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0760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16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docx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docx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

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

第1课我们在呼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

(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

(3)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

(4)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

(5)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

[教学准备]

“制作呼吸模型”:

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

(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

学生活动,谈感受。

(出示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感知呼吸

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

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

学生活动,相互质疑,汇报.

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

(出示一张呼吸挂图或课件 )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

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P1图上标出进出的路线

(3)谈话:

在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呼吸离不开周围的空气,可人把空气吸进去又呼出来了,那为什么还要呼吸?

(引导学生推测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变化)

(4)今天,我们就来用实验的方法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板书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

1.讨论收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方法

(1)我们吸进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呢?

你能收集一瓶这样的气体吗?

(2)我们再来看看呼出的气体,你能收集一瓶我们呼出的气体气体吗?

(3)分组讨论:

这样收集来的气体怎么保存?

你能利用桌上的这些材料收集到呼出和吸入的气体吗?

(4)生汇报讨论情况,师引导学生利用排水法来收集呼出的气体

(学生分组收集不同的气体)

2、对比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讨论:

我们有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

(1)阅读教材P3,实验中那些条件相同呢?

不同的条件是什么?

(2)交流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3)学生实验,汇报

讨论:

蜡烛在哪一种气体中燃烧得久?

原因是什么?

(二).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氧气与二氧化碳含量

(1)请同学们观察P4中间的图,紫色气球里面打进的是什么气体?

橙色气球呢?

那么,我们把他们分别放进澄清的石灰水里,你要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分组实验,师检查指导。

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3)谈话: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三、课堂小结

(1)我们已经能够对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进行比较

出示:

下面是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表(附后)

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比较

(2)观察上面的表,你又有那些收获呢?

学生汇报,对比,填写p5的实验结果

四、课外延伸(实验操作和课外活动)

 [板书设计]:

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气体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吸进的气体

78%

21%

0.4%

0.6%

呼出的气体

78%

16%

4%

2%

 

第3课《测量我们的肺活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经历测量自己肺活量的过程,对肺活量大小进行比较,知道不同的人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是不同的。

2、知道什么是肺活量,掌握测量肺活量的正确方法,并能测量自己的肺活量,通过设计制作小报来宣传如何做好自我保护。

3、知道体育锻炼对呼吸和心脏带来的好处;认识到清新的空气,合理的运动,有助于我们的健康,意识到个人对自身的健康负有责任。

[重点难点]

分析比较我们的肺活量,肺活量的大小可能与上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

5L油瓶一个、水槽、有刻度烧杯或量筒、胶带、吸管、记号笔、

电子肺活量测量仪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游戏:

吹气球比赛。

要求:

猛吸一口气,全部吹入气球,比一比谁吹的气球大

(1)谈话:

刚才,同学们猛吸一口气,全部吹入气球的气体总量就是你们的肺活量(板书:

肺活量)

(2)你能比较谁的肺活量大吗?

谈话:

根据上面的活动你还有那些问题呢,?

(凭什么我的肺活量小呢?

到底小多少?

为了更好的进行比较,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肺活量,今天就来我们测量肺活量

(板书:

测量)

二、探究过程

(一)测量肺活量,

(1)谈话:

要测量我们的肺活量,就必须有一个测量肺活量的仪器.在日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5L油瓶一个,水槽,有刻度烧杯或量筒,胶带,吸管,记号笔等制作一个简易的肺活量测量计;我们怎样做呢?

(2)指导学生制作,用我们”先-----在----“汇报

(3)指导学生一组,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计测量,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a、强调尽力吸,尽力吹完一口气b、卫生c记录时,视线与水平)

(4)介绍电子肺活量测量仪使用,强调(尽力吸,尽力吹完一口气)把测量的结果填写在P7记录表上,反复测几次?

怎么计算肺活量?

为什么这样计算?

(二)统计分析

(1)抽一小组汇报

(2)给出区间表(表1全班在区间中的人数统计表2男女肺活量的对比),用举手的方法,统计全班数据。

(3)请同学们用统计图知识,小组合作制作统计图。

(4)汇报,全班评析。

(5)小节

(三)、肺活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请全班肺活量排在前面的同学与排在后面的同学站立一排进行比较。

1.排在前面的同学有什么共同点,后面的同学呢?

(抓住体育锻炼,进行保健教育)

2.你认为肺活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讨论,汇报。

三、课堂总结;

请同学汇报课堂收获

四、课外延伸(实验操作和课外活动)

课外阅读,或上了解网肺活量大小及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板书设计]:

测量我们的肺活量

肺活量的大小可能与体育锻炼有关

 

第二单元简单的机械

第1课生活中的“好帮手”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学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解决生活中带见问题的方法。

2、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3、能对生活中简单的工具的作用提出猜想。

教学重点:

  认识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寻找生活中的其它“好帮手”并猜想它们的作用。

教学准备:

  木板、羊角锤、拧紧的螺丝钉、未开的汽水、瓶起子……。

电子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出示汽水瓶,如何将它打开?

出示钉有螺丝钉的木板,怎样取出这些钉子?

2.生活中工具的作用

⑴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类似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使工作更有效,人们发明了很多工具,这些工具成为了人们的“好帮手”。

你还知道哪些“好帮手”,它们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⑵ 分组讨论,完成表格。

我找到的好帮手

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我猜想它能……

⑶ 全班交流。

(“注意倾听,补充发言” 纪律保证效率,教师得加强组织引导)

在交流活动中对学生发现的以下一些问题应该给予明确的肯定:

① 一种工具能干好多事情,不同的用法起到不同的作用。

(比如榔头能拔钉子又能钉钉子,一字螺丝刀能拧螺丝,又能打开奶粉盖)

  ② 不同的工具能干同一件事。

(比如老虎钳能夹小东西,镊子也能夹东西,剪刀有时也行)

  ④ 一种工具做某件事特别专业。

(比如剪刀剪指甲不如指甲钳夹指甲来得容易)

  3、体验:

“好帮手”的作用。

⑴、明确任务:

选择不同的工具,在木板上钉上铁钉和螺丝钉,然后再把他们取出来。

⑵、分组活动。

⑶、全班交流。

(小组完成情况,感受:

工具的确能提供方便)

4、科技史

阅读交流P21页指南车信箱,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感悟科技发展之快,知道现代工具都是在简单机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且人们还在不断改进身边的工具,以追求更高的工作效率。

(教师也可以下载一些图片,制作成简单的演示文稿,配合图片进行讲述:

桔橰的介绍;纯粹人力-简单机械-现代工具的对比)

 

第2课他能撬动地球吗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会做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

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能够利用杠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科学知识:

能合理解释身边的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难点 

  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

器材准备

学生材料:

杠杆尺(课前组装好)、钩码一盒、实验记录表。

(每组一份)

老师材料:

学生材料一份、课件、老虎钳、镊子、小黑板。

教学建议

  本课是具体认识一种简单机械的起始课,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教、扶、放”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科技史引入-阿基米德的故事

讲一讲古希腊阿基米德的大话、提出质疑阿基米德为什么说出如此大话?

他所说的是一种什么神奇的装置呢?

2.活动一:

我们也来撬地球。

⑴给你一根撬棍,你会如何撬起地球?

模拟体验撬动地球(两种方法)

⑵认识它的结构(阻力点、支点、动力点):

像这种撬动“地球”的装置叫杠杆。

杠杆工作时总围绕一个点转动。

这个点叫支点。

“撬地球”时,对杠杆用力的那点就是动力点,悬挂“地球”的点就是阻力点。

二、活动二:

寻找杠杆的秘密。

1.分别移动杠杆支点、阻力点、动力点的位置,再去撬一撬“地球”,效果有什么不同?

2.看来并非任何情况下杠杆都能轻松撬起重物,怎样利用它才能使我们更省力?

下面我们借助“杠杆尺”来进行进一步研究。

3.认识杠杆尺

⑴它的支点在哪里?

我们把挂在左边的钩码看成“地球”,那么它挂的位置就是阻力点。

右边不用手按,也挂上钩码来显示力的大小,那么这些钩码就可就成为动力,挂的位置就是动力点。

既然这样,做实验的时候左右两边都只能在一个位置挂上钩码,不能遍地开花的到处挂。

⑵要想更明晰的分析实验现象,记录是必不可少的。

怎样记录呢?

A、独立思考。

B、出示记录单:

杠杆尺不同时候的状态记录

第____小组           ____年____月____日

左(阻力点)情况

杠杆尺的状态(图示)

右(动力点)情况

钩码数

与支点距

钩码数

与支点距

 

 

C、杠杆尺不同状态的简笔图示:

(见下表)

D、提示:

小组内每做一次就记录一次。

4.小组活动

⑴小组商议成员分工。

⑵领取材料进行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各组实验情况。

⑴.请各小组将材料放桌子中间,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实验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记录在小黑板上。

 

左边数据

右边数据

左边数据

右边数据

左边数据

右边数据

⑵观察分析以上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

(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觉得茫然,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杠杆平衡状态的情况)

希望学生能有的发现:

A、不是所有杠杆都能省力;

B、当杠杆左右两边乘积相等,杠杆就能平衡。

C、动力点与阻力点,谁离支点近,谁就省力,谁离支点远,谁就省力。

⑶现在你能分析阿基米德所说的“大话”必须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实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研究了杠杆,大家都有哪些收获呢?

(独立思考后交流)

二、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课件出示:

下列工具中哪些属于杠杆类工具(钉锤、钓鱼竿。

压井抽水柄、剪刀、镊子、虎口钳、钢笔?

)你能找出它的三个关键的位置吗?

2.这些杠杆类工具中,哪些可以省力?

为什么?

3.另外这些杠杆在使用中并不省力有时反而更费力,为什么我们还要使用这样的杠杆呢?

4.跷跷板(胖爸爸和瘦女儿一起玩跷跷板,怎样坐才协调?

5.人体中的杠杆(参见课本26页拓展)

三、特殊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

1.课件出示:

天平,它是杠杆吗?

省力还是费力呢?

2.介绍我国天平的的历史。

(结合教材25页指南车资料)

3.你也能制作一个小天平吗?

怎样做?

需要哪些材料?

(参考课本26页制作方法)

4.小组协商分工,领取材料进行制作。

5.展示、交流。

 

第3课轮轴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能根据自已的原认知对问题大胆提出猜想

2.会利用观察,实验,制作等方法探究轮轴的秘密。

3.认识轮轴的结构,知道利用轮带动轴转动省力,利用轴带动轮转动可以省距离

5.并能识别生活中用轮轴的实例,会分折它是怎样提高工作效率的。

6.感受到利用科学技术制作出的工具可以改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

愿意合作交流,能积极参与有关轮轴话题的讨论。

器材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

生活中应用轮轴工作的物品(实物、图片、课件)、演示用轮轴实验套材。

易拉罐瓶、吸管、线绳做成的轱辘。

分组实验材料:

硬纸板、剪刀、圆规(或者具有不同大小的圆面的物体)、钩码、铁架、线绳。

学生实验材料:

教学提示:

1.注意本课中有两次猜想与假设(轮轴有什么作用,轮再大一点会更省力吗)

2.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和参与度,本节课安排了两个制作活动:

制作一个纸板轮轴、制作一个轱辘。

其中纸制轮轴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与线有较大摩擦,另在打孔过程中学生也会有困难,建议有条件的学校使用实验工具箱提供的工具,把这个活动作为兴犹未尽的孩子们的课后制作。

易拉罐轱辘教师可以制作演示,有可能也可以为没个小组制作一个,让学生体验。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轮轴的概念:

出示水龙头:

当取下自来水开关上的“圆盘”时,我们还能轻松的拧动开关吗?

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2.你知道轮轴有什么作用吗?

(板书学生的猜想:

省力?

二、探究轮轴的秘密。

1.让学生简单设计轮轴机械是否省力的实验:

用一个轮轴实验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把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挂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观察看样的力量可以使轮轴两端达到平衡。

(不一定是两边位置一样高,可以是一边高一边低,但两边的钩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在空中应该是静止不动的。

因此轮轴本身的摩擦力不能太大。

2.分组领取轮轴等实验材料(各组轴相同,轮有大小不同的两种)。

[实验条件受到限制的学校:

下面我们制作一个轮轴,来研究轮轴的作用,教师巡视各组完成情况,并发放其他实验材料。

]

实验记录单

轴上的钩码个数

轴上的钩码个数

我们的发现:

3.各组交流汇报实验的结果和发现。

(教师以小黑板板书记录数据)

a.共识:

轮带动轴可以省力,轴带轮转费力

b.新发现:

不同轮轴省力大小不同。

(这是怎么回事?

4.轮的大小与轮轴作用的影响

把各组轮轴收起来,分两类放在一起。

对比它们的轮和轴。

发现:

轴相等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

设想:

如果轮的大小不变,怎样才能使轮轴省更多的力?

(轴缩小)

三、轮轴的应用

1.找一找,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了轮轴。

出示图片:

方向盘、门把手、拧子、扳手、闸阀等,它们是轮轴吗?

它们的哪一部分相当于轮,那一部分相当于轴?

2.最早的轮轴——轱辘。

a.介绍轱辘的历史(参考课本第28页资料)

b.演示轱辘提重物。

(好玩吗?

有兴趣下课也做一个?

 

第4课滑轮兄弟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研究定滑轮的作用,能够制定一个合理的动滑轮作用研究计划,并按照计划步骤进行研究。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科学知识: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

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试着用杠杆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

器材准备

  学生材料:

定滑轮和动滑轮各一个,铁架台、线、便签纸、钩码、测力计等。

(每组一份)

  老师材料:

图片和视频资料(起重机上的滑轮)、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

教学建议

在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时,需要考虑到滑轮受到的摩擦力不能太大(两边的钩码不能挂得太多),否则实验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演示升旗仪式。

  2.旗杆上有什么装置能帮助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学生观察描述:

旗帜是怎样升到旗杆顶上的?

(有轮子)

  3.教师出示轮子,并介绍:

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做滑轮。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滑轮。

这种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旗杆顶部的轮子

  1.让我们模拟旗的装置,来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

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模拟升旗你需要哪些材料?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材料:

定滑轮、铁架台、线、便签纸),试一试,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挂有旗子的那部分绳子会怎样运动?

要求小组内每位学生拉一次,体会定滑轮的作用。

  3.要把旗子升上去,却把拴着旗子的绳子往下拉。

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这有什么好处?

(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使工作方便)

  4.使用定滑轮升旗或提起其他重物能不能不省力呢?

为了弄清使用定滑轮省不省力,我们怎样来研究?

  

(1)学生讨论。

  

(2)将滑轮挂在支架上,使其成为一个定滑轮。

把细绳套在定滑轮的槽内。

  (3)在绳的一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当作重物。

试一试,在绳的另一端挂几个钩码能够平衡。

  5.分组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

讨论:

以上实验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7.现在请你总结一下,定滑轮有哪些作用?

(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并不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滑轮都是固定在某个地方不动的。

在搬运货物时,常使用一种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像这样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2.猜测:

动滑轮的作用与定滑轮的作用是否相同?

你认为会有什么不同?

  3.研究动滑轮的作用时,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材料?

我们准备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研究?

4.根据小组的讨论,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

5.预测的学生研究过程

  

(1)用测力计测量1个钩码的重量。

  

(2)将细线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

  (3)将绳的右端挂在测力计上,通过测力计将重物向上提起,稳定在一定高度,观察用多少力?

  6.交流研究的发现:

用了多少力?

与不用动滑轮、直接把重物提起时用的力相比,是省力还是费力?

  7.讨论:

现在你知道动滑轮有什么作用了吗?

  8.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四、用杠杆原理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1.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说滑轮也是一种杠杆,你能找到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吗?

  2.试一试,画出示意图,用杠杆的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3.根据学生交流研究结果,教师总结:

从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定滑轮不能省力而动滑轮能省力;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而动滑轮却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五、滑轮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

滑轮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谁知道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是定滑轮还是动滑轮,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2.讨论:

在一间房里,电灯的开关是拉线开关,在一进门的南墙处,床在北墙处。

如果想在床上控制电灯的开关,又不使房子的布置很乱,可以怎么办?

需要安装几个定滑轮?

 

第5课在斜坡上

教学目标

  1.科学技能: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学试验,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激发研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兴趣。

  3.科学知识:

认识斜面,知道从斜面拉上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和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

了解生活中斜面原理的多种多样的运用。

教学重点

  能在自主式的探究活动中认识斜面的一些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研究斜面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器材准备

  学生材料:

搭斜面的材料(表面同样平整光滑,长度分别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80厘米、100厘米的木板和高10厘米的木块等),重物(重1000克的重物和小滚筒、大木块、小木块等,要有钩子),测力计(平板和圆筒)、平头和尖头铁钉、螺丝钉等各四枚、螺丝刀、铁锤、毛巾、实验记录表等每组一份。

  老师材料:

相关图片或者视频材料和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重40公斤左右的木箱一个,大而结实的木凳一条,厚实的大木板一块。

教学建议

  1.活动中注意安全。

  2.充分的预见,随时为出现的新问题点拨、领航。

  3.要注意学生的层次性,随时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组合,全班成马蹄形组织;在中间放置重40公斤的木箱一个,大而结实的板凳一个。

问学生:

同学们,你们已经认识了不少机械工具,如果现在要你把这个大箱子搬到那条板凳上,你会用什么方法?

  2.学生反馈交流,教师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并让学生去操作,在困难中,教师提供帮助,搭一块木板,再让学生搬,搬后问学生感觉如何?

  3.此时你的脑海中是不是出现了一个个小问号?

二、自主实验,随时指导

  1.交流学生的疑问之处,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真的能省力吗?

为什么会省力?

怎样的斜面更省力?

……)注:

第一个问题必须有,因为课始的游戏只是感知而已,并无具体科学证据,因此在说后几个问题时也应引导学生用上“假如省力”这样的话。

  2.为了方便同学们研究,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材料,请同学们看看这些材料,讨论一下你们组将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去研究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3.小组讨论,形成书面实验方案。

4.小组上台运用实物投影仪进行汇报,集体交流评议,使各小组的实验方案更具可行性(方案中至少具备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实验结论这样四个内容)。

实验记录表

第小组记录员:

实验次数

竖直提起重物所需要的力(N)

斜面1上拉起力所需要力:

(高长)

斜面2上拉起力所需要力:

(高长)

斜面3上拉起力所需要力:

(高长)

第一次

第二次

平均数

我们的发现:

  5.交流后,教师可追问:

还需注意些什么?

(拉力器的正确使用)

  6.小组实验,师巡回指导。

  7.小组汇报实验结果,组织交流,启发引导,得出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