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8266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民艺一绝——南阳烙画

   河南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

南阳有“三宝”——烙画、玉雕、《出师表》,“烙画”位居其首,蜚声海内外。

   烙画,亦称烙花、烫花、火笔画、“火针刺绣”。

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用温度在摄氏三百至八XX之间的铁笔烙烫。

   百闻不如一见。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亲自观看了烙画师们制作的过程。

他们先在板材上用铅笔设计好图样,然后用较细的烙笔勾烙上线条,并擦掉铅笔的痕迹。

最后是上色,遵循一定顺序,根据作品需要,有的不施任何颜料,只用白描技法勾勒线条,用西画素描的黑、白、灰来烘色;有的以烙为主,套彩为辅,在竹木、宣纸或丝绢等材质上勾画烘烫作画。

看他们的作品,或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或凝色浑实,敦厚拙朴;或色调清爽,云淡风轻;或虚实相应,层次明晰……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效应。

恍惚间,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南阳烙画的艺术长廊,它们越过眼前,穿越历史,回到了千年以前的汉代……

   是啊,这些精美的艺术画廊是家乡人民在用他们的智慧、妙思、巧手谱写着、延续着……

(1)用“________”在短文中画出烙画的制作过程。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烙画,是________(地方)的特色,它又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用________度的铁笔在材料上进行烙烫。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文章开宗明义,点明“烙画”特殊地位,既吸引读者又为下文展开作好铺垫。

②“烙画”的作画材质有严格的要求,只能使用竹木、宣纸、丝绢。

③“烙画”没有任何颜色,只有素描的黑、白、灰。

④南阳“烙画”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之一,它体现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答案】

(1)他们先在板材上用铅笔设计好图样,然后用较细的烙笔勾烙上线条,并擦掉铅笔的痕迹。

最后是上色。

(2)河南南阳;烙花;烫花;火笔画;摄氏三百至八百

(3)①正确;②错误;③错误;④正确

【解析】【分析】

(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他们先在板材上用铅笔设计好图样,然后用较细的烙笔勾烙上线条,并擦掉铅笔的痕迹。

最后是上色。

(2)河南南阳、烙花、烫花、火笔画、摄氏三百至八百

(3)①正确;②错误;③错误;④正确

【点评】

(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2.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1)这段话主要写了________。

(2)这段话是按________顺序来介绍不同花的开放的。

(3)这段话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照样子,写一写。

例:

蔷薇绽开了笑脸。

桃花________。

荷花________。

【答案】

(1)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2)时间

(3)

羞答答的睁开了朦胧的眼;悄悄地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解析】【分析】

(1)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2)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主关键词语,由“凌晨四点、五点左右、七点、中午十二点左右、下午三点、傍晚六点、在七点左右、晚上八点”可知,作者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3)仿写句子,一般要根据语言材料,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仿写。

应遵循:

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仿的要求。

故答案为:

(1)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2)时间

(3)桃花羞答答的睁开了朦胧的眼;荷花悄悄地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3)仿写答案丰富多彩,要做到原文内容一致、句式一致、修辞一致。

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

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

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

   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1)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

①反义词。

枝繁叶茂-________    消失-________

②近义词。

轻松-________   生育-________

(2)用“||”分好的层次,写出每层的意思。

第一层:

________

第二层:

________

(3)“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的“这里”是指________。

作者写石榴树的目的________。

(4)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________抒情,以________喻人。

(5)人们为什么“也总爱在她故居的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

【答案】

(1)枝枯叶落

;出现

;容易

;繁衍

(2)别的树木容易招虫。

;樟树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不招虫。

(3)樟树的香气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是用对比的写法更突出樟树的特点

(4)物

;树

(5)人们之所以爱在樟树前留影,是因为樟树所表现出的特点与宋庆龄的伟大人格有相似之处,体现了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与高贵品质。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概括层意,可先看看每层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抒情,以树喻人。

(5)体会划线语句,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①枝枯叶落;出现;②容易;繁衍

(2)第一层: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

第二层:

樟树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不招虫。

(3)樟树的香气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是用对比的写法更突出樟树的特点。

(4)物;树

(5)人们之所以爱在樟树前留影,是因为樟树所表现出的特点与宋庆龄的伟大人格有相似之处,体现了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与高贵品质。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此题主要考查概括层意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考查对文章的写作特点的把握。

(5)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4.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

①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

   很快,我就发现自己了祸。

因为这样随意乱剪,头发长长短短,这儿翘起,那儿却短得不到一厘米

 “哎呀!

”我叫起来,“坏了!

  小沙连忙摸耳染,看它们还在,就无所谓了。

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我剪掉了几根翘起的长发,又把头发修了修,可惜越修越糟,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头皮。

②一眼望去,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

(1)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②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句①形象地说明________;句②形象地说明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对划线的句子“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

顾客了。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沙主动让“我”剪头,并且非常配合“我”

B. 小沙总是怒视剃头师傅,还骂他是“害人精”,对“我”却不是这样。

C. 在小沙的心里,只要耳朵还在,其他的都不重要。

这也与前文小沙不受剃头师傅的欢迎相呼应,充满趣味性。

(3)你喜欢文中的“我”吗?

请对“我”进行简单的评价。

【答案】

(1)比喻;“我”剃得快,剃得多。

;“我”根本不会剃头

(2)C

(3)喜欢。

文中的“我”胆子大,敢于尝试,调皮、乐观

【解析】【分析】

(1)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

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

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①把“姑父的睡衣”比作“一张熊皮”形象地说明“我”剃得快,剃得多,这是比喻。

②把“我理的头”比作“层层梯田”形象地说明“我”根本不会剃头,这是比喻。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划线句子,比较判断正误。

(3)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

(1)比喻;“我”剃得快,剃得多;“我”根本不会剃头;

(2)C;(3)示例:

喜欢。

文中的“我”胆子大,敢于尝试,调皮、乐观

【点评】

(1)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考查对划线句子的理解能力。

(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5.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有一天,鹿口(渴 喝)了,找到一个池塘,痛痛快快地(渴 喝)起水来。

池水清清的,像一面镜子。

鹿忽然发现了自己倒映在水中的影子:

“咦,这是我吗?

   鹿摆摆身子,水中的(到 倒)影也跟着摆动起来。

他从来没有注意(到 倒)自己是这么漂亮!

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

“啊!

我的身段多么(均匀 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一阵清风吹过,池水泛起了层层波纹。

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1)选择括号内正确的字、词。

口________(渴 喝)    (渴 喝)________起水

(到 倒)________影    注意________(到 倒)    多么________(均匀 匀称)

(2)照样子写词语。

痛痛快快(AAB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量词。

一________镜子    一________清风    四________腿    两________角

(4)用横线画出一句比喻句。

用波浪线画出一句反问句。

(5)比较鹿角与腿,选择填空。

A.鹿角   B.鹿腿

①相比较而言,________更美观、更漂亮。

②相比较而言,________更有实用性。

(6)根据课文内容判断正误。

①所有像鹿角这样美丽的东西,都会存在送命的危险。

②所有像鹿腿这样有用的东西,都会是难看的。

③鹿角虽然美丽,却也有致命的缺点;鹿腿虽然难看,却有很大的用途。

④鹿应该认识到角和腿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答案】

(1)渴;喝;倒;到;匀称

(2)明明白白;星星点点;多多少少;隐隐约约

(3)面;阵;条;只

(4)池水清清的,像一面镜子。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5)鹿角;鹿腿

(6)①错误;②错误;③正确;④正确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音近字的辨析,通过比较部首、字义、组词记忆生字。

还有些形近字的读音有的也是相近或相同的,需要平时学习积累的时候细心区分记忆。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

从给出的词语“痛痛快快”来看,是AABB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二个字是一样的,第三个字和第四个字是一样的。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量词的掌握情况,这道题是让填量词,量词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填空时要按语言习惯合理搭配。

(4)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反问句:

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

(5)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6)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渴、喝、倒、到、匀称

(2)明明白白、星星点点、多多少少、隐隐约约(3)面、阵、条、只(4)比喻:

池水清清的,像一面镜子。

反问句: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5)鹿角、鹿腿(6)①错误;②错误;③正确;④正确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从读音、结构、字义三方面加以区别,通过比较组词记忆生字。

(2)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3)掌握量词的用法,学生做题就容易了,平时要注意积累和运用。

(4)考查学生对比喻、反问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6)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花大姐

   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

   北京人把瓢虫叫作“花大姐”,好名字!

   瓢虫,朱红的、瓷漆似的硬翅,上有颜色鲜艳的小圆点,特别漂亮。

圆点是有定数的,不能瞎点。

小圆点,叫作“星”,有七星瓢虫、十四星瓢虫……星点不同。

有的瓢虫吃蚜虫,是益虫;有的瓢虫吃马铃薯嫩叶,是害虫。

我说,吃马铃薯嫩叶的瓢虫,你们就不能改改口味,也吃蚜虫吗?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顺顺溜溜:

________。

②严丝合缝:

________。

(2)为什么作者认为“花大姐”是个好名字?

________

①“花”形象地体现了瓢虫漂亮的外形,红色的硬翅上有好多颜色鲜艳的小圆点。

②瓢虫形态端庄,举止稳重,“大姐”的称呼与此相吻合。

③这个名字生动形象,富有童趣。

(3)考考你:

有的瓢虫吃蚜虫,是________;有的瓢虫吃马铃薯嫩叶,是________。

(4)文章结尾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答案】

(1)方向一致,有次序;指缝隙严密闭合

(2)①②③

(3)益虫;害虫

(4)模拟孩子天真的口吻,使全文童趣盎然;运用第二人称,自然亲切,表达了对瓢虫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

(1)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

(3)回答这种题目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4)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角度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1)①方向一致,有次序。

②指缝隙严密闭合

(2)①②③(3)益虫、害虫(4)模拟孩子天真的口吻,使全文童趣盎然;运用第二人称,自然亲切,表达了对瓢虫的喜爱之情。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熟读短文,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3)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

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4)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7.【答案】

(1)和煦

;雪白

;轻盈

(2)美丽、可怜。

你看,那白茸茸的……几乎像丝一样细的脚。

(3)我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把蝴蝶捏起来,放在手心里。

我用口呵着气,送给它一丝丝温暖,蝴蝶渐渐苏醒过来。

(4)B

(5)它表现出的是寻求者非凡的勇气。

作者要赞美它坚强、勇敢、不畏艰难的精神。

【解析】【分析】

(1)词语搭配就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

这道题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或限制词)+的+名词”,横线上应填上形容词(或限制词),应按照语言习惯合理搭配即可。

(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考查概括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故答案为:

(1)和煦;雪白;轻盈

(2)美丽、可怜。

你看,那白茸茸的……几乎像丝一样细的脚。

(3)我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把蝴蝶捏起来,放在手心里。

我用口呵着气,送给它一丝丝温暖,蝴蝶渐渐苏醒过来。

(4)B

(5)它表现出的是寻求者非凡的勇气。

作者要赞美它坚强、勇敢、不畏艰难的精神。

【点评】

(1)从给出的词语中找规律,掌握词语的结构,做题就容易了。

平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积累好词好句。

增加词汇量。

(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5)此题考查对短文中心思想的能力。

8.【答案】

(1)设问句;妈妈怎么没去上班呢?

原来她生病了。

(2)B

(3)桃花、油菜花。

如果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则说明这种植物很可能需要昆虫来传播花粉。

通过查找资料和联系生活,我们知道一些植物开花的时候,会引来许多蜜蜂或蝴蝶,这说明这种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如桃花梨花、油菜花。

(4)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时间。

【解析】【分析】

(1)划线句有问有答,作者自问自答,属于设问句类型。

可以照样子写:

妈妈今天怎么没上班呢?

哦,原来妈妈生病了。

(2)用昙花举例,不单是在说明昙花本身奇特,而是用来说明植物开花的时间受好多因素影响。

(3)划线句主要说明了有些植物必须靠昆虫传粉才能结出果实的道理。

可以联想到桃花、油菜花等春天开花的植物。

(4)从选文划线句中,可以总结出光照、温度、湿度、昆虫活动时间这些因素与植物开花时间有关。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设问修辞手法的理解运用能力。

设问就是自问自答,从而把问题讲得一清二楚。

这种修辞手法能针对问题的主题,引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2)本题考查对举例说明方法的理解能力。

举例说明是最基本、也最有说服力的一种方法,可以通过实例来说明某一类事物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3)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题目要求读句子思考问题,首先看句子在说明一种什么道理,再根据平时的积累,触类旁通地找出其它类似的植物即可。

(4)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能力。

选文主要讲述了植物开花的时间与好多因素密切相关,比如光照,再从选文中筛选出其它因素即可。

9.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我是一条伟大的河流,

那是因为我遵循着这条规律,

不顾自身的安逸。

我用源源不断的清洁的水,

年年给人们带来利益。

这就使我受到尊敬,光荣无比。

也许,我将永远奔流不息;

可你早被遗忘,不再有人提起。

(1)照样子,写词语。

源源不断(AABC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指的是________,“你”指的________。

(3)“我”受到尊敬,是因为________。

“你”的结局是________。

(4)“这条规律”指的是(   )

A. 适者生存                                  B. 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

【答案】

(1)念念不忘;井井有条;默默无闻

(2)河流;池子

(3)“我”用源源不断的清洁的水,年年给人们带来利益;被遗忘,不再有人提起

(4)B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

从给出的词语“源源不断”来看,是AABC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二个字是一样的。

(2)、(3)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诗歌内容,比较判断。

故答案为:

(1)念念不忘、井井有条、默默无闻

(2)河流、池子(3)“我”用源源不断的清洁的水,年年给人们带来利益;被遗忘,不再有人提起。

(4)B     

【点评】

(1)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2)、(3)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

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怎么去奶奶家

我们怎么去奶奶家?

是骑自行车

还是坐火车

或者乘公交车

还是坐飞机?

当然了,要是我们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

我们就会骑着驴或者马

去看望奶奶

要是我们生活在未来

我们就可以坐火箭去

顺便在我们的太空服口袋里

装一颗星星送给奶奶

怎么去奶奶家?

我们还可以坐轿车去

不过我们还是走着去吧

奶奶就住在

马路那头的

另一个街区里

(1)奶奶家离“我们”________(远   不远),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用“________”画出来。

(2)“我”想了哪些去奶奶家的方法?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3)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答案】

(1)不远;奶奶就住在马路那头的另一个街区里

(2)很久很久以前,可以骑驴或者马;未来,可以坐火箭;现在,可以坐轿车和走路。

(3)“我”是个有奇思妙想的孩子。

【解析】【分析】

(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人物的言行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

(1)不远、奶奶就住在马路那头的另一个街区里

(2)很久很久以前,可以骑驴或者马;未来,可以坐火箭;现在,可以坐轿车和走路。

(3)“我”是个有奇思妙想的孩子。

【点评】

(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