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完美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8582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完美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完美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完美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完美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完美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完美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完美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完美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完美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完美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完美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完美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完美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完美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完美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完美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完美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完美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完美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完美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完美教案.docx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完美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完美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完美教案.docx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完美教案

认识“巢、苇”等6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图片导入,激发学生想象——夕阳西下,染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诗歌《秋晚的江上》。

(板书诗题)

2.作者简介:

刘大白,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诗人。

《秋晚的江上》是诗人1923年创作的。

二、品读诗歌。

1.教师范读。

(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巢(cháo)

2.学生齐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感受诗歌意境。

(1)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把诗读流利。

(2)指名朗读,尝试读出诗的节奏。

3.品读想象,讨论诗意。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小组思考交流:

(1)鸟儿在干什么?

鸟儿是怎样的状态?

(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突出了鸟儿倦的程度,表现了鸟儿在斜阳下低飞的情景。

(3)“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何好处?

(夸张。

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体现了鸟儿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妆”“红颜”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好处?

(拟人。

“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歌增添了一丝生气。

(5)体会诗歌的意蕴,找出情景交融的词句。

(6)从景色中感悟诗人的心情。

(无比欣悦)

4.欣赏《花牛歌》。

(1)过渡语:

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

边读边思考,这是一头怎样的花牛?

(可爱的、俏皮的、悠闲的、无拘无束的……)出示《花牛歌》。

(板书诗题)

(2)作者简介: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他的诗作字句清新,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5.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通读顺,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说一说:

自己读出了哪些景物?

(花牛、草地、剪秋罗、白云、太阳、西山的青峰)

(3)读一读描写花牛的语句,说说淘气的花牛在草地上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花牛坐在草地上压扁了剪秋罗;花牛在草地上闭目养神;花牛甩着小尾巴在草地里游荡;花牛在草地里做着甜蜜的梦。

6.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读一读,想一想。

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想象。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

学生可能会从事件、环境等方面进行想象。

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自读自悟,感受花牛的活泼可爱。

(2)读一读,演一演。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节,和同桌交流体会,演一演花牛的动作。

预设:

第一节画面:

一头花牛,在绿油油的草地上走累了,就坐在草地上休息,由于身体比较庞大,把一旁的一穗剪秋罗都给压扁了。

第二节画面:

天朗气清,朵朵白云在湛蓝的天空中飘荡,碧绿的草地在阳光的照射下就像一块大绒毯。

一头花牛在草地上闲走,可能是暖洋洋的太阳照在身上太舒服了吧,花牛忍不住闭目养神。

提示:

可以把朗读和想象表演结合在一起进行。

(3)读一读,说一说。

生活中处处充满惊喜与可爱,想象一下,这头花牛还会干什么有趣的事情?

提示:

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还发现过小牛哪些有趣的表现,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兴趣。

三、小结。

《秋晚的江上》描绘了一幅倦鸟归巢图,表现了秋日黄昏的静谧、绚丽、和谐,体现了诗人无比欣悦的心情;《花牛歌》展示了与花牛有关的四幅富有情.趣的图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悠闲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秋晚的江上

静谧、绚丽、和谐

花牛歌

自在、悠闲

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语感,关键在于创设情境,在朗读中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

今天这节课,学生发言并不是那么积极,但我分明感受到了他们跃跃欲试的心,只是他们还有些含蓄。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3课《现代诗二首》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现代诗二首》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一、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巢、苇”等6个生字。

正确理解“归巢、芦苇”等词语。

3、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4、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重点

1、识字、解词。

2、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蕴。

难点

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走过了春天,度过了夏天,我们走进了带着凉意的秋天,谁能说几句关于秋天的诗句呢?

2、出示关于秋天的诗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叶绍翁《夜书所见》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现代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

4、板书课题:

3、现代诗二首

指名回答

 

指名读

齐读

 

齐读课题

本节课通过谈话,导出关于秋的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

cháowěiluómiánbàzhàn

巢苇罗眠霸占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开展读字游戏:

开火车读

(4)图片认读生字

归巢芦苇

(5)古文识字

罗,甲骨文

(网,捕鸟的罩具)

(隹,鸟雀),表示小鸟被罩在网罩里。

造字本义:

动词,用网罩捕鸟。

占,甲骨文

(骨块)

(卜,魔杖,降神道具)

(口,巫师的解说),表示用兽骨刻录巫师的解说。

造字本义:

动词,巫师卜问,观察神迹,并将内容刻在兽骨上作为史记。

(6)多音字

归巢的鸟儿,尽(jǐn)管是倦了。

尽(jìn)力,山穷水尽(jìn)

3、理解词意(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

芦苇:

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在水边,叶子披针形,茎中空,光滑,花紫色。

茎可以编席,也可以造纸。

根状茎可入药。

也叫苇子。

(借助图片加深理解)

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偷渡:

1、秘密地渡过某一水域。

2、偷越关隘或国境。

本课指太阳悄悄地落山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

让我们把这些字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1、作者简介

刘大白,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字大白,别号白屋。

浙江绍兴人。

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1925年为复旦大学校歌作词。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秋晚的江上

刘大白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花牛歌

徐志摩

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穗/剪秋萝。

花牛/在草地里/眠,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牛/在草地里/走,

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3、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

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4、整体感知内容。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1)读完《秋晚的江上》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我看到了(倦鸟归巢),(驮着斜阳)凌江飞渡,江边的(芦苇)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

读文后,讨论交流,展示交流,填空。

(2)读完了这首诗歌,我们知道这是一只(淘气可爱)的花牛。

三、品读感悟

学习《秋晚的江上》

(一)学习第一小节

1、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一小节。

(2)交流探讨:

第一节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2、出示第一小节: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3、画面:

傍晚的江面上,落日西沉,倦鸟归巢。

(出示图片欣赏)

4、关联词:

尽管……还……

5、斜阳:

黄昏前要落山的太阳

6、“驮”字突出了什么?

(1)“驮”字突出了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渲染景致和绮丽的想象。

(2)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鸟在夕阳下归巢时的情景写得更加形象。

7、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读出对倦鸟的怜惜之情。

(二)学习第二小节

1、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互相朗读课文第二小节。

(2)交流探讨:

第二节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2、出示第二小节: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3、画面:

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

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

4、红颜:

特指女人美丽的容颜。

5、出示句子: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1)从“掉”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展现了江中夕阳的倒影好像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

6、出示句子: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1)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拟人。

写出了夕阳的光辉洒在芦苇丛中的景象。

(2)出示芦苇由“头白”到“红颜”的图片

(3)从“头白”到“红颜”,运用拟人的手法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了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4)想象:

夕阳落山,还有哪些事物会被染红呢?

请你模仿诗歌最后一句写一写。

憨厚的大地,

也披上了一身红纱衣。

活泼的溪水,

也羞红了清澈的容颜。

7、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知识梳理

倦鸟归巢斜阳

景色迷人,画面美丽

抖落芦苇“头白”妆“红颜”

(四)小结

《秋江的晚上》展现了一幅暮江鸟归的画面,色彩鲜明,画面感非常强。

(五)知识拓展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赏析】

《暮江吟》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

学习《花牛歌》

(一)学习第一小节

1、女生读第一小节,用横线画出描写的景物。

想象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出示第一小节:

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穗/剪秋萝。

3、画面:

花牛在草地上休息,压扁了一穗剪秋萝。

花牛、绿草地、剪秋罗色彩鲜明,画面感极强。

4、了解剪秋罗花:

剪秋罗,多年生草本,产于我国,常生于低山疏林下、灌丛草甸阴湿地。

大花剪秋罗喜阳,凉爽,高燥,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

花期6-7月,果期8-9月。

5、压扁了剪秋萝,可以看出花牛的什么特点?

可以看出花牛的无拘无束。

6、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读出花牛的无拘无束。

(二)学习第二小节

1、男生读第二小节,用横线画出描写的景物。

想一想: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是怎样的画面?

2、出示第二小节:

花牛在草地里眠,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3、画面:

花牛在草地上睡觉,身上的白色和白云融为一体。

4、从“霸占”可以体会到什么?

花牛与自然融合为一体,无拘无束。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读出花牛的无拘无束。

(三)学习第三小节

1、齐读第三小节,用横线画出描写的景物,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出示第三小节:

花牛在草地里走,

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3、画面:

花牛甩着尾巴走在在草地上。

4、想象:

花牛走路时是什么样子的?

(借助图片想象)

5、从甩得滴溜溜这个动作,你体会到什么?

我感受到了花牛的自.由自在和快乐。

6、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读出花牛的自.由自在。

(四)学习第四小节

1、老师读第四小节,用横线画出描写的景物,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出示第四小节: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3、画面:

夕阳西下,花牛在草地上睡觉。

4、为什么说做梦,不说睡觉呢?

这里是一种拟人化的手法,做梦可以梦到很多东西,可以引发我们更多的想象。

5、想象一下:

花牛会梦到什么?

青草真美味啊!

明天我要逮只蛐蛐给我弹琴听。

6、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带着无限的遐想。

(五)总结

1、读着这首诗,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头憨态可掬的花牛。

它或坐或走或卧,都悠闲散漫,自.由自在。

随着它的行动,草地、野花、天空、白云、悄悄移动的太阳、青翠的山峰都一一出现在我们面前。

2、《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也表现了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对现实的抗争。

3、《花牛歌》这首诗表面上写花牛,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自.由的生活,珍惜时间,不辜负青春。

(六)知识梳理

花牛坐压剪秋萝

花牛眠云下眠

花牛走甩尾图

花牛梦梦中见夕阳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向往自.由

(七)拓展阅读

阔的海

徐志摩

阔的海,

空的天,

我不需要,

我也不想放一只巨大的纸鹞,

上天去捉弄四面八方的风。

我只要一分钟,

我只要一点光,

我只要一条缝,

——像一个小孩爬伏

在一间暗屋的窗前,

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缝,

一点光,

一分钟。

【赏析】

这首诗构思很巧妙。

开头的“不需要”和“不想”与下文的三个“一”形成强烈对比,把作者的追求衬托得更加可怜。

表面的“无怨”中隐藏着对海阔天空而不可得的“怨”,比直抒“怨”更引人同情。

此外,用“小孩”纯洁、渴望自.由的天性比喻诗人的人格和追求纯洁无暇的感情也是颇具匠心的。

四、课堂练习

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秋晚的江上》一文,从“倦鸟、斜阳”等词语看出作者很累,在诗中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抱怨。

(×)

2、“霸占”的“占”的读音是“zhàn”。

(√)

3、《花牛歌》这首诗写出了花牛在草地上的各种淘气事情,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

4、《花牛歌》的作者是刘大白,《秋晚的江上》的作者是徐志摩。

(×)

自读课文

指名读要求

 

指名认读

开火车读

齐读

生字组词

开火车读

根据图片理解生字及词语

 

生了解古文

 

学生理解词意

 

生了解相关资料

 

分自然段读

 

开火车读

 

读文后,讨论交流,展示交流,填空。

 

同桌合作学习

交流探讨

 

指名读

 

指名说

欣赏图片

造句

理解词语

交流

集体交流

有感情地朗读

 

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探讨

 

指名读

 

指名说

理解词语

指名读

交流

 

指名读

指名回答

 

借助图片理解

集体交流

想象说话

 

有感情地朗读

 

梳理知识

 

齐读

 

指名读

赏析

 

女生齐读

交流探讨

指名读

指名说

 

欣赏图片了解

 

集体交流

有感情地朗读

 

男生齐读

交流探讨

指名读

指名说

集体交流

有感情地朗读

 

齐读

交流探讨

指名读

指名说

欣赏图片了解

集体交流

有感情地朗读

 

交流探讨

指名读

指名说

集体交流

 

想象说话

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读

 

交流

 

指名说

 

知识梳理

 

指名读

 

自.由读

 

齐读

 

赏析

 

学生自主练习

小组互评

本部分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识字解词,采用多种形式的识字解词方法,结合认读游戏及古文识字加深学生对于生字的记忆;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借助填空的形式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三个环节为品读感悟,主要抓住重点的字词对文章进行理解,结合图片、知识链接等资料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细致的感悟,重点语段重点朗读,多读,在读中体会词语的深意。

重点抓住比喻的修辞手法;最后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试着让学生根据梳理的层次感知课文内容。

拓展阅读,重点还是阅读,赏析古诗和现代诗,加深对本节课所学诗歌的理解;第四个环节为课堂练习,主要是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一个复习回顾,加深学生的印象。

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抄写下来。

2、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堂小结

秋晚的江上黄昏时的景色是美丽的,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

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首诗,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

对本节课主要内容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理解。

板书

3、现代诗两首

秋晚的江上

倦鸟归巢斜阳

景色迷人,画面美丽

抖落芦苇“头白”妆“红颜”

花牛歌

花牛坐压剪秋萝

花牛眠云下眠

花牛走甩尾图

花牛梦梦中见夕阳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向往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