NO3﹣在大量H+离子存在条件下能够氧化I﹣,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CO32﹣、Cl﹣、F﹣、K+离子之间不反应,且都不与氢氧根离子反应,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离子共存的正误判断,为高考中的高频题,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注意明确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一般情况:

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之间;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之间;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之间(如Fe3+和SCN﹣)等;试题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和检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3分)同位素在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乙酸乙酯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A.

CH3COOCH2CH3+HOD→CH3COOD+CH3CH2OH

 

B.

CH3COOCH2CH3+HOD→CH3COOH+CH3CH2OD

 

C.

CH3CO18OCH2CH3+H2O→CH3CO18OH+CH3CH2OH

 

D.

CH3C18OOCH2CH3+H2O→CH3C18OOH+CH3CH2OH

考点:

酯的性质;探究化学反应机理..

专题:

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推断.

分析:

乙酸乙酯水解生成乙酸和乙醇,产物乙酸中的羟基来源于水,乙醇的羟基上的氢原子来源于水,据此分析.

解答:

解:

A、CH3COOCH2CH3+HOD→CH3COOD+CH3CH2OH,该反应中乙酸中的羟基来源于水,乙醇的羟基上的氢原子来源于水,符合乙酸乙酯的水解原理,故A正确;

B、CH3COOCH2CH3+HOD→CH3COOH+CH3CH2OD,该反应中乙酸中的羟基来源于水,乙醇的羟基上的氢原子来源于水,符合乙酸乙酯的水解原理,故B正确;

C、CH3CO18OCH2CH3+H2O→CH3CO18OH+CH3CH2OH,反应中乙酸中的羟基来源于水,所以乙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OOH,18O在乙醇分子中,故C错误;

D、CH3C18OOCH2CH3+H2O→CH3C18OOH+CH3CH2OH,反应中乙酸中的羟基来源于水,乙醇的羟基上的氢原子来源于水,符合乙酸乙酯的水解原理,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以化学反应机理探究为载体,考查了酯的水解反应原理,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把握产物分子中原子和原子团的来源.

 

9.(3分)下列实验或生产操作,其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

①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硫酸铵后形成沉淀 ②碘化银用于人工降雨

③二氧化氮经加压凝成无色液体  ④溴水滴入植物油中振荡褪色

⑤水泥、砂子和水混合后硬化  ⑥除去混在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化铁.

 

A.

①②③

B.

②④⑥

C.

③⑤

D.

①⑥

考点:

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特点;胶体的重要性质;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油脂的性质、组成与结构..

专题:

元素及其化合物.

分析:

①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无机非重金属盐溶液可发生盐析,使其溶解度降低;

②利用碘化银能进行人工降雨,碘化银在高空分解生成银单质和碘单质,形成人工冰核;

③二氧化氮存在2NO2⇌N2O4平衡;

④烯烃能使溴水发生加成反应是溴水褪色;

⑤水泥泥浆属于胶体,水泥的硬化与胶体有关;

⑥溶液中的微粒小于半透膜的孔隙能通过半透膜,而胶体不能通过,所以溶液和胶体的分离方法用渗析.

解答:

解:

①蛋白质遇到可溶性硫酸铵溶液,会因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析出,发生盐析,盐析是可逆的,加水后沉淀又会溶解,是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故①正确;

②利用碘化银能进行人工降雨,降雨时用高炮将碘化银炮弹发射到高空云团的零高度层以上,碘化银在高空分解2AgI=2Ag+I2,生成银单质和碘单质,形成人工冰核,是化学变化,故②错误;

③二氧化氮红棕色,四氧化二氮无色,该反应是一个气体体积减小的可逆反应,加压缩小体积时容器中二氧化氮的浓度增大而使气体颜色加深,继续加压平衡向正方向移动,气体凝成无色液体,由气态变为液态,是化学变化,故③错误;

④植物油中含有碳碳不饱和键,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是化学变化,故④错误;

⑤水泥硬化的过程为:

水合、胶状化、凝聚、转化为晶体四步,是化学变化,故⑤错误;

⑥氢氧化铁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为1nm~100nm不能通过半透膜,氯化铁溶液中的微粒小于半透膜的孔隙能通过半透膜,该法为渗析法分离溶液和胶体,是物理变化,故⑥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正确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0.(3分)(2018•九江三模)已知1~18号元素的离子aW3+、bX+、cY2﹣、dZ﹣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质子数:

c>d

B.

离子的还原性:

Y2﹣>Z﹣

 

C.

氢化物的稳定性:

H2Y>HZ

D.

原子半径:

X<W

考点: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

根据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判断出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大小以及在周期表中的大体位置,再根据元素周期律判断各选项的正误.

解答:

解:

因四种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所以质子数a、b、c、d的大小关系应为a>b>d>c,且Y、Z在上一周期,Y在Z的左边,Y的非金属性小于Z;W、X在下一周期,X在W的左边,X的金属性大于W.

A、质子数d>c,故A错误;

B、离子的还原性:

Y2﹣>Z﹣,故B正确;

C、氢化物稳定性应为HZ>H2Y,故C错误;

D、原子半径大小关系应为X>W,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通过四种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粒子考查学生对原子(离子)结构、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要求学生平时应善于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变通应用.

 

11.(3分)如图装置可用于(  )

 

A.

用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B.

用NH4Cl与Ca(OH)2制取NH3

 

C.

用Cu和浓HNO3反应制取NO2

D.

用Cu和稀HNO3反应制NO

考点:

气体的收集;实验装置综合..

专题:

实验题.

分析:

该装置适用于反应过程不加热,且生成的气体不易溶于水;

A.用氯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在加热条件下进行;

B.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使用排水法收集;

C.二氧化氮能够与水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硝酸,不能使用排水法收集;

D.一氧化氮难溶于水,铜与稀硝酸的反应不需要加热.

解答:

解:

A.用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需加热,题中装置不符合条件,故A错误;

B.用NH4Cl与Ca(OH)2制取NH3,需加热,氨气易溶于水,不能使用排水法收集氨气,故B错误;

C.反应生成的二氧化氮气体能够与水反应,不能使用排水法收集,故C错误;

D.用铜与稀HNO3反应制NO无需加热,且一氧化氮不溶于水,所以符合条件,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制取气体的反应装置,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明确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有关,如该装置的使用要求为:

反应不需加热,生成的气体不溶于水,能够使用排水法收集.

 

12.(3分)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质量分数的是(  )

 

A.

取a克混合物与Ba(OH)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烘干,得b克固体

 

B.

取a克混合物与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b克固体

 

C.

取a克混合物充分加热,减重b克

 

D.

取a克混合物与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克

考点:

钠的重要化合物;探究物质的组成或测量物质的含量..

专题:

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关键看根据测量数据能否计算出结果.

A、根据质量关系,可列方程组求解.

B、根据钠守恒,可列方程组求解;

C、此方案利用碳酸氢钠的不稳定性,利用差量法即可计算质量分数;

D、应先把水蒸气排除才合理;

解答:

解:

A、Na2CO3和NaHCO3转化为BaCO3时的固体质量变化不同,利用质量关系来计算,故A正确;

B、反应后加热、蒸干、灼烧得到的固体产物是NaCl,Na2CO3和NaHCO3转化为NaCl时的固体质量变化不同,由钠元素守恒和质量关系,可列方程组计算,故B正确;

C、在Na2CO3和NaHCO3中,加热能分解的只有NaHCO3,故C正确;

D、碱石灰可以同时吸收CO2和水蒸气,则无法计算,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看似是实验设计,实际上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考察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不同.

 

13.(3分)(2018•黄石模拟)对于可逆反应N2(g)+3H2(g)⇌2NH3(g)+Q;Q>0,下列研究目的和示意图相符的是(  )

A

B

C

D

研究目的

压强对反应的影响(P2>P1)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平衡体系增加N2对反应的影响

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图示

 

A.

A

B.

B

C.

C

D.

D

考点:

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产物百分含量与压强的关系曲线;转化率随温度、压强的变化曲线;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图象的综合应用..

专题:

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

A、合成氨反应是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则利用压强对化学平衡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然后结合图象来分析;

B、合成氨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利用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及图象来分析;

C、利用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并结合图象来分析;

D、利用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的影响,结合图象来分析.

解答:

解:

A、该反应中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氨气的体积分数增大,并且压强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大,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越少,与图象不符,故A错误;

B、因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反应移动,则氮气的转化率降低,与图象中转化率增大不符,故B错误;

C、反应平衡后,增大氮气的量,则这一瞬间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不变,然后正反应速率在不断减小,逆反应速率不断增大,直到新的平衡,与图象符合,故C正确;

D、因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无影响,但催化剂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则有催化剂时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少,与图象不符,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与图象,明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图象中纵横坐标的含义即可解答.

 

14.(3分)下列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已知2H2(g)+O2(g)═2H2O(g)△H=﹣483.6kJ•mol﹣1则氢气的燃烧热为241.8kJ•mol﹣1

 

B.

已知C(石墨,s)═C(金刚石,s);△H>0则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C.

已知NaOH(aq)+HCl(aq)═NaCl(aq)+H2O(l)△H=﹣57.4kJ•mol﹣1,则20.0gNaOH固体与稀盐酸完全中和,放出28.7kJ的热量

 

D.

已知2C(s)+2O2(g)═2CO2(g)△H1,2C(s)+O2(g)═2CO(g)△H2则△H1>△H2

考点:

热化学方程式;反应热和焓变..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

A、燃烧热是指完全燃烧1mol物质生成最稳定的化合物所放出的热量;

B、吸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物质能量越低越稳定;

C、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

D、焦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高于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解答:

解:

A、氢气的燃烧热必须是生成液态水的过程所放出的热量,液态水变为气态水是吸热的,氢气的燃烧热小于241.8kJ•mol﹣1,故A错误;

B、已知C(s,石墨)═C(s,金刚石)△H>0,石墨能量小于金刚石,则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故B正确;

C、已知NaOH(aq)+HCl(aq)═NaCl(aq)+H2O(l)△H=﹣57.4kJ•mol﹣1,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所以20.0gNaOH固体与稀盐酸完全中和,放出热量大于28.7kJ,故C错误;

D、焦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高于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焓变是负值,即△H1<△H2,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燃烧热、中和热的概念、物质稳定性以及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知识,注意教材知识的掌握是解答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共58分)

15.(4分)已知有机物A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取1mol充分燃烧生成4molCO2和54gH2O,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6.回答下列问题:

(1)A物质的分子式是 C4H6O2 .

(2)A物质符合下列条件:

①能与Br2的CCl4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使其褪色;

②能与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

符合上述要求的A有多种,其结构简式分别是 CH3﹣CH=CH﹣COOH、CH2=CH﹣CH2﹣COOH、

 .(不要求顺反异构与立体异构)

考点:

有关有机物分子式确定的计算..

专题:

烃及其衍生物的燃烧规律.

分析:

(1)根据n=计算水的物质的量,根据原子守恒计算分子中C、H原子数目,再结合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分子中O原子数目,进而确定有机物分子式;

(2)有机物能与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含有﹣COOH,能与Br2的CCl4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使其褪色,含有不饱和键,如C=C双键、﹣C≡C﹣、﹣CHO,结合有机物分子式确定其结构简式.

解答:

解:

(1)有机物A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取1mol充分燃烧生成4molCO2和54gH2O,水的物质的量=

=3mol,由原子守恒可知,有机物分子中N(C)=

=4、N(H)=

=6,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6,则分子中N(O)=

=2,故有机物分子式为C4H6O2,

故答案为:

C4H6O2;

(2)能与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含有﹣COOH,能与Br2的CCl4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使其褪色,结合分子式可知,含有1个C=C双键,故有机物A的结构简式为CH3﹣CH=CH﹣COOH、CH2=CH﹣CH2﹣COOH、

故答案为:

CH3﹣CH=CH﹣COOH、CH2=CH﹣CH2﹣COOH、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结构的确定、羧酸与烯烃的性质、同分异构体等,注意掌握官能团的性质与转化,难度中等.

 

16.(6分)已知X、Y、Z为单质,其他为化合物.其中Y为气体,G溶液呈黄色,E是不溶于水的酸性氧化物,能与氢氟酸反应,它们之间存在如下转化关系(部分产物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E的一种用途:

 制光导纤维、玻璃等 .

(2)写出A和D的稀溶液反应生成G的离子方程式 3Fe3O4+28H++NO3﹣=9Fe3++NO↑+14H2O .

(3)向含4molD的稀溶液中,逐渐加入X粉末至一定量.假设D完全反应且生成的气体只有一种,则反应的X的物质的量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