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教案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8872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教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教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教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教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教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教案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教案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教案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教案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教案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教案2.docx

《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教案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教案2.docx

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教案2

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教案2

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教案(十五)

----酸奶制作

一、目的:

可以让孩子了解化学变化,也可以自做自吃自做的酸奶,有意思。

二、工具和原材料:

1、酸奶种子一瓶(可以用万家宝的原味的,虽然比较贵,但是据说它的菌种比较好;其他的没有试过。

无论用什么酸奶作种子,一定要原味的),纯牛奶750-1000ml,根据你准备的容器大小,随意(一瓶125ml的万家宝酸奶,最多可以一次做2kg)。

2、广口瓶一个(消毒)

3、搅拌棍一根(消毒)

4、水桶一只

5、保温材料(一个海绵枕头,或者其他什么的,没有,就用两块浴巾也可以。

6、填充材料一件(浴巾一块)

7、保鲜袋一个或者保鲜膜一张

8、热水袋一个

三、制作过程:

1、把酸奶从冰箱拿出来,回温到室温(提高乳酸菌活性),备用。

2、把纯牛奶在热水,(袋装的,只要温热就可以了,70-80度;如果是1kg装的盒子的,要用开一点的,90-98度)泡3-5分钟,使纯牛奶加热到40度左右(有利于乳酸菌生长)。

3、在温牛奶期间,准备好一个用来做酸奶的瓶子(我用的是雀巢400g的一个大广口瓶,一次可以做750ml),沸水消毒;搅拌棍一根,沸水消毒。

并且把热水袋里面灌一些热水,备用。

4、把牛奶从热水中拿出,擦干表面水份(防止倒牛奶的时候,流入瓶子,污染牛奶),倒入广口瓶。

打开酸奶,按照6%-10%的配比,加入酸奶种子(750ml大概加60ml,半瓶左右酸奶),用搅拌棍搅拌均匀,盖上保鲜膜或者保鲜袋,拧紧瓶口

5、在水桶里依次放入保温材料、热水袋、广口瓶,最后用浴巾把空隙填满,盖上盖子,压上重物。

6、等待6-8个小时

7、拿出广口瓶,看到牛奶已经成鸡蛋糕样子,说明制作成功。

 

4、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

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让学生谈谈对细胞的认识。

四、课外作业

查找资料:

细胞的作用

 

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教案(十七)

----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

一、目的:

设计时钟的要诀在于让指针以一定的快慢移动,几世纪以来的时钟都是利用摆锤控制与齿轮相连的指针运转的。

摆钟的摆锤是怎样带动指针一直以相同的快慢移动的?

二、观察摆钟齿轮操纵器:

1、师指出摆钟的几个重要部件:

摆锤、垂体、齿轮操纵器、齿轮。

并结合插图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部件在摆钟工作时是怎样运动的?

2、要求学生进行描述。

3、播放收集到的相关录象资料,加深学生理解。

三、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1、看了摆钟的内部结构,知道了摆钟的工作原理后,我们也来做一个简易摆钟吧。

揭题: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2、引导思考:

摆锤只需要摆动30次,摆钟就是一分钟,也就是60秒。

这是为什么呢?

3、用自带卡纸等其他材料进行仿制。

4、请成功的小组进行展示。

不能完成的可后继续完成。

板书设计:

做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摆钟的主要部件:

摆锤、垂体、齿轮操纵器、齿轮等

每分钟摆动30次时钟走60秒

 

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教案(十八)

---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

一、哪种杯中的水会凉得慢一些

1、今天老师带来这么多杯子,知道这些杯子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

2、如果在杯中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你们觉得哪个杯子中热水会凉得慢一些?

3、学生做出推测,并说出理由。

4、观测实验,交流汇报:

用手捂在不?

材料石子的杯壁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什么原因引起的?

(可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表各自的想法。

如果学生能用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进行解释,是我们所期望的,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让他们阅读资料库中的有关资料。

5、小结:

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所以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水温降得慢。

二、讨论怎样使杯中的水凉得慢一些

1、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杯中的热水凉得慢一些?

2、小组讨论:

使热水凉得慢的办法。

3、小组交流,老师板书。

4、你们认为那种保温办法最好?

5、学生实验。

(应保证学生在活动中有充分的时间,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哪些变量必须保持相同,如倒入杯内的水量和温度;什么时候测水温;至少需要几个温度计;温度计的原始温度是不相同等相关因素。

6、交流实验结果。

三、做一个保温杯

1、利用提供的材料,讨论制作保温杯的方法。

2、交流制作保温杯的方法,并讨论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3、学生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汇报哪种保温方法最为有效。

5、你们有办法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吗?

6、学生讨论交流:

保持热水原来温度的方法。

7、小结:

保温杯只能减缓物体温度的变化,而不能保持物体原来的温度不变。

四、保藏冰块比赛

1、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杯外的包装厚度不得超过3厘米。

2、课外进行保藏冰块的比赛,看看哪组的保温效果最好。

 

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教案(十九)

----光的小魔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的位置关系,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准备:

氦氖激光器、刻度尺、手电筒、水、盆、光的反射演示装臵图、平面镜、玻璃片、投影片、手电筒(玻璃上有1~2mm缝隙的黑纸)、白纸、小平面镜、大头针、量角器、钢笔、图钉、刻度尺、透明胶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你能举例说明吗?

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都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我们为什么能看见日光灯、烛焰?

日光灯,蜡烛是光源,我们能看见光是因为光源发出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怎样才能看到呢?

打开灯就能看到屋子里的东西。

为什么打开灯就能看见屋子里的东西呢?

所有的物体表面都反射光,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射入了眼睛。

演示实验:

在桌面上放一盆水,用强光的手电筒照射到水面上。

实验现象:

可以看到墙壁上有明亮的光斑,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能发生反射光

 

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教案(二十)

----绿色植物受光照放出氧气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

2、技能目标:

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通过对光合作用一系列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

2、教学难点:

各演示实验的设计原理。

三、教学准备

1、检测土壤中有无淀粉:

碘、米汤、土壤浸出液、滴管、烧杯。

2、绿叶在光照下制造淀粉:

经24小时暗处理,选择一张叶用黑纸遮住一半,再在强光下2小时(或200W灯泡照射下2小时)的天竺葵、酒精灯、三角架、烧杯、酒精、滴管、碘、培养皿。

3、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银边吊兰、检验是否有淀粉生成的方法与上一样。

4、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教材中的实验可改进。

将萝卜种子浸软萌发后放入集气瓶中。

瓶底垫些吸水纸,并使其保持湿润,用凡士林封口,放在阳光下半小时待用。

四、教学过程

(一)、光合作用需光

1、探求问题:

把按“教学准备2”已放在强光下2小时的天竺葵,拿入教室取下被部分遮光部分不遮光的那张叶,放在酒精中煮,到叶片褪绿后取出,在水中浸一下,摊平在玻璃皿中,滴上碘酒。

一会儿,叶片照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色。

2、分析问题:

照光部分变蓝,说明叶片在光照下合成了淀粉;而遮光部分不变蓝,说明没有光的情况下就无淀粉合成,由此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此结论可让学生分析)。

(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1、提出问题:

植物光合作用除了需光外还需什么?

2、探求问题:

把银边吊兰的叶片剪下,让学生观察叶片的颜色特点:

中间绿,周边白。

然后按实验1的方法在酒精中煮后,用碘检验其有无淀粉生成。

结果,周边不变色,中间部分变蓝色。

3、分析问题:

绿色部分有叶绿素(叶绿素在叶绿体内),能吸收太阳光,合成淀粉,但白色部分无叶绿素,就不能合成淀粉。

实验表明,光合作用必须在有叶绿素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三)、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1、提出问题:

植物光合作用除合成淀粉外,还有其他物质生成吗?

2、探求问题:

取出(按准备4)已在光下放臵半小时的集气瓶,启封,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结果看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分析问题:

光合作用时,产生了一种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就是氧气。

此实验表明了光合作用能放出氧气。

1773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做了一个对照实验。

在光下与绿色植物一起密闭容器内的小白鼠存活较长时间,而无绿色植物密闭容器内小白鼠很快死去。

该实验也证明了绿色植物在光下能放出氧气。

五、小结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项重要生理活动。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原料,叶绿素和光作为条件,产物是淀粉和氧气。

 

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教案(二十一)

----谈天说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臵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能够从各种媒体了解宇宙与地球的相关知识,但多数不系统,更不能聚焦于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个核心上,发散度高。

另外学生对宇宙的一些概念常常含糊不清,教学中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纠正。

三、重难点确定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确定的理由:

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确定的理由:

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确定理由:

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四、教材分析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

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

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臵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

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

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解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