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9229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设计.docx

《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设计.docx

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设计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第一课、祖国有多大

 教学目标:

1.:

学会看中国地图,知道图例、比例尺的含义。

了解我国的海陆疆域。

2.:

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能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祖国大。

3:

知道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祖国有多大》,同学们,请看这是一张世界地图,在地图上,我们的祖国像什么?

二:

“徒步旅行”,漫长的国界线。

1.        读书查找数字。

我国的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

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一下祖国的辽阔。

2.  识图做好铺垫。

3.计算获得感知

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如果我们每天走8小时,每小时走4千米的话,要

走多少天?

(整整1200天,3年多,如果从现在开始走,走完一圈,我们都已经上初三了。

)同学们,通过这样的计算,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

是啊,我们的边界线太漫长了。

我们的祖国太大了,真可谓幅员辽阔。

三:

对照比较,宽广的土地。

1.温差比较

2.时差比较

3.面积比较

我们的祖国真的很大。

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全世界超过中国面积的国家只有俄罗斯和加拿大,我国位于第三位。

四.歌曲总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祖国幅员辽阔,而且在内心深处已经升发起对祖国的热爱,下面就让我们在《大中国》中结束本课。

第二课、首都北京

教学目标

1、知道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2、了解北京悠久的历史和现代都市风貌。

3、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知道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把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亲手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从此,北京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向往的地方。

二.、提问:

北京作为祖国的首都和我国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说首都是祖国的心脏?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师生补充总结:

首都是国家政治中心;首都是国家文化中心;首都是国际交往中心。

三、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分别阅读教材第10页至12页,选择与本小组探究问题相关的内容进行学习和讨论。

四、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第三课、香港和澳门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及其他历史演变;知道香港和澳门是我国两个特别行政区;简单了解什么是“一国两制”。

2、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及其他历史演变,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和自信心。

教学准备:

1、搜集香港和澳门风光或旅游照片。

2、查阅资料了解港澳的历史。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特别行政区

1、提问:

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有两个被称为特别行政区。

它们是哪两个呢?

它们在哪里呢?

为什么是特别行政区?

特别在哪里?

2、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地图,找到香港和澳门。

3、学生阅读教材第16页“资料卡”,了解“特别行政区”的特别之处。

4、学生探究:

“港人治港”和“澳人治澳”以及“高度自治”具体指什么?

“一国两制”的方针是怎么回事?

是谁提出的理论?

二、指导学生追寻历史

1、为什么根据在香港和澳门建立特别行政区?

2、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资料卡”内容后,指名说一说

三、回顾港澳回归

讨论:

香港和澳门回归说明了什么?

四、在地图上认识香港和澳门,认识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

1、学生阅读教材地15页地图和教材第16页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

2、让学生画一画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

3、展示有关香港和澳门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香港和澳门。

第四课、宝岛台湾

教学目标:

1、了解台湾的基本情况和特殊历史。

2、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初步形成维护祖国统一的愿望和信念。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台湾的基本情况和特殊历史,使学生初步形成维护祖国统一的愿望和信念。

教学准备:

1、搜集台湾风光图片或旅游照片。

2、查阅资料了解台湾的历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终于圆了萦绕一个世纪的团圆梦。

现在我们还有一个夙愿:

就是实现台湾和大陆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二、指导了解台湾

1、提问:

台湾在哪里?

2、台湾什么样?

3、台湾和大陆分离多久了?

为什么会分离?

4、指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图》.

5、阅读教材20页,师生总结:

美丽气候: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环境。

6、引导学生探究海峡两岸关系

7、课外拓展

给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两岸统一的渴盼心情。

五课、我们的“母亲河”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懂得择水而居,知道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热爱祖国山河。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中国河流分布图》

找到黄河和长江,在图上找到自己知道名字的主要河流,并把它们的名字填写在表格里。

二、指导学生了解黄河

三、用同样的办法了解长江。

四、总结复习,完成练习。

1、水是生命之源,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

2、()和()是我国两条主要的河流。

3、长江发源于()西部,最后注入()。

长江流经()个省级行政区,全长约()千米,是我国第()大河。

第六课、祖国名山知多少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名山的自然风光和其他承载的历史文化。

2、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二、说一说祖国名山

1、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图文。

2、教师以泰山为例,结合自然与人文进行讲解。

3、学生分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中国名山进行学习,结合搜集整理的文字、图片信息,进行汇报。

4、出示课件,完成练习:

(1)“五岳”指的是我国的五座名山,它们是东岳(),位于()省,西岳(),位于()省,南岳()山,位于()省,北岳()位于()省,中岳(),位于()省。

(2)东岳泰山被尊为“”,孔子有“”之语,唐代诗人杜甫有“”的佳句。

(3)华山有“”的说法。

黄山有“”。

()山瀑布有“疑似银河落九天”的佳句。

三、课外拓展汇编名山之最;访谈家乡名山日月山。

第七课、走上黄土高坡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环境及气候特点。

2、了解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走上黄土高坡

1、曲《黄土高坡》。

2、提出问题:

你知道这首歌中所说的“黄土高坡”在哪里吗?

“黄土高坡”是什么样子?

这里的人们是怎样生产、生活的呢?

我们能从歌词中找到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3、学生阅读教材第37页地图。

4、小结:

“黄土高坡”位于我国黄河中上游的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境内,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人们把这里叫做黄土高原。

5、质疑:

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阅读“资料卡”。

二、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生产方面:

修建梯田;植树种草;放牧。

2生活方面:

开凿窑洞;打井取水;扎白毛巾。

三、课外拓展学生收集人类与环境密切关系的相关资料,在班上相互交流。

第八课、登上世界屋脊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环境及气候特点。

2、了解青藏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

一、了解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

1、指导学生识图

观察:

教材第41页地图。

观察青藏高原范围:

青藏高原位于哪些省级行政区?

二、登上“世界屋脊”-----欣赏青藏高原自然风光

1、学生阅读教材第41页至第42页的山水风光图。

2、阅读教材第41页地图。

在地图上找到青藏高原上著名的山脉和河流。

三、登上“世界屋脊”-----领略青藏高原气候

1、提出问题:

青藏高原海拔这么高,高原的气候和平原地区相比有什么不同?

2、说一说:

藏族人民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生产方面:

牧业为主;种植耐寒农作物----青稞。

生活方面:

藏袍服饰特点;住毡房;吃糌粑;礼节(哈达)。

五、课外拓展自主探究藏民的独特风俗。

第九课、走进东北黑土地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特点及资源状况。

2、了解东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

一、我国最北的地方

1、出示:

《中国政区图》教学挂图。

找一找:

中国的东北部是指哪里?

东北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

2、观察教材插图《东北地区》图。

找一找:

东北平原、大小安岭和长白山。

3、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最北的地方是什么样?

和我国其他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有谁去过东北?

东北有什么特别之处?

和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描述东北。

(根据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地描述一下对东北的印象。

二、这里的土地真肥沃

1、播放:

东北黑土地风光。

2、阅读教材第47页图文。

(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说明黑土地的肥沃。

3、提出问题:

这里为什么有如此肥沃的黑土地呢?

三、这里的森林真茂密

1、阅读教材第48页图文。

2、提出问题:

为什么东北原始森林中的树种多是针叶和小阔叶林,与我国其他地方的森林树种有什么不同?

3、森林宝库。

(1)学生阅读教材第49页插图。

(2)介绍自己了解的东北物产。

四、这里的冬天真寒冷。

阅读教材第50页至51页内容,教师讲解。

第十课、享受热带风光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热带地区的范围、自然环境、气候特点及其资源状况。

2、了解热带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

一、享受热带风光

1、阅读教材第53页至第54页图文。

2、联系实际:

有同学去过海南或西双版纳吗?

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识图

1、出示:

《中国政区图》。

2、讲解:

热带的范围及形成原因。

三、探究环境与人生活的关系

提出问题:

你在热带地区发现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特别之处?

为什么会是这样?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什么有关系?

交流讨论:

发表自己的见闻,并分析上述问题。

四、小组学习探究祖国不同环境下的人们的生活

第十一课、大家庭里的成员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情况。

2、根据服饰初步认知部分民族特征。

3、了解自己家乡居住的少数民族基本情况。

4、渗透各族人民应该互相尊重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找一找、查一查

1、在学习本课之前,准备《中国民族分布图》。

2、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通过读图,分别了解和学习我国民族分布情况。

二、比一比

师生互动:

教师说出民族,看哪个小组能够又快又准地找到其在地图上的主要分布区,并试着说出这个地区的名称、主要省份。

三、扩展学习

依据教材第59页的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及分布表格,结合教材第58页的学习,学生通过自行查资料等方式进行补充。

四、少数民族知多少

1、让学生展示在课前搜集的有关民族服饰的图片。

2、结合教材第60页的几个范例,辨析所属民族及主要聚居地。

第十二课、多彩的民族风情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各民族衣食住行的特点及丰富多彩节日的学习,初步了解其多彩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2、了解各民族习俗、禁忌,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

3、知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增进民族团结。

教学过程:

一、关于衣食住行的探究性学习

展示学生搜集的不同民族衣食住行的资料。

二、故事会

1、把搜集到的关于民族节日的传说、故事向同学们讲一讲。

2、根据故事内容和演讲表现,评选出本班级的“故事大王”。

三、图片展

将全班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到一起,根据不同的版块设计一期“民族风情”图片展。

四、课外拓展:

我们这里有哪些民族特色食品

第十三课、各族人民大团结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2、感受我国各民族团结一心的深厚情意。

教学过程:

一、交流发布会

借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了解我国基本的民族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

二、故事会

开展“故事会”活动。

三、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情况

提问:

我国共有民族自治地方多少个?

其中自治区多少个?

自治州多少个?

自治县(旗)多少个?

小组内交流后回答。

四、调查

1、分小组调查自己家乡藏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情况。

2、调查自己家乡的少数民族政策实施的情况

第十四课、自然灾害的威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及周边国家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尊重自然,对自然现象有所敬畏。

2、简单了解一些自然灾害的种类及成因,通过探究,懂得人类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闻发布

在小组内交流各自收集的有关玉树地震的消息。

二、查一查、访一访、填一填

1.小组讨论交流:

自然灾害有很多种。

据统计,地球上分布范围较广、发生频率较高和危害程度较大的十大自然灾害有哪些?

2、小组代表回答,师生评议总结。

水灾、旱灾、风灾、地震、泥石流、虫灾、火山爆发、滑坡、雪灾和森林火灾。

3、填一填教材第78页的表格,根据实际情况扩充表格。

第十五课、灾难之中的救护

教学目标:

1、懂得虽然自然灾害是不可抗拒的,但采取合适的自救自护措施,会减少或避免一些伤害的道理。

同时通过演习训练,掌握和提高一些自救自护的能力。

2、在灾害面前,了解国家援助、国际援助、以及公益援助,让学生感受爱心及互助的情感。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及在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

1.演讲唐山地震逃生及江珊的两个小故事。

2、阅读教材85页小故事并思考问题。

二、讨论

1、提出问题:

面对不同的自然灾害,应该怎样自救和互救呢?

2、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三、献爱心

1、导言:

可根据汶川地震、西南干旱和玉树地震后全校师生捐款的情况导入。

2、引导学生今后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开展捐款活动:

捐物、捐款、写慰问信、看望灾区小朋友、加入志愿者行列。

第十六课、生命只有一次

教学目标:

1、通过探寻自己的生命历程,体会生命的可爱,知道自己的生命承载着许多亲人的爱和期望。

2、知道生命是有限的,更是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对生命要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3、知道保护自己的身体,珍爱自己的生命。

教学过程:

一、我眼中的生命

1、教师提供学生在学校里活动的照片(上课、游戏、参加活动)。

2、学生从照片中谈谈自己感受到的生命的意义。

3、提出问题:

“生命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吗?

二、寻找生命的价值

1、导言:

事情做错了,可以改正重新开始,生命一旦失去了,还能再来吗?

2、阅读《有生命就有希望》《一块石头的价值》两个小故事。

小组成员互相交流:

从这两则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3、同学们讨论交流,发表自己对生命认识的看法。

4、填写“我对生命的认识”的卡片。

三、我的成长照片

四、我要怎样珍爱生命

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生命新的认识。

2、小组内进行讨论:

生命只有一次,课外要怎样珍爱生命?

五、课外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访问身边自强不息、珍爱生命的人,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

第十七课、拒绝不良习惯

教学目标:

1、明白身体是生命的载体,爱惜生命就要保证身心健康发展。

2、知道不良生活习惯对生命的危害性。

3、懂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过程:

一、小小座谈会------“不良习惯危害大”

1、阅读教材100页,了解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及危害。

2、小组内交流不良习惯的危害。

联系实际讲自己身边的悲剧。

3、让学生认识的人中搞调查,把调查到的信息填写在教材第102页的表格里。

4、教师总结:

不良习惯像一颗毒瘤,在危害着人们身心健康的同时,也危害着家庭的幸福和睦,危害着社会的安定繁荣。

二、向不良习惯说“不”

三、课外拓展

1、调查你周围的人,看看他们有哪些不良的习惯,这些不良习惯给他们造成了哪些危害?

2、设计一个拒绝不良习惯的标语或者宣传画。

第十八颗、远离毒品

教学目标:

1、了解毒品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

2、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远离毒品。

3、对生命要有一种负责的态度,知道要抵制毒品。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

1、吸毒的危害

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等能够使人成瘾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2、提问:

你们知道林则徐吗?

3、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4、引导学生了解导致吸毒的原因,使他们小心警惕生活中的吸毒陷阱。

二、抵制毒品

1、提问:

我国的法律对吸毒、种毒、制毒、贩毒的行为有什么规定?

2、让学生阅读我国《劳动教养戒毒工作规定》的条文,大概了解戒毒工作的情况。

第十九课、快乐地生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生活中的无限快乐。

2、知道排解生活中不快乐因素的一些简单方法。

3、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快乐生活的重要意义,从而珍爱生命,热爱生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快乐生活的法宝,你们说好不好?

二、讲述自己的快乐体验

1、教师:

想一想,你什么时候感到最快乐?

你会因什么而快乐?

把你的快乐讲给小组内的同学听,看谁能把自己的快乐带给其他同学。

2、小组内成员交流自己快乐的体验。

3、小组汇报。

每个小组讲完后,一起来归纳故事中的我们究竟在什么中快乐,为什么而快乐。

三、寻找快乐生活的法宝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共有学生40人。

这些学生活泼好动,上进心和求知欲都很强。

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思想要求积极上进,能自觉的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但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够好,尤其是上课听讲的习惯,作业不够认真,仔细,按时交作业,及时订正作业的习惯也不够好。

同学们能够做到团结互助,关心集体,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二、教材分析

1、课程特点: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于学生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学生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

2、课程基本理念:

(1)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

(2)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3)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学生的权利。

(4)在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

分目标:

1、情感与态度:

(1)教育学生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信、诚实、求上进。

2、行为与习惯:

(1)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2)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

(3)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3、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

(2)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4、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四、教学措施

1、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学生展开活动。

2、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因此,教学活动中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学生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 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5、教学活动形式:

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等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