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毛邓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0824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毛邓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考研政治毛邓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考研政治毛邓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考研政治毛邓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考研政治毛邓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考研政治毛邓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考研政治毛邓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考研政治毛邓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考研政治毛邓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考研政治毛邓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考研政治毛邓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考研政治毛邓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考研政治毛邓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考研政治毛邓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考研政治毛邓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考研政治毛邓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考研政治毛邓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考研政治毛邓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考研政治毛邓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考研政治毛邓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毛邓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

《考研政治毛邓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毛邓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研政治毛邓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实践已经证明,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思想理论建设适当的根本性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导各方面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七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十七大)。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遵义会议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她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主题,其核心是实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的理论,以及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毛泽东思想有三个基本方面:

事实就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画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历史进程:

1978年12月,强调全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1982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订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年南巡讲话和十四大,进一步解放思想。

1997年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同马列毛等一同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载入宪法。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

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平发展:

①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②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③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

①能否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理论创新。

②社会实践在不断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1)国情:

①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组织和活动领域;

②工人、农民和其他社会阶层在就业、分配等方面出现了多样性;

③物质利益的多样化日趋明显,群众的不同利益要求越来越多。

(2)党情:

①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

②党的干部队伍正在进行整体性新老交替;

③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对“三个代表”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1)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历史地位: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④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2)指导意义:

①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②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③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上,提出新思想,构成系统的科学理论。

④是对马列、毛、邓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⑤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提出与党的十七大。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③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看书了解一下哈,(*^__^*)嘻嘻!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这里记住是文革之后确立的应该就可以了,应该不是什么重点。

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本内容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

(2)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对中国实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认识。

(3)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

实事求是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还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需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

(1)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切实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确定发展的具体道路、方针和措施。

(2)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把实践作为最高的权威,解放思想就是要使我们的思想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

(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于实践。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就必须尊重群众,尊重实践和尊重群众二者是高度统一的。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1、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

2、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能不能做到解放思想关系重大。

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1、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2、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

3、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4、理论创新和一切工作的创新,都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中国革命一切问题最基本依据。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其基本特征是: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封建主义势力日益勾结。

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力量。

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封建剥削制度占明显优势,民族资本始终没有成为主要形式。

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中国人民经济上贫困和政治上不自由世界上所少见。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即,帝国主义和中化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人民面对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则成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转折点。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其形成经过了一个长期艰苦探索过程,经过了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中共一大提出共产主义是党的奋斗目标,立即实行推翻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制定的最高纲领是在对中国国情缺乏认识,是在对中国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区别尚不明白的状况下拟定的。

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马克思到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标志,反映了共产党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良好开端。

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了国共合作统一战线,1925年1月中共四大确立无产阶级领导权,指出农民是工人阶级同盟者。

1926年前后,毛泽东等一批中国共产党人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特别是毛泽东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等文章,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思想。

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理论着作,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深刻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从而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A、其历史意义在于:

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提出几个革命阶段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新理论;

它成功地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B、其实践意义在于:

该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民展;

该理论科学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规律,指导实践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下,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根本前提。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

1940年,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

新民主主义总路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集中体现。

它的集中表述是: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和领导

A、革命对象:

是帝国主义(它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是它把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封建主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反对封建主义就是要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尤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上消灭军阀的专政统治,消灭地主阶级,解放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

)官僚资产阶级(它依附于帝国主义并为帝国主义所豢养;

它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地主和国家政权密切结合着,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是中国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因此,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

B、革命的动力: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革命的主要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是工人阶级的基本依靠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是带有两重性的阶级,在革命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它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C、革命的领导:

即无产阶级领导。

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中国工人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同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是历史最进步的阶级。

此外,还有自己的优点:

其一,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阶级都坚决彻底。

其二,与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其三,人数并不多,但很集中,便于有组织的革命斗争。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革命性质:

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范畴。

革命的前途:

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必要,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4、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是贯彻执行革命、总路线的目标和要求。

A、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终极前途是社会主义。

B、新民族主义的经济纲领也称三大经济纲领。

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族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C、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辛的探索,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

其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

正如,邓小平所说:

”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三大法宝:

即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

其中,最重的是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这就是这三者的关系。

”正确解决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3、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要经验

毛泽东明确指出:

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的统一战是不可能的。

A、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这是由于中国社会是结构“两头大,中间小”的社会,决定的。

(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而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农民,小资产阶级及中间阶级。

作为领导阶级的无产阶级虽然是中国革命的先进力量,但是人数少。

再者,反革命的力量强大决定了中国革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此,必须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积累革命实力、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现实可能性:

其一,当时的中国,最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这就决定了可能把一切爱国力量团结在一起,结成全中华民族的最广泛统一战线。

其二,中国的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占人中多数,革命要求强烈是统一战线中的中坚力量。

其三,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特点,是无产阶级努力争取的力量。

领领导权的问题,是革命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

哪个阶级掌权就决定走哪条路,从而决定了革命的成败。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

对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必须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包括两个性质不同的联盟:

第一个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

(即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者。

);

第二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

第二个联盟是统一战线基本的,主要的联盟。

第二个联盟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

历史经验证明,共产党要正确领导统一战线。

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两个联盟的关系;

首先,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他们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

其次,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最后,正确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

使它们相互促进。

4、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战争,是武装斗争。

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是迫不得已:

A、中国当时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内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外受帝国主义的控制。

因此,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B、面对极其残酷的反革命武装,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

C、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规定了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要取得武装斗争的胜利,必须建设好人民军队。

它的基本内容是: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军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是区别于一切旧式军队的主要标志);

在军队建设中形成一整套人民战争理论和一系列战略原则。

5、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

毛泽东明确指出,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

没有一个革命党的领导,革命党不可能成功。

他认为三大法宝中最重要是党的建设。

就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主要内容和经验。

A、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显着特点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发展。

搞好党的思想建设必须坚持不懈地反对各种非无产所级思想,党员要在思想上入党,以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

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是加强党的理论建设。

二是提高全体党员的素质。

三是创造了“整风运动”即通过整风,使全党在思想和政治上更加团结。

B、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毛泽东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着标志。

C、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又一条宝贵经验。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

党的纪律是:

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

其中,全党服从中央是这一原则的核心。

D、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是促进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首先,科学地认识内矛盾和党内斗争的性质,是正确开展党内斗争的前提。

党内斗争不等于阶级斗争,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斗争。

其次,掌握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正确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后来毛泽东又将其具体化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