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7800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66 大小:42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教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教案.docx(1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教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配人教地区使用)(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第一章 机械运动

1.认识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4.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5.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6.了解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简单的物质运动形式,也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

本章主要内容有:

时间、长度的测量,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速度的计算和测量等。

由于速度的计算与路程和时间有关,所以本章首先介绍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常用工具,目的是使学生认识这些工具,使学生能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利用有限的工具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从而测出物体运动的速度,提高学生善于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本章涉及的主要考点有:

对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的应用;对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概念的理解;计算速度、路程和时间。

其中参照物的选择和物体运动状态判断的题目,经常在各类考题中出现,题的难度不大。

有关物体的运动的计算,考查点一般集中在平均速度的计算上,多与体育赛事和生活中的交通运输等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标理念。

1.对于本章中出现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要掌握这些知识难度不大。

可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小实验和生活经验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2.对于速度,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都有所熟悉,这里进一步学习,学习难度不大。

但学生对速度单位“km/h”和“m/s”之间大小的比较和互换有一定的难度;对计算中公式的应用以及计算过程中要用到的公式和代入单位还不熟悉,常常会忘记,应多加练习。

3.学生在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知识拓展不开,不能正确选择参照物。

对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不是很理解。

应多举例说明。

1.对于测量工具、机械运动现象,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所以本章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理论知识来逐步展开,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既要让学生明白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又要让学生明白“静止”物体的存在,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可利用想象的思维方法,选择假定不动的物体作为标准,判断所研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由于刚刚接触物理学中的计算问题,要求不要太高,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对于实际生活中的变速问题,可采用“等效替代”的方法将其当成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知识与技能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过程与方法

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关长度和时间测量的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

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难点

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刻度尺、米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钟表、手表、停表。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参加过或观看过学校举行的田径运动会,田径分为田赛和径赛两类。

在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

请同学们思考:

1.时间和长度的测量要用到哪些工具呢?

2.对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可采用的测量方法有哪些呢?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解决以上问题。

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长度的测量

(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有哪些?

(出示一些测量工具)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三角板、米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2)长度的单位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是m。

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①(出示视频)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思考:

零刻度线磨损了看不清楚怎么办?

②(出示视频)学生实际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宽、厚;讨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③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

A.刻度尺要贴紧被测物体;B.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平行;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D.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E.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组织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进行活动:

如何较准确地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2.时间的测量

(1)(出示视频)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

鼓励学生说出多种工具和方法。

认识时间的单位:

秒(s)、分(min)、时(h)。

(2)学生活动:

①(出示视频)练习停表的使用:

如何开启、归零、停止;如何读数。

②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

【知识拓展】计时工具和计时方法有很多,建立一个统一的精确的计时标准就很有必要了。

“秒”最初定义为一年的

由于季节变化和潮汛等影响,地球自转并不完全均匀,这使得天文方法所得到的时间精度受到限制。

在1967年的国际计量大会上确定,铯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为1s。

铯原子钟的精确度非常高,每3000年只有1s的误差。

3.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提问】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教师讲解】由于测量工具不可能制作得绝对准确,测量环境和测量者的不同等因素对结果都有影响,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提问】错误和误差有什么不同?

【教师讲解】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总结】两者区别:

错误可以消除,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加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都可以减小误差。

三、课堂小结

1.时间的单位和测量工具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s。

比秒大的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

它们的换算关系:

1h=60min=3600s。

在物理实验室中常用停表来计时,日常生活中使用各类钟表,古代还利用日晷和沙漏来计时。

2.长度的测量工具和单位

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常用的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3.刻度尺的使用

(1)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2)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磨损、量程多大、分度值是多少;

(3)正确摆放刻度尺:

平行紧贴被测物体;

(4)正确读数:

①视线和尺面垂直;②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有些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出,需借助特殊测量方法,如测地图上两站之间的铁路线长度可用“化曲为直法”,测硬币的直径可用“等量替代法”,测一页纸的厚度可用“累积法”等。

5.误差与错误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任何测量中都存在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只能尽量地减小误差。

减小误差的常用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等引起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消除的。

四、检测反馈

1.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该同学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

该同学读数时的方法是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的,正确读数结果应是________。

答案 1mm 错误 3.49cm

2.同一尺度的四次测量记录分别是25.1mm,25.2mm、27.2mm、25.3mm,其中一次明显是错误的,它是________,测量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

根据以上测量记录,这个物体的长度记作________。

答案 27.2mm 1mm 25.2mm

3.一名粗心学生的测量记录中忘记写上单位,下列记录结果中,哪一个数据的单位应该是米(  )

A.一位学生的身高为16.3

B.一支新铅笔的长度为0.175

C.一本字典的厚度为3.5

D.一枚壹元硬币的厚度为1.9

答案 B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1.国际单位制

2.长度的测量

二、时间的测量、误差

1.时间测量

2.误差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认识运动的描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课外的拓展学习了解运动的有关知识,感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精彩纷呈的特技运动效果。

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印制达标检测反馈题。

一、新课导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飞行员驾驶飞机在2000m高空飞行,忽然他看到身边有一样东西和飞机在一起飞翔,他以为是一只小昆虫,随手抓过来一看,原来不是昆虫,而是德军发射的一颗子弹!

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他能抓住飞行的子弹呢?

二、新课教学

1.机械运动

(1)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2-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

让学生讨论交流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教师总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提问】飞奔的猎豹、夜空的流星是在运动,那么静止在地面上的房屋、桥梁、树木也是在运动吗?

(2)学生的讨论: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一辆汽车停在路边与在路上行驶有什么不同?

【归纳总结】这些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学生实验】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思考问题】

(1)选取课桌为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2)选择课本为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3)选择尺子为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归纳总结:

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学生描述】你认为课本图1.2-4拖拉机的运动情况怎样?

(1)选取地面为参照物,拖拉机是运动的;

(2)选取收割机为参照物,拖拉机是静止的。

【教师总结】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为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学生讨论】描述课本图1.2-5的各种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

1.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形式,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但不能把被研究物体本身选为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做参照物。

3.我们研究某物体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时,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一般不同,因此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四、检测反馈

1.天空中,空军的一架加油飞机正在为飞行的一架战斗机加油,在地面上的人看来,加油飞机是________的,在战斗机的驾驶员看来,加油飞机是________的,这种差异是因为他们选取了不同的________。

答案 运动 静止 参照物

2.以下有关参照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晴朗的夜晚,我们行走时看到月亮也在走,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B.航天飞机跟空间站对接时,说航天飞机在运动是以空间站为参照物的

C.静止物体可以选作参照物,运动的物体不能被选作参照物

D.同一个物体,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可能得出运动的结论,也可能得出静止的结论。

答案 D

3.我国研制并自行发射的同步通信卫星,是无线电波传播的中继站,这类卫星虽绕地心转动,但我们却觉得它在空中静止不动,这是因为观察者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太阳  B.月亮  C.地球  D.宇宙飞船

答案 C

4.若某人跳伞时看到身旁的直升机正在上升,则直升机相对地面来讲是(  )

A.下降B.静止C.上升D.都有可能

答案 D

5.长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今天的长沙更是美丽壮观。

位于长沙中心处的通程大酒店建有观光电梯,乘客在竖直上下的过程中便可欣赏到长沙市区的美丽景色。

在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电梯内的某一乘客为参照物,其他乘客是运动的

B.以电梯为参照物,所有乘客都是运动的

C.以地面上的树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D.以路上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答案 C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二、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多媒体图象的观察,认识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摄影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感受到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重点

建立速度的概念

难点

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制作“龟兔赛跑”的电脑动画。

一、新课导入

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最后的冠军是乌龟而不是兔子。

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平时形容某人跑得快,不是说他跑得比兔子还快吗?

没听说过比乌龟还快的呀!

赛跑时谁得冠军,就是看运动的快慢,究竟怎么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乌龟真的比兔子跑得快吗?

想解开这些疑问吗?

还是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新课教学

1.速度

(1)教师引导学生对运动会上运动员赛跑时的情形作分析后,作出简要概括: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他的运动就越快;在相同的路程上,物体所花的时间越短,他的运动就越快。

(2)【教师提问】(出示视频)运动员们正在进行百米赛跑比赛,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

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员快。

【归纳总结】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教师提问】小华步行,爸爸骑自行车,他们俩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

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归纳总结】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教师提问】在运动时间、运动路程都不等的情况下,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启发学生回答:

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用时短的运动得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得快。

【教师归纳】计算出物体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

(3)教师由比较快慢引出速度的概念及意义。

速度

【教师强调】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速度单位的读法。

学生阅读课本上的例题,教师指导学生会单位换算,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式。

【学生阅读】

课本上的”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

【学生练习】20m/s=________km/h 54km/h=________m/s

2.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图1.3-3,让学生提出不同之处。

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提问】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的时候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吗?

引出变速运动的概念,拓展学习平均速度的计算。

(1)变速运动:

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

(2)平均速度:

v=

,这样算出的速度是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注意:

s和t的确定。

【教师总结】物体的运动速度一般来说都在改变,最常见的运动是变速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

三、课堂小结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是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速度的公式

v=

,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3.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m/s),常用的单位是千米/时(km/h)。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m/s=3.6km/h,1km/h=

m/s。

4.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和时间的长短无关。

5.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因速度是变化的,所以用平均速度来粗略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等于某段总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总时间,即v=

四、检测反馈

1.捷克斯洛伐克WPT-TOPAS抢救车主要供装备TOPAS装甲车的部队使用,波兰陆军称它为技术保障车,德国称它为抢救、保养和修理车。

该车具有两栖能力,公路上的最大行驶速度为60km/h,约合________m/s,水上的最大行驶速度为10.8km/h,合________m/s。

答案 16.7 3

2.如图所示是利用每秒闪光30次的照相机拍摄的四个物体的闪光照片,其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  ( )

答案 D

3.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

经过6s,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

A.甲在乙前面0.6m处  B.甲在乙前面1.2m处

C.乙在甲前面0.6m处  D.乙在甲前面1.2m处

答案 A

4.体育课上,同学们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由四位同学分别测出小戴跑步经过10m、20m、30m、40m处的时间,并记录在下表中:

路程/m

0

10

20

30

40

时间/s

0

3.2

5.3

6.8

9.2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小戴跑步的平均速度:

(1)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

(2)全程的平均速度。

(3)分析表中的数据和你计算所得的数据,你可以发现小戴跑步有什么规律?

解析 小戴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为v1=

≈3.1m/s,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2=

≈4.3m/s.分析表中的数据和计算所得的数据,小戴先是做加速运动,后来做减速运动。

答案 

(1)3.1m/s 

(2)4.3m/s (3)小戴先是做加速运动,后来做减速运动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定义:

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计算公式:

v=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速度-米每秒(m/s)

常用单位:

千米每小时(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2.变速运动

3.平均速度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

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重点:

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

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创设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例子,学生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行速度测量。

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要测量速度,必须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

学生通过实验,测量下滑的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巩固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巩固平均速度的概念。

通过分析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或不同的路程段中其大小会不同。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一组视频或图片:

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从房檐下落的水滴,从斜坡自动滑下的自行车等。

让学生思考:

这些运动的物体速度是否变化?

怎样知道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学校即将召开秋季运动会,初二(3)班的李老师和本班四位参加4×100m接力赛跑的同学到运动场进行赛前训练。

练了一会儿,同学们开始讨论:

甲、乙两同学都认为丁同学跑步途中的速度越来越慢;丁同学则认为甲、乙的观察都不准确,他感觉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

李老师看到同学们争论起来,笑了笑说:

“同学们,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需要收集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证明丁同学跑步速度是越来越慢,还是越来越快的呢”?

如图1,让小车从斜面滚下,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是否改变?

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

  欣赏,阅读,并思考。

学生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

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行速度测量。

学生思考:

只要测量出丁同学跑步的速度就容易判断了。

  从熟悉的实例入手,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激起学习的兴趣。

结合具体例子提出物理问题,便于学生思考回答。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实验的内容,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各个器材的作用和用法。

交流总结:

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实验依据的原理是v=

,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主要实验器材:

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

停表的作用是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使用停表前应观察停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使用停表的方法:

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