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9173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学校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学校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学校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学校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学校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学校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学校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学校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学校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学校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学校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学校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学校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学校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学校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学校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学校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学校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学校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规划.docx

《学校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规划.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校规划.docx

学校规划

上海市嘉定区城中路小学

(规划)

嘉城小(2011)第18号

 

嘉定区城中路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自然·健康·启智:

绿色-生命教育第二轮行动研究

(2011—2015)

 

二0一一年十月

目录

第一部分总论

一、学校发展之现状分析5

(一)学校概况

(二)背景与办学优势

(三)挑战与问题剖析

二、目标定位7

(一)办学理念:

绿色-生命教育

(二)办学目标

1、总目标

2、培养目标

第二部分重点项目、特色项目

三、重点项目9

(一)名称:

正式的与潜在的“并行课程”——小学课程校本化实施实践研究

(二)目标

(三)措施(行动框架)

1、现行课程分析与“并行课程”框架的提出

2、系统学习:

语数外、音体美等学科类课程

3、亲历实践:

践行、公则、选择与时代素养活动

四、特色项目11

(一)绿色心理辅导:

绿色的心态

(二)艺术特色教育:

美的艺术

(三)民族文化培育:

嘉定竹刻

(四)科技创新教育:

培育明日之星

第三部分任务与实施步骤

五、学业质量保障:

学科课程教学改进14

(一)严格教学常规管理

(二)完善学业质量监测机制

六、德育教化:

校本课程、学生社团、节庆活动一体化15

(一)每个班级文化建设:

班会课、中队系列主题活动

(二)全校“四大主题领域”两位一体:

校本课程+学生社团

1、初始的、最为基础的“践行与公则”类课程(结构块)

2、具有个体性向选择特征的课程类(结构块)

3、网络素养课程类(结构块)

4、体育活动课程类(结构块)

(三)全校德育工作整合三位一体:

课程+社团+节庆日展示

第四部分员工与绩效

七、教师专业发展措施——工作即研究、研究即师训20

(一)以教育科研的手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以教师成长环境的创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八、绩效——校内奖惩与人事分配改革22

(一)校内职能部门建制与工作项目负责制

(二)推行国家“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措施

第五部分保障措施

九、保障措施24

(一)组织保障

(二)制度保障

(三)责任保障

(四)评估保障

十、关于本规划实施的政策支持25

争取区教育局对于本规划“改革实验”的政策支持

 

第六部分五年目标分年度达成细目表

(一)2011年度目标达成细目表26

(二)2012年度目标达成细目表27

(三)2013年度目标达成细目表28

(四)2014年度目标达成细目表29

(五)2015年度目标达成细目表30

附录【百年老校的历史沿革】32

第一部分总论

一、学校发展之现状分析

(一)学校概况

嘉定区城中路小学原名启良小学(私立),1904年创办于江南名园“秋霞圃”,至今已有一百零七年建校历史。

一百多年间,学校四易其名,四迁校址,始终不变对“启良·明强”校训的倾力传承。

在嘉定“教化”遗风的熏陶下,今天学校以“给心灵一片蔚蓝的天空”为办学理念,形成以自然、和谐、发展为特征的“绿色教育”办学特色,秩序井然,师资优秀,教学质量上乘,享誉上海。

学校现有41个教学班,1715名学生,112名教职工(其中94名教师,详见第七章)。

2006~2011五年发展期间,经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荣获全国红十字模范校、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示范校、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市安全文明校园、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市健康促进学校、市花园单位、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市优秀家长学校、区素质教育示范校(连续五年)、区中小学行风建设达标示范校、区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基地(嘉定竹刻)、区科技创新教育实验学校、区科技创新项目品牌阵地(机器人)、区体育项目试点学校(羽毛球)、区中小学实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先进单位等称号。

(二)背景与办学优势

办学必须与时俱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国家、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的指引下,嘉定区委“社会发展、市郊领先”的区域治理方针对学校提出了“教育发展、率先领先”的发展目标。

同时,今日学校教育的周遭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球化的经济关系、激烈的科学与技术竞争、日益被关注的人类生存的有限资源,这些时代变迁对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培育高素质人才、增进社会责任感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学校发展规划必须适应社会、时代的变迁,主动发展。

我们认识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社会民生需求,育人为本,关注生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绿色-生命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等行政要求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最紧迫、最现实的改革命题。

就小学的任务而言,办学不仅仅是继承遗产、教授书本(间接经验),甚至用考分扭曲学习的生态环境,毁坏学生天然的自信心,学校必须重新审视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制度与教学方法。

我们深信学校有如下变革优势:

1、办学历史悠久,教育底蕴宽厚

百余年来,废私塾,办新学,学校校史不仅表现了胡厥文、吴蕴初等先贤“启发良知、明理强国”的宏图大略,也展示后继者追求新时代、新文化、新知识的愿望。

一个多世纪,学校倾力传承“启良-明强”校训,为嘉定优秀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学校的发展积聚了无限的能量。

2、管理框架明晰,师资结构优化

学校有一个团结、能干的领导集体。

组织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均衡,干群关系和谐,整体管理框架清晰。

目前,12名班子成员中,层级结构比例为5:

3:

4,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知识化和专业化程度明显提升。

学校注重中层干部的合理配置,重视青年人才的选拔培养,已初步形成“赛马场上选骏马”的管理梯队格局。

3、学生素质提升,教学质量上乘

学校视教育教学质量为生命线,采取扎实有效的教学管理措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特别是实行全面的学业质量监测,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使学生的综合素养稳步提升。

过硬的教学质量,赢得了家长与社会的普遍满意;成熟的教学管理模式,保证了学校始终处于区教育系统领先行列。

学校已连续五年获嘉定区素质教育示范校称号。

4、文化气息浓厚,教育环境和谐

学校向来倡导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校园弥漫着清新的“和合”气息。

领导管有思路,宽中带严,严而有情;教师教有方法,实中带活,活而有质;学生学有特长,专中带尖,尖而有用,绿色-生命教育随时、随处可见。

《晨晓报》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城小信息月报》是学校、家庭、社区多方沟通的平台,“晨晓心理辅导室”为师生创设了和谐的成长环境。

(三)挑战与问题剖析

学校《五年发展规划》也必须反思、剖析办学中存在的问题,直面学校发展的挑战。

我们清醒地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育教学理念方面

小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帮助其奠定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育社会公德,满足学习需求,发展体质体能,挖掘学习潜能,养成健康而独立的个性,从而使其成为幸福生活的感受者与创造者。

然而,在学历社会应试教育的情势下,分科的课程设置(学科中心主义),考分的业绩驱使,往往使教师未能深刻地认识到学校教育背景的变迁,往往更关注眼前的学生考试分数,束缚思想,怯于改革。

鉴于此,学校新五年规划的根本挑战是如何理解、落实“自然·健康·启智:

绿色-生命教育”(核心词,详见第二章)的办学思想。

2、课程编制与实施方面

在严格执行国家学科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学校课程的开发、编制与实施力度不大。

“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或“课程的二次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离不开“学科课程的延伸”、“坐在课堂里”、“由教师安排”等传统的藩篱;仍然偏好书本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社团、亲历事件、组织关系、交往行为、情感发育等的直接经验领域的研究;轻视过程,看重“成果”(即成品)。

就学校制度安排而言,可供教师、学生选择的学科外“活动”的课时紧缺,(学科)课程与活动对立,对“课程即学校活动的总体”这样的定义不甚理解,课程研究的力度不够。

3、教师专业发展方面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依赖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

要实现学校的治学办校的理念,启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与之相匹配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

我们认识到,教师的育人观念仍需改变,知识结构要拓宽,教学技能要提升,为配合素质活动开展,小学教师要逐步向“全科教师”发展。

当下,学校高级职称教师只有5名,占教师数的5.3%,离教育局15%的指标还有很大差距;区级、校级骨干教师(包括学科带头人)13名,专业领先优势尚显不足,亟待增长。

4、特色发展方面

素质教育、完整的教育特别关注与学科并行的特色教育、特色项目,称为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是课程、活动中稳固的办学风格,展示其价值取向,因而我们的学校特色是体现“自然·健康·启智:

绿色-生命教育”愿景的课程与活动。

学校以往的特色课程尽管使用了“绿色教育”的名称,但往往与“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区青少年民族文化基地学校”、“区科技创新教育实验校”等称谓、内涵相脱节,概念混论,特色不清,因而如何解释“绿色教育”,如何将已有品牌课程、活动统整为“学校特色”,是一个哲学知识论的问题,需要加强探索革新。

5、硬件建设方面

学校场所设施于原实验中学旧址上改造而来,且分为梅园路本部、桃园分部两大校区,很多硬件设施不配套、运动场所不够,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求。

具体体现在:

缺少与大学额相匹配的艺体综合楼,学生训练受制,家长抱怨,影响学校声誉;“微格教室”与“录播教室”建设滞后,影响教师专业研修、开展团队活动;桃园分部(17个教学班,700多名学生)专用教室严重不足,没有图书馆、电脑房,分部校园网络尚未接入城域网等。

二、目标定位

(一)办学理念:

绿色-生命教育

“绿色-生命教育”是针对社会与教育环境变迁响应国家政策倡导而提出的概念,主张抵制过于计较眼前利益、滥用资源,重新审视人类正生存其间的生态环境与生命意义,直指学校的育人制度。

其核心是在学校课程设置、实施中,尊重儿童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于价值观、知识经验、体格与精神等各个侧面给予学生自然、健康、启智的学习环境。

其辩证的解释是主张“低碳”教育,反对揠苗助长、利用考分功利而滥用学习动机,反对应试灌输、题海战术、死背标准答案等“高能耗”行为,重视学习的意义、了解学习与生产及消费的关系,以期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给学生的发展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是学校对绿色-生命教育的形象描述,表现师生返回自然健康的教育形态的共同愿景。

在课程或活动设置上,执行国家小学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在有限的在校时间、课时内实行“正式-潜在的并行课程”制度(详见第三章),营造从容的学习环境,将书本知识与亲历实践结合,让儿童在学习与现实事物、与社会责任、与各种生存链要素的关系中感知学习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

在教师行为上,呵护学生的生长发育,承认、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与权力,采取克制、节约、有效的“绿色教学”态度,崇尚循序渐进、不愤不启、平等对话的方法。

(二)办学目标

1、总目标

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现代素质教育模式,实施本规划即学校“自然·健康·启智:

绿色-生命教育第二轮行动”方案;以“给学生的发展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为办学理念,为小学生设置学业进步与道德教化交融的课程制度,营造稳定的、可持续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一支践行理念、关爱学生、治学严谨、乐于奉献、敢于创新的师资队伍;承前启后,把学校建设成教育秩序井然、质量上乘、环境优美的百年名校。

2、培养目标

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在情感意志领域(动机系统)、认知领域(学校教育基本任务)、行为实践领域(教育与社会联接)三个子系统,指导学生,达成具有结构意义的培养目标:

●情感意志领域:

基于学校“并行课程”学习环境,施以“绿色-生命教育”,满足学生的生存发展需求,培养学生拥有好习惯(学习、生活习惯)、自信、持续的学习热情和发展潜能,使每一个学生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并拥有关心现实存在、思维活跃、体魄强健、心理健康、善于合作、勇于竞争的品格。

●认知领域:

通过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实践研究,把握小学学科课程的知识、技能体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知识的结构构成,关注其直接经验的积累,强调“活”的知识与概念迁移使用;初步养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打开学习视野。

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自我完善、可持续发展的认知特征。

●行为实践领域:

通过学校班级活动、“校本课程+学生社团”环境,培养学生重视环境、维护环境(包括社会关系)的行为习惯;拥有遵守社会公则习惯,热爱国家、集体,乐于为他人做好事,并参与社团活动;习得基本的劳动技能,能够体会劳动的美感;养成阅读习惯与能力,拥有必要的知识、经验积累;在自然科学、语言表现、表演、画画等方面表现个体的性向选择特征。

第二部分重点项目、特色项目

三、重点项目

(一)名称

正式的与潜在的“并行课程”——小学课程校本化实施实践研究

(二)目标

实施学科课程与潜在的实践类、情意类课程的“并行课程”制度,统整小学全部课程的内容与课时(在校学习时间),调动学校现有师资力量,提升教师专业能力,设置从容的、有知识论结构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系统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增加直接经验的学习机会,通过感受自然、了解社会、亲历活动、动手体验等途径,获得与生存、生活相联系的学习意义与学习热情,满足儿童个体发展的需求,培育完整、健康的积极人格,发展潜能,为未来学习打好基础。

(三)措施(行动框架)

教育哲学的实质是研究如何去占有这个世界,课程设置的实质是研究如何去占有学习环境([美]詹姆士·B·麦克唐纳)。

因此,课程是学校的根本制度,是行动的基本框架。

1、现行课程分析与“并行课程”框架的提出

现行小学课程尚存在以下问题:

课程体系仍以学科(分科)为中心,强调系统的书本理论知识及其学业成就,忽视儿童探究问题、亲身体验、与生存生活相联系的学习意义等直接经验的获得,实践类、情意类的课程及活动不受重视,没有时间(课时)的保障。

因此,造成在课程设置上,同年级并开科目过多;课程内容以升学考试的知识为主;课型单一,所有的学生面对同一种课程要求;轻视学生个性差异与发展需求,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与学生选择发展。

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愿景,我们认识到:

就课程改革、编制的行政权力而言:

正式课程(formalcurriculum.学科课程为主)主要表现国家的意志,分为国家课程(教育部)、地方课程(教育局)以及少量的校本课程。

正式课程以系统学习文化、学科知识为主,其改革称为“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或“课程的二次开发”。

潜在课程(hiddencurriculum.隐形课程)是与正式课程相对、相匹配的课程,不体现国家意志,而是体现一所学校自己的办学风格与价值倾向(即学校文化),以弥漫的、隐性的直接经验或实践活动为特征,对学生的学习意义、动机与实践经验有着巨大的作用。

就课程的知识或经验属性(即教与学的“内容对象”)而言:

提供间接经验(书本理论知识)的课程,主要指现行的基础型课程以及部分拓展型、研究型课程。

而提供直接经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主要体现在学校文化、班级活动、学生社团和师生价值行为之中,即校本课程,它表现了情意类课程的特征。

提出直接经验类课程的一个重要意图是,在学校与课堂里直接经验的获得往往是与学习书本知识同时进行的,往往是共时的,不占有专门的课时。

而课时保障与否,有没有时间上课、开展活动,是课程改革的可行性前提。

学校对课程改革及其条件的解释,借助以下“并行课程”结构图示:

正式的与潜在的“并行课程”及其内容属性的构造

横向序列:

班会活动

潜在课程:

校本课程+学生社团

并行

共时

复叠

(关系)

正式课程:

落实国家标准保证学业成绩

语、数、外:

颁考基础课程

时间序列:

节庆展示课程

“践行与公则”主题

“性向选择”主题

“网络时代素养”主题

体育主题

音、体、美:

基本素质

直接经验倾向知识的属性书本理论倾向

 

图示说明:

●并行课程:

指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是相辅相成的,是并行不悖的。

一些场合与时间内潜在课程中的直接经验、意识,与正式课程的系统知识会同时发生,共同影响学生。

●潜在课程中的“横向序列”:

命名“横向序列”,旨在突出班级教育具有差异的需求与个性,鼓励班级间进行良性竞争,主要指班会课、少先队活动,以保持学校教育最基本单位即“班级”的作用,不挪用、占用其班会课时间,开展有需求的、充满个性的、具有针对性的系列活动。

●潜在课程中的“时间序列”:

命名“时间序列”,意在将日常的校本课程与社团活动通过节庆日展示出来。

此类课程将“校本课程”与“学生社团活动”一体化,课时安排在周三下午“快乐活动日”——“晨晓快乐实践园”,每次计4课时。

拟开设60门左右课程,内容分为“践行与公则”主题、“性向选择”主题、“网络时代素养”主题、体育主题等四大模块。

上课教师以班主任、专职教师为主,逐渐采用“走班选择”制度。

课程一般在节庆日以表演方式展示出来(展示是重要的教育手段[比尔.约翰逊])。

2、系统学习:

语数外、音体美等学科类课程

本规划“并行课程”中的正式课程即学科类课程、国家颁考课程,其处于核心地位,体现国家的意志。

学校认为,课程改革绝不影响学科类课程的教学质量,节庆日展示的潜在课程一定会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意义与内驱力,有助于提升国家颁考课程的学业质量。

其基本策略如下:

●国家颁考课程(语数外)编制基本不动,只作适当的课时微调,同时进一步加强课程实施(即教学方法)、课堂转型的研究,以保证并增进国家颁考课程的学业质量。

●其他国家课程(音体美)保留其原有结构,相对完整,凸显教学特色,强调“2+1”艺术体育技能掌握。

●传统意义上的副课,包括其他教育机会,将在并行课程的“潜在课程”体系中融会贯通,重新组合,进行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以适合校情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3、亲历实践:

践行、公则、选择与时代素养活动

“并行课程”中的校本课程与社团活动一体化的“潜在课程”,是学科类课程的弥补。

它倾向于“知识连续体”中的直接经验,以活动、游戏、制作、参与事件等情景为教材(即教与学的内容载体),而不是以系统的、遗产式的文字符号为教材。

其教育目标(预设的成果)倾向于现行新课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新三维目标”,即通过实践活动,使儿童获得正直、守则、热情、善于同情理解他人、主动参与组织活动、不怕艰苦、初步体验生活与学习意义等方面的人格素养。

而儿童喜欢的节庆日是一个展示教育的机会,这些潜在的素养将被激发出来、固定下来。

依据课程哲学——知识论的分析,本规划拟定的“校本+社团”潜在课程体系分为4个方面、10个亚类(详见第六章):

●初始的、最为基础的“践行与公则”课程:

包括环境与我;公则习惯;劳动审美;阅读体验等课程。

●具有个体性向选择特征的课程:

包括自然科学;语言表现;演唱情节;画画雕塑等课程。

●网络素养课程:

即各类网络互动类课程。

●体育活动课程:

即各类体育技艺类课程。

四、特色项目

(一)绿色心理辅导:

绿色的心态

1、项目目标

基于校本课程与社团活动一体化的“潜在课程”活动,运用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手段,借助“晨晓心理辅导室”的硬件优势,针对学生个体或群体开展个别辅导、团体辅导、阅览、心理测试等各种活动,根据学生的需求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关注良好的心理体验,培育绿色的心态,切实发挥市中小学心理辅导示范校的骨干领衔作用,继续保持“全市领先”优势。

2、项目措施

●通过“潜在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启迪”与“激励”作用,运用“同感性理解”、“助人自助”、“共情艺术”等心理辅导技巧,以及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心理辅导方法,开展“流动”的社团活动,增强潜在课程的有效实施。

●充分地发挥好心理辅导室的功能,培训一支具有良好素质与资质的心理辅导员队伍,以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且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体现在“潜在课程”实施行为中,即教师用平等的口吻和学生谈话,给需要帮助的学生尽力给予辅导等,没有绝对的权威,没有生硬的批评。

(二)艺术特色教育:

美的艺术

1、项目目标

通过正式的与潜在的“并行课程”建设,从声音、节奏、美感、色彩、形体、造型等不同方面,给予学生美的熏陶,享受美的艺术,真正实现“艺术育德,潜移默化;艺术启智,健全人格;艺术健体,全面发展;艺术激情,张扬个性”,使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更具内涵与特色。

2、项目措施

通过“并行课程”的实施,赋予教师更多的课程自主权。

●严格遵循课程设计思想,艺术正式课程开设率达100%,做到师资保证、时间保证、专用教室保证、经费投入保证。

●在潜在课程框架中,精心设计富有特质的艺术课程,如演唱情节(即演、唱、舞蹈与情节冲突)课程、画画雕塑课程,涉及课程应充分满足学生艺术审美的需求。

●借助上海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艺术师资力量,挖掘校内艺术教师潜能,联络社区艺术资源,优化整合,放大效应,提升艺术教育质量。

●学生参与艺术教育的体验与成果,通过学校节庆日活动充分地展示出来。

(三)民族文化培育:

嘉定竹刻

1、项目背景

嘉定竹刻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早在明代,朱松邻祖孙三代便以刀代笔,致力于竹刻艺术研究。

嘉定竹刻集诗、书、画、雕刻于一体,融圆雕、深雕、透雕为一炉,作品技艺高超,形态传神,雅俗共赏,为历代文人雅士、民间藏家所青睐,一时列为贡品。

2006年,“嘉定竹刻”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得以重点保护。

2、项目目标

继续巩固区青少年民族文化基地学校的成果,借助“快乐活动日”与“潜在课程”实施契机,运用“普及活动主题化、社团活动精品化”方略,使学生习得技能与技法,收获情感与意志,弘扬民族文化,从而培育一批“嘉定竹刻小传人”,成为区品牌基地、明星社团。

3、项目措施

●请进来,聆听嘉定竹刻的发展历程。

采用“名家”进学校、“光盘”进校园、“网络”进教室等多种方式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嘉定竹刻、热爱嘉定竹刻。

●走出去,领略嘉定竹刻的无穷魅力。

不定期组织师生前往陆俨少艺术馆、南翔古猗园、嘉定竹刻陈列室、“新篁馆”等艺术场馆,让学生尽情领略嘉定竹刻的风采。

●坐下来,学习嘉定竹刻的基本技能。

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制定《分年级教学目标》,以《竹光溢彩》校本教材为蓝本,让学生一点一点与竹刻亲近起来,做到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四)科技创新教育:

培育明日之星

1、项目目标

以“绿色动力”机器人为品牌阵地,纳入具有个体性向选择的“自然科学”课程,培育创新志向,鼓励动手创造,增强团队合作,提升师生科学素养,形成机器人、航模、车模、船模、儿童科幻画等齐头并进的科技创新教育特色,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具有创新特质的教育土壤,培育一批“明日科技之星”。

2、项目措施

●整合学科课程。

通过主题课程浸润、社团活动提优等方式,让一年级学生“玩”科技模型、二年级“画”模型模样、三年级“做”环保模型、四年级“出”科技小报、五年级“建”科技社团,让每位学生在科技天地里有自由的选择与发展的空间。

●结合节庆展示。

继续设立每学年一次的“校园科技节”活动,通过节庆日开展机器人、航模、儿童科幻画、电脑兴趣、网页制作、科普文学社等科技社团成果的集中展示。

第三部分任务与实施步骤

五、学业质量保障:

学科课程教学改进

(一)严格教学常规管理

严格执行《上海市中小学课程计划》,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安排课务,落实学科教学与周活动总量课时,按照学校课程计划规定的科目上课,不随意增减课程难度与课时,做到课、表一致。

加强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教学“五环节”管理。

加强对课程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切实开展课程的校本化改进实施与教师校本培训,鼓励教师努力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