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8322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docx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docx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

 

1.目前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总星系

2.天体系统层次: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

3.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

4.太阳的外部结构:

(由里向外)光球、色球、日冕

5.太阳活动:

黑子(光球);耀斑、日珥(色球);太阳风(日冕)

6.太阳活动的标志:

黑子和耀斑。

活动周期:

11年

7.太阳活动的影响:

干扰无线电、磁暴、极光

8.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大)

9.九大行星:

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天、海、冥(类木行星)

10.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大小质量适中。

11.朔望月周期:

新月(初一、大潮,日食)—上弦月(初七、八,小潮)—满月(十五、十六,大潮,月食)—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小潮)—新月。

29.53日

12.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自西向东,23小时56分4秒。

13.地球自转角速度除极点外,15°/小时每差1°时间相差4分钟;地球自转线速度除极点外,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14.地球物体水平运动偏向南左北右赤无。

15.地球公转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

16.地球自转平面——赤道平面;地球公转平面——黄道平面。

17.黄赤交角目前23°26′,与回归线纬度相同。

地轴与赤道夹角90°,地轴与黄道的夹角为66°34′,与极圈的纬度相同。

18.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形成了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并使地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作相应的变化。

太阳直射处:

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

所以:

*.北半球春分日(3.21)或秋分日(9.23):

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降低。

*.北半球夏至日(6.22):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

*.北半球冬至日(12.22):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

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太阳直射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9.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

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6.22达到最大,12.22达到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

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12.22达到最大,6.22达到最小。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带:

一年之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可达到两次最大值(90°),回归线上只有1次直射,回归线外无直射。

20.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3.21日及9.23日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春分日-秋分日: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愈高,昼愈长夜愈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南半球各纬线圈昼短夜长,纬度愈高,昼愈短夜愈长,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

其中,北半球夏至日: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南半球反之。

北半球秋分日-春分日:

反之。

其中,北半球冬至日: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南半球反之。

21.天文含义上的四季:

夏季:

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冬季:

反之。

春秋是冬夏之过渡。

22.五带的划分:

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到极圈为南、北温带;极圈以内是南、北寒带。

23.地球的六大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

24.水圈的特点:

连续、不规则

25.生物圈的范围:

水圈全部、地壳圈表层、大气圈底层。

26.地球的内部圈层组成:

地壳、地幔、地核。

划分依据: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

27.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莫霍面(地下约33km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增加)以上是地壳,莫霍面与古登堡面(地下约2900km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之间是地幔,古登堡面以下是地核。

28.地壳、地幔、地核自上而下,厚度、压力、密度、温度均递增。

29.地壳:

固态。

陆厚洋薄,岩石组成。

可分两层,上层硅铝层(花岗岩,密度小,海洋部分缺失),下层硅镁层(玄武岩,密度大)。

30.地幔:

呈固态。

可分为上地幔与下地幔两层。

上地幔上部有软流层,可能是地球海陆热力差异(亚洲东部季风)

?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南亚和我国西南)

受季风影响,一年有干湿,雨热同期,易冬旱夏涝

64.冬夏间亚洲和北太平洋地区气压分布:

冬季:

亚洲大陆——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

夏季:

亚洲大陆——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

65.东亚季风——夏季东南风;冬季偏北风。

南亚季风——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66.高气压——反气旋——下沉气流——北顺南逆——干晴天气(伏旱:

副高、寒潮:

蒙古高压)

67.低气压——气旋——上升气流——北逆南顺——阴雨天气(台风)

68.梅雨——准静止锋6、7月

69.水圈的主体——海洋水;淡水的主体——冰川(南极洲)

70.水循环的动力——太阳辐射

71.水循环的类型:

海陆间循环、海上*按成因分:

风海流、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补偿流(秘鲁寒流)。

76.洋流分布的规律:

1.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除北印度洋外),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大洋环流东部(大陆西岸)为寒流,西部(大陆东岸)为暖流。

2.在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环流东部(大陆西岸)为寒流,西部(大陆东岸)为暖流。

3.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夏顺冬逆。

4.南纬40度附近,西风漂流成为全球性规模洋流的典型。

77.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78.四大渔场分布:

三个在暖寒流交汇处;秘鲁渔场——秘鲁附近海区的涌升流

79.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盐度偏高;寒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盐度偏低。

80.河水的来源称为河水补给。

81.雨水是世界上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河水补给,雨水补给与降水量季节变化一致。

82.我国东北山区的河流就有春汛,以降水补给为主,积雪融水为辅。

积雪融水补给径流量季节变化与气温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83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与气温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84.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具有稳定和均匀的特点。

85.湖泊、沼泽补给的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缓慢,湖沼具有调节作用。

调节量取决于湖沼的面积大小。

86.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潜水和承压地下水(深层地下水)。

87.潜水和承压地下水的比较

埋藏条件:

潜水埋藏浅,在第一个隔水层以上;承压地下水埋藏深,在两个隔水层之间。

开采条件:

潜水方便;承压地下水:

困难,但有的可以自流。

水质:

潜水易污染;承压地下水水质好。

更新周期:

潜水短,承压地下水长。

88.过量开采地下水的后果:

地下漏斗区→地面下沉→地上建筑物陷坍,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枯竭,水质变坏∴合理利用地下水

89.要保护承压地下水区的补给区的环境(地势高)

90.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地域差异性

91.地域差异主要有:

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分异

92.地带性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

93.纬度地带性:

形成受热量条件影响为主,主要在高、低纬度

94.经度地带性:

形成受水分条件影响为主,在中纬度最明显

95.垂直地带性:

主要受山地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响,中低纬度高山地区明显

96.非地带性分异:

受地貌、海陆分布、岩石性质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沿海是干燥的沙漠,同纬度的西侧沿海是多雨的森林;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等;我国塔里木盆地周边的绿洲;赤道附近有企鹅。

97.地理环境演化的特点:

趋向性和不可逆性

98.太古代——全球一片海洋;元古代——大气臭氧层已形成。

古生代:

全球陆地基本形成一片,我国东北与华北抬升成陆。

早期三叶虫;中期脊椎动物鱼类;后期两栖类,蕨类植物,为全球最重要的成煤时期。

中生代:

泛大陆开始解体、分离,环太平洋地壳运动剧烈,火山、岩浆活动广泛而频繁,恐龙,始祖鸟,裸子植物。

重要的成煤时期与石油生成时期。

新生代:

全球海陆的分布已逐渐与现代与现代状况接近,喜马拉雅山。

第四纪冰期,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第四纪出现了人类,石油生成时期。

99.气候资源是变化最大、最频繁的自然资源。

人类目前利用气候资源的途径,主要是趋利避害。

100.气候资源的种类:

光照、热量、水分、风能

101.光照资源取决于太阳辐射总量的多少;日照时间的长短。

光照最丰富的是——北非的撒哈拉沙漠中部。

中国最高值——青藏高原;较少的地区——四川盆地和贵州高原102.热量资源的衡量标准:

气温、积温、无霜期。

热量是决定农作物分布和复种指数的重要因素。

103.水分资源看大气降水(降水量)和地面湿润状况(干燥度)

104.狭义的水资源——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105.衡量水资源的数量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106.水资源的特点:

不可替代性、可再生性、利与害的两重性

107.径流量最多的大洲——亚洲;最少——大洋洲;单位面积径流量最多——南美洲。

108.径流量最多的国家——巴西;中国——第六。

109.我国水资源数量特点——总量不少,人均不多;空间分布特点——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时间分配特点——夏秋多,冬春少,各年之间变率大(年际变化大)。

110.世界水资源缺乏的自然原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气候反常。

人为原因——用水量的剧增;水质污染。

111.调节水资源时间上的不均衡——建立蓄水工程;调节地区间水资源的不平衡——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112.上海水资源总量充沛,但水体污染严重,属于水质型缺水城市;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科学用水,节约用水。

113.我国土地资源特点:

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

人均0.08公顷,是世界平均1/3,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114.我国耕地面积仅次于美、印、俄,居第四位,但后备资源少。

115.土地资源亚洲最多;大洋洲草地多人均多;欧洲耕地比重大,利用率最高;非洲旱地比重大发展潜力低;北美洲林地广,主要在美国;南美洲人口密度低,发展潜力较大。

116.不合理的灌溉——土地盐碱化,治理措施——排水

117.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118.森林资源的环保作用: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调节气候,净化大气。

美化环境(城市广种大树的原因),容纳动物。

119.世界森林的分布很不平衡:

现存的主要是热带森林和亚寒带针叶林。

热带森林:

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亚洲的马来群岛。

亚寒带针叶林:

亚欧大陆的北部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120.世界森林面积:

俄罗斯第一,中国第五。

121.中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东北林区

122.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中国

123.中国造林重点——北方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124.既有热带草原又有温带草原的大洲——南美洲

125.草场资源——澳大利亚第一;中国第二

126.世界三大矿产国——俄罗斯、美国、中国

127.我国铁矿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四川

128.我国钨、锑、钒、钛、稀土等矿储量居世界首位

129.能源资源

①按能源的形成和来源分:

第一类是来自太阳。

如生物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化石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沼气。

第二类是来自地球134.石油储量产量最大的地区——中东波斯湾地区。

135.我国主要油田——大庆(最大)、胜利、辽河、华北、中原等油田最为重要

136.西气东输工程是将新疆塔里木和长庆气田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输往上海的输气工程。

137.水能蕴藏量取决于水位落差和径流量的大小

138.我国水能资源世界第一,西南地区水能资源最丰富

139.世界最大的潮汐发电站——法国朗斯电站;我国最大的潮汐发电站——浙江温岭的江厦潮汐电站140.利用潮汐一天最多可以发4次电

141.解决能源短缺的根本途径是开源节流。

142.产业部门的分类:

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

产业部门结构即三大产业的比重。

14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划分依据:

其生产力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差异很大,其次还表现在产业部门结构上:

发达国家第一产业比重普遍很低,第三产业比重则很大;发展中国家正相反。

144.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按照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位次靠后,但我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产业结构正在改变,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加快。

145.狭义的农业——种植业;广义——农、林、牧、渔;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

146.农业生产的特点:

①季节性和周期性(不误农时、因时制宜);②地域性(因地制宜)

147.光热条件影响农作物的复种指数

148.垦殖指数与地形相关,垦殖指数高——地形平坦;垦殖指数低——地形崎岖。

149.上海的近郊多肉、禽、蛋等副食品基地——经济地理位置

150.农业主要的两大部门——种植业和畜牧业。

151.农业的部门结构:

发展中国家多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发达国家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辅。

152.世界谷物产量前四位的国家是中国、美国、印度和俄罗斯。

153.播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小麦;“亚洲的粮食”——水稻;单产最高——玉米

154.小麦最大生产国——中国;最大出口国——美国

155.中国春小麦和冬小麦的界线——长城

156.水稻播种面积最大的国家——印度;最大生产国——中国;最大出口国——泰国。

157.玉米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

158.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

159.世界粮食问题的产生——各国各地区粮食生产的不平衡。

160.畜牧业的分类:

(按发展途径)

①改良草地:

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

②剩余粮食:

美国、法国。

③种植业服从于畜牧业:

丹麦、比利时。

④进口饲料:

荷兰、日本。

⑤天然草场和剩余粮食:

中国

161.畜牧业产值居首位的国家——美国;人均牛羊头数最多的国家——新西兰

162.最大的农业国——中国

163.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水田农业、传统旱作农业、粗放畜牧业、地中海型农业、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

164.水田农业和传统旱作农业我国界线——秦岭-淮河;粗放畜牧业——年降水量少于250mm地区,我国四大牧区;热带种植园农业——我国海南、广东雷州半岛、云南南部

165.商品化程度很高,基本上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热带种植园农业

166.为国际市场提供粮食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

167.非洲南北两端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地中海型农业

168.地中海型农业——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葡萄、柑橘、麦类、油橄榄——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169.水田农业——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区——东亚、南亚、东南亚——雨热同期。

170.工业部门分类:

重工业、轻工业

171.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工业

172.接近原料产地——甘蔗、甜菜制糖,水产品和水果等食品罐头。

173.接近能源供应地——炼铝

174.接近消费市场——棉纱织布、石油加工等工业;瓶装饮料等食品工业、家具制造、印刷工业

175.在矿区和重工业区配置轻纺工业——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

176.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如化工厂、钢铁厂、火电厂)——应布局在盛行风(主导风)的下风向;季风盛行地区,应布局在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177.有水污染的工厂(如化肥厂、造纸厂、化工厂、电镀厂、印染厂)——应布局在河流下游

178.需洁净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等)——应布局在河流上游

179.需洁净大气环境的工厂(如照相器材厂、仪表厂等)——应布局在盛行风(主导风)的上风向180.装配厂(如电视机装配厂)——应布局在劳动力充足的地方

181.能源主要生产国——美国、中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

182.能源消费量最高的国家——美国

183.发达国家能源能自给的国家——加拿大、英国

184.最大的能源进口国——日本和美国。

185.煤炭产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澳大利亚;最大的煤炭进口国——日本

186.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日本、美国

187.最大的石油生产、出口国——沙特俄罗斯美国伊朗中国

188.电力生产居前四位的国家:

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

189.水力发电量最大的国家——美国;水电利用率最高的国家——法国;水电占发电量比率最大的国家——巴西;

19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巴西和巴拉圭合建的伊泰普水电站

191.世界在建的最大的水电站——长江三峡水电站

192.核电工业最发达核电发电量最大的国家——美国;核电占总发电量比率最大的国家——法国193.我国核电站——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

194.我国的钢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195.钢铁工业布局有“煤铁复合体型”和“临海型”

196.“煤铁复合体型”——接近原料地和燃料地——美国的五大湖沿岸、德国的鲁尔区、乌克兰的克里沃伊罗格—顿巴斯,我国的鞍山—本溪。

197.“临海型”是远离原料、燃料地而接近消费市场,如上海宝山,日本的太平洋沿岸21个钢铁企业,法国的敦刻尔克,意大利的塔兰托。

198.世界最大的钢铁厂——日本的福山

199.工业地域体系和类型:

①工业点或工业小区-②工业枢纽-③工业区-④工业地带

200.工业地域体系和类型最小的基础单位——工业点

201.中国最大的工业枢纽——上海

202.工业区按形成条件划分

①采矿型——鲁尔,加利福尼亚,辽中南;②加工型——日本京滨,沪宁杭;③混合型——京津唐

203.中国最大的工业区——沪宁杭

204.工业地域体系和类型最大单位——工业地带

205.世界最大最发达的工业地带——北美工业地带

206.工业化最早、经济第二位的工业地带——西欧工业地带

207.资源型的重工业地带——东欧工业地带

208.对外依赖率最高的加工贸易型的临海工业地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

209.我国经济特区深圳(最早、香港、大亚湾)、珠海(澳门)、汕头(北回归线)、厦门(台湾)、海南(最大)210.世界最繁忙的航线,连接西欧—北美——北大西洋航线,最繁忙的大洋——大西洋

211.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运输量最大的运输方式——海运;最快的运输方式——航空;最灵活的运输方式——公路

212.最大的港口——荷兰鹿特丹;中国最大的港口——上海

213.贸易额最大的大洲——欧洲,最少的大洲——大洋洲(人口占比重小);非洲较低的原因——经济落后214.最大的贸易集团——欧盟;最大的贸易国家——美国;亚洲最大的贸易国家——日本

215.国际贸易中首屈一指的贸易商品——石油

216.浦东开发区——1990年成立,上海要成为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217.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18.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的严重老龄化、人口增长极其缓慢,甚至持续衰减。

老龄化问题还带来劳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19.发达国家的人口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外来移民

220.老龄化:

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7%为老龄化,10%为严重老龄化

221.老年人口的比重最高的国家——瑞典;老年人口的比重最低的国家——孟加拉国

222.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非洲;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约旦;最低——德国

223.少年儿童比重最大的国家——肯尼亚

224.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

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人口年龄构成中少年儿童比重大。

225.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措施:

实行或赞同计划生育的政策,以期降低过高的人口出生率。

226.我国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人口问题: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人口年龄构成轻。

*人口的经济结构长期没有改善。

*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低。

*人口过多和增长过快,加重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人口政策:

坚决贯彻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质量,逐步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27.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人口密度(人/千米)

228.人口分布的三趋向:

趋向低平地势;趋向中低纬;趋向沿海

229.四大人口稠密区:

亚洲东部;南亚、欧洲60°N以南、北美洲东部

230.人口密度最大的人口稠密区——南亚

231.人口稀疏区:

①寒带(西伯利亚)②热带雨林(亚马孙、刚果)③沙漠(撒哈拉、塔克拉玛干)和干旱草原④高原(青藏高原)、高山

232.中国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线——黑河-腾冲线

233.城市分类:

按城市规模:

各国的标准不同我国的标准—非农业人口100万以上的为特大型城市;50~100万的为大城市;20~50万的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为小城市

234.城市职能:

我国的标准—综合性和专业性。

①综合性:

全国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如各特大型城市和主要的大城市。

②专业性:

工矿城市、农林城市、交通枢纽、旅游城市、文化名城、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

235.城市内部的职能分区——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236.城市化:

是指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大批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37.城市化的重要标志——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

238.城市化的本质——居民由从事第一产业转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是整个社会生活发生根本变革的过程。

239.城市化中的问题——大量乡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是城市人口增长过快,城乡差异过于悬殊。

大城市畸形发展,大中小城市比例失调。

城市规模过大对城市本身也造成或加剧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240.解决城市问题的途径:

分散城市职能,积极发展中小城镇,并在大城市周围建设卫星城;

进行城市规划,重视城市立法,加强城市的管理和建设

241.自然灾害的分类按所在地球圈层及成灾的原因:

大气圈的自然灾害:

水圈的自然灾害、岩石圈的自然灾害、生物圈的自然灾害:

242.自然灾害的特性:

突发性、群发性和连发性

243.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环太平洋灾害带、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

244.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水旱灾害;旱涝灾害严重的地区——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为频繁245.黄淮海平原治理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