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试题和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8609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试题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和试题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和试题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和试题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和试题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和试题和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和试题和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和试题和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和试题和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和试题和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和试题和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和试题和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和试题和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和试题和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和试题和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和试题和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和试题和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和试题和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和试题和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和试题和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和试题和答案.docx

《和试题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试题和答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和试题和答案.docx

和试题和答案

全国2011年4月和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A)

A.理论品质B.理论基础

C.理论核心D.理论内涵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D.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3.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D)

A.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感觉的集合D.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主观精神看作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比如“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

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比如“理在事先”,“理”乃“天地万物之根”以及神学思想等。

4.“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是一种(A)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

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粮食同稻谷、小麦、大豆、高梁等之间的关系属于(C)

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D)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7.规律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普遍性,另一个是(A)

A.客观性B.变动性

C.社会性D.能动性

8.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B)

A.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B.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价值关系D.创造与被创造的主从关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实践关系是一切其他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首要的基本关系。

  二,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主体对客体具有改造和认识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然而这种能动性受到客体的制约,表现为主体必须认识和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改造活动才能获得成功。

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两次飞跃,其中第二次飞跃是(B)

A.从概念到判断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D.从感觉到概念的过程

10.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并且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这说明人类的认识是(D)

A.感性和理性的统一B.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C.正确和错误的统一D.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1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党的思想路线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上研究。

12.下列概念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是(B)

A.生产力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D.生产资料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包括三项内容: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3)产品的分配方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着决定作用,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1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一种(A)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C.机械决定论的观点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同时社会历史规律不是别的,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承认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承认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统一。

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片面夸大极少数英雄人物及其思想、意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历史是由个别英雄人物创造的。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得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结论。

14.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另一对社会基本矛盾是(D)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B.人口因素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C.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15.“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这一论断表明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C)

A.都以夺取国家政权为目的B.都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C.都是要解决社会基本矛盾D.都不需要采取暴力冲突的形式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同时,二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

  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复辟不能算社会革命。

只有进步的革命的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才是社会革命。

首先,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其次,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段的统治地位。

  再次,从历史上看,社会革命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社会改革虽然也要付出代价,甚至流血牺牲,但一般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16.从本质上看,货币是(D)

A.特殊的资本B.普通的商品

C.一般等价物D.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7.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A)

A.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B.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C.人口增长超过生产资料的增长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D.人口增长超过资本增长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即失业人口,它的经常存在,是资本主义国家极为普遍的现象。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资本积累的发展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意味着在全部资本中,可变资本所占比重日益减少,即劳动力的供给相对于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减少。

导致大量失业人口。

18.用于发放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C)

A.价值尺度职能B.流通手段职能

C.支付手段职能D.贮藏手段职能

价值尺度:

货币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大小。

它的表现为价格标签。

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如:

一斤大米=一元;一件上衣=二百元。

货币执行这一职能,不需现实货币,可以在观念上用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如商品标价。

流通手段:

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即购买的职能。

其主要是在商品买卖中,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让渡在同一时间内完成,通俗地说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支付手段:

用货币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

是随着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在赊销和赊购中,货币被用来支付债务的。

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可以是分次交付的,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可以分开的。

或先交钱,后服务;或先服务,后交钱。

贮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

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发挥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

纸币不具备贮藏手段的职能。

只有当纸币币值长期保持稳定的条件下,人们才会储藏纸币。

纸币有储存手段(在银行)的职能,不具备贮藏手段的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19.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构是(C)

A.法院B.检察机构

C.议会或国会D.政府

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又称“分权制”,所谓三权分立是将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权力,三者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构行使,一般来说,议会掌握立法权,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

议会又称为国会或议院,它一般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

议会的主要职权是立法权、财政权和监督权。

20.公式W…P…W’表示的是产业资本循环的(B)

A.购买阶段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D.流通阶段

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

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曼种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的职能:

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生产资本的职能:

生产出的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

商品资本的职能:

通过销售商品,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G代表货币资本W代表生产资本,A代表劳动力,Pm代表生产资料,W’代表商品资本

购买阶段:

是从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阶段。

公式表示:

G—W(Pm和A)

生产阶段:

生产阶段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在资本循环中是决定性的阶段。

是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资本不仅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而且资本在数量上也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

公式表示:

W—P—W’

销售阶段:

是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阶段。

公式表示:

W’—G’

21.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顺序一般为(C)

A.萧条—危机—复苏—高涨B.复苏—高涨—危机—萧条

C.危机—萧条—复苏—高涨D.高涨—萧条—危机—复苏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来说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危机阶段:

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商品销售困难甚至被销毁,企业倒闭,生产下降,工人失业,信用制度被破坏,整个社会陷于瘫痪和混乱,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萧条阶段:

特点是,生产不再下降,企业停止倒闭,失业人数不再增加,但商品销售仍很困难,信贷关系呆滞。

复苏阶段:

特点是,销售扩大,生产逐渐回升,企业利润增加,就业日益增多,信贷关系逐渐活跃。

高涨阶段:

特点是,市场繁荣,生产上升,企业规模扩大,增加新建企业,就业人数明显增加,购买力提高。

信贷关系兴旺。

整个社会经济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然而,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

22.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是(B)

A.剩余价值率等于利润率B.剩余价值率大于利润率

C.剩余价值率小于利润率D.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成反比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公式:

m/v

利润率=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公式:

m/(c+v)

因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它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

23.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C)

A.优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B.中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

C.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D.各类土地的平均生产条件决定

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所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以使租种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也能获得平均利润。

这样,投资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所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因而可获得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便作为级差地租缴纳给土地所有者,而农业资本家自己则获得平均利润。

租种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也能获得平均利润,但不缴纳级差地租。

24.处于垄断地位的大银行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表现在(B)

A.它已掌控了所有银行业务

B.它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万能垄断者

C.它已控制了整个国民经济

D.它已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

25.从作用上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和管理(C)

A.维护了全社会的利益B.维护了全体资本家的利益

C.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D.维护了全体私有者的利益

26.从性质上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是(B)

A.帮助发展中国家克服经济困难的一种方式

B.新殖民主义的一种方式

C.扼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手段

D.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独立的工具

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也由旧殖民主义转为新殖民主义。

改变过去赤裸裸的军事侵略和武装占领。

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多采取比较缓和隐蔽的新殖民主义手法,打着所谓“援助”的旗号实现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控制。

通过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

27.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关系方面的一系列新变化表明(D)

A.其社会性质已经根本改变B.其基本矛盾已经彻底解决

C.其阶级对立已经消失D.其社会性质发生了部分质变

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28.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A)

A.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B.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C.被统治阶级的意愿决定的D.统治阶级的倒行逆施决定的

29.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是(D)

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B.工人运动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D.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

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其产生的阶级基础;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理论基础。

30.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都存在的经济关系是(A)

A.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B.按劳分配

C.按需分配D.市场经济体制

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C)

A.与时俱进B.综合创新

C.理论联系实际D.发展马克思主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

A.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3.“存在就是被感知”这种观点属于(C)

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

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个谚语表明时间具有(C)

A.持续性B.绝对性

C.一维性D.伸张性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

既不是循环,更不是倒退,也就是具有不可逆性。

通常说的“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等谚语,都说的是时间的一维性特点。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每一个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人们用一个物体的长、宽、高三个数据测量它的体积,确定它在空间的位置。

5.矛盾的特殊性就是(D)

A.坚持实践的观点B.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C.坚持辩证的观点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

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柏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A)

A.事物的内部矛盾B.事物的外部矛盾

C.事物的主要矛盾D.矛盾的主要方面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

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

一种是丰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这些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同一种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7.“揠苗助长”这个寓言说明(D)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C.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D.如果违背规律,越是发挥主观能动性,遭受的挫折和失败就越严重

8.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A)

A.一致的B.不一致的

C.同时的D.不同时的

9.“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提出者是(C)

A.马克思B.恩格斯

C.列宁D.毛泽东

10.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说得是认识的(A)

A.辩证运动B.绝对运动

C.相对运动D.辩证否定

11.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说得是(D)

A.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B.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

C.真理和谬误相互排斥D.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真理与谬误是相互排斥的,是真理就不能是谬误,是谬误就不能是真理,真理和谬误不能混淆。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真理与谬误互相依存,是说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反之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

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这是因为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与之相符的特定的对象、时间和范围,一旦离开这个对象,超出特定的时间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1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B)

A.社会关系B.经济关系

C.交往关系D.竞争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是人们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其它社会关系。

13.“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提出者是(B)

A.毛泽东B.邓小平

C.江泽民D.胡锦涛

14.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是(B)

A.和平发展B.暴力革命

C.渐进改革D.文化宣传

15.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在于(D)

A.具有自我意识B.具有宗教信仰

C.具有语言文字D.制造使用工具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和特征,是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以获取自己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这些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

16.在商品赊销中,到期偿还贷款时货币执行的职能是(C)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D.储藏手段

价值尺度:

货币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大小。

它的表现为价格标签。

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如:

一斤大米=一元;一件上衣=二百元。

货币执行这一职能,不需现实货币,人们可以在观念上用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如商品标价。

流通手段:

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即购买的职能。

其主要是在商品买卖中,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让渡在同一时间内完成,通俗地说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支付手段:

用货币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

是随着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在赊销和赊购中,货币被用来支付债务的。

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可以是分次交付的,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可以分开的。

或先交钱,后服务;或先服务,后交钱。

储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

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发挥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

纸币不具备贮藏手段的职能。

只有当纸币币值长期保持稳定的条件下,人们才会储藏纸币。

纸币有储存手段(在银行)的职能,不具备贮藏手段的职能。

1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D)

A.商品按价值量的大小进行等价交换B.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C.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D.劳动力成为商品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在现象上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被资本家用来作为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时,才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殊性,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能够实现价值增值。

18.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C)

A.价值规律B.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是指剩余价值产生、资本增殖的规律。

它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和占有剩余价值。

它支配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日益尖锐化以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趋势。

19.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A)

A.议会制B.三权分立

C.普选制D.多党制

资产阶级民主制以议会制为核心和主要标志。

以“三权分立制”、普选制、两党制(或多党制),以及公民享有各种权利为主要内容。

议会的主要职权是立法权、财政权和监督权。

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又称为国会或议院,它一般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

20.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B)

A.I(v+m)=IIcB.I(v+△v+m/x)=II(c+△c)

C.I(c+v+m)=I(c+△c)+II(c+△c)D.II(c+v+m)=I(v+△v+m/x)+II(v+△v+m/x)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I(v+m)=IIc可以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

I(c+v+m)=Ic+IIc

II(c+v+m)=I(v+m)+II(v+m)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I(v+△v+m/x)=II(c+△c)可以扩展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

I(c+v+m)=I(c+△c)+II(c+△c)

II(c+v+m)=I(v+△v+m/x)+II(v+△v+m/x)

21.合称为流通资本的两种资本是(C)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C.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D.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

产业资本循环经历三个阶段: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

每个阶段资本的职能形式也相应发生变化: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分别执行着三种不同的职能。

流通资本是指在产业资本循环中同生产资本既相对立又相关联、专门执行流通职能的那一部分资本,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合称为流通资本。

而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统称为职能资本,是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实际发挥了职能作用的资本。

产业资本生产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实现剩余价值。

22.平均利润形成之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表现为市场价格围绕(D)

A.生产成本上下波动B.平均利润上下波动

C.价值上下波动D.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23.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A)

A.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

B.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C.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D.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