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7892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docx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docx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古诗词曲鉴赏

2019年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

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南乡子(四川道中作)

曹伯启

蜀道古来难,数日驱驰兴已阑①。

石栈②天梯三百尺,危栏;应被旁人画里看。

两握不曾干③,俯瞰飞流过石滩。

到晚才知身是我,平安。

孤馆④青灯夜更寒。

(注释)①阑:

尽。

意兴阑珊,兴致全无。

②石栈:

山壁上凿出的栈道。

③“两握”句:

两手紧张时掌中多汗。

④孤馆:

指简陋的驿站或客店。

蜀道难(节选)

李白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①。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②,砯崖③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注释)①凋朱颜:

红颜带忧色,如花凋谢。

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②喧豗(huī):

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

③砯(pīng)崖:

水冲击石壁。

(李白《蜀道难》集评)

唐·殷璠:

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多纵逸。

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

(《河岳英灵集》卷上)

明·朱谏:

首二句以叹辞而发其端,末二句以叹辞而结其意,首尾相应,而关键之密也。

白此诗极其雄壮,而铺叙有条,起止有法,唐诗之绝唱者。

(《李诗选注》卷二)

清·钱良择:

篇中三言“蜀道之难”,所谓一唱三叹也。

突然以嗟叹起,嗟叹结,创格也。

(《唐音审体》卷一)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数日驱驰兴已阑(____)

(2)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

(3)白性嗜酒(______)(4)故其为文章(______)

2.用现代汉语描绘下面句子的场景。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3.结合诗歌内容体会曹伯启登蜀道的复杂情感。

4.上面两首诗用了同样的手法凸显“蜀道难”,请找出并分析。

5.根据(集评)内容,推测李白《蜀道难》一诗的结构特点。

【答案】

1.几距离特别爱好,酷爱所以,因此

2.急流瀑布飞泻,争相发出巨大的声响,喧闹异常;水在陡峭的岩壁上反复冲击,像接连不断的雷声一直在山涧鸣响。

3.从“三百尺”、“飞流过石滩”等可以感受到到作者冒险时内心的恐惧与惊悸;从“应被旁人画里看”等可以感受到作者历险结束后流露出的满足感与自豪。

4.两文都使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南乡子》中的“石栈天梯三百尺”是正面写蜀道的高险,“两握不曾干”写了两手一直紧张到出汗,从侧面体现了蜀道难。

《蜀道难》选段中的“连峰去天不盈尺”等句子正面写蜀道高险,“使人听此凋朱颜”则写人的害怕,侧面体现蜀道难。

5.首尾呼应,“首二句以叹辞而发其端,末二句以叹辞而结其意,首尾相应”;“蜀道难”三次出现,贯穿全诗,循环往复,一唱三叹。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诗歌(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去”:

距离。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嗜”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特别爱好,酷爱”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题干要求用现代汉语描绘下面句子的场景。

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此题可运用视听结合的方法,把瀑布飞泻、鸣响异常等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3.要求体会曹伯启登蜀道的复杂情感。

文言文要点的概括。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可分析“三百尺”“飞流过石滩”等句,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作者恐惧与惊悸的情感。

还可分析“应被旁人画里看”语句,写的是满足与自豪是情绪。

所以说曹伯启登蜀道时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

4.比较阅读。

考查两首诗使用的表现手法。

可分析曹诗的“石栈天梯三百尺”和李诗的“连峰去天不盈尺”,这都是从正面写蜀道的高险。

还可分析曹诗的“两握不曾干”和李诗的“使人听此凋朱颜”,这些都是从侧面表现蜀道之难。

所以,两首诗都使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5.题干要求推测李白《蜀道难》一诗的结构特点。

一定要读懂【集评】内容。

如从“首二句以叹辞而发其端,末二句以叹辞而结其意,首尾相应”一句可以分析出《蜀道难》首尾呼应的特点。

再如从“蜀道难”三次出现,间隔反复,一唱三叹,一意三叠,酣畅淋漓,痛快至极。

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者感情逐步加深。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排徊。

1.“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了什么哲理?

【答案】

1.“独”字写出了诗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2.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解析】

1.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小园香径独排徊”,这句话的意思是:

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独”字,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

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

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还山宅①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

卧柳碍浮槎②。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③,犹是昔烟霞。

(注)①《还山宅》是诗人重回华阴旧居的见闻和感受,是一首纪行之作。

②槎:

读chá,指小舟。

③泉路:

可指流着山泉的路,也可指山泉或山中之路。

泉,水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还山宅》描写芳草茂盛遮蔽山路小径,但是作者仍旧走入山中,回到山宅,表明了诗人很熟识道路,太久没回家的思归之情。

B.首联对起,总写还山宅之行。

“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C.第二联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暮春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的衰败景象,抒发诗人春光易逝的感慨。

D.第四联展示山宅风貌,明写“鸟散”,暗传人去屋空。

“云披涧户斜”是自然景物,又是今昔所同。

E.第五联诗人想象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这是诗人对山宅的认同,山宅既不负旧主,主人亦不负旧宅。

此行像偿还了一笔不大的宿债,得到的是一种恬静的满足。

2.第三联“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中“扫”和“碍”这两个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句赏析其妙处。

【答案】

1.CE

2.扫,拂扫,拂弄的意思,写轻风吹着垂藤拂扫过幽石,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宅周边景物的别致,表现了诗人对山宅的热爱之情;碍,阻碍的意思,写横卧的树枝挡住了诗人前行的小舟,暗示了诗人很久没有回家,也表现了诗人急于回家的心情。

【解析】

1.C.第二联以“落花”反衬空山之幽,隐然传出诗人心境的安闲自适。

E.第五联诗人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

不是想象。

2.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意思是:

轻风吹着垂藤拂扫过幽石,写横卧的树枝挡住了诗人前行的小舟。

所以一个“扫”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垂藤拟人化,碍,阻碍的意思,暗示因诗人太久没有还家,不知道柳枝生长茂盛,已经挡住了水路,表明了诗人很熟识道路,太久没家的思归之情。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请简要分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的作用。

【答案】

1.示例: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言之有理即可)

2.这两句想象两人相聚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意思: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

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最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2.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

诗歌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两个“巴山夜雨”中,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5.阅读下面的现代诗,完成小题。

1.给诗歌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矫(_____)健

(2)堤(_____)岸(3)páng(_____)然(4)铿qiāng(_____)

2.朗读诗的第一小节,应采用的语调是(___)

A.深沉B.激昂C.欢快D.缓慢

3.请你结合对“斧斤的声音”这一意象的理解,完成对诗人王家新先生的电话采访。

你:

王家新先生,您好。

我是某校九年级学生某某,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家新:

你的理解很正确。

正如我在《艾青诗选》序言中说:

艾青的诗,是和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苦难、希望和历史记忆连接在一起的。

4.下面是晓曦为《艾青诗选》写的一段推荐语,请你帮助修改。

艾青,以诗为画笔,合着时代的节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动人而又真实的历史画卷。

20世纪30年代初下雪的一个早上,他在狱中以忏悔、感激的笔调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写出了养育他长大的“大堰河”悲苦、善良的一生,抒发了对贫苦农妇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我爱这土地》中,诗人以鸟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传达出鸟儿对土地的痴情,同时也表达出自己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之心。

像这样的杰作还有《光的赞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向太阳》等等。

同学们,打开《艾青诗选》吧,。

(1)画线句子表述有误,请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推荐语中,有一处文学常识错误,请指出。

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使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补写最后一句话,增强推荐语的感染力。

____________

【答案】

(1)jiǎodī庞锵

(2)C(3)在艾青《初夏》这首诗里,有“斧斤的声音”这一意象,我的理解是五月里,人们开始进行辛勤的劳动,而这“斧斤的声音”就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与追求。

您觉得我的理解正确吗?

(4)20世纪30年代初一个下雪的早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是艾青的作品。

诗中诗意的笔调、独特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一定能给你带来独特的感受。

【解析】

【详解】

6.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潭上作

(唐)张养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

青山。

1.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描绘了一幅静美幽静的画面。

长满竹子的岛屿上,残阳映照着微微的翠绿。

雪白色的鸟从碧绿色的潭水上面飞过。

2.后两句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解析】

1.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此题一定要把“残阳映翠”“禽过碧潭”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作者细致描绘了长满竹子的岛屿上,残阳映照着微微的翠绿。

雪白色的鸟从碧绿色的潭水上面飞过等景象,展现了一幅静美幽静的画面,为抒发诗人对幽静环境的喜爱、渴望归隐做了铺垫。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基础。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两句的意思是:

在俗世没有关切自身的事情,每次到渔家就不想回来。

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俗世生活的厌倦,留恋渔家幽静的生活环境,透露了诗人对渔家的喜爱,表达了绝尘归隐的情感。

【点睛】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紧盯诗歌的“眼睛”。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

直捣诗歌的“心脏”。

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7.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各题。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

社肉:

社日祭神之牲肉。

1.“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句中“伴”字用的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

2.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意思是这一路盛开的稻花静悄悄的,谁来作主?

只有红的蜻蜓伴随着绿的螳螂。

可以看出这里的“红的蜻蜓伴随着绿的螳螂”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红蜻蜓与绿螳螂,不仅在色彩上很艳丽,在二者之间加一“伴”字,把红蜻蜓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

更突出它们的勃勃生机,使全诗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

据此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的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这首诗描绘了淳朴、自由、优美的农村田园风光。

其诗清新可爱,含蓄隽永。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蜓伴绿螳螂。

一句反问,突出郊外气氛,充满山野情趣。

这成为千古名句。

描写了如诗如画的田园景色,以及朴素热闹的农家风情,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据此作答。

译文:

一道斜阳西照,篱笆边孩子们在欢快地玩耍;农家正烹煮着豆荚姜芽社肉,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浓香。

这一路盛开的稻花静悄悄的,谁来作主?

只有红的蜻蜓伴随着绿的螳螂。

 

8.古代诗词阅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望》一诗紧扣“望”字,表达的感情很细腻。

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2.古人做诗十分讲究炼字,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示例: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亲人团聚的期盼。

2.示例一:

“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

“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示例三:

“破”字在本诗中堪称诗眼,景、情皆由此出。

“国破”对“城春”,“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

“城春”当为明媚之景,后面却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前后对比,表达精巧。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在整体感知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背景和主旨分析作答。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所以,题目中的“望”,既指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也指诗人对期望和平、企盼家人团聚。

据此理解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

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如有修辞格,可综合起来分析作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联中,一个“破”字写出了由于“安史之乱”造成的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一个“深”字写出了蒿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凄凉景象,让人触目惊心,为全诗营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9.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小题

㶚上①秋居

马戴

㶚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㶚上:

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②致此身:

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的画面。

2.诵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一句时,你会重读哪个字?

请说说你的理由。

3.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感情?

请简要概述。

【答案】

1.秋夜一片寂静,只听见荒郊庭院内树叶飘落的声音,似在低声哭泣,寒夜已至,漂泊的诗人独自一人被寒意包围,面对昏暗孤灯,倍感凄凉。

2.例一:

重读“空”,意为空旷、空荡,突出庭院的空寂氛围,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

例二:

重读“滴”,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声响来衬托秋夜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

3.羁旅漂泊的思乡思亲、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落叶”“树”“寒灯”“夜”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选择重读的字,合理阐述选择重读字的理由即可。

如,重读“孤”,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3.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此诗写作者客居灞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

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

10.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词中的“八百里”“斫”是什么意思?

请选择一个回答。

(2)两首词的结尾在写法上各有不同,请任选一首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八百里:

酒食;斫:

砍。

(2)甲词“可怜白发生”,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写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作者还没帮助君王完成大业,就老了),直接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乙词结尾运用了想象、用典、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解析】

【详解】

(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意思要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

“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

八百里:

酒食。

“斫去桂婆娑”意思是“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

斫:

砍。

(2)考查对诗歌的分析与理解。

甲诗,结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从这反差中,直抒胸臆,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乙诗,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

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

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11.《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①了却公家事,快阁②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③已为佳人④绝,青眼⑤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痴儿:

指作者自己。

②快阁:

在今江西省泰和县,作者写此诗时做泰和县知县。

③朱弦:

古琴的琴弦涂成朱色,所以又叫朱弦。

④佳人:

知心朋友。

⑤青眼,指瞳孔,即正眼相看,表示喜爱。

1.这首诗颔联中能表现深秋时节景物特征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诗句,简要谈谈诗人的哪些行为是照应“归”字的?

3.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落木天远大

2.①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务;②“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③“绝”表明世无知音,自己已无意仕途;④弄长笛、与白鸥盟指诗人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

这些地方都体现了一个归字。

3.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

(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远望秋山无数,落叶飘零,天地更加辽远阔大。

朗朗明月下澄江淙淙流过,月光下显得更加空明澄澈。

能表现深秋时节景物特征的词是“落木”(落叶)和“天远大”(秋高气爽)。

2.要求简要谈谈诗人的哪些行为是照应“归”字的。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的余辉里倚栏远眺。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我从万里之外的远地乘船归来,在船上吹起长笛;我的这颗心,将愿与白鸥结为朋友。

所以可从自称痴儿了却公事,喜欢欣赏自然风物的角度,从对表明已无意仕途“绝”字与“弄长笛”“白鸥盟”等短语的分析,来考虑答案内容。

3.考查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分析是作答的关键。

前两句从“了却公家事”到“倚晚晴”透露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五六句巧用伯牙、阮籍的典故写出了诗人的无可奈何、孤独无聊;后两句“归船弄长笛”与“与白鸥盟”表明自己意欲归隐。

【点睛】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紧盯诗歌的“眼睛”。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

直捣诗歌的“心脏”。

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