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政治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8303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政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初三政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初三政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初三政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初三政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初三政治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初三政治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初三政治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初三政治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初三政治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初三政治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初三政治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初三政治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初三政治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初三政治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初三政治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初三政治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初三政治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初三政治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初三政治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政治复习.docx

《初三政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政治复习.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政治复习.docx

初三政治复习

初三政治复习资料

第一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

人类社会的童年-——原始社会

1、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生产工具三要素。

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

2、原始社会生产力的状况:

原始人的生产经验很少,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很低,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3、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包括:

⑴生产资料归谁所有,⑵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如何,⑶劳动的产品如何分配。

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

⑴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⑵人们在生产中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⑶劳动的产品平均分配。

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

1、奴隶社会两大对立的阶级:

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

2、奴隶最初的来源——战俘,还不起债的氏族成员——债务奴隶。

最初的奴隶主——氏族首领。

3、阶级——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产品。

4、阶级的产生:

⑴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产生了私有制。

⑵氏族之间的战争,战俘成为最初的奴隶,而氏族的首领成为最初的奴隶主。

⑶随着奴隶劳动的日益普遍,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两大对立的阶级,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阶级就产生了。

5、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表现;

⑴金属金属工具的使用。

⑵农业和畜牧业的显著发展。

⑶手工业的兴起,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6、文字出现的原因:

⑴为了组织生产。

⑵经营商业。

⑶治理国家的需要。

7、文字出现的作用:

⑴有利于生产经验和社会知识的继承、积累和传播。

⑵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⑶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8、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⑴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⑵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⑶奴隶劳动的产品全部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社会资料。

9、私有制的产生:

⑴时间:

原始社会后期。

⑵原因:

金属工具的出现为标志,社会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

⑶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所代替,生产资料所有制产生了

等级森严的殿堂——封建社会

1、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具有明显的进步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能较自主地进行劳动,

农民可以有自己的劳动工具,部分农民有少量土地,

农民的劳动果实,除大部分缴纳地租外,其余的可归自己支配。

这使得农民比较关心生产,注意改进工具,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

2、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是什么?

为什么?

⑴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⑵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地主掌握了绝大部分土地的所有权,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却无地或少地。

农民为了进行生产,维持生活,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

这样,农民就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得不到真正的自由,并把大部分劳动产品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忍受地主的剥削。

⑶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的主要方式是榨取地租,地主还通过放高利贷、收缴苛捐杂税、强迫农民徭役等多种方式,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

3、地主剥削农民的方式:

榨取地租(为主)、放高利贷、收缴苛捐杂税、服徭役

4、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

5、什么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少量的地主阶级占有大量的土地的所有权,而大量的农民只占有少量的土地。

6、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地主阶级占有大量的土地。

地主阶级剥削农民,地主阶级不完全占有农民,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

地主阶级通过地租、放高利贷占有农民的大部分劳动成果。

第二节资本主义社会

1、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资产阶级采取了什么措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政治上,废除了封建的特权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规定了公民享有六项政治自由的权利。

经济上;取消了国内的关卡。

实行统一的度量衡

统一货币允许工商业自由活动没收封建贵族的土地

2、工业(产业)革命的含义、标志是什么?

工业(产业)革命有何巨大作用?

⑴第一次科技革命,统称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是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在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的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重大变革。

⑵标志:

这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

⑶工业革命是人类认识利用自然力的巨大进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各个部门的机械化,出现了用机器制造机器的近代工业。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狂飙式的发展,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创造出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巨大的社会财富。

还使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

3、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

它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⑴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世界上出现了一个科技进步的发展的新高潮,这就是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⑵第二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表现在:

电力广泛运用于工业领域,并开始成为主要能源,人类从此由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

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并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4、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

它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哪些重大影响?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又兴起了新的科技革命。

新的科技革命,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

新的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历史上的蒸汽革命和电力革命,它使生产工具从电气化发展到自动化、智能化。

生产工具的更新,也使劳动对象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极大地扩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这就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的调整,以进一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

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及其影响表明,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5、为什么说第三次科技革命超过了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

⑴生产劳动从电气化发展到自动化、智能化。

⑵生产工具的更新,极大地扩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6、⑴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根源——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⑵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无偿占有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⑶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目的和根本动机——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

⑷资产阶级的本性——惟利是图。

7、剩余价值——除去工资,由工人劳动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价值。

8、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主要手段:

(1)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

(资本主义初期)

⑵采用新技术、改进生产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

9、生产的社会化的主要表现:

⑴生产的集中,生产规模的扩大

⑵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作以及彼此依存。

10、生产社会化的要求:

整个社会进行有计划、合理地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配置和对生产实行统一管理。

11、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12、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仍处于被雇佣、受剥削的地位,因为:

⑴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始终是剥削和被剥削、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

⑵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资本家改善和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支付工人的“高工资”。

主要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13、资产阶级称“资本主义国家是民主国家,是代表全体人民利益,同时也采取了缓和矛盾的措施”,但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也不会改变。

为什么?

⑴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

资产阶级统治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

⑵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一直掌握在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手里,始终代表着资产阶级,特别是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⑶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则是少数人的民主,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14、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为什么?

⑴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资本主义社会后期,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新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⑵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虽然可以得到一时的缓解,但不能根除,只有消灭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进一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所以,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

15、自俄国十月革命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先后经历了两次高潮两次低潮的曲折变化:

第一次以俄国十月革命为起点,形成了1917——1923年的欧洲革命高潮,除俄国外,均失败,革命运动转入低潮。

第二次以二战结束为起点,形成了1945——1959年的欧亚革命高潮。

特点:

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

革命的低潮:

1989年的东欧巨变。

1991年苏联解体。

16、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艰难曲折?

⑴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虽然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但都经历了相当长时期反复斗争的曲折过程,而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就不用说了。

⑵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必须通过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

⑶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还拥有较强的实力。

⑷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体系,不可能在同一时期内死亡。

⑸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所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艰难曲折就不可能避免了。

17、当今国际社会的基本事实——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共存和斗争。

怎样理解?

⑴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建立各种关系,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出来的先进生产力和文明成果,发展自己。

⑵社会主义国家要对资本主义世界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保持高度警惕,严防它们的一切颠覆活动。

18、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说”工人劳动一天,我付给工人一天的工资,我与工人之间是一种平等交易,不存在剥削“。

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⑴这种认识不对。

因为,它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⑵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工人一无所有,为了生活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所以说,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根源。

⑶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就是无偿占有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发财致富的。

剩余价值——除去工资,由工人劳动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价值。

⑷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动机:

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

⑸资本家给工人工资,甚至给高工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高额利润,这没有改变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也不可能改变工人被雇佣、受剥削的地位。

⑺资产阶级的本性是惟利是图,也说明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不可能存在平等交易。

第二课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第一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近代中国人民救国图强的奋斗历程。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使列强灭亡中国的企图始终未能得逞,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救国图强的艰苦奋斗的探索。

⑴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英勇地反击了列强的武装干涉沉重打击了清王超啊的统治,并拟定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施政纲领。

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生产力。

(阶级局限性)

⑵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等人领导的变法维新运动主张革新运动政治,传播西方思想文化,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

失败原因:

脱离广大的劳动人民。

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原因:

帝国主义和国内的反对势力的胁迫。

2、从太平天国——变法——辛亥革命,都以失败而告终。

历史的结论: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为什么?

因为:

⑴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⑵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极力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总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说明中国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

3、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4、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⑴任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⑵领导者——无产阶级

⑶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⑷革命的前途——社会主义5、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形成的。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8、区别新旧民主革命的标志——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无产阶级独立自主的领导权。

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

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

9、三个代表的含义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1、三个代表的意义:

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三个代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体现;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使三个代表得到充分体现,使中国共产党成为中流砥柱,最终把一个黑暗的中国变成光明的中国。

1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国内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13、社会主义革命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是什么?

(1)工人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有能力领导社会主义革命。

(2)人民政权有能力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

1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

(1)出发点:

中国的实际完成的时间:

1956年底

(2)对象:

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必然性:

把握中国社会前进的正确方向,顺应、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4)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15、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是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意义: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极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16、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目的)

17、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现在实现了祖国的独立、统一,民主,富强。

⑴实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结束了中国受尽欺凌的

屈辱历史。

⑵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⑶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初步突现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18、⑴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⑵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民主的选举,民主的决策,民主的管理,民主监督,民主自由和民主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

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为人民群众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开阔了广阔的天地和前景。

19、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折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

1978年主要内容:

A重新确立解放思想,事实求实的思想路线。

B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重大意义:

A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以这次会议为起点。

C伟大的改革开放是以这次全会揭开序幕的。

D这次全会表明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

20、"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⑴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一国两制"。

"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

⑵一国两制"的实践: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20日:

澳门回归祖国

⑶一国两制"的重大意义:

A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B我国顺利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返就是"一国两制"方针的重大胜利。

C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以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第三课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当代中国的最基本国情--我国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常的初级阶段的原因:

(1)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

(2)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起点底,基础太差。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

⑴简单地说就是不发达阶段。

这种不发达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方面。

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是逐步缩小同世界水平的先进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4,现阶段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

⑴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底。

⑵科学文化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

⑶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

5,在阶级社会,阶级矛盾始终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例:

奴隶社会中,奴隶--奴隶主阶级的矛盾,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的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6,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

1现阶段,阶级矛盾已不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

2,但阶级矛盾并没有消灭,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有还可能激化。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确立根本任务的依据:

立足国情,面对主要矛盾。

(2)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社会的进步。

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8、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⑴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⑵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⑶是

(2)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

(1)基本特点:

农村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2)一般特点:

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人口的分布不平衡。

10、人口问题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表现在:

⑴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⑵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

11、计划生育--我国的基本国策:

(1)制定计划生育的原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具体说:

严峻的人口形势已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实现计划生育是目前解决我国人口问题唯一正确的选择。

(2)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实行计划生育的要求--国家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4)实行晚婚晚育的意义:

a有利于青年男女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学习,并且能够更好地抚育后代,提高子女的素质。

b对于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也有重要意义。

12、我国资源的现状:

总量大,总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13、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其原因是:

①总量大与人均占有量少形成强烈的反差,说明资源相对短缺。

②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造成运输成本高。

③开发利用不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

④气候地形条件的限制,开采困难。

14、资源大国--自然资源总量大,总类多。

资源小国--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少。

15、环境问题--制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16、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1)来自人口的压力,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威胁。

(2)工业的快速发展是以损害环境为代价。

17、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态: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18、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做出的选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19、保护环境-我国的基本国策。

(1)确立的依据:

A.针对我国的资源和环境的严峻形势。

B.从我国的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

(2)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意义:

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如何坚持和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

A.加强资源和环境法规及知识的教育,提高全民族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

B.全面规划,科学布局,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C.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综合,综合治理"的方针。

反对"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做法。

20.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对人们的警示是什么?

A.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国家的发展。

B.中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2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A.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B.我国的人口问题C.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①就社会性质而言: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②就发展程度而言: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①制定基本制度的依据: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

②制定基本制度的出发点:

从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出发。

③基本路线的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④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必须服从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

26.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义?

(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①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②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物质文化的需要③推动社会主义全面进步的需

27.四项基本原则:

立国之本

(1)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为什么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立国之本?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28.改革开放:

强国之路

(1)改革开放的实质: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改革的目标:

A.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同时相应改革政治体制和其它方面的体制,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和实现现代化。

29.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为什么?

(1)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原因是闭关自守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3)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会主义。

30.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