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期末课内现代文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8239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期末课内现代文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初一期末课内现代文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初一期末课内现代文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初一期末课内现代文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初一期末课内现代文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初一期末课内现代文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初一期末课内现代文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初一期末课内现代文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初一期末课内现代文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初一期末课内现代文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初一期末课内现代文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初一期末课内现代文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初一期末课内现代文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初一期末课内现代文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初一期末课内现代文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初一期末课内现代文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初一期末课内现代文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初一期末课内现代文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初一期末课内现代文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初一期末课内现代文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期末课内现代文复习.docx

《初一期末课内现代文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期末课内现代文复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一期末课内现代文复习.docx

初一期末课内现代文复习

课内现代文考试复习

1、《走一步,再走一步》

作者: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

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

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

“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

”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你能办得到的。

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

“看见了。

”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

不要担心下一步。

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我顿时有了信心。

“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

”我又照着做了。

我的信心大增。

“我能办得到的。

”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渲染暮色已至,夜色越来越浓的气氛,烘托出人物紧张、害怕的心理。

2、当“我”爬下悬崖,,“先是啜泣了一会儿”。

你能从“啜泣”里体会出那些感情来?

为什么又接着有了“巨大的成就感”?

被小伙伴抛弃,满腔委屈;脱离危险,喜极而泣;余悸未除,后怕不已;对父亲充满感激。

因为是自己从悬崖上一步一步下来的,克服了恐惧胆小的心理,获得成功,为以后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战胜苦难是重要的基础。

3、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教子有方,懂得如何去训练、指导、鼓励孩子成长的人。

4、题目的含义:

既指我小时候一步一步走下来的经历,也蕴含了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来解决,从而获得成功的人生哲理。

5、结尾段画线句的含义: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挫折,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的去解决它,就能战胜巨大的困难。

4.《紫藤萝瀑布》

作者:

宗璞体裁:

托物言志散文

【语段阅读一】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时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

”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

”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

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

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不但生动形象,而且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

2、“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显得亮丽可爱,玲珑透剔,既富有动感。

又富有情趣。

“在和阳光挑逗”一句采用拟人手法形容花儿绽放,盛开的动人情景。

3、第二段和第三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采用拟人手法。

运用“挨”“接”“推”“挤”“笑”“嚷”,生动形象地写出紫藤萝花开之盛,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4、“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用帆与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

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喜悦的心情。

【语段阅读二】

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曾遗憾地想:

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它是万花种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1、第一段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从焦虑与悲痛转为宁静和喜悦。

2、“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采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花香是嗅觉感受,作者把它说成“浅紫色的”,这是视觉感受,“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是幻觉感受。

运用通感使语言更加清新、活泼、灵动。

3、为什么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呢?

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无数个体生命的汇合,构成群体生命的永无休止。

所以,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4、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本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由花及人,指出在漫漫的人生长河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

人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美好的生命保持坚定的信念,勇于迎接挑战,创造美好生活。

5、文章开头写道“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为什么?

文末“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这两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既写动作,又写心情,惊讶中带着震撼。

是什么让“我”竟至如此?

造成悬念,并开启下文。

作者通过看花,感觉到花多年后重新开放的生命的喜悦,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精神上受到激励,表示抓紧时间,珍惜生命。

照应开头。

10、《论语十则》

1.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

4.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的关系。

5.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6.《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短处的句子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恕,  并具体地阐述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1.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2。

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春》

作者:

朱自清现代散文作家体裁:

写景抒情散文

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语段阅读一】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突出了小草的嫩、绿、多。

尤其是一个“钻”字,用得传神,不仅写出了小草的动态,还让人感受到小草那破土而出的生命力。

【语段阅读二】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百花争春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百花怒放的春天喜爱之情。

2、说说“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一句的表达效果。

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及颜色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百花争艳的情景,勾勒了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表达了作者对百花齐放的景象的赞美之情。

3、“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这个句子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是虚写(联想)。

虚实结合,从花想到了果,拓宽了意境。

衬托了花的盛与多。

4、下面的比喻句分别抓住了本体和喻体的那方面的相似点?

并说明这些比喻句的作用。

  示例:

野花遍地是: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相似点:

多、亮、闪烁;作用:

从侧面写出阳光的照射微风的吹拂,突出了野花散在草丛中的闪烁摇摆的情态。

【语段阅读三】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出自南宋和尚志南的《绝句》。

原诗为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吹面不寒杨柳风,……抚摸着你。

”运用引用、比喻和拟人,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突出春风和煦、温暖的特点。

2、“风里带来……酝酿。

”从嗅觉角度描写春风的味道,突出了春风的芳香。

3、“鸟儿将窠……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从听觉角度突出了春风的和悦。

4、“呼朋引伴地卖弄”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卖弄”是“炫耀”的意思,这是贬义词褒用。

从侧面表现春风的和悦。

【语段阅读四】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用比喻、排比,突出雨多、细、密、斜、薄的特点;

2、用“别恼”展开,细说春雨的可喜;

3、用“斜织”“薄烟”“斜织”表现微风下春雨的情态。

“薄烟”状写春雨的细密、迷蒙的形象。

4、用“树叶……发亮,小草儿……逼你的眼”“亮”“逼”写出春雨润泽下植物新而闪光的特点。

5、“静默”一词用得最妙,是拟人手法,传达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

那一种静态的美,着力渲染了春雨沐浴的温馨,写出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语段阅读五】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三个比喻总写春天。

突出春天的新,美,壮。

12.《济南的冬天》

作者:

老舍原名:

舒庆春现代作家。

体裁:

写景抒情散文。

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

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

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语段阅读一】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

……请闭上眼睛想: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象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

“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

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

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什么还希望别的呢。

1、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2、用拟人手法描述济南的山: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济南城舒适温暖的环境。

3、用比喻、拟人手法描述济南的山: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

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4、从人们的感受描述济南的山:

“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表现了济南人对这“慈善”的冬天的真切留恋,也洋溢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

【语段阅读二】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本段用一个“妙”字统领了全段。

本段文字从雪光、雪色、雪态三方面描写薄雪下的小山。

2、本段运用了青黑,白,蓝天银边。

山坡上,暗黄,微黄,粉色一系列颜色词,勾勒了一幅鲜明的雪霁山峦图。

3、“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一句中“镶”字好。

这里的“镶”运用拟人化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景观。

充满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4、本段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小雪后的山的美丽、动人之景。

“好像日本看护妇”是对小雪后的矮松的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

“山的肌肤”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飘雪的山体那种飘逸而令人向往的神韵。

段末拟人手法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

5、写山上的雪景时的角度是:

按从高到低的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依次写来,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一一展现出来,有层次,有个性。

6、炼字:

写树尖之雪用“顶”,山尖之雪用“镶”,山坡之雪用“穿”,山腰之雪用“露”,用词恰切而传神。

【语段阅读三】

①那水呢,不结冰,在绿色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②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④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1、用“‖”给文段划分层次。

并简要地说明理由。

层次:

①②‖③④

理由:

①②写济南水“绿”的特点;③④是拓展想象,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2、文中的“绿的精神”是指什么?

指“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

3、第二段描写景物时紧扣“绿”字写水、水藻、垂柳;又抓住“亮”字写了济南冬天的水天一色的特点。

4、本段写了济南济南冬天的水色。

用来表现济南冬天的气候温情的特点。

15.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

1、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2、全诗以观字总领全诗。

3—8句描写诗人观海所见,是实写部分,9—12句是作者想象,是虚写部分。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借助奇特想象表现大海气吞日月星辰的气概,写出了大海广阔浩大的特点,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

本诗具有雄浑苍劲的风格。

4、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面貌?

通过对大海的辽阔壮景的描摹,传达出诗人自负雄才大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次北固山下》

1、王湾唐代诗人五律。

2、首联以对偶句发端,抒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的情怀。

3、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江面广阔浩渺的情景。

4、解释颈联的意思,并说说它所蕴含的哲理。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

突显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的生命力,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5、直接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钱塘湖春行》

1、白居易唐代诗人七律

2、这首诗歌咏的是初春西湖的美丽风光。

全诗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

请作具体分析。

这两句诗写莺和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几处”“谁家”“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进行简要评析。

春花初绽令人眼花缭乱,绿茵茵的野草刚刚没过马蹄,“乱花”和“浅草”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5、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

最爱。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表现了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

四、《天净沙·秋思》

1、马致远元代戏曲家体裁:

元曲“天净沙”曲牌“秋思”曲名

2、这首曲通过写枯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等景物,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思。

3、试分析“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的作用。

主旨句。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表现了游子的沦落在外的孤寂愁苦之情,使前面的自然环境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感情色彩。

4、用自己的话讲述《天净沙秋思》的情景。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分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的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准备着晚餐,炊烟袅袅。

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不禁叹道:

“断肠人在天涯。

17.看云识天气

【语段阅读一】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本语段说明中心是: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选文用“美丽”和“阴森”,“白云朵朵”和“乌云密布”相对比,说明云“变化无常”的特点,这样写的用意是说明: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的特点。

3、全文的中心句是: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是商店的名称,这里用“招牌”比喻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这个比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看云和识天气的密切关系。

4、本语段文字的结构形式是总-分-总。

5、本语段最后一句的“天气”能否改成“气候”?

为什么?

不能。

因为“气候”一般是指较大地区里较长时间的气象情况。

“天气”往往是指较小地区和较短时间内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

从天上挂的云能识别的是一天或数天较短时间内的气象情况,用“天气”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语段阅读二】

①经验告诉我们: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

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

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

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

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

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暮,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③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这种云叫卷层云。

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

接着,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

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这种云叫雨层云。

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降临了。

1、语段①中“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一句,在本语段中起什么作用?

“往往、常常”能否删除,说说这两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是下面两节的总说部分,在结构上起一个总起的作用。

不能,“往往、常常”是经常的意思,表修饰限定,说明薄云和低而厚密的云层经常是天气晴朗和阴雨风雪的预兆,但只是一般的情况,还有特殊情况,如果删除与实际不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语段②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说明云是现象,说明天气是本质。

3、语段②介绍了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

它们的共同点是:

形态很美丽的,位置很高。

分别从云的种类、形态、位置三个方面来说明了云的特征。

主要运用了分类别、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内容条理清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内容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4、语段③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从将要来临渐渐慢慢最后降临几个词语看出本语段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语段阅读三】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

这种光圈叫做晕。

日晕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