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生物 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测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8447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生物 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生物 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生物 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生物 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生物 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生物 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生物 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生物 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生物 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生物 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生物 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生物 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生物 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生物 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生物 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下册生物 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测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生物 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测试.docx

《八年级下册生物 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生物 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测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生物 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测试.docx

八年级下册生物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测试

生物进化的原因

师院附中李忠海

一、单选题(共14题;共28分)

1.19世纪中叶,生活在英格兰曼彻斯特的桦尺蛾大多是浅灰色的,但一百年后,曼彻斯特变成了一个工业城市,而此时生活在此地的桦尺蛾大多数是深黑色的.桦尺蛾的这种变化是( )

A. 人工选择的结果

B. 自然选择的结果

C. 工业粉尘染黑的结果

D. 桦尺蛾只产生深色变异的结果

2.(2014•玉林)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蚊蝇等害虫对DDT抗药性不断增强的主要原因是(  )

A. 害虫对DDT进行选择的结果

B. 害虫本身对DDT具有抵抗能力

C. DDT的药效降低了

D. DDT对害虫抗药性的变异进行选择

3.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的南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作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

A. 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 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衍

C. 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这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4.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长颈鹿的长颈形成的原因是(  )

A. 鹿经常伸长脖子够高处的树叶造成的

B. 生活在食物充足环境中的长颈鹿脖子长得长

C. 由于生存环境不同,使鹿的颈有长有短

D. 长颈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多,并一代代积累形成的

5.20世纪60年代用DDT来杀灭稻螟虫的效果很好,但到了80年代DDT杀螟效果不好了,其原因是(   )

A. 80年代所用的DDT品质较过去差

B. 稻螟长期沾染DDT,体表形成了抵抗DDT的保护膜

C. 选择作用使种群中抗DDT的稻螟增加

D. 长期使用DDT导致稻螟体内产生抗DDT抗体

6.竹林中生活着一种竹节虫,体型酷似竹节,对其体形形成的合理解释是(  )

A. 自然界偶然巧合

B. 变异的结果

C. 自然选择的结果

D. 人工选择的结果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观点的是(  )

A. 自然界的生物为了生存都要进行激烈的生存斗争

B. 生物体的器官越用越发达,而且这种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

C. 生物在殖过程中可能产生各种变异

D.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8.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 生物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

B. 生物常常会为争夺食物和生活空间而发生生存斗争

C. 动物在生存斗争中,体型较大的个体一定获胜

D. 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9.在农田中施用某种农药防治害虫,使用年数越长,效果越差.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农药的质量越来越差

B. 农药使害虫发生了抵抗农药的变

C. 农药选择了害虫中能抵抗农药的变异

D. 害虫会自然发生并巩固抵抗农药的变异

10.化石证明有许多物种只存活了相当短暂的时代就逐渐灭绝了,最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

A. 缺乏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可遗传变异

B. 缺乏产生变异的能力

C. 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改造了这些生物

D. 繁殖能力太低而逐渐灭绝了

11.由于某种原因,使森林中几乎所有的树木颜色变成了白色.多年以后,使得该森林中不同颜色的蛾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下列哪幅图最能表示这一变化结果()

A. 

                                 B. 

C. 

                                 

D. 

12.英国某地区,原来灰尺蛾占99%,黑尺蛾仅占1%,建立工业区50年后,黑尺蛾占99%反而灰尺蛾仅占1%.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 黑尺蛾大量迁入

B. 定向变异的结果

C. 煤烟黑化了尺蛾

D. 自然选择的结果

13.现存生物中,许多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灭绝,是因为这些生物能( )

A. 制约环境

B. 影响环境

C. 改变环境

D. 适应环境

14.生活在沙漠里的仙人掌,叶刺状,系发达,茎肥厚,这些结构特点的形成是(  )

A. 遗传的结果

B. 自然选择的结果

C. 阳光照射的结果

D. 人工选择的结果

二、填空题(共4题;共24分)

15.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发现,远离大陆的克格伦岛上经常刮暴风,岛上树木花草都很低矮,这里的昆虫有的无翅,有的残翅。

请分析:

(1)该岛昆虫的祖先存在个体________ ,有的有翅,有的无翅或残翅。

这体现了生物的变异方向一般是________ 的。

刮大风时,________ 的昆虫会被风刮到海水里淹死,这些________ 个体(有翅的昆虫)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而具有________ 个体(即无翅或残翅的昆虫),能够在暴风的岛屿生存下来,并且________ ,在这里,能够遗传的________ 为昆虫的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________ 对这个岛上的昆虫起了选择作用。

(2)暴风对昆虫两种翅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叫做________ ,而这种作用是________ 的。

这是通过昆虫与大风之间的________ 而实现的。

16.在作物栽培和动物饲养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对其产生的________逐代挑选,培育优良品种的过程,叫做________.

17.1859年达尔文发表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以________ 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18.有人做了如下实验:

将深色桦尺蠖和浅色桦尺蠖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工业污染区。

经过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尺蠖尽量回收,统计其数目,结果如下表。

地区

浅色桦尺蠖

深色桦尺蠖

释放

回收

释放

回收

工业污染区

64

16

154

82

没有污染的

非工业区

393

154

406

19

 

(1)桦尺蠖的体色在遗传学上叫做________ ,浅色桦尺蠖和深色桦尺蠖是一对________ 。

工业污染之后,桦尺蠖体色变深色对其本身来说是一种________ ,体现出生物与环境的________ 关系;按照达尔文的观点解释,这种体色的形成是________  的结果。

(2)桦尺蠖的个体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我们把这种发育过程称为________ 发育。

(3)桦尺蠖的幼虫对桦树的危害很大,针对桦尺蠖的生活史,消灭桦尺蠖的最佳时机是在________ 时期。

目前对它的防治主要是以喷洒药剂毒杀为主。

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往往会伤及其他昆虫和它们的天敌。

这不利于保护生物的________ 。

如果能利用鸟类和细菌等天敌来消灭桦尺蠖,就能够很好的保护环境,这种方法属于________ 法。

(4)要防止类似悲剧的发生,应尽量减少________等燃料燃烧的污染物的排放,并做好防治和处理这些污染物的工作。

三、综合题(共2题;共18分)

19.如图为长颈鹿进化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①说明古代长颈鹿祖先的全体之间颈长存在着________ .古代长颈鹿的颈长短属于________ 性状,是通过变异产生的,可以________ 给后代.

(2)图②说明地球环境变得干旱、缺乏青草时,________ 的个体容易获得食物而生存下来.那么,长颈的变异是________ ,短颈的变异是________ .

(3)图③说明________ 的个体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________ 的个体被淘汰掉.

(4)从长颈鹿的进化过程看,颈长的变异是由于________ 改变而引起的.

(5)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________ ,适应者________ ,不适应者被________ ,这就是________ 提出的________ 学说.

20.抗生素滥用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超级细菌”离我们越来越近.人们对抗生素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关注.2015年,英国媒体爆出:

南亚发现新型超级病菌,抗药性极强可全球蔓延.目前,这一变种的超级病菌已经传播到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在英国已经造成5例病人死亡.这种超级细菌,实际上不是一种新的细菌,而是一种新的基因(被命名为NDM﹣1),能让细菌产生一种蛋白质(或称为酶)可以把抗生素分解了,使抗生素失去功效.

(1)滥用抗生素的后果是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从而导致新型超级病菌的出现,其根本原因在于(   )

A. 抗生素的浓度增加使病原菌抗药性增加               

B. 病原菌由于接触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

C. 抗生素引起的病原菌抗药性不断积累的结果        

D. 抗生素对病原菌逐代选择的结果

(2)现在各个国家对超级细菌引起的疾病相当重视,一旦发现患者,马上将其隔离治疗,并对患者使用过的东西进行消毒,针对后者的这种做法在预防传染病措施中,属于________ .

(3)为了防止该种疾病的流行,科学家将设法研制一种新型疫苗,以瞄准NDM﹣1产生的蛋白质.一旦研制成功,给人接种疫苗后,人体内T淋巴细胞进行识别并记忆,等下次人体再遭到这种蛋白质时,T淋巴细胞能轻车熟路充当“杀手”.这种免疫属于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解答】解:

桦尺蛾在自然条件下产生变异类型,其后代有浅灰色桦尺蛾和深黑色桦尺蛾.19世纪中叶,桦尺蛾所处的环境颜色是浅色的,因而浅灰桦尺蛾的体色是与环境颜色一致的,是一种不易被敌害发现的保护色;建工业区100年后,工厂排出的煤烟使环境颜色变深,这时,浅灰色桦尺蛾的体色就与环境颜色形成了反差,成了易被敌害发现的体色,而深黑色桦尺蛾的体色这时反而成了保护色,不易被敌害发现.达尔文认为,自然条件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选择者”,具体的自然条件不同,选择者就不同,选择的结果就不同,在这里,环境的颜色成为了“选择者”,凡是具有有利变异(体色与环境颜色一致)的就被保留下来,具有不利变异(体色与环境颜色不一致)的就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因此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故选B.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学说与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被恩格斯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2.【答案】D

【解析】【解答】解:

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蚊蝇等害虫对DDT抗药性的产生机制是这样的:

蚊蝇等害虫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变异,这些变异中包含对DDT具有抗药性的变异,DDT对蚊蝇的变异进行了选择,具有抗药性的变异个体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不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这样,一代代选择并积累下去,就产生了蚊蝇等害虫对DDT的抗药性.

故选:

D.

【分析】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3.【答案】D

【解析】【解答】A、在自然选择过程中,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A不符合题意;

B、通过自然选择,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衍,B不符合题意;

C、通过自然选择过程,耐寒的个体越来越多,变异得到积累,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

4.【答案】D

【解析】【解答】解:

现在的长颈鹿的脖子之所以长,达尔文认为:

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可见长颈变异的产生和逐代积累是长颈形成的原因.如图所示:

故选:

D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5.【答案】C

【解析】【解答】解: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20世纪60年代DDT杀灭稻螟的效果很好,到了80年代DDT杀灭稻螟的效果不好,其原因是选择作用使得种群中抗DDT的稻螟比例增大.

故选:

C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害虫抗药性的形成.解答时可以从自然选择和抗药性形成的过程方面来解答:

6.【答案】C

【解析】【解答】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是竹节虫对环境(竹枝)的一种适应.这样利于竹节虫捕食和避敌,是一种拟态现象;达尔文认为,这是竹节虫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原来的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所选择的性状不断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

故答案为:

C

【分析】一种生物模拟另一种生物或模拟环境中的其它物体从而借以蒙蔽敌害,保护自身的现象叫拟态,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特殊行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7.【答案】B

【解析】【解答】解:

A、自然界的生物为了生存都要进行激烈的生存斗争,正确;

B、根据自然选择的相关知识,生物体的器官存在个性差异,并不是因为经常使用变得发达,错误.

C、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可能产生各种变异,正确;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正确;

故选:

B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8.【答案】C

【解析】【解答】解: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效的,这必然导致生物在生活过程中生存而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产生的变异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也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不是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而是环境的改变对生物产生的变异进行了选择.因此体型较大的个体一定获胜的说法不正确,即C错误.故选:

C.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9.【答案】C

【解析】【解答】解: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

故选:

C.

【分析】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原因有两方面:

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自然选择.

10.【答案】A

【解析】【分析】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点评】此题为基础知识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1.【答案】D

【解析】【解答】【分析】当环境颜色为灰白色时,体色为灰、白两色的蛾类因体色与环境的颜色相近,不易被敌害发现而容易生存下去,这是适者生存,体色为棕色的蛾类因体色与环境颜色存在巨大反差,则容易被敌害发现而被淘汰,这是不适者被淘汰,因此多年以后,使得该森林中不同颜色的蛾的数量发生了变化,棕色蛾类的数量相对少,灰色和白色的蛾类数量相对较多,符合这一特点是D,故选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原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记住所学的知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2.【答案】D

【解析】【解答】解:

该地区原植物的树干多呈浅灰色,灰尺蛾占99%,黑尺蛾占1%,灰色的桦尺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这是适者生存,黑色桦尺蛾容易被敌害发现而吃掉,是不适者被淘汰;建立工业区50年后,黑尺蛾占99%,而灰尺蛾只占1%,这是因为煤烟将树干熏成了黑色.深色桦尺蛾就不容易被发现而生存下来是适者生存,而浅色桦尺蛾容易被敌害发现而吃掉,是不适者被淘汰.因此桦尺蛾的两种体色比例变化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

D

【分析】达尔文认为,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据此答题.

13.【答案】D

【解析】【解答】解:

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现存生物中,有许多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灭绝,原因是这些生物产生了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生存下来,这是适者生存.

故选:

D

【分析】达尔文认为,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

14.【答案】C

【解析】【解答】解:

达尔文认为,生物的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生活在沙漠里的仙人掌,叶变成刺,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而根、茎肥大,具有贮存水的作用,是干旱环境对仙人掌进行长期的选择的结果.

故选:

C.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二、填空题

15.【答案】变异  ;不定向    ;有翅  ;不利变异  ;有利变异   ;繁殖       ;变异     ;大风;自然选择 ;定向的   ;生存竞争

【解析】【解答】

(1)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地面、近地面的低空风相对较小,远地面的高空风力很大,有翅的昆虫飞的高容易被风刮到海里淹死而被淘汰,无翅或残翅的昆虫飞的较低不容易被刮到海里而生存下来,能够遗传的是无翅或残翅的变异,刮大风时,有翅的昆虫被风刮到海里淹死而被淘汰,在这里,能够遗传的变异为昆虫的进化提供了选择的材料,大风对这个岛上的昆虫起了定向选择作用。

(2)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能够存活下来的昆虫多是无翅或残翅的昆虫,这是通过昆虫与大风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自然选择的过程特点。

16.【答案】变异;人工选择

【解析】【解答】解:

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选择的性状通过遗传积累加强,最后形成不同的新品种.

【分析】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选择的性状通过遗传积累加强,最后形成不同的新品种.

17.【答案】自然选择

【解析】【解答】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了巨著《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

故答案为:

自然选择.

【分析】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他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18.【答案】性状   ;相对性状       ;保护色          ;生物适应环境        ;自然选择;变态发育;幼虫      ;多样性     ;生物防治;煤

【解析】【解答】

(1)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或行为方式叫作生物的性状,如动物的体色、食性等,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所以浅色桦尺蠖和深色桦尺蠖是一对相对性状;桦尺蠖由于具有与环境颜色一致的保护色而得以生存,并产生后代,数量增多,这种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的现象就是自然选择。

(2)昆虫的发育有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凡是发育过程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并且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有很大差异的叫做完全变态发育。

(3)桦尺蠖是害虫,它在幼虫期取食植物的叶,由于它在幼虫时期没有翅膀不会飞,活动范围小,适于消灭;防治农林害虫应提倡生物防治的方法,否则易伤及其他昆虫和以这些昆虫为食的鸟类,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

(4)为了减少污染,所以要控制煤等燃料的燃烧。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自然选择的过程特点。

三、综合题

19.【答案】

(1)差异;相对;遗传

(2)颈长 ;有利变异;不利变异

(3)颈长;颈短

(4)环境

(5)生存竞争;生存;淘汰;达尔文;自然选择

【解析】【解答】

(1)生物界普遍存在着变异,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前肢长和前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因此,图①说明古代长颈鹿祖先的个体之间颈长存在变异.古代的长颈鹿有的颈长些,有的颈短些,属于相对性状,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些变异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因此这些性状是可以遗传的.

(2)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图②说明地球环境变得干旱、缺乏青草时,长颈的个体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短颈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因此,长颈的变异就是有利变异,短颈的变异是不利变异.

(3)图③说明颈长的个体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颈短的个体被淘汰掉.

(4)从长颈鹿的进化过程看,环境在决定长颈鹿变异个体的生存和淘汰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选择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