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9130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9届高三模拟考试试卷

语文

(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19.1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高科技企业走向世界的_绝不会一帆风顺,难免还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________。

对此,我们要有充分认识,并时刻做好准备。

一旦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知道哪天就会被人________。

这样严酷的现实,中国企业必须时时警醒。

A.历程骚扰一网打尽B.进程掣肘釜底抽薪

C.历程骚扰釜底抽薪D.进程掣肘一网打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历程:

经历的过程,仅指已发生的。

进程:

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包括已经发生的和未发生的;掣肘:

拉着胳膊,比喻有人从旁牵制,工作受干扰,难开展。

骚扰:

意指扰乱别人,使之不得安宁。

含贬义。

依据题干可排除AC,釜底抽薪:

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

一网打尽:

比喻一个不漏的全部抓住或彻底清缴,依据题干可排除.D.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时,积累记忆是解答词语题的基础,也是做对词语题的关键。

首先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词语,结合词义、句意,正确代入原句中,逐一排除,之后,再进行整体检验,所涉及词语都代入原句,读起来正确顺畅就可以确定了。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明不仅是倡导、教育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

梳理中外社会文明史就能发现,一个社会的丈明素养,既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持续管理的结果。

去日本旅游的人,往往会感慨其公共文明: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①什么是现代社会的“勿以恶小而为之”,法律写得明明白白

②以至日本媒体写社论提醒国民要尊重对方国家的风俗、习惯、礼仪

③一丝不苟的垃圾分类、不留一片垃圾的体育赛场、井然有序的公共场所等

④究其源头,1948年出台的《轻犯罪法》功不可没

⑤即便如此,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人在走出国门时也产生过大声喧哗、不守秩序的不文明现象

A.③②④⑤①B.⑤③①②④C.⑤③②④①D.③④①⑤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做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语句的连贯。

解答本题,考生要判断语境和分句间关系,关注前后句子的细微关联。

第③句和“公共文明”衔接更紧密,第④句是第③句的因,且《轻犯罪法》与第①句的“恶小”“法律”等词语衔接;第②句是第⑤句更深层次的表达。

故选D。

【点睛】解答语句排序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

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

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

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3.下列对联与所描写的人物对应关系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李白

B.万里坏长城,南渡朝廷从此小;一抔留古墓,西湖烟水到今香——岳飞

C.缅想忠贞,补阙拾遗犹昨事;何来环佩,清辉香雾替诗魂——杜甫

D.集群圣之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存神过化,德合乾坤——孔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实际上是撰写对联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题目要求,其次是要领悟对联的含义。

BCD项,匹配;A项,“质绮真醇”及“樽中酒,篱下诗”可知是写陶渊明的。

故选A。

【点睛】对联有上联和下联之分,贴对联时就要分清上下。

先说说门的上下,古文都是竖排版,自右而左。

这样一来,我们面向门站立时,右手边自然就是上,左手边的是下。

再就是给对联分上下,对联是讲究平仄押韵的,遵循着仄起平入规则。

结尾仄声(三声、四声)的是上联,结尾平声(一声、二声)的是下联,横批的书写是自右而左。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临摹名帖时,法帖的轮廓和神韵会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当下的心境。

不断临帖的过程,其实就是与古人神交的过程。

在笔、纸、手、心长时间的磨合中,以前粗糙的书写方式逐渐被破除,同时性情中焦躁、杂乱的习气也会被削弱,静谧的书香墨海能渐渐陶冶出精神之光。

“旧我”不断褪色后,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将卓然而立。

A.练习书法的关键,是要凝神聚力、平心静气地临摹名帖。

B.只有温文尔雅、卓然而立的君子,才能成为著名书法家。

C.研习书法可以怡养性情,提高个人品味,提升修养境界。

D.书法要靠领悟,悟明书法之道,才能不断提高书法水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解答本题,考生要明确提干要求,明确语段的写作中心,划分材料层次,概括各层层意;这段属于描写类材料,整个文段是强调书法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从文段中筛选出“法帖”塑造“心境”。

A项是“练习书法的关键”,而非“影响”,排除A;BC项是“成为书法家”“提高书法水平”的前提,排除BC。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匡凝传

匡凝字光仪,蔡州人也。

父德諲。

匡凝以父功为唐州刺史兼七州马步军都校。

及德諲卒,匡凝自为襄州留后,朝廷即以旄钺授之。

作镇数年,甚有威惠,累官至检校太尉、兼中书令。

匡凝气貌甚伟,好自修饰,每整衣冠,必使人持巨鉴前后照之。

对客之际,乌巾上微觉有尘,即令侍妓持红拂以去之。

人有误犯其家讳者,往往遭其木楚,其方严也如是。

光化初,匡凝以太祖①有清口之败,密附于淮夷,太祖遣氏叔琮率师伐之。

未几,其泌州刺史赵璠越墉来降,随州刺史赵匡璘临阵就擒。

俄而康怀英攻下邓州,匡凝惧,遣使乞盟,太祖许之,自是附庸于太祖。

及成汭败于鄂州,匡凝表其弟匡明为荆南留后。

是时唐室微弱,诸道常赋多不上供,惟匡凝昆仲虽强据江山,然尽忠帝室,贡赋不绝。

太祖将期受禅,以匡凝兄弟并据藩镇,乃遣使先谕旨焉。

匡凝对使者流涕,答以受国恩深,岂敢随时妄有他志。

使者复命,太祖大怒。

天祐二年秋七月,遣杨师厚率师讨之。

八月,太祖亲领大军南征。

及师厚济江,匡凝以兵数万逆战,大为师厚所败。

匡凝乃燔其舟,单舸急棹,沿汉而遁于金陵。

后卒于淮南。

《新唐书》云:

师厚由阴谷伐木为梁,匡凝以兵二万濒江战,大败,乃燔其舟,单舸夜奔扬州。

行密见之,曰:

“君在镇,轻车重马输于贼,今败,乃归我邪!

”《欧阳史》云:

行密厚遇匡凝,其后行密死,杨渥稍不礼之。

渥方宴食青梅,匡凝顾渥曰:

“勿多食,发小儿热。

”诸将以为慢,渥遣匡凝海陵,后为徐温所杀。

初,匡凝好聚书,及败,杨师厚获数千卷于第,悉以来献。

(选自《新五代史》卷十七,有删节)

注:

①太祖,后梁太祖朱温。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官至检校太尉累:

多次B.太祖将期受禅禅:

封禅

C.匡凝乃燔其舟燔:

焚烧D.诸将以为慢慢:

轻视,傲慢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去世后,赵匡凝自封为襄州留后,后来朝廷对他这一官职给予了确认。

B.赵匡凝非常注重个人仪表,对于祖上及父亲的名讳,也非常爱护不容侵犯。

C.唐末朝廷衰微,各地藩镇大多不上交赋税,但赵匡凝兄弟仍照常缴纳贡赋。

D.赵匡凝对后梁太祖朱温心怀忠义,积极输送物资,但还是被他派兵打败了。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匡凝气貌甚伟,好自修饰,每整衣冠,必使人持巨鉴前后照之。

(2)及师厚济江,匡凝以兵数万逆战,大为师厚所败。

(3)行密厚遇匡凝,其后行密死,杨渥稍不礼之。

8.请简要概括赵匡凝两次遭太祖讨伐的原因。

【答案】5.B6.D

7.

(1)赵匡凝气度相貌非常雄伟,喜好整理装饰自己,每次整理衣服帽子,一定让人拿着大镜子(自己)前后照看。

(2)等到杨师厚渡过长江,赵匡凝率领数万士兵迎战,被杨师厚打得大败。

(3)杨行密很优厚地对待赵匡凝,后来杨行密去世,杨渥就渐渐地不尊敬(礼貌地对待)他了。

8.第一次,太祖清口战役失败后,赵匡凝暗中依附于淮南蛮夷;第二次,太祖将期受禅,赵匡凝不支持

【解析】

【5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

题中B项,禅,禅让,指帝王让位给别人。

封禅,古代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故选B。

【6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从而体现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题中D项,“赵匡凝对后梁太祖朱温心怀忠义”错误,依据“是时唐室微弱,诸道常赋多不上供,惟匡凝昆仲虽强据江山,然尽忠帝室,贡赋不绝”可知,文中说的是赵匡凝对唐王朝心怀忠义。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

(1)中“气貌”译为“气质相貌”;“伟”译为“高大壮美”;“修饰”译为“梳妆打扮”。

(2)

(2)(3分)“济”译为“渡过”;“逆”译为“迎战”;“为……所”译为“被”。

(3)“厚”译为“优厚”;“遇”译为“对待”;“礼”译为“尊敬、礼貌地”。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归纳概括能力,属于主观概括性信息筛选。

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提干要求概括“赵匡凝两次遭太祖讨伐的原因”,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筛选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

第一次,“光化初,匡凝以太祖有清口之败,密附于淮夷,太祖遣氏叔琮率师伐之。

”,第二次“太祖将期受禅”。

“匡凝对使者流涕,答以受国恩深,岂敢随时妄有他志”,之后进行准确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点睛】小题4.考生解题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锁定答题区间,准确筛选出与题目相关的语句;而是能对筛选的信息进行有效甄别,合理准确概括,完全引用原文,没有自己的概括,不得分。

译文;

赵匡凝,字光仪,是蔡州人。

父亲赵德諲。

赵匡凝凭借父亲的功劳任唐州刺史兼七州马军步军都校。

等到赵德諲去世后,赵匡凝自封为襄州留后,朝廷也就将旄钺(作为任职凭证)授予他。

他镇守多年,很有威望德惠,多次升职到检校太尉、兼中书令。

赵匡凝气质相貌非常雄伟,喜好整理装饰自己,每次整理衣服帽子,一定让人拿着大镜子(自己)前后照看。

会见客人时,乌巾上稍觉有灰尘,就让侍候的歌妓拿着红色的拂尘拂去它。

有不小心触犯了他家讳的人,往往要遭受他棍棒的捶楚,他就是这样方正严明。

光化初年,赵匡凝因太祖在清口战役失败,就暗中结附淮南蛮夷,太祖派氏叔琮领兵攻伐他。

不久,他属下的泌州刺史赵璠翻过城墙投降,隋州刺史赵匡璘在战阵前被抓住。

不久康怀英攻下邓州,赵匡凝害怕,派使者乞求结盟,太祖答应了他,从此依附于太祖。

等到成汭在鄂州被打败,赵匡凝上表推荐他弟弟赵匡明任荆南留后。

这时唐王朝衰微虚弱,各道常规的赋税大多都不上供了,只有赵匡凝兄弟虽然雄据一方,可是对唐王朝竭尽忠心,贡赋不曾停止。

太祖正准备约定时间接受禅让的帝位,因为赵匡凝兄弟都据守藩镇,就派遣使者预先告谕自己的意旨。

赵匡凝对着使者流泪,回答说,自己深受唐朝恩德,哪里敢随时世而妄自有别的想法。

使者回去复命,太祖非常愤怒。

天祐二年秋天七月,派杨师厚领兵征讨他。

八月,太祖亲自率领大军南征。

等到杨师厚渡过长江,赵匡凝率领数万士兵迎战,被杨师厚(打得)大败。

赵匡凝于是烧掉自己的战船,驾着一只小船急速划桨,沿汉水逃往金陵。

后来死在淮南。

《新唐书》记载:

杨师厚从山谷里砍伐树木造船,赵匡凝带领两万士兵临江迎战,被杨师厚打败,就烧掉战船,独自驾小船连夜逃往扬州。

杨行密见了他,说:

“你当年在藩镇(做官)时,用车马驮载着轻重物资输送给贼人,现在失败了,才来归附我啊!

”《欧阳史》记载:

杨行密很优厚地对待赵匡凝,后来杨行密去世,杨渥对待他就逐渐不够尊敬了。

(一次)杨渥正在设宴吃青梅,赵匡凝看着杨渥说:

“不要多吃,会发小儿热。

”将领们认为他轻慢无礼,杨渥派遣赵匡凝到海陵,后来被徐温杀死。

当初赵匡凝爱好藏书,等到兵败后,杨师厚在他家里得到数千卷书,全部献给了朝廷。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柳秀才往连州①看弟

马戴

离人非逆旅,有弟谪连州。

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

何处江关锁,风涛阻客愁。

注:

①连州,位于广东清远。

9.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10.联系全诗,概括“客愁”的原因。

【答案】9.①选取典型景物(意象):

选取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星月”等景物(意象);②视听结合:

“雨”“云”“蒹葭”“星月”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是听觉形象;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清冷的景物之中。

10.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惜别友人。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本题的题干要求“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答题时,应从景物选取、写景层次、写景角度、写景方法进行分析。

“列举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选取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星月”等景物(意象);写景角度,“雨”“云”“蒹葭”“星月”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是听觉形象;结合文本分析写景的作用,即从景与情的关系等方面作答。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意概括,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重要的场面,景物进行分析。

此题概括“愁”的原因,根据诗中“有弟谪连州”可知弟弟遭贬;“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可知路途遥远;“蒹葭、广泽、星月、寒流”可知路途艰难;题目“送柳秀才往连州①看弟”“客愁”可知,惜别友人。

【点睛】诗歌写景的方法主要有描写的顺序、多感官描写、色彩的运用、动静、虚实,对比、修辞(比喻、比拟、夸张等)、白描与细描、寓情于景等。

(一)描写的顺序。

写景是要有一定顺序的,这样写出的景才层次分明、清晰自然。

写景的顺序主要有空间和时间两类:

空间顺序,如远近、里外、高低、上下、点面等;

时间顺序,如一年的春夏秋冬、白天夜晚等。

(二)多感官写景。

所谓多感官写景,指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写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有声有色有味、可触可感,能更好把读者带入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体会其中的意境。

(三)动静。

所谓动静,是指在写景时既描写具有静态特点的景物又描写具有动态特点的景物,使动与静和谐统一于一幅画面中。

诗人在写景时对动静的处理,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四)虚实。

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诗人有时在写景时,不仅写眼前之景(实景),还会回忆以往之景、想象远方或未来之景、描写梦中之景等。

这以往之景、想象之景、梦中之景,统称为虚景。

(五)对比。

诗歌写景也常常使用对比的方法,如前面所说的色彩对比、动静对比,此外,还有虚实、大小、多少、远近、乐哀、衰荣,等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氓》)

(2)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________________。

(《礼记•中庸》)

(3)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5)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6)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7)________________,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病起书怀》)

(8)_______________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答案】

(1).言笑晏晏

(2).知耻近乎勇(3).肇锡余以嘉名(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奈何取之尽锱铢(6).渺沧海之一粟(7).位卑未敢忘忧国(8).伤心秦汉经行处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晏”“肇”“嘉”“锱铢”“粟”,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五、现代文阅读

(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把你的脚捆起来

苏童

一鸣几乎走遍了中国。

他的青春时光就像无数箭头标向这里、那里,他要到这里去,他又要到那里去。

一鸣的父亲是这么批评儿子的:

中国那么大,你每个地方都要去吗?

在家里呆着你就会死吗?

就会死吗?

我没说呆在家里就会死,我不过是想去看看洞庭湖。

一鸣说,你发那么大火干什么?

我已经在家呆了二十多天了,我没去过洞庭湖,我一定要去一次洞庭湖。

一鸣很少去正视父亲的脸和眼睛,他认为这是一种减少冲突和口角的好办法。

一鸣也很少想起父亲,但是在开往邵阳的火车上一鸣做了一个梦,他在梦中感到了某种危险,他看见父亲在身后摸索着什么,摸出了一条绳子,他听见了父亲的声音:

我要把你的脚捆起来,把你的脚捆起来,捆起来。

一鸣的双脚乱踢乱蹬了一番。

后来一鸣和美丽的修兰恋爱了。

一鸣记得他第一次向父亲出示修兰的照片时,父亲的眼光近乎审视一个危险的罪犯。

我们就要结婚了,一鸣说。

结婚?

刚刚认识就要结婚?

父亲怔了一会儿,突然有点忸怩起来,结婚当然好,不过我还没有准备,什么准备都没有呢。

不用你准备,我们当然是旅行结婚。

一鸣说,是我结婚,要你准备干什么?

我猜到你们会旅行结婚。

父亲皱起了眉头,他的双手不安地揉着膝盖,而他的目光也沉下去,凝视儿子的腿,儿子的脚,父亲的手轻轻拍着膝头,我是说你们旅行回来,结婚,总得办一办,总不能弄得偷偷摸摸的吧?

我和修兰都不喜欢这一套。

一鸣挥了挥手说,修兰家在厦门,就在海滨,我喜欢那地方,也许结了婚就住那儿了。

一鸣记得父亲就是这时候开始沉默的,父亲盯着他的脚,一鸣觉得他的双脚脚背似乎被乱针刺着,他就来回挪移着他的脚。

他听见父亲的呼吸声很急促,父亲的手伸到桌上摸索着什么,一鸣冲过去抓过小药瓶,把高血压药片塞进父亲的嘴里,但父亲把药片又吐出来了,与此同时他的手继续在桌上摸索着,一鸣听清了父亲的嘟囔声,他在说,绳子,绳子,绳子呢?

绳子?

一鸣突然想起了他在去洞庭湖的旅途上做的那个梦,他说,你真的想找绳子?

你真的想把我的脚捆起来?

父亲的神情恍然若梦,他慢慢地开始安静下来,不,谁说我要绳子?

父亲终于摇了摇头,我的血压太高了,我老了,谁捆谁还不知道呢。

新婚旅行的目的地是一鸣以前想去而未去的西双版纳森林。

就在他们离开厦门登上火车的时候,一封加急电报送到了修兰的家中,内容恰恰是所有人最害怕的那种:

父病危,速归。

修兰的母亲拿着电报冲进站台时,火车已经远去,她只好返身来到邮局给一鸣家里回了份电报,言简意赅:

一鸣已在途中。

一鸣不知道父亲的事情,也不知道父亲在脑溢血的情况下又转危为安了。

一个月后一鸣回到家中,看见家里的每扇门窗都贴着双喜剪纸,所有的墙壁都粉刷过了,所有的旧家具都油漆过了,而新家具都在一鸣的房间里摆放得有条不紊。

一鸣的两个妹妹都在家里忙碌着,她们用谴责的眼神扫视着一鸣和他的行囊,一鸣觉得家里的气氛有点异样,他推开父亲的房门,看见父亲坐在床上,父亲枯瘦的脸上有一种灿烂的微笑一掠而过。

你还是回来了,父亲说,你还知道有个家。

你又病了吗?

一鸣走近父亲的床边。

什么叫又病了?

好像我老在给你添麻烦?

父亲表情又归于漠然,他说,天有不测风云,可我这里什么都安排好的,不会给你添麻烦。

一鸣后来从妹妹手里接过了那封电报。

一鸣已在途中。

他念出了声音。

一鸣念那封电报时觉得那六个字像六颗钉子钉在心上。

一鸣的妹妹说,你把电报撕了吧,别让父亲看见它,他一看见它就伤心。

我把它收起来。

一鸣说着小心地折叠好那份电报,把它塞进了衬衣口袋,然后他站在父亲的房门口沉默了很久。

后来,一鸣成了他父亲的好儿子。

一天,一鸣看见父亲的脚后跟在地上磨蹭着,他听见父亲说,鞋底下沾着什么东西?

一鸣蹲下来看父亲的鞋底,果然沾着东西,是一张皱巴巴的纸。

是什么纸?

上面写着什么字?

父亲说着把膝盖慢慢抬高,右手慢慢地伸向鞋底。

父亲戴上了老花眼镜凑近了那张纸,是份电报,父亲说,我想起来了,是那份电报,说你已经走了,走了。

一鸣已在途中。

一鸣也已经看清了那份电报,他觉得奇怪的是它早被藏起来了,什么时候掉到了地上?

但一鸣来不及细想了,他看见父亲的手指突然松开了那份电报纸,父亲的身体突然歪倒在他的臂弯里。

一鸣的父亲最后死在一鸣的怀抱里。

一鸣梦见父亲的亡灵,父亲的亡灵年轻而健壮,他抓着一根绳子朝一鸣走过来,他说,别害怕,儿子,现在我要把你的脚捆起来。

(节选自苏童《蝴蝶与棋》,有删改)

12.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着力刻画了父子之间的情感冲突,一鸣对父亲的情感经历了从抵触到愧疚到理解的变化,看到那封六个字的电报是其情感变化的契机。

B.“父亲枯瘦的脸上有一种灿烂的微笑一掠而过”,表明父亲对一鸣的归来感到由衷的高兴,但随后的语言和表情变化则说明他恢复了对儿子的一贯态度。

C.“一鸣成了他父亲的好儿子”这一情节看似突兀,实则合乎情理,水到渠成。

这也代表着这一对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已经完全消解了。

D.作者在文中巧妙地设置了伏笔:

“我的血压太高了”“父亲在脑溢血的情况下又转危为安了”“他一看见它就伤心”等处为父亲的死埋下了伏笔。

13.文章画线句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请简要分析。

(1)他的双手不安地揉着膝盖

(2)我老了,谁捆谁还不知道呢

14.文章以“把你的脚捆起来”为题并在文中多次提及,请探究其丰富意蕴。

【答案】12.C13.

(1)对儿子决定旅行结婚的无奈;对儿子喜欢远行的忧虑;为儿子操持婚礼的期盼;害怕被拒绝的忐忑。

(2)年老多病的伤感;无法控制儿子的失落;对未来父子关系的担忧;对儿子不能理解自己的无奈。

14.①“把你的脚捆起来”意指父亲因爱而想束缚儿子;②表现了一鸣对父亲这种束缚的抵触和反抗;③揭示了父辈渴望掌控与年轻一代渴望自由之间的矛盾;④启示人们:

两代人之间要相互理解,彼此尊重。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内容与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把握小说大意,明确所用手法和主旨。

C项,“这也代表着这一对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已经完全消解了”不准,后文“他看见父亲的手指突然松开了那份电报纸,父亲的身体突然歪倒在他的臂弯里”,父亲看见电报内容后猝死,说明父子间的矛盾并没有完全消融。

它横亘于父子各自的心中,导致了父亲之死,也触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