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0724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4 大小:28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全国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全国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全国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4页
全国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4页
全国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4页
全国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4页
全国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4页
全国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4页
全国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4页
全国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4页
全国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4页
全国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4页
全国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4页
全国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4页
全国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4页
全国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4页
全国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4页
全国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4页
全国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4页
亲,该文档总共1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全国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输入输出函数的调用,正确输入数据并正确设计输出格式。

四、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1.用if语句实现选择结构。

2.用switch语句实现多分支选择结构。

3.选择结构的嵌套。

五、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1.for循环结构。

2.while和do-while循环结构。

3.continue语句和break语句。

4.循环的嵌套。

六、数组的定义和引用

1.一维数组和二维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和数组元素的引用。

2.字符串与字符数组。

七、函数

1.库函数的正确调用。

2.函数的定义方法。

3.函数的类型和返回值。

4.形式参数与实在参数,参数值传递。

5.函数的正确调用,嵌套调用,递归调用。

6.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

7.变量的存储类别(自动,静态,寄存器,外部),变量的作用域和生存期。

八、编译预处理

1.宏定义和调用(不带参数的宏,带参数的宏)。

2.“文件包含”处理。

九、指针

1.地址与指针变量的概念,地址运算符与间址运算符。

2.一维、二维数组和字符串的地址以及指向变量、数组、字符串、函数、结构体的指针变量的定义。

通过指针引用以上各类型数据。

3.用指针作函数参数。

4.返回地址值的函数。

5.指针数组,指向指针的指针。

十、结构体(即“结构”)与共同体(即“联合”)

1.用typedef说明一个新类型。

2.结构体和共用体类型数据的定义和成员的引用。

3.通过结构体构成链表,单向链表的建立,结点数据的输出、删除与插入。

十一、位运算

1.位运算符的含义和使用。

2.简单的位运算。

十二、文件操作

只要求缓冲文件系统(即高级磁盘I/O系统),对非标准缓冲文件系统(即低级磁盘I/O系统)不要求。

1.文件类型指针(FILE类型指针)。

2.文件的打开与关闭(fopen,fclose)。

3.文件的读写(fputc,fgetc,fputs,fgets,fread,fwrite,fprintf,fscanf函数的应用),文件的定位(rewind,fseek函数的应用)。

◆考试方式

1.笔试:

90分钟,满分100分,其中含公共基础知识部分的30分。

2.上机:

90分钟,满分100分

3、上机操作包括:

(1)填空。

(2)改错。

(3)编程。

全国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1.掌握算法的基本概念。

  2.掌握基本数据结构及其操作。

  3.掌握基本排序和查找算法。

  4.掌握逐步求精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5.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应用相关技术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

  6.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知识,了解关系数据库的设计。

一、基本数据结构与算法

1.算法的基本概念;

算法复杂度的概念和意义(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

2.数据结构的定义;

数据的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

数据结构的图形表示;

线性结构与非线性结构的概念。

3.线性表的定义;

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及其插入与删除运算。

4.栈和队列的定义;

栈和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及其基本运算。

5.线性单链表、双向链表与循环链表的结构及其基本运算。

6.树的基本概念;

二叉树的定义及其存储结构;

二叉树的前序、中序和后序遍历。

7.顺序查找与二分法查找算法;

基本排序算法(交换类排序,选择类排序,插入类排序)。

二、程序设计基础

1.程序设计方法与风格。

2.结构化程序设计。

3.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对象,方法,属性及继承与多态性。

三、软件工程基础

1.软件工程基本概念,软件生命周期概念,软件工具与软件开发环境。

2.结构化分析方法,数据流图,数据字典,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3.结构化设计方法,总体设计与详细设计。

4.软件测试的方法,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测试用例设计,软件测试的实施,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

5.程序的调试,静态调试与动态调试。

四、数据库设计基础

1.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

2.数据模型,实体联系模型及E-R图,从E-R图导出关系数据模型。

3.关系代数运算,包括集合运算及选择、投影、连接运算,数据库规范化理论。

4.数据库设计方法和步骤:

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相关策略。

公共基础知识有10道选择题和5道填空题共三十分

公共基础知识讲义

第一讲数据结构与算法

1.1算法

1、算法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

换句话说,算法是对特定问题求解步骤的一种描述。

*:

算法不等于程序,也不等于计算方法。

程序的编制不可能优于算法的设计。

2、算法的基本特征

(1)可行性。

针对实际问题而设计的算法,执行后能够得到满意的结果。

(2)确定性。

每一条指令的含义明确,无二义性。

并且在任何条件下,算法只有唯一的一条执行路径,即相同的输入只能得出相同的输出。

(3)有穷性。

算法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

有两重含义,一是算法中的操作步骤为有限个,二是每个步骤都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

(4)拥有足够的情报。

算法中各种运算总是要施加到各个运算对象上,而这些运算对象又可能具有某种初始状态,这就是算法执行的起点或依据。

因此,一个算法执行的结果总是与输入的初始数据有关,不同的输入将会有不同的结果输出。

当输入不够或输入错误时,算法将无法执行或执行有错。

一般说来,当算法拥有足够的情报时,此算法才是有效的;

而当提供的情报不够时,算法可能无效。

综上所述,所谓算法,是一组严谨地定义运算顺序的规则,并且每一个规则都是有效的,且是明确的,此顺序将在有限的次数下终止。

3、算法复杂度主要包括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1)算法时间复杂度是指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可以用执行算法的过程中所需基本运算的执行次数来度量。

(2)算法空间复杂度是指执行这个算法所需要的内存空间。

1.2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

1、数据结构是指相互有关联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2、数据结构主要研究和讨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数据集合中各数据元素之间所固有的逻辑关系,即数据的逻辑结构。

数据的逻辑结构包含:

1)表示数据元素的信息;

2)表示各数据元素之间的前后件关系。

(2)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关系,即数据的存储结构。

数据的存储结构有顺序、链接、索引等。

1)顺序存储。

它是把逻辑上相邻的结点存储在物理位置相邻的存储单元里,结点间的逻辑关系由存储单元的邻接关系来体现。

由此得到的存储表示称为顺序存储结构。

2)链接存储。

它不要求逻辑上相邻的结点在物理位置上亦相邻,结点间的逻辑关系是由附加的指针字段表示的。

由此得到的存储表示称为链式存储结构。

3)索引存储:

除建立存储结点信息外,还建立附加的索引表来标识结点的地址。

数据的逻辑结构反映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数据的存储结构(也称数据的物理结构)是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存储空间中的存放形式。

同一种逻辑结构的数据可以采用不同的存储结构,但影响数据处理效率。

(3)对各种数据结构进行的运算。

3、数据结构的图形表示

一个数据结构除了用二元关系表示外,还可以直观地用图形表示。

在数据结构的图形表示中,对于数据集合D中的每一个数据元素用中间标有元素值的方框表示,一般称之为数据结点,并简称为结点;

为了进一步表示各数据元素之间的前后件关系,对于关系R中的每一个二元组,用一条有向线段从前件结点指向后件结点。

4、数据结构分为两大类型:

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

(1)线性结构(非空的数据结构)条件:

1)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

2)每一个结点最多有一个前件,也最多有一个后件。

常见的线性结构有线性表、栈、队列和线性链表等。

(2)非线性结构:

不满足线性结构条件的数据结构。

常见的非线性结构有树、二叉树和图等。

1.3线性表及其顺序存储结构

1、线性表由一组数据元素构成,数据元素的位置只取决于自己的序号,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是线性的。

线性表是由n(n≥0)个数据元素组成的一个有限序列,表中的每一个数据元素,除了第一个外,有且只有一个前件,除了最后一个外,有且只有一个后件。

线性表中数据元素的个数称为线性表的长度。

线性表可以为空表。

线性表是一种存储结构,它的存储方式:

顺序和链式。

2、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1)线性表中所有元素所占的存储空间是连续的;

(2)线性表中各数据元素在存储空间中是按逻辑顺序依次存放的。

由此可以看出,在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中,其前后件两个元素在存储空间中是紧邻的,且前件元素一定存储在后件元素的前面,可以通过计算机直接确定第i个结点的存储地址。

3、顺序表的插入、删除运算

(1)顺序表的插入运算:

在一般情况下,要在第i(1≤i≤n)个元素之前插入一个新元素时,首先要从最后一个(即第n个)元素开始,直到第i个元素之间共n-i+1个元素依次向后移动一个位置,移动结束后,第i个位置就被空出,然后将新元素插入到第i项。

插入结束后,线性表的长度就增加了1。

顺性表的插入运算时需要移动元素,在等概率情况下,平均需要移动n/2个元素。

(2)顺序表的删除运算:

在一般情况下,要删除第i(1≤i≤n)个元素时,则要从第i+1个元素开始,直到第n个元素之间共n-i个元素依次向前移动一个位置。

删除结束后,线性表的长度就减小了1。

进行顺性表的删除运算时也需要移动元素,在等概率情况下,平均需要移动(n-1)/2个元素。

插入、删除运算不方便。

1.4栈和队列

1、栈及其基本运算

栈是限定在一端进行插入与删除运算的线性表。

在栈中,允许插入与删除的一端称为栈顶,不允许插入与删除的另一端称为栈底。

栈顶元素总是最后被插入的元素,栈底元素总是最先被插入的元素。

即栈是按照“先进后出”或“后进先出”的原则组织数据的。

栈具有记忆作用。

栈的基本运算:

1)插入元素称为入栈运算;

2)删除元素称为退栈运算;

3)读栈顶元素是将栈顶元素赋给一个指定的变量,此时指针无变化。

栈的存储方式和线性表类似,也有两种,即顺序栈和链式栈。

2、队列及其基本运算

队列是指允许在一端(队尾)进入插入,而在另一端(队头)进行删除的线性表。

尾指针(Rear)指向队尾元素,头指针(front)指向排头元素的前一个位置(队头)。

队列是“先进先出”或“后进后出”的线性表。

队列运算包括:

1)入队运算:

从队尾插入一个元素;

2)退队运算:

从队头删除一个元素。

循环队列及其运算:

所谓循环队列,就是将队列存储空间的最后一个位置绕到第一个位置,形成逻辑上的环状空间,供队列循环使用。

在循环队列中,用队尾指针rear指向队列中的队尾元素,用排头指针front指向排头元素的前一个位置,因此,从头指针front指向的后一个位置直到队尾指针rear指向的位置之间,所有的元素均为队列中的元素。

循环队列中元素的个数=rear-front。

1.5线性链表

1、线性表顺序存储的缺点:

(1)插入或删除的运算效率很低。

在顺序存储的线性表中,插入或删除数据元素时需要移动大量的数据元素;

(2)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下,线性表的存储空间不便于扩充;

(3)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不便于对存储空间的动态分配。

2、线性链表:

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称为线性链表,是一种物理存储单元上非连续、非顺序的存储结构,数据元素的逻辑顺序是通过链表中的指针链接来实现的。

因此,在链式存储方式中,每个结点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用于存放数据元素的值,称为数据域;

另一部分用于存放指针,称为指针域,用于指向该结点的前一个或后一个结点(即前件或后件),如下图所示:

 

线性链表分为单链表、双向链表和循环链表三种类型。

在单链表中,每一个结点只有一个指针域,由这个指针只能找到其后件结点,而不能找到其前件结点。

因此,在某些应用中,对于线性链表中的每个结点设置两个指针,一个称为左指针,指向其前件结点;

另一个称为右指针,指向其后件结点,这种链表称为双向链表,如下图所示:

3、线性链表的基本运算

(1)在线性链表中包含指定元素的结点之前插入一个新元素。

在线性链表中插入元素时,不需要移动数据元素,只需要修改相关结点指针即可,也不会出现“上溢”现象。

(2)在线性链表中删除包含指定元素的结点。

在线性链表中删除元素时,也不需要移动数据元素,只需要修改相关结点指针即可。

(3)将两个线性链表按要求合并成一个线性链表。

(4)将一个线性链表按要求进行分解。

(5)逆转线性链表。

(6)复制线性链表。

(7)线性链表的排序。

(8)线性链表的查找。

线性链表不能随机存取。

4、循环链表及其基本运算

在线性链表中,其插入与删除的运算虽然比较方便,但还存在一个问题,在运算过程中对于空表和对第一个结点的处理必须单独考虑,使空表与非空表的运算不统一。

为了克服线性链表的这个缺点,可以采用另一种链接方式,即循环链表。

与前面所讨论的线性链表相比,循环链表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在链表中增加了一个表头结点,其数据域为任意或者根据需要来设置,指针域指向线性表的第一个元素的结点,而循环链表的头指针指向表头结点;

2)循环链表中最后一个结点的指针域不是空,而是指向表头结点。

即在循环链表中,所有结点的指针构成了一个环状链。

下图a是一个非空的循环链表,图b是一个空的循环链表:

循环链表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循环链表中,只要指出表中任何一个结点的位置,就可以从它出发访问到表中其他所有的结点,而线性单链表做不到这一点;

二是由于在循环链表中设置了一个表头结点,在任何情况下,循环链表中至少有一个结点存在,从而使空表与非空表的运算统一。

循环链表是在单链表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表头结点,其插入和删除运算与单链表相同。

但它可以从任一结点出发来访问表中其他所有结点,并实现空表与非空表的运算的统一。

1.6树与二叉树

1、树的基本概念

树是一种简单的非线性结构。

在树这种数据结构中,所有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层次特性。

在树结构中,每一个结点只有一个前件,称为父结点。

没有前件的结点只有一个,称为树的根结点,简称树的根。

每一个结点可以有多个后件,称为该结点的子结点。

没有后件的结点称为叶子结点。

在树结构中,一个结点所拥有的后件的个数称为该结点的度,所有结点中最大的度称为树的度。

树的最大层次称为树的深度。

2、二叉树及其基本性质

(1)什么是二叉树

二叉树是一种很有用的非线性结构,它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非空二叉树只有一个根结点;

2)每一个结点最多有两棵子树,且分别称为该结点的左子树与右子树。

根据二叉树的概念可知,二叉树的度可以为0(叶结点)、1(只有一棵子树)或2(有2棵子树)。

(2)二叉树的基本性质

性质1在二叉树的第k层上,最多有个结点。

性质2深度为m的二叉树最多有个个结点。

性质3在任意一棵二叉树中,度数为0的结点总比度为2的结点多一个。

性质4具有n个结点的二叉树,其深度至少为,其中表示取的整数部分。

3、满二叉树与完全二叉树

满二叉树:

除最后一层外,每一层上的所有结点都有两个子结点。

完全二叉树:

除最后一层外,每一层上的结点数均达到最大值;

在最后一层上只缺少右边的若干结点。

根据完全二叉树的定义可得出:

度为1的结点的个数为0或1。

下图a表示的是满二叉树,下图b表示的是完全二叉树:

完全二叉树还具有如下两个特性:

性质5具有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深度为。

性质6设完全二叉树共有n个结点,如果从根结点开始,按层序(每一层从左到右)用自然数1,2,…,n给结点进行编号,则对于编号为k(k=1,2,…,n)的结点有以下结论:

①若k=1,则该结点为根结点,它没有父结点;

若k>

1,则该结点的父结点的编号为INT(k/2)。

②若2k≤n,则编号为k的左子结点编号为2k;

否则该结点无左子结点(显然也没有右子结点)。

③若2k+1≤n,则编号为k的右子结点编号为2k+1;

否则该结点无右子结点。

4、二叉树的存储结构

在计算机中,二叉树通常采用链式存储结构。

与线性链表类似,用于存储二叉树中各元素的存储结点也由两部分组成:

数据域和指针域。

但在二叉树中,由于每一个元素可以有两个后件(即两个子结点),因此,用于存储二叉树的存储结点的指针域有两个:

一个用于指向该结点的左子结点的存储地址,称为左指针域;

另一个用于指向该结点的右子结点的存储地址,称为右指针域。

一般二叉树通常采用链式存储结构,对于满二叉树与完全二叉树来说,可以按层序进行顺序存储。

5、二叉树的遍历

二叉树的遍历是指不重复地访问二叉树中的所有结点。

二叉树的遍历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前序遍历(DLR):

若二叉树为空,则结束返回。

否则:

首先访问根结点,然后遍历左子树,最后遍历右子树;

并且,在遍历左右子树时,仍然先访问根结点,然后遍历左子树,最后遍历右子树。

(2)中序遍历(LDR):

首先遍历左子树,然后访问根结点,最后遍历右子树;

并且,在遍历左、右子树时,仍然先遍历左子树,然后访问根结点,最后遍历右子树。

(3)后序遍历(LRD):

首先遍历左子树,然后遍历右子树,最后访问根结点,并且,在遍历左、右子树时,仍然先遍历左子树,然后遍历右子树,最后访问根结点。

1.7查找技术

查找:

根据给定的某个值,在查找表中确定一个其关键字等于给定值的数据元素。

查找结果:

(查找成功:

找到;

查找不成功:

没找到。

平均查找长度:

查找过程中关键字和给定值比较的平均次数。

1、顺序查找

基本思想:

从表中的第一个元素开始,将给定的值与表中逐个元素的关键字进行比较,直到两者相符,查到所要找的元素为止。

否则就是表中没有要找的元素,查找不成功。

在平均情况下,利用顺序查找法在线性表中查找一个元素,大约要与线性表中一半的元素进行比较,最坏情况下需要比较n次。

顺序查找一个具有n个元素的线性表,其平均复杂度为O(n)。

下列两种情况下只能采用顺序查找:

1)如果线性表是无序表(即表中的元素是无序的),则不管是顺序存储结构还是链式存储结构,都只能用顺序查找。

2)即使是有序线性表,如果采用链式存储结构,也只能用顺序查找。

2、二分法查找

思想:

先确定待查找记录所在的范围,然后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找到或确认找不到该记录为止。

前提:

必须在具有顺序存储结构的有序表中进行。

查找过程:

1)若中间项(中间项mid=(n-1)/2,mid的值四舍五入取整)的值等于x,则说明已查到;

2)若x小于中间项的值,则在线性表的前半部分查找;

3)若x大于中间项的值,则在线性表的后半部分查找。

特点:

比顺序查找方法效率高。

最坏的情况下,需要比较log2n次。

二分法查找只适用于顺序存储的线性表,且表中元素必须按关键字有序(升序)排列。

对于无序线性表和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只能用顺序查找。

在长度为n的有序线性表中进行二分法查找,其时间复杂度为O(log2n)。

1.8排序技术

排序是指将一个无序序列整理成按值非递减顺序排列的有序序列,即是将无序的记录序列调整为有序记录序列的一种操作。

1、交换类排序法(方法:

冒泡排序,快速排序)。

2、插入类排序法(方法:

简单插入排序,希尔排序)。

3、选择类排序法(方法:

简单选择排序,堆排序)。

总结:

各种排序法比较:

第二讲数据库设计基础

2.1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1、数据、数据库、数据管理系统

(1)数据:

实际上就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的特点:

有一定的结构,有型与值之分。

数据的型给出了数据表示的类型,如整型、实型、字符型等。

而数据的值给出了符合给定型的值,如整型(INT)值15。

(2)数据库(DB):

是数据的集合,具有统一的结构形式并存放于统一的存储介质内,是多种应用数据的集成,并可被各个应用程序所共享。

数据库存放数据是按数据所提供的数据模式存放的,具有集成与共享的特点,亦即是数据库集中了各种应用的数据,进行统一的构造和存储,而使它们可被不同应用程序所使用。

(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一种系统软件,负责数据库中的数据组织、数据操纵、数据维护、控制及保护和数据服务等,是数据库的核心。

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

1)数据模式定义。

数据库管理系统负责为数据库构建模式,也就是为数据库构建其数据框架。

2)数据存取的物理构建。

数据库管理系统负责为数据模式的物理存取与构建提供有效的存取方法与手段。

3)数据操纵。

数据库管理系统为用户使用数据库中的数据提供方便,它一般提供如查询、插入、修改以及删除数据的功能。

此外,它自身还具有做简单的算术运算及统计的能力,而且还可以与某些过程性语言结合,使其具有强大的过程性操作能力。

4)数据的完整性、安生性定义与检查。

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内在语义上的关联性与一致性,它们构成了数据的完整性,数据的完整性是保证数据库中数据正确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经常检查以维护数据正确。

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共享性,而数据共享可能会引发数据的非法使用,因此必须要对数据正确使用做出必要的规定,并在使用时做检查,这就是数据的安全性。

数据完整性与安全性的维护是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功能。

5)数据库的并发控制与故障恢复。

数据库是一个集成、共享的数据集合体,它能为多个应用程序服务,所以就存在着多个应用程序对数据库的并发操作。

在并发操作中如果不加控制和管理,多个应用程序间就会相互干扰,从而对数据库中的数据造成破坏。

因此,数据库管理系统必须对多个应用程序的并发操作做必要的控制以保证数据不受破坏,这就是数据库的并发控制。

数据库中的数据一旦遭到破坏,数据库管理系统必须有能力及时进行恢复,这就是数据库的故障恢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