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导学案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7283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导学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导学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导学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导学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导学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导学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导学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导学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导学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导学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导学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导学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导学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导学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导学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导学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导学案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导学案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导学案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导学案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导学案1.docx

《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导学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导学案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导学案1.docx

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导学案1

第六单元统计

课题:

《众数》(第1课时)

【教学内容】122~1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求真的科学态度,渗透一组数据的对称美,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中位数、平均数

二、学习新知

(一)完成例1

1.出示例题:

(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

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

米)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1.481.48

1.491.50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1.52

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6名队员。

3.根据学生汇报,老师课件随机演示选择结果。

4.小结:

上面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思考、探究、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利用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从直观上进一步充分理解众数的实际意义,感受和体会数学中美的因素。

(二)分析数据,尝试统计决策

1.根据“做一做”提供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完成下面的练习。

练习二十四第1、2、3题

3.生活中的数学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练习,使学生能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四第4、5、6题

四、全课小结学生畅谈收获。

 

课题:

《复式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P126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利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有效地分析和预测。

   2.在统计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践操作,以及整理和分析数据等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具有初步的统计观念。

根据统计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复式统计图中图例的作用,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认识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给学生提供空白统计图。

学生每人准备一把尺子、一支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2008年8月那个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吗?

在这届奥运会上哪个国家的金牌总数第一?

你知道有几枚?

哪个国家第二?

现在,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颁奖仪式上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

课件播放视频,师生一起轻声跟唱国歌。

    看到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上一次又一次的升起,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的自豪!

在奥运会上,美国队一直都是中国队强劲的对手,我们的体育健儿们一直在为祖国的荣誉奋力拼搏着。

下面,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近五届奥运会上,中国队和美国队获得金牌数的情况。

课件出示单式统计表。

   分别观察这两张统计表,从表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你发现金牌数量有什么变化?

2、提出问题

   根据这两张统计表,你能分别画出统计图吗?

想想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统计图?

要想清楚地看出金牌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你会选用哪种统计图?

说说理由。

板书:

折线统计图;数量的多少,变化情况。

画单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

描点,连线、标数

   请拿出1号方格纸,分别画出单式折线统计图。

完成后和同桌、老师的对比看画得是否一样。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

   为了能更方便的比较两国金牌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我们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成复式统计表。

(课件显示“合成”过程)

   那么要想比较两国金牌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用这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比较方便不方便?

那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呢?

2、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选择什么统计图更方便?

理由是什么?

小组合作试着画出统计图。

    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到一起。

   课件显示“合成”过程。

揭题:

像这样的折线统计图,我们称为、、、、、、复式折线统计图。

板书:

复式

   强调标题的变化、图例的作用。

   独立画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同桌对比,提出修改意见并修改。

3、对比理解

   观察思考:

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课件显示3张统计图。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板书:

2种或以上

4、简单分析,回答问题

   请同学们观察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中国和美国分别在哪一届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量最多?

(2)哪一届奥运会金牌数量相差最少?

(3)根据统计图,简单分析两国在历届奥运会上的表现。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实际应用,巩固提高

1、选一选:

我们在制图时要根据需要做出选择:

(1)()最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

(2)( )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的情况。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3)朝阳小学要统计各年级同学做好事的件数,应选用(  )比较好。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4)表示一年里12个月的气温变化情况,选用(  )比较好。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2、书上128页“做一做”(提示:

省略部分)练习二十五1、2、3题。

五、课堂总结,分享收获:

    说说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后作业:

  课后请你们把上个月语文、数学作业中的优秀次数统计下来,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全班做一个交流评比。

 

课题:

《复式折线统计图》(第2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30--131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5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

进一步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四教具准备

投影及多媒体课件。

五练习过程

(一)完成教材第130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题。

学生根据统计表,画出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二)导成教材第131负练习二十五的第5题。

小组进行讨论,两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

为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交流,老师提问: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作用有什么不同?

小结:

条形统计图不较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很快比较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下面是王强收集的2005年春节期间龙潭湖庙会和厂甸庙会游览的统计图。

2005年2—15日龙潭湖庙会和厂甸庙会游览人数统计图

……厂甸庙会

……龙潭湖庙会

 

根据上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l)游览两个庙会的人数分别在哪一天到达峰值,然后开始下降?

(2)哪个庙会的游览人数上升得快,下降得也快?

(3)假如明年要游览庙会,你认为哪天比较好?

(4)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

通过学习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看出两个数据的变化情况,并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课题:

《打电话》(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132—133页综合实践“打电话”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画图的方式,使学生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法。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4、感受猜想与验证的重要性。

体会理论上的最优与实践中的最优的区别。

教学重点:

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

教学难点:

突破“知识本位”,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优化的思想。

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

           (板课题)(谈话引入)今天,我们学习打电话,你会打电话吗?

那我看看你们到底会不会?

李老师刚接到学校紧急通知,要合唱队的15人去参加演出,怎么可以尽快地通知到这15个队员呢?

”同学们帮忙想想办法吧!

这个帮忙转告,怎么个转告法?

你想让几个人去转告?

没有别的方法了吗?

猜一猜:

哪种方法快?

比如平均分成3组和平均分成5组比,哪种快。

是不是分的组数越多就越快?

我们怎样才能比较出哪种方法最快?

为了更好地研究今天的这个问题,我们假设每一次通话要一分钟,每个学生都在家。

那么你估计一下你最少要几分钟?

(学生可自由猜测)

二、探索比较

1、每个同学独立思考,把你所知道的方法都列出来,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好,想一想,从刚才的比较中,你领悟到什么了没有?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反馈。

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找到的最好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的摆出磁铁。

并追问,你刚才比较了几种方法?

方案1要15分钟。

这样肯定太慢了。

那么用分组的方法怎么样呢?

请用分组的同学说说你们的方案。

方案2

(1):

5组,每组3人(要7分钟)

方案2

(2):

3组,每组5人(要7分钟)

这两种方案与之前你猜想的结果怎么样?

是不是组分得越多就越快?

有什么想说的吗?

所以在猜想上,我们要大胆,要想出你尽可能的答案,然后再验证。

如果每组分

的人数不同呢,结果会怎样?

方案2(3):

4组(4、4、4、3)(要6分钟)

方案2(4):

3组(6、5、4)(要6分钟)

这两种方法与前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时间会缩短?

(每个组长都不会闲了)

方案2(5):

5组(5、4、3、2、1)(要5分钟)

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闲着,应该怎样设计方案呢?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每分钟通知的人数用不同颜色的笔表示。

并让学生讲解。

三、探究规律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这个方案,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太棒了!

这个同学的发现很了不起。

我们不妨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先出示空表,边问边填完整。

第几分钟1、2、3、4

接到通知人数1、2、4、8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第几分钟通知的人数,是前一分钟通知人数的2倍。

按照这个规律,第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

第6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

2分钟一共通知(3)人

3分钟一共通知(7 )人

4分钟一共通知(15)人

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

2分钟通知的人数=2个2相乘-1;3分钟通知的人数=3个2相乘-1;4分钟通知的人数=4个2相乘-1;……)

       5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

6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

这样通知50人最少需要花多少分钟?

四、优化方案

同学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列举出了这么多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

(学生说后)怎样才能比较出哪种方法最好?

板书设计:

           打电话

方案1:

逐个通知

方案2:

帮忙转告

(1)      平均分成3组(5,5,5)——7分钟

(2)      平均分成5组(3,3,3,3,3)——7分钟

(3)      分成4组(4,4,4,3)——6分钟

(4)      分成3组(6,5,4)——6分钟

(5)      分成5组(5,4,3,2,1)——5分钟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课题:

《找次品》(第1课时)

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4页的例1及136页的1-3题。

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重点难点

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四  教具准备

投影,天平。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天平教具,提问:

这是什么?

(天平)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吗?

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学生介绍自己对天平的了解,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天平大家都见过吗?

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质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轻的一端就会……,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

2.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出示钙片,提出问题:

这里有3瓶钙片,其是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

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全班汇报。

老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积极评价各种方案:

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秤称(你选择用什么秤来称)、用天平称(老师不急于让学生说出最佳方案,给全班留出思考空间。

3.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

大家猜猜,怎么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

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

老师指导交流方法:

一个一个讲,声音不要太大,能让对方听到就可以了,也可以边讲边演示,让对方可以更清楚……

(3)全班汇报。

一个一个地称出重量(利用硅码);利用推理(老师手托实物模拟天平帮助演示,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

你说的是“如果”,那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说明什么?

……

老师小结:

利用天平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祛码称出每瓶的质量再进行比较。

还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

4.揭示课题。

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

(天平)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板书课题:

找次品)接下来我们再请天平来帮帮忙。

(二)  教学实施

1.出示例1:

这里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设法把它找出来。

2.让学生思考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

现在有5瓶钙片,其中有1瓶比较少,怎样利用天平把这瓶钙片找出来呢?

我们可以拿出5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

老师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3)全班汇报。

较复杂的方法老师帮助板书示意图。

老师在引导语中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

怎么找?

可能出观什么情况?

说明什么?

(4)对几种方法的梳理、比较:

分成几份?

每份数量是多少?

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5)老师小结:

在天平的帮助下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还可以……。

除了利用学具,还可以画出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5.完成教材第136、137页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l)第1题,因总数为9筐,故可平均分成3份,只称2次就能保证把吃过的那筐松果找出来。

如果天平两端各放4筐,如果这时天平恰好平衡,则剩下的那筐就是小松鼠吃过的,这样只称一次就找出了小松鼠吃过的那筐松果;但这种方法是不能保证一次就能称出来的,也不能保证2次就能称出来,只能保证称3次就一定能称出来,故该方法不是最优的。

(2)第2题,把15盒平均分成3份,至多3次就可能保证找出较轻的那盒饼干。

 

课题:

《找次品》(第2课时)

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4、135页的例2、做一做4-6题。

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重点难点

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四  教具准备

投影,天平。

五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解决9个零件的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1)出示问题:

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

老师引导分析方法:

你可以拿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笔在纸上进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自主探索。

在有一定结果以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方法,老师帮助梳理方法:

分成几份?

每份各是多少?

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3)反思自己的分法并在小组内交流。

老师指导交流重点:

看看我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

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多少?

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伐出次品?

(4)全班汇报。

老师引导学生阐述:

分成几份?

怎么分?

怎样找出次品?

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边汇报边板书示意图。

(5)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梳理一遍,然后进行比较:

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

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6)小结:

把9个零件分成3部分,并且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2、.推测多个零件找次品的解决办法。

(l)提出猜测:

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都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

我们来猜一猜。

(2)学生猜想。

(3)要验证猜想我们再来试一下。

如果有1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切能找出次品?

(平均分成3份,即4,4,4。

)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学生汇报:

3次。

(4)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

还有哪些分法?

(2,2,8)(3,3,6)(5,5,2)(6,6)……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5)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

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找出次品?

(6)小结:

这样看来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3.完成教材第136、137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一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⑴第5题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操作活动,学会用图来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本题答案是至少需要称3次。

⑵第6题与例题不同,是另一种类型的“找次品”,因为不知道次品比正品重还是轻,所以问题就复杂多了。

对本题而言,还是分成3份,至多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第一次天平两边各放一袋白糖,若天平平衡则剩下的那袋就是次品,再称一次就能判断次品是轻还是重了;若天平不平衡,则这两袋中一定有一袋是次品,可取下轻(或重)的那袋,把剩下的那袋放上天平,若天平平衡,则轻(重)的是次品,若天平不平衡,则重(轻)的是次品。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此题为起点,探索数量为4,5……时如何找出次品。

⑶第7题是一道关于集合运算的题目。

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过用集合圈来分析解决问题,所以本题可引导学生利用集合知识画出图。

再分析题意:

两个组都没有参加的有6人,所以参加课外小组的一共有25一6一19(人)。

这样,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就可算出集合圈中表示既参加音乐组又参加美术组的有12+10一19=3(人)

(二)课堂作业新设计

1.有7瓶药片,其中1瓶中少2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2.有15盒巧克力派,其中1盒中少3块,设法把它找出来。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在生活中如何从几个物品中找出次品的策略。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知道了很快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原则:

一是把待分的物品分成3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平均分的平均分成3份,不能平均分的,也应使多的与少的一份只差1。

 

五年级数学统计

重难点:

能找出所给数的众数.中位数

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它是一组数据的“重心”,是度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基准,它随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

众数的定义:

在一种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这组数据的众数

众数的意义:

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着眼于对各个数据出现频率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中位数的定义: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中位数的意义: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例题;

1、某地区筹备召开中学生运动会,指定某校初二年级9个班中抽取48名女生组成花束队,要求身高一致,现随机抽取10名初二某班女生体检表(各班女生均超过20人),得身高如下:

(单位:

cm)165,162,158,157,162,162,154,160,167,155

(1)求这10名女生的平均身高;

(2)问该校能否按要求组成花束队?

试说明理由。

例2、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151714101519171614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练习题:

一、下面是五年级1班女生的跳远成绩记录单(单位:

米)

2.5

2.35

2.57

3.05

2.83

2.5

2.83

2.92

2.45

2.80

2.5

2.62

3.10

2.60

根据这些成绩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并算出平均成绩。

五年级1班女生跳远成绩统计表

成绩

2.4米以下

2.4~2.69米

2.7~3米

3米以上

人数

根据这个统计表填空:

(1)这个班女生跳远成绩()范围最多。

(2)这个班女生跳远最好成绩是()。

(3)这个班女生跳远成绩的中位数是(),众数是(),平均成绩是()。

二、李老师2001—2006年收集国内邮票和国外邮票的数量如下表。

种类

数量/张

年份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国内邮票

46

28

30

32

40

50

国外邮票

30

22

20

18

18

16

(1)根据以上数据,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1)哪一年两种邮票所收集的数量相差最少?

(2)简单分析两种邮票收集数量的变化情况?

三、

(1)班21名男生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如下(单位:

次)

19232629283234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