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7328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

毛概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1.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

2.就全党来讲,是在1942年延安整风以后。

3.延安整风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4.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毛泽东思想的主题是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怎样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7.邓小平理论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8.三个代表理论主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9.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1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土地革命前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确立

12.毛泽东思想的六个方面和三大灵魂。

六个方面: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三大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13.党的建设新阶段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防腐拒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14.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的要求。

15.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6.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17.经过1942年的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18.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9.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20.解放思想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知道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1.为什么说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回顾我们的奋斗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在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在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

2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23.近代中国最基本国情是近代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24.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25.近代中国最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条件。

2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标志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

2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的表述了总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8.资本主义分为民族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29.民族资本主义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帝国主义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它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

另一方面,由于它在经济上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明显的动摇性。

30.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的资本主义。

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对民族工商业巧取豪夺,严重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31.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农民阶级是主力军,还有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2.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33.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是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革命,根本标志就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资产阶级手中。

34.无产阶级实现对中国革命领导权的具备的两个条件:

甲,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

35.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式的表现在它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特殊的表现在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革命的任务是为了推翻这两个主要敌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

36.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37.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国家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其中,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私有。

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建立起来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多种经济成分中居于领导地位,为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8.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联合着,是一种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的资本主义。

3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一般的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同官僚资产阶级相比,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系较少。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与新生产力相联系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成分,它对发展现代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必须采取保护措施。

40.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三位一体”指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

41.中国革命经验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领导。

42.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

一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

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前一个联盟是基础,后一个联盟也很重要。

43.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的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44,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

45.三大作风:

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46.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的五种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47.党在过渡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总路线就是“一化三改”:

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48.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包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和改造过程中遗留的一些问题两个方面。

4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时期:

1956年4月,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1957年2月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创造性的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50.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51.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的系统阐述,表明了当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5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3.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5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三步走”战略中第三步的一个阶段目标,是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

55.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56.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立新的经济体制的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的赞同。

57.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江泽民在这个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并在党的十四大得到确认。

58.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的经济制度。

59.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60.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包括:

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61.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前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

后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62.深化分配体制改革,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创造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方式。

6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64.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65.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6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67.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68.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

69.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明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7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71.1996年2月江泽民提出了“依法治国”思想。

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深刻阐述了依法治国的含义。

1993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72.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图景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瓷都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文化建设的意义: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7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74.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

7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的问题。

76.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解决的是也能高档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

77.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

78.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79.1982年1月,邓小平指出:

“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这是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80.“一国两制”最基本的原则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8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

82.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83.新阶段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

84.我国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的外交工作布局是坚持打过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

85.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86.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些阶层有:

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87.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88.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

89.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

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从国内,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要求。

第三,从党的自身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像适应的地方。

改善党的领导,要做到:

一是,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二是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三是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大题目总结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依据: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在旧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大国,不仅革命的条件与西方不一样,而且革命的具体道路也不可能相同。

要真正的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也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因为它是科学的,而且因为它同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实现了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功的进行了社会主义的改造,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程。

改革开放取得了丰硕成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成为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若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

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是凝聚当和人民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固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实际相结合额产物,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统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即反对背离马克思主义方向的错误倾向,又反对教条式对待马克思主义。

4.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条件与理论主题: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毛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实践基础。

理论主题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如何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邓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历史和现实根据。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实际基础,邓小平的个人努力是主观因素。

理论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变化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形成条件有世情: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曲折中发展。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国情:

我国顺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中的前两步目标,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实践基础。

党情:

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新党员数量大量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必须要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理论主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4)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列主义,毛想,邓论,三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根本依据。

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现实基础。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重要借鉴。

理论主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5.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发展是科观的第一要义,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也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体现,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发展不是片面的不计代价的竭泽而渔的发展,而是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协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统筹兼顾要做到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6.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想邓论三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7.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我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1)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