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病理生理及解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82777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肺部病理生理及解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肺部病理生理及解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肺部病理生理及解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肺部病理生理及解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肺部病理生理及解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肺部病理生理及解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肺部病理生理及解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肺部病理生理及解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肺部病理生理及解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肺部病理生理及解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肺部病理生理及解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肺部病理生理及解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肺部病理生理及解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肺部病理生理及解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肺部病理生理及解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肺部病理生理及解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肺部病理生理及解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肺部病理生理及解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肺部病理生理及解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肺部病理生理及解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肺部病理生理及解剖.docx

《肺部病理生理及解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肺部病理生理及解剖.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肺部病理生理及解剖.docx

肺部病理生理及解剖

呼吸病学病理生理及解剖

1、呼吸系统从早期胚胎发生到出生后分为:

假腺期(24天~16周)、小管期(17周~26周)、终末囊泡期(26周~出生)。

至8岁时才停止发育。

2、在24天时从内胚层的消化管腹侧开始,适在咽部的尾侧发生肺芽,此芽近端连于喉的管道即为气管,气管与食管之间有气管食管隔,二者之间有瘘管相连,称为气管食管瘘,气管远端分为左右肺囊,产生左右支气管,继而形成叶支气管,第5周开始产生段支气管,第10周可分至4~8级支气管,12周时肺叶也明显形成,16周时肺内支气管已达15~25级,以后又分出细支气管及呼吸性细支气管,延续到肺泡期,在肺芽扩展分支时,包绕肺芽的间质伸入分支间并包绕各级分支,分化成为呼吸道的平滑肌、软骨、血管、淋巴管以及结缔组织、脏层胸膜等。

3、气管与支气管的软骨是有近端向远端发展的,在第4周时,软骨首先在气管内壁出现,第10周时在主支气管内出现,第12周时见于段支气管,16周时可增至6~12环。

呼吸道上皮起源于内胚层,间或也来自外胚层和中胚层,有8种上皮细胞和2种游走细胞。

在假腺期,呼吸道粘膜与食管相似,上皮为复层上皮,以后逐渐衍变成假复层柱状上皮。

上皮细胞起始时统一的未分化型,以后逐渐分化成7种细胞。

纤毛细胞出现较早,在第10周时可在气管上皮内见到,在第13周可见于所有支气管树的各级支气管-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

杯状细胞在第13周开始出现于气管和支气管,逐渐远向生长直到32周,其中分泌性糖蛋白与分泌酸性糖蛋白的杯状细胞相等,在成人则以分泌酸性者为主。

浆液细胞在胎儿出生后才发生,可能起源于基底细胞。

Clara细胞是细支气管上皮的主要细胞,无纤毛,有丰富的分泌颗粒,提供纤毛液体环境。

刷状细胞类似小肠上皮细胞,游离缘有微绒毛,在人胚呼吸道上皮中无此种细胞,可能存在于成人。

中间细胞起源于内胚层细胞,为纤毛细胞和腺细胞的前驱细胞。

基底细胞在人胚10周上皮分化成假复层时即已形成,位于柱状上皮细胞的深面。

此外还有Kulchitsky细胞及起源于中胚层的淋巴细胞和球状白细胞。

Kulchitsky细胞起源于外胚层神经嵴,为一种神经内分泌细胞。

4、正常人胸腔的容积为4L,肺泡内的CO2分压为40mmhg,氧分压为100mmhg,血气屏障的厚度为0.3μm,血气屏障面积为80~100m2,有300万个肺泡,肺泡直径为1/3mm。

气道从气管分支逐渐变细直到肺泡囊,经历23级分级,气管—左右主支气管—叶支气管—段支气管—终末支气管—呼吸性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

气管至终末支气管16级气道,构成传导气道,容量为150ml。

肺的呼吸区:

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囊(7级)都有肺泡参与气体交换,容量达2500~3000ml。

肺动脉压15mmhg。

肺有双重循环系统,除接收肺循环外还接收支气管循环的血液供应。

5、测试者正常呼吸为潮气量(TV:

500ml)。

然后最大吸气后呼气所测得呼气量为肺活量(VC)。

最大呼气留在肺内的气体为残气量(RV)。

平静呼气末肺内所残留的气体为功能残气量(FRC)。

残气量加上肺活量为肺总量(TLC)。

每分钟通气量=潮气量500ml×呼吸频率15次/分。

CO的弥散阻力主要来自于肺毛细血管容积,故与血气屏障的面积和厚度有关,还受肺毛细血管容积影响。

正常动脉血O2分压为100mmhg,溶解O2为0.3ml/100ml,正常血液含有Hb15g/100ml,Hb所能结合最大的氧容量为20.8mlO2/100ml。

1g纯血红蛋白Hb可以结合O2为1.39ml。

Hb氧饱和度=氧含量/氧容量×100%。

血氧含量=(1.39×Hb×氧饱和度%)+(0.003×PO2)。

6、肺胶原纤维占肺结缔组织的60~70%,其主要成分是胶原(100-200mg)。

Ⅰ、Ⅲ型胶原由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组成,存在于间质基质内。

Ⅱ型胶原来源于软骨细胞,存在于气道中。

Ⅳ胶原是组成基底膜的成分,主要由内皮或上皮细胞合成,为胶原酶分解。

Ⅴ主要存在于基底膜,来源于平滑肌细胞。

特发性肺纤维化时,胶原纤维总量无变化,但Ⅰ型胶原相对增加,Ⅰ、Ⅲ型胶原比率显著增加。

Ⅰ型胶原纤维是一种高张力强度、低顺应性、呈平行排列的交叉带状纤维。

弹力纤维占肺间质结缔组织的20-30%,主要蛋白是弹性蛋白,来源于间质成纤维细胞,出生前肺弹性蛋白的产生达到高峰,出生后随年龄增长而减小。

α1抗胰蛋白酶(α1-A)和α2抗胰蛋白酶(α1-B)能抑制弹性蛋白酶的活性。

蛋白酶-抗蛋白酶平衡失调可导致阻塞性肺气肿。

在气管中滴入弹性蛋白酶抑制剂,可造成诱导性肺气肿,但在酶制剂中加入α1-A则可以防止实验性肺气肿的发生。

磷脂和某些中性脂肪是构成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成分,在Ⅱ型细胞层状体内合成并与蛋白结合,存在于肺泡表面,大约由90%脂质和10%的表面物质特异蛋白(SP-A、SP-B、SP-C)组成。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在肺泡的主要功能是在低肺容量时,将表面张力降至10mN/m,以防止肺泡在低肺容量时发生萎缩和液体漏进肺泡腔。

解剖结构:

右支气管:

长1.9~2.6cm,外径1.2~1.5cm,与气管延长线角度为22~25度。

在第5胸椎体水平入右肺,异物易坠入右下肺。

左支气管:

长4.5~5.2cm,外径0.9~1.4cm,与气管延长线角度为22~25度。

在第5胸椎体水平入左肺。

右肺:

1、上叶尖段;2、上叶后段;3、上叶前段;4、中叶外段;5、中叶内段6、下叶尖段;7、内侧底段;8、前底段;9、外侧底段;10、后基底段

左叶:

1、2上叶尖后段;3、上叶前段;4、上舌段;5、下舌段6、下叶尖段;7、8内前底段;9、外侧底段;10、后底段

1、上叶尖段支气管;

2、上叶后段支气管;

3、上叶前段支气管;

4、中叶外侧段支气管或舌叶

上段支气管;

5、中叶内侧段支气管或舌叶

下段支气管;

6、下叶上段支气管;

7、下叶内侧段支气管;

8、下叶前底段支气管;

9、下叶外侧底段支气管;

10、下叶后底段支气管

各级支气管级别、数目、直径与横断面积

级别

数目

直径mm

横断面积cm2

气管

0

1

25

5

主支气管

1

2

11~19

3.2

叶支气管

2~3

4~8

4.5~13.5

2.7

段支气管

4

16

4.5~6.5

3.2

小支气管

5~11

32~200

3~1.0

7.9

细支气管与终末支气管

12~16

4000~65000

0.65

116

呼吸性支气管

17~19

13万~50万

0.45

1.0m2

肺泡道

20~22

100万~400万

0.4

1.7m2

肺泡囊与肺泡

23

800万~7×108

0.3

80m2

右上叶支气管:

1、尖段支气管:

B1区,斜向外上方至右肺尖,由于通气差,肺结核好发部位。

2、后段支气管:

B2区,行向后外上方至右肺上叶后下部,是肺脓肿好发部位。

3、前段支气管:

B3区,行向前外下方至右肺上叶的前下部。

右中叶支气管:

1、外段支气管:

B4区,行向外侧,分布于中叶的外侧部。

2、内段支气管:

B5区,行向前下方,分布于中叶的内侧部。

右中叶支气管短而细,其起点周围有前、内、外三组淋巴结,肿大时可从前、内、外三面压迫中叶支气管。

右下叶支气管:

为右主支气管的延续,1、上段支气管,B6区,由右下叶支气管的后壁发出,为右下叶支气管发出的最大分支,先作水平位,继而向后上方弯曲行进,分布于右肺下叶的上部,吸入的异物容易坠入。

右肺下叶基底段发出变异的亚上段支气管,出现率38~48%。

2、内侧底段支气管:

B7区,也称心段支气管,起始于肺基底段支气管的内前壁,行向下内方。

分布于右肺下叶内侧部肺门以下的部位。

3、前底段支气管:

B8区,直接起源于基底段的前外侧壁,行向下方,分布于前面的外下方。

4、外侧底段支气管:

B9区,为基底段支气管的两大终末支之一,行向外下方,分布于肋面的外侧部和邻近的膈面。

5、后底段支气管:

B10区,为基底段支气管的另一终末分支。

与外侧底段支气管共干,行向后下方,分布于肋面的后下部和相邻的膈面。

B1区是肺结核好发部位,B2区是肺脓肿好发部位,B8、B9、B10常为异物坠入的部位,也是炎症和支气管扩张的好发部位。

常见呼吸类型及特点:

男性及儿童是以膈肌运动为主的腹式呼吸,女性以肋间肌为主的胸式呼吸。

正常成人呼吸频率为12~20次/分,呼吸与脉搏之比为1:

4,新生儿为44次/分。

潮式呼吸:

又称陈—施呼吸(Cheyne-Stokes),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暂停呼吸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过程。

呼吸周期:

30秒~2分钟。

暂停期可持续5~30秒。

间停呼吸:

又称比奥呼吸(Biots),表现为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即周而复始的间停呼吸。

以上两种呼吸周期性节律变化是由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使调节呼吸的反馈系统失常。

只有缺氧严重,二氧化碳潴留至一定程度时,才能刺激呼吸中枢,促使呼吸恢复和加强;当积聚的二氧化碳呼出后,呼吸中枢又失去有效的兴奋性,使呼吸又再次减弱进而暂停。

间停式呼吸较潮式呼吸更为严重,预后不良,常在临终前发生。

多发生于中枢神经疾病,如脑炎、脑膜炎、颅内压增高及某些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巴比妥中毒等。

某些老人深睡时亦可出现潮式呼吸,此为脑动脉硬化、中枢神经供血不足的表现。

抑制性呼吸:

为胸部剧烈疼痛所致的吸气相突然中断,呼吸运动短暂地突然受到抑制,患者表情痛苦,呼吸较正常浅而快,常见于胸膜炎、胸膜恶性肿瘤、肋骨骨折及胸部严重外伤等。

叹气样呼吸:

表现在一段正常呼吸节律中插入一次深大呼吸,并常伴有叹息声,多为功能性改变。

见于神经衰弱、精神紧张或抑郁症。

常见异常呼吸类型的病因和特点

类型

特点

病因

呼吸停止

呼吸消失

心脏停搏

Biots呼吸

规则呼吸后出现长周期呼吸停止又开始呼吸

颅内压增高,药物引起呼吸抑制,大脑损害(通常于延髓水平)

Cheyne-Stokes呼吸

不规则呼吸呈周期性,呼吸频率和深度逐渐增加和逐渐减少以致呼吸暂停相交替出现

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充血性心力衰竭,大脑损伤(通常于脑皮质水平)

库斯莫尔呼吸

Kussmaul呼吸、呼吸深而快

代谢性酸中毒

在肺或胸膜疾病时,如肺炎、重症肺结核及胸膜炎等,或胸壁疾病如肋间神经痛,肋骨骨折等均可使胸式呼吸减弱而腹式呼吸增强;腹膜炎、大量腹水、肝脾极度肿大、腹腔内巨大肿瘤及妊娠晚期时膈肌向下运动受限,腹式呼吸减弱而胸式呼吸增强。

三凹征:

胸骨上窝、锁骨上窝。

肋间隙向内凹陷。

组织的供氧量=动脉血氧含量×组织血量量;

组织的耗氧量=(动脉血氧含量—静脉血氧含量)×组织血量量;

成人静息时需氧量为250ml/分钟,而体内贮存的氧为1.5L。

缺氧:

指组织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从而引起细胞代谢、功能以致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血氧分压PO2:

溶解在血液中的氧产生的张力。

正常动脉血氧分压PaO2为100mmHg。

主要取决于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和肺的外呼吸功能。

静脉血氧分压为(PvO2)40mmHg,如PaO2正常,PvO2则主要取决于组织摄氧和利用氧的能力。

血氧容量:

为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被氧充分饱和时的最大带氧量。

取决于Hb的量及与氧的结合能力。

在38℃氧分压150mmHg,二氧化碳分压40mmHg,血红蛋白可被充分饱和,在氧充分饱和时1g血红蛋白可结合1.34ml氧,若按100ml含15g血红蛋白计算,血氧容量为20ml/dl。

血氧含量:

100ml血液的实际带氧量,包括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和血浆中物理溶解的氧。

主要取决于血氧分压和血氧容量。

正常血氧含量(CaO2)约为19ml/dl,静脉血氧含量(CvO2)约为14ml/dl。

血氧饱和度:

指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百分数。

SO2=(血氧含量—溶解氧量)/血氧容量×100%。

动脉血血氧饱和度为95~97%,静脉血为75%。

低张性缺氧:

指由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引起的组织供氧不足,基本特征为:

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原因为:

1、吸入气氧分压过低,多见于高海拔地区或高空,又称为大气性缺氧。

2、外呼吸功能障碍,肺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又称为呼吸性缺氧。

3、静脉血分流入动脉。

血液性缺氧:

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以致血液携带氧的能力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出所引起,又称为等张性缺氧。

常见于贫血、一氧化碳中毒、高铁血红蛋白血症,PaO2及血氧饱和度正常,但因血红蛋白数量减少动脉血氧容量和动脉血氧含量减少。

循环性缺氧是由于组织血流量减少引起的组织缺氧,可分为缺血性缺氧和淤血性缺氧,又称为低动力性缺氧,PaO2、动脉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正常,静脉血氧含量降低及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于正常。

组织性缺氧:

指因组织细胞的生物氧化过程发生障碍,不能有效地利用氧而导致的组织缺氧,又称氧化障碍性缺氧,常见的病因又抑制细胞氧化磷酸化、线粒体损伤、呼吸酶合成障碍,PaO2、动脉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一般正常,静脉血氧分压和血氧含量均高于正常,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

氧中毒:

1、肺型氧中毒:

发生于吸入约一个大气压的氧8小时后出现胸骨后疼痛、咳嗽、呼吸困难、肺活量减少、PaO2下降。

肺部呈炎性改变,有炎性细胞浸润、充血水肿、出血和肺不张。

2、脑型缺氧:

由吸入2~3个大气压以上的氧引起,病人主要有视觉和听觉障碍、恶心、抽搐、晕厥等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的临床表现,先抽搐后昏迷。

缺氧引起的为先昏迷后抽搐。

3、眼型氧中毒:

主要发生于早产、低体重、有吸氧史的新生儿,表现为眼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等改变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常导致视力障碍,严重者可导致失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