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项训练实验探究浙江中考科学复习冲刺6.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7700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专项训练实验探究浙江中考科学复习冲刺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考专项训练实验探究浙江中考科学复习冲刺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考专项训练实验探究浙江中考科学复习冲刺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考专项训练实验探究浙江中考科学复习冲刺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考专项训练实验探究浙江中考科学复习冲刺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考专项训练实验探究浙江中考科学复习冲刺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考专项训练实验探究浙江中考科学复习冲刺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考专项训练实验探究浙江中考科学复习冲刺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考专项训练实验探究浙江中考科学复习冲刺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考专项训练实验探究浙江中考科学复习冲刺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考专项训练实验探究浙江中考科学复习冲刺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考专项训练实验探究浙江中考科学复习冲刺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考专项训练实验探究浙江中考科学复习冲刺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考专项训练实验探究浙江中考科学复习冲刺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考专项训练实验探究浙江中考科学复习冲刺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考专项训练实验探究浙江中考科学复习冲刺6.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专项训练实验探究浙江中考科学复习冲刺6.docx

《中考专项训练实验探究浙江中考科学复习冲刺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专项训练实验探究浙江中考科学复习冲刺6.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专项训练实验探究浙江中考科学复习冲刺6.docx

中考专项训练实验探究浙江中考科学复习冲刺6

探究题

1.为研究某物质的熔化情况,小科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实验。

(1)在组装装置中,酒精灯、温度计、铁圈三者的先后组装顺序为:

_______;

(2)该实验方法存在的不足是:

______;

(3)改正错误后,小科测得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加热时间/分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物体温度/℃

38

43

48

53

58

58

58

60

63

66

表中能说明该物质属晶体的证据是:

_______。

2.某同学利用伏安法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具体实验器材如下:

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RX、开关、导线若干。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下图所示的实物图连接完整,要求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右移动时,电流表示数减小。

1

2

3

4

电压U/V

1.0

2.0

3.0

4.0

电流I/A

0.20

0.39

0.61

0.16

 

(2)该同学经过多次测量后,得到了以上表中实验数据,则该定值电阻RX的阻值为_______。

(3)若电压表发生故障,在定值电阻R0已知的情况下,下列电路中能测出定值电阻RX的阻值的是______(可多选)

 

 

3.课外小科约老师继续探究铁粉和硫粉反应的实验:

他们各自取一定量的铁粉和硫粉均匀混合后放在石棉网上,在其中插入烧红的玻璃棒,反应立即发生.拿掉玻璃棒后,反应继续剧烈进行,反应过程中有少量刺激性气味的气体X产生,反应结束后,都得到黑色固体.老师得到的黑色固体不会被磁铁吸引,而小科的却会被磁铁吸引。

(1)气体X的化学式为_______.

(2)对比老师的实验结果,小科猜想自己得到的黑色固体可能是有剩余的铁或有生成的四氧化三铁,小科想验证是否有铁剩余.老师启发小科:

硫化亚铁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硫化氢气体,该气体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于是,小科认为正确连接如图所示的三个装置并进行实验,如果a处只要有水压出,就能验证有铁剩余.

2小科依次连接各装置的导管口:

e→_______→b→a(填“c→d”或“d→c”).

②老师指出设计不够合理,不能就此验证猜想.请你帮小科说出不够合理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科和同学打乒乓球时,乒乓球台上的球一不小心就会滚到台下,他发现落地点时远时近。

小科思考:

运动着的小球从桌上滚落后,小球落地点到桌子的水平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他的猜想如下。

请你一起完成。

猜想一:

小球落地点到桌子的水平距离S可能与小球离开桌面的速度大小有关。

猜想二:

小球落地点到桌子的水平距离S可能与桌子的高度H有关。

(1)分析表中数据,你可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探究猜想二,请你利用上述装置(桌子高度可以调节,且斜面的倾斜角度可调节)设计设计实验方案。

 

5.小敏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在水平面上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行如下操作:

A.如图甲,将毛巾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B.如图乙,取下毛巾,将棉布铺在斜面和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C.如图丙,取下棉布,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请针对以上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操作中错误的一次是________(选填“A”“B”或“C”)。

(2)对比两次正确实验操作能说明:

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通过的距离越________。

(3)纠正错误后,多次实验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推测:

在水平面上滑行的小车,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________运动。

6.为了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的关系”,某实验小组采用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R1>R2。

(1)实验中R1、R2采用串联方式连接,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

(2)在通电时间相同时,两支玻璃管内煤油上升较高的是甲瓶。

由此可得出结论________。

(3)实验中R1是一根阻值为40Ω的电阻丝,通电200s,通过的电流为0.2A,则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为________J。

(4)本实验中,电流产生的热量通过玻璃管内煤油液面的变化来判断,这种科学方法叫做转换法,下列科学实验中,也用到转换法的有________。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用弹簧秤匀速拉动木块

②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③用大豆和芝麻混合实验来模拟分子间有空隙

④证明通电直导线周围有磁场

7.小敏同学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中,进行了以下探究:

(1)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

(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此时的成像原理与生活中的________成像原理相同;若将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此时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在蜡烛和透镜之间放置一个合适的__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光屏上的像又会变清晰。

(3)将点燃的蜡烛移到40cm和50cm之间的某一位置后,此时应取下光屏,从凸透镜的________ 侧(选填“左”或“右”)透过凸透镜观察像。

8.小敏了解到发光二极管(LED)具有单向导电性,如图甲,当电流从“+”极流入时,LED灯会发光,当电流从“-”极流入时,LED灯则不发光。

小敏设想用LED灯来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于是将两个相同的LED灯反向并联后接到线路中,与线圈构成闭合电路,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

①条形强磁铁(钕铁硼强磁铁)的N极朝下放置,将条形强磁铁快速向下插入线圈中(如图乙),发现A灯发光,B灯不发光;

②再将插入线圈中的条形强磁铁快速向上拔出,发现B灯发光,A灯不发光。

(1)实验中,将两个相同的LED灯反向并联的目的是________。

(2)通过上述实验可以获得的结论是________。

(3)在图乙中,若要想证明“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有关”,在做了上述步骤①后,还应该补做的实验是________。

(4)结合上述已获得的结论,小明按图丙实验:

将S极朝下放置于线圈中的条形强磁铁快速向上拔出,可以观察到灯A、B的发光情况是      。

A.A灯发光,B灯不发光

B.B灯发光,A灯不发光

C.A和B灯均不发光

D.A和B灯均发光

9.为了研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的影响,小明做了如下实验。

请分析后回答问题:

试管编号

加入物质顺序并充分搅拌

温度

pH值

1

2ml淀粉糊,2滴碘液,2ml唾液

0℃

7

2

2ml淀粉糊,2滴碘液,2ml唾液

37℃

7

3

2ml淀粉糊,2滴碘液,2ml唾液

80℃

7

(1)若要完成该实验,除pH试纸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有________。

(写一种即可)

(2)为比较出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强弱,表格最后一列“?

”所表示的内容是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取2号试管及其内的混合液体,可以继续验证唾液淀粉酶催化能力在实验前后不会改变。

写出简要实验方案及预期现象。

________。

10.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碳酸氢钠分解实验,充分加热后发现:

大试管的管口有水滴出现,小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根据实验现象可知,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的产物中一定有________.

(2)反应结束后,试管中有白色固体残留,同学们纷纷猜想.

猜想1、白色固体可能是Na2O.

猜想2、白色固体可能是Na2CO3.

猜想3、白色固体可能是Na2O和Na2CO3.

资料显示:

氧化钠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为了判断白色固体的成分,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

①取少量白色固体溶于水,滴加酚酞试液后变红色,小科认为白色固体中一定有Na2O,小红认为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

②若要证明猜想2正确,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

11.如图1是小胡测量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物连接图,灯泡的额定电压是3.8V,其灯丝电阻为10Ω.

(1)闭合开关后,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仔细检查后发现,其实是有一根导线不小心接错了位置,请你帮他找出来并改正________ .(在去掉的导线上画“×”,所添加的导线用笔画出)

(2)排除了故障后小胡继续实验,此时小灯泡正常发光,电流表示数如图2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____.

(3)接着,小胡用这一电路测量一段电阻丝R1的阻值(约10Ω),用电阻丝替换了灯泡,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已损坏,只能讲其拆除,在不改变其它电路元件接连的情况下,小胡也顺利完成了实验.请补充完小胡的实验步骤并写出计算R1的最后表达式.(已知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为R2)

实验步骤:

①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到最小值,记下电流表示数I1.

②________

表达式:

R=________.

12.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

小科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小科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

【查阅资料】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物质变化,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物质变化。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一、都是化学变化;二:

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收集证据】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观察到:

a烧杯内壁出现________;b手摸烧杯壁有热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2)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他们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由此他们判断:

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___。

(3)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后

电源关闭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热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获得结论】猜想________(填“一”或“二”)正确。

13.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他们观察到U型管左侧产生白色沉淀,右侧产生气泡。

实验后,充分振荡U形管,发现管内仍有白色固体残留,将U形管内的白色物质过滤后,他们对滤液成分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问题】滤液中可能含有哪些溶质?

【猜想】猜想一:

溶质为NaCl;猜想二:

溶质为NaCl和BaCl2;猜想三:

溶质为NaCl、BaCl2、HCl;猜想四:

溶质为________。

【分析】根据已学知识,可判断猜想三是不合理的,理由是________。

【实验】接着他们取部分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Na2SO4溶液,观察到无明显现象,为验证猜想,他们进一步实验,实验设计如表,请你帮他们补充完整。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__

有气泡产生

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交流】通过上述实验我们能够总结出在确定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14.小凡同学在“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的实验中,装置图如图所示。

(1)在探究定滑轮时,照图乙操作,觉得读数不方便,于是把测力计倒过来,即测力计吊环系在拉绳上,用手拉挂钩,测力计的示数会________ (“变大”、“变小”或“不变”),其理由是________。

(2)在探究动滑轮时,照图丙操作,记录数据如下表,分析数据发现,测力计的示数F大于物重G的一半,与课本结论存在差异,其原因是________。

请给出一条减小此差异的建议________。

实验次数

物重G/N

测力计的示数F/N

1

1.00

0.65

2

1.50

0.90

3

2.00

1.15

 

实验探究题答案

1.

(1)酒精灯、铁圈、温度计(顺序错一个就不给分)

(2)没有使用水浴法加热或没有搅拌器

(3)8—12分钟温度保持不变或有熔点

2..

(1)

(2)5Ω(3)(全对得3分,少选得2分,选错得0分)

3.

(1)SO2

(2)c→d;反应前锥形瓶中含有空气.

4.

(1)当小球的质量和落地高度相同时,小球落地点到桌子的水平距离随速度增大而增大。

(2)用高度可调的桌子与斜面组成的实验装置,(1分)让钢球从斜面的某高度由静止滚下,记录落地点到桌子的水平距离(1分),改变桌子的高度(1分),让同一个钢球从同一个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1分),记录落地点到桌子的水平距离。

进行多次实验(1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分)

5.【答案】

(1)B

(2)大

(3)匀速直线运动

【考点】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

(1)小车在水平面上前进的距离与两个因素有关,即在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和水平面上的阻力大小。

如果要用小车在水平面上距离的大小反应阻力对运动的影响,就必须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相同。

A和C中斜面都没有阻力,只有B铺有棉布有阻力,那么B的速度会比另外两次小,没有控制变量;

(2)将三次实验进行比较即可;

(3)如果小车不受阻力,速度就不会减小,那么它运动的距离就会无限长,即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答】

(1)、以上操作中错误的一次B;

(2)将甲和丙对比,小车在木板上受到的阻力比毛巾上小,那么通过的距离比毛巾上长,那么得到结论:

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通过的距离越短;

(3)纠正错误后,多次实验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推测:

在水平面上滑行的小车,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6.【答案】

(1)控制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

(2)在电流和通电时间一定时,电阻越大,产生热量越多

(3)320

(4)①④

【考点】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焦耳定律)

【解析】【分析】

(1)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且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从控制变量法的角度思考;

(2)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煤油升高的温度越大,它的体积膨胀的越多,当然液面上升的最高;

(3)根据焦耳定律Q=I2Rt计算即可;

(4)分析各个选项中使用的物理研究方法即可。

【解答】

(1)实验中R1、R2采用串联方式连接,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

(2)在通电时间相同时,两支玻璃管内煤油上升较高的是甲瓶。

由此可得出结论:

在电流和通电时间一定时,电阻越大,产生热量越多;

(3)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为:

Q=I2Rt=(0.2A)2×40Ω×200s=320J;

(4)①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用弹簧秤匀速拉动木块,使用了控制变量法,故①不合题意;

②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使用了实验加科学推理的方法,故②不合题意;

③用大豆和芝麻混合实验来模拟分子间有空隙,使用了类比法,故③不合题意;

④证明通电直导线周围有磁场,使用了转换法,故④符合题意。

故选④。

7.【答案】

(1)10.0

(2)照相机;凹透镜

(3)右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解析】【分析】

(1)焦距是凸透镜的光心到焦点之间的距离;

(2)将物距和焦距进行比较,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确定成像特点,再确定它的应用。

分析蜡烛移动后,光线是发散了还是会聚了,进而确定放入透镜的种类;

(3)当u

【解答】

(1)凸透镜的焦距为:

f=60cm-50cm=10cm;

(2)根据乙图可知,此时蜡烛的物距u=50cm-20cm=30cm>2f,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生活中的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

若将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此时光屏上的像变模糊, 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成像在光屏左边,即在视网膜前,相当于近视眼,应该用凹透镜,光屏上的像才会变清晰;

(3)将点燃的蜡烛移到40cm和50cm之间的某一位置后,此时的物距u

8.【答案】

(1)通过LED的发光来判断电流方向

(2)在其它条件一定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的运动方向有关

(3)条形强磁铁的S极朝下放置,将条形强磁铁快速向下插入线圈中

(4)A

【考点】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和规律,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

【解析】【分析】

(1)根据LED灯的单向导电性,通过它是否发光,可以识别电路中的电流方向;

(2)线圈不动磁铁动,就相当于磁铁不动线圈动,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电流方向与导体运动方向之间是否有关;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设计即可;

(4)将小明做的实验与乙图的实验进行对比即可。

【解答】

(1)实验中,将两个相同的LED灯反向并联的目的是:

通过LED的发光来判断电流方向;

(2)根据乙图中的实验可知,磁铁的运动方向不同,即线圈的运动方向不同,A、B的发光情况不同,那么说明:

在其它条件一定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的运动方向有关;

(3)在乙图中,磁铁N极向下从线圈上拔出时,B灯发光,A灯不发光;

在丙图中,磁铁S极向下从线圈上拔出时,二者其他因素相同,只有磁场方向相反,那么产生电流方向与乙中的相反,即B灯不发光,A灯发光,故选A。

9.

(1)温度计

(2)颜色变化

(3)验证唾液淀粉酶可以催化实验用具:

两只试管,实验前后的唾液淀粉酶,淀粉溶液,碘溶液。

实验步骤:

1.两只试管标号A,B2.向两只试管注入等量淀粉溶液。

并置于37摄氏度条件下。

3.在其它条件相同下,向A试管中注入实验前的唾液淀粉酶溶液,向B试管中注入等量实验后唾液淀粉酶溶液。

振荡摇匀,静置。

4.分别向两支试管加入等量碘溶液。

5.观察溶液是否变色实验结果。

预期现象:

A、B试管溶液不变蓝实验结论:

唾液淀粉酶催化能力在实验前后不会改变。

10.

(1)水和二氧化碳

(2)Na2CO3溶液显碱性,也会使酚酞变红;取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证明白色固体可能是Na2CO3

11.

(1)灯泡不亮;

(2)1.52W

(3)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到最大值,记下电流表示数I2;

12.

(1)水雾(珠)

(2)二氧化碳

(3)二

13.NaCl和Na2CO3;当U形管仍有白色固体残留时,溶液中的HCl一定完全反应掉了;取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14.

(1)变小;忽略了测力计的重力

(2)动滑轮本身有重力;将动滑轮的重力计算在提升的物体的重力里;换用质量更小的动滑轮等,合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