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8824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

(简答题部分)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

②不仅而且包括继承人理论: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

③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一脉相承。

④各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理论基础,科学主义是核心。

2、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①、主导趋势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

②、客观条件是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内部矛盾。

③、阶级基础是反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斗争的工人阶级。

3、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4、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继承与创新。

①、吸取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②、吸取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③、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⑴、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革命性:

①、彻底批判精神。

②、鲜明政治立场。

科学性:

①、不带任何偏见。

②、具有深刻性。

③、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不断发展。

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4、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①、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是近期的具体理想,即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阐述)

③、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都是以最高理想为指引的。

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①、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②、含义:

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分别阐述)

6、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②、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政党永葆生机源泉。

③、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7、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课题包括:

①、社会主义现实的变化研究课题。

②、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研究课题。

③、经济全球化研究课题。

④、世界新技术革命研究课题。

⑤、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研究课题。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8、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意义是什么:

①、本体论问题: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和第一性。

②、认识论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

③、意义:

第一个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个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9、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①、机械性:

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

②、形而上学性:

一切事物彼此孤立的,不发展。

③、直观性:

缺乏实践的观点。

④、不彻底性:

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

10、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①、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②、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③、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

1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包括:

①、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②、物质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

③、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12、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①、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②、意义:

物质不依赖于意识,区别唯心主义。

③、物质可以被认识,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④、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不彻底的局限性。

13、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的重要意义:

①、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不同的事物。

②、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4、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③、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1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其对立的表现:

①、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②、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③、承认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1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②、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

③、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④、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

17、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关系。

①、矛盾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②、矛盾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渗透、转化。

③、矛盾斗争性:

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④、联系: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⑤、区别:

是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18、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关系及意义。

①、内因:

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

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②、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③、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④、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⑤、意义:

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

19、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意义。

①、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的辩证统一的。

②、互相联结: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③、互相区别:

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④、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①、意义:

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20、简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①、特殊性:

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灵魂。

③、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④、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21、简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①、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

③、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2、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①、含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②、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质变巩固量变成果,总的量变有部分质变)

③、意义:

质量互变揭示了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

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

23、简述掌握事物度的方法论意义。

①、含义:

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②、意义:

在认识上只有把握度才能准确认识质。

②、意义:

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防止“过”或“不及”。

24、辩证否定观的内容、特点及其指导意义。

①、内容:

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②、特点1: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②、特点2:

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③、特点3:

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否定是扬弃。

(既克服又保留,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④、意义1:

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

⑤、意义2:

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⑥、意义3:

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的态度。

25、简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及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

①、原理1: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②、原理2: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即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

③、原理3:

割裂二者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

④、意义:

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既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26、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的重要意义:

①、偶然性受必然性支配,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

②、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应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

27、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的重要意义:

①、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

28、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

①、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

②、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

③、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

29、阐述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意义:

①、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②、现象是事物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可以直感,本质是事物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不能直感。

③、现象个别具体多样,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④、现象是多变易逝,本质相对稳定平静。

⑤、本质和现象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⑥、纯粹本质和纯粹现象都是不存在的。

⑦、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依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

⑧、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⑨、对现象的深入分析是揭示本质的正确途径。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30、意识产生的三个阶段:

①、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②、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③、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31、意识的本质: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②、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③、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32、意识的能动性的四个表现:

①、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主动创造性。

③、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④、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33、认识主体含义、性质和特点:

①、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具体的人。

②、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③、认识主体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突出特点。

34、认识客体的含义和构成:

①、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②、主要构成: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35、简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认识本质的理论意义。

①、本质是:

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②、揭示唯物论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③、揭示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④、揭示了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36、简述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①、实践关系:

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②、认识关系:

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③、相互关系:

主体对客体具有改造和认识作用,主体必须认识和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改造才能成功。

37、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原理及其意义。

(辩证统一)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把高度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38、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②、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③、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39、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意义。

①、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对立统一的关系。

②、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

③、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④、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⑤、割裂二者,就会犯经验论和唯理论即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40、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无限的辩证统一。

①、客体方面:

客观事物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

②、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

③、事物是具体的,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④、主体方面:

生理、知识、经验、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⑤、有限性指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认识是无限的。

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螺旋上升是认识运动发展的总规律。

40、简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实现的条件。

①、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②、必须具备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

③、感性材料应该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41、简述真理绝对性、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相对包含着绝对的颗粒;绝对通过相对表现出来。

③、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④、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42、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①、实践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

②、唯有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再把现实同原来的观念、思想加以对照,从而判明这个思想、观念是否正确,使认识得到检验。

42、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

①、真理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人类的客观内容。

 

②、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实践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客体、手段、结果都是客观实在,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第四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4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以及群众路线的关系。

⑴、与党的思想路线关系:

①、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②、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③、核心是实事求是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④、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⑵、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②、“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③、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第三章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44、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②、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③、社会意识受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

⑵、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先进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

②、落后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

⑶、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①、非同步性:

意识往往落后存在。

②、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④、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

45、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的要素:

①、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②、运筹性的综合要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③、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④、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46、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②、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③、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重大杠杆。

47、简述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①、是生产劳动进行的前提。

②、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③、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④、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48、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一样答法)

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①、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⑵、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①、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提高到新的阶段。

⑷、意义: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49、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①、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

承认决定论和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

②、纯粹的必然性只存在于逻辑中。

③、社会规律所揭示的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是多值的、或然的、非线性的因果联系。

④、每一种可能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

⑤、人们认识和实践的水平越高,人的选择与客观规律相符合的程度就越大。

50、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

①、同一社会形态的国家和民族历史各具特点。

②、各个国家在不同社会形态中的典型意义不同。

③、不同国家和民族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④、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51、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几点新贡献:

①、阶级的存在仅同生产发展的历史阶段相联系。

②、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③、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52、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起主导作用。

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解决。

53、谈谈社会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①、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制度持续发展。

②、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诞生作量变质变准备。

③、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54、结合我国实际论述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

①、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

②、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

③、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地得到解放。

55、结合我国实际论述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①、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②、我国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的自我完善过程。

③、我国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完善。

④、我国改革必须是正确处理坚持“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56、文化社会功能的主要表现:

①、信息功能。

②、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③、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④、具有认识功能。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57、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

①、劳动是人的本质。

②、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③、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58、人与社会历史的统一的主要表现:

①、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

②、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一致的。

③、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

实践。

④、个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是一致的。

59、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及人

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⑴、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①、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③、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④、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⑵、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

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②、一切为了群众是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③、一切依靠群众是根本要求。

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方法。

⑶、人民群众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60、正确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①、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起着倡导者和发起人的作用。

②、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在斗争中起着核心和中流砥柱的作用。

③、某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也对社会发展起某些促进和推动作用。

④、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60、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

①、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②、从量的规定性来看,它是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③、从质的规定性来看,它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

④、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内容是变化发展的,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61、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⑴、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①、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②、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

③、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④、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⑤、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⑵、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①、具体劳动创造出商品使用价值。

②、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

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④、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62、简述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①、本质:

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职能:

是本质的体现。

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

6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⑴、决定因素:

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所决定。

③、社会正常生产条件由主观标准条件,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

⑵、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而不取决于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64、价值规律的内容要求、作用形式及其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⑴、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