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十一单元 41宋明理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8411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十一单元 41宋明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十一单元 41宋明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十一单元 41宋明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十一单元 41宋明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十一单元 41宋明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十一单元 41宋明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十一单元 41宋明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十一单元 41宋明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十一单元 41宋明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十一单元 41宋明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十一单元 41宋明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十一单元 41宋明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十一单元 41宋明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十一单元 41宋明理学.docx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十一单元 41宋明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十一单元 41宋明理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十一单元 41宋明理学.docx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十一单元41宋明理学

第41讲 宋明理学

明确考向

把握主线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本讲主要讲述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魏晋隋唐时期,佛教、道教盛行,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的新阶段,并成为官方哲学

考纲要求

宋明理学

 )理一理

一、形成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4.北宋:

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二、形成过程

1.程朱理学

(1)思想主张

项目

宇宙观

伦理观

认识论

二程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

把天理和封建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探究万物才能掌握天下之理

朱熹

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2)地位影响

①地位:

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②影响:

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但扼杀了人性;传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

2.陆王心学

(1)形成背景

①明中期后,阶级矛盾尖锐,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②王阳明认为只有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2)思想主张

项目

宇宙观

伦理观

认识论

(南宋)陆九渊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将人心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明朝)王阳明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将人心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①致良知:

去掉私欲,恢复良知

②知行合一:

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

三、历史影响

1.积极影响

①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

②对后世政治、文化教育、社会教化等产生深远影响。

2.消极影响: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想一想

1.“三教合一”是不是三教合并呢?

提示:

“三教合一”不是简单的三教合并,儒、道、佛在中华文化的体系里是不断从对抗、排斥到互相融合,而又独立并存的,故“三教合一”是指将儒家的纲常伦理,佛教的劫变、来世观念,道教的修炼理论和方法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合并”。

2.理学与儒学是什么关系?

提示:

理学的出现,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即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

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3.程朱理学有什么特点?

提示: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1)魏晋以来佛教、道教的盛行,一方面使传统儒学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2)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陆王心学主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因此“心学”也是“理学”,二者本质相同。

(3)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4)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理学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逐步演变成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数百年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5)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积极影响。

 探究一 宋明理学

史料一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

史料二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问题:

史料一中二程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根据史料二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理论贡献。

[史料导读]

(1)史料一将封建伦理道德和天理直接联系起来,其目的在于强调人应当恪守伦理规范。

(2)史料二中“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说明了“理”的地位;“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说明了“理”的内涵;“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说明了“理”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探究一答案]

(1)核心:

万物都有规则秩序;人应当遵守伦理规范。

(2)主要观点:

“理”是万物的本源;“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

贡献: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理学建立的理想人格的理论与观念,对于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论总结]

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宋明理学的影响

史料一 北宋大学问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载说: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史料二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儒学的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

史料三 清人戴震说: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问题:

据上述史料分析宋明理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史料导读]

(1)史料一表明理学强调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史料二表明理学把封建伦理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3)史料三表明理学对思想的毒害、泯灭人性,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

[探究二答案]

(1)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

(2)理学利用封建伦理道德禁锢人民的思想,毒害思想,戕害人性。

[史论总结]

全面评价宋明理学

(1)积极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消极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封建伦理,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摧残扼杀人性,压抑思想进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项目

理学

心学

不同点

理学思想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修养论

强调“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求“理”)

“心即理也”“致良知”(通过内心反省求“理”)

共同点

实质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内容

都是儒学的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

影响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针对训练]

(2018·广西钦州一模)宋理学家陆九渊认为:

“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用“读书”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说明他( B )

A.强调伦理道德      B.主张心灵净化

C.反对格物致知D.践行知行合一

[解析] 根据题目中“剥落心蔽”、“发明本心”得出:

陆九渊,主张心灵的净化,强调内在的“发明本心”,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陆九渊反对什么,仅限于提到其主张什么,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践行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观点,并非陆九渊的观点,故D项错误。

 )

1.(2018·浙江高考·7)思想家王守仁说:

“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其主张( D )

①重建儒学信仰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王守仁主张重建儒学信仰,①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材料“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可得出“人人都有良知”,②符合题意;“无私则无心”,肯定人的私心,宣扬人性自由,题干材料没有体现,③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主要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④符合题意。

故选项D符合题意。

2.(2017·江苏高考·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

“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D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解析] 本题考查孔子思想与程朱理学。

“‘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表明将天理置于人性之上,故A项错误;“‘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表明要战胜、克制个人的欲望,故B项错误;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克制念头、要自省,朱熹的解释是克制私欲,两者有相通之处,没有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但也不完全一致,故C项错误,D项正确。

3.(2018·全国卷Ⅰ·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答案] 

(1)变化:

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

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解析] 第

(1)问,“变化”,依据材料一信息“宋代……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概括得出:

宋朝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由材料信息“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

4.(2015·全国卷Ⅰ·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答案] 

(1)不同:

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

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解析] 

(1)第一小问,不同点,分别归纳孔孟的儒学思想和汉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孔孟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以道德教化民众;汉代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小问,发展,宋明理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更加重视《论语》《孟子》;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更加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备考方略】

1.以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考查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重要影响。

2.从宋明理学发展的角度考查儒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

1.(2018·河南中原名校考评)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

这反映了二程继承并发展了( A )

A.孟子的性善论B.孔子礼的思想

C.荀子的性恶论D.佛教的天命观

[解析] 根据材料“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可知,二程的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有异曲同工之处,故A项正确;孔子的“礼”主张克己复礼,故B项错误;二程认为“天命之性是至善无瑕的”这显然与荀子的性恶论是背道而驰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天命观,故D项错误。

2.(2018·河南中原名校考评)东晋高僧慧远曾说:

“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

”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

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这说明( A )

A.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

B.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

C.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

D.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解析] 材料中高僧认为佛教与儒学“出处诚异,终期则同”,东晋道士著《抱朴子》的外篇“属儒家”,反映出东晋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佛、道与儒学的融合,而非挑战儒学,故B项错误;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不一致,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东晋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没有体现出“合归儒”,故D项错误。

3.(2018·广东肇庆一模)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

“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

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B )

A.传统儒学注重道德品质修养

B.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C.宋代科考中刻意增加了“经世致用”的内容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的社会影响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不是道德品质修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得出理学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故C项错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