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期末复习材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7330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基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马基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马基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马基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马基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马基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马基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马基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马基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马基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马基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马基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马基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马基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马基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马基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马基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马基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马基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马基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基期末复习材料.docx

《马基期末复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基期末复习材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基期末复习材料.docx

马基期末复习材料

《马克思主义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

一选择题:

(单选或多项)笔记仅供参考

1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科学体系的核心纲领)

2马克思毕生两大发现:

剩余价值论唯物史观

3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

乔威弗黑格尔与路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

亚当斯密与大为李嘉图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

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与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和唯物史观的形成

51867年《资本主义》第一卷的出版,标志着剩余价值学说成熟

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1880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完整形成。

6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品质中,解放思想--前提实事求是--目的与时俱进---关键

7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8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9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0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11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12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13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出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14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15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16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是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17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都蕴含着矛盾分析法。

18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9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

20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2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22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

23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4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25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26党的群众路线既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又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27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8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29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二、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P2-3)

(1)从不同角度解说马克思主义。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P14)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P12-15)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P28)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P28)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P28)

(1)它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P30-31)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腹泻、摄影、反映。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①物质是哲学范畴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③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具有可知性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法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5、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6、怎样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P38-39)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重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P43)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规律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看法——矛盾分析法

8、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P44)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

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

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

新事物。

9、、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P46)

(1)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

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2)方法论意义: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人们要重视量的积累,注意事物细小的变化,不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对于消极因素要防微杜渐,同时又要根据事物的发展进程,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使事物的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10、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P46-47)

(1)辨证否定观的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只有经过否定,就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

系起来的。

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

保留其积极因素。

(2)现实意义:

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11、规律的含义和根本特点是什么?

(P54)

(1)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

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相对重复性

(2)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1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如何?

请联系大学生的实际说明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P57-58)

(1)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3)联系大学生实际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P58-59)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作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阐明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性,同时从认识论角度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正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才使得人们的认识得以形成、发展、丰富和完善。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来,人的认识是经过头脑加工改造,有一个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加工整理和创造的过程,是能动地反映,不是机械地直观。

(3)因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是能动的反映论,是实践的观点与辩证法观点的统一。

 

14、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联系和区别(P66-67)

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区别:

(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强调主客体双向互动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把认识看成是客体主体化合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大发展过程,科学地解释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69)

(1)区别(包括定义和特点):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理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和规律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2)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已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16、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什么?

(P70部分)

(1)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从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2)(笔记)它体现了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到无限的发展过程,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无限性决定了人们的实践与认识活动必然是一个形式上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内容上不断深入、无限扩展的过程。

17、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P72)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最后,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

18、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与现实意义是什么?

(P73-74)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否则,就不成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与局限的、不完全的。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任何真理由于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

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任何特定的真理不仅所反映的对象在范围上是有限的,而且其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

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度上、精确度上都是有限的,后者是近似性的。

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3)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P74-75)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

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优势相对的,是两者的统一。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

(4)现实意义:

我们必须反对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

二者都是错误的。

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

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作为认识、思维成果的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

19、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P77)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20、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P103-104)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2)重要意义:

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单选题)

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2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P107-108)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

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这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现实意义:

第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是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第二,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首先就是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

22、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社会基本矛盾是如何推动社会发展的?

(P113-115)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2)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3、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目的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简答)(P122)

(1)性质与目的:

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

它的性质和目的是: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

(2)意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论述题

1、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与发展的观点说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1)笔记:

唯物辩证法认为:

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它从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揭示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并论证了发展的必然性与永恒性,科学发展观贯彻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主张社会协调发展;同时科学发展观坚持永恒发展思想,主张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解决了资源和利益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分配问题,又突出了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与长期性问题,要求我们在稳定中求发展,注重当代发展与未来发展的科学统一。

(2)坚持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的意义(P41)

(1)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联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2、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什么,论述它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辩证关系:

(P45)

(1)两者相互区别。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个方面都具有特点,是事物个性,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2)两者相互联系。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3)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什么及其现实意义(P97-98)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