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影像3五官及颈面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9304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影像3五官及颈面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现代影像3五官及颈面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现代影像3五官及颈面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现代影像3五官及颈面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现代影像3五官及颈面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现代影像3五官及颈面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现代影像3五官及颈面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现代影像3五官及颈面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现代影像3五官及颈面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现代影像3五官及颈面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现代影像3五官及颈面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现代影像3五官及颈面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现代影像3五官及颈面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现代影像3五官及颈面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现代影像3五官及颈面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现代影像3五官及颈面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现代影像3五官及颈面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现代影像3五官及颈面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现代影像3五官及颈面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现代影像3五官及颈面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影像3五官及颈面部.docx

《现代影像3五官及颈面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影像3五官及颈面部.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影像3五官及颈面部.docx

现代影像3五官及颈面部

现代影像学--五官及颈面部

第三章 五官及颈面部

第一节 眼   部

一、检查方法

(一)US检查方法

1仪器 检查眼部病变所用的超声仪,除眼科专用超声仪器外,其他各类B型超声仪均可应用。

(1)眼科专用超声仪

特点是探头小,频率高≥10MHz,焦距短,一机多用,包括A型、B型、A/B型、D型和生物测量等多种显示形式。

(2)扇形或线阵实时超声仪,设置检查小器官探头,频率3.5~7.5MHz。

2探测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1)直接法:

眼球法:

探头通过无菌的耦合剂与角膜直接接触进行探测,一般少用。

眼睑法:

轻闭两眼,眼睑上涂以耦合剂,将探头置于其上直接探查。

(2)间接法:

此法有助于显示眼球前后结构及病变部位,测量眼轴也较正确。

水囊法:

在探头与眼睑之间置一水囊,水囊前后均涂耦合剂,囊内为去气水,水囊厚20mm左右。

探头块法:

国外已生产一种探头块—橡胶类的块状物,装置于探头前方,此种方法可以取代水囊法,且可防止假象和多次反射。

经水法:

通过无菌生理盐水直接张眼检查。

新型探头:

半软和软探头,将耦合剂充填于探头顶部,是上述方法优点的综合,操作上更为方便。

3观察方式

动态观察:

嘱病人眼球上、下、左、右活动,观察病变部位的回声强弱,结合解剖部位及临床资料作出判断。

动力学方法:

用探头压迫眼球,观察眼内病变形态有否改变。

磁性试验:

用以观察球内异物是否有磁性,先用B超显示异物所在,然后用电磁铁自远而近,观察异物有否震颤和移位。

对比试验:

病侧眼睛与正常侧眼睛声像图作详细对比。

(二)CT检查方法

眼部的CT检查常采用横断及冠状面扫描,层厚一般为3~5mm,也可更薄,目前的高分辨CT扫描层厚可为1mm。

通过计算机重建可获得冠状及矢状面图像。

对于CT平扫欠佳或病灶较小的眼部病变,CT增强扫描将有助于诊断,尤其是对浸润性病变的定位及病灶血供情况的了解。

目前常用为水溶性离子型造影剂,为减少副反应有人主张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为妥。

可用一次性静脉注射法或静脉滴注注射法。

观察眼球、眼肌、视神经等结构采用软组织窗位,通过调节观察图像的窗宽和窗中心,可提高图像分辨力,通常眼科检查窗中心+35~+60Hu。

观察眶壁骨性结构则采用骨窗位,以便了解眶壁骨的细微结构。

(三)MRI检查方法

眼眶的MRI检查常采用标准头颅线圈、眼眶表面线圈以较高的信噪比,更仔细的显示眶内的解剖结构,但病变累及颅内时,表面线圈对颅内病灶的显示欠佳。

常采用横断位,其次是冠状位及矢状位,成像技术常用多回波,多层次技术,层厚一般小于3mm,扫描范围包括眶上、下壁,前后包括眼睑与眶尖。

必要时静注Gd-DTPA顺磁性造影剂增强扫描,以提高病灶的检出率。

有时辅以脂肪抑制技术,更有利于病灶的显示。

二、正常影像表现

(一)正常US表现

1解剖概要

(1)眼球

眼球近似球形,成年人前后径(轴长)23~24mm,眼球由眼球壁和眼内容组成。

前者包括角膜、巩膜、色素膜和视网膜;后者为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外层前部1/6透明部为角膜,厚约0.5~0.8mm,间接探测可显示。

后5/6不透明部分为巩膜,厚0.3~1.0mm,B型超声很难单独显示,色素膜为球壁第二层,前部为虹膜,中央缺失为瞳孔。

虹膜连接肥厚的睫状体,宽6~7mm,色素膜的后部为脉络膜,厚0.1~0.25mm,由大小不等的血管和色素细胞构成,此膜虽薄,超声很难单独显示,但它是眼内病的好发部位,是超声探测的重点。

球壁的内层为视网膜,衬附于脉络膜的内面,由色素上皮细胞,锥、杆体细胞,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四层细胞构成,神经节细胞的轴突集中于眼球后极部,为视神经乳头和视神经。

视网膜是儿童时期恶性肿瘤好发部位,色素上皮与锥、杆体细胞层之间粘连松弛,所谓视网膜脱离就是这两层间的分离,除角膜和虹膜外,其它部位的三层膜既薄,相贴又紧密,超声很难予以分别显示。

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房水位于晶状体与角膜之间的前、后房内,内部无回声,晶状体位于虹膜之后,为一中央厚周边薄的圆盘体,最厚处4~5mm,正常晶状体内无回声,一般仪器仅显示后界面为短弧线。

晶状体之后为玻璃体腔,内含胶液状玻璃体,因无回声界面,显示为暗区。

(2)视神经

视神经起自眼球后极部,穿过眼球至眶尖部,通过视神经管至颅内,外被脑膜包围,宽3~4mm,眶内段长2.5~3cm。

视神经走行弯曲,略呈“S”状。

视神经周围为眶脂体,二者之间有明显声学差异,视神经与超声声束平行,显示为暗区。

(3)眼外肌

眼外肌司眼球运动,共有六条。

即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和下斜肌,分布于眼球四周及后部,直肌长40mm,宽10mm,厚1~3mm,内直肌最厚,外直肌最薄,因超声测量多为斜入射,所测值往往大于实际厚度。

(4)脂肪

眶内重要结构之间填充松软的脂肪体,根据其所在位置分为中央与周边两部分,由四条直肌及其间的筋膜围绕而成的锥形体,名肌肉圆椎,锥内脂肪为中央部分,声象图上球后脂肪垫即指中央脂肪的回声光团。

肌锥与眼眶壁之间的脂肪为周边部分,只有在四条直肌处才能显示为薄层回声,其他部位与中央部分无明显界限。

(5)泪腺、筋膜、眼眶

泪腺位于眶外上方的前部,正常情况超声可以显示。

筋膜为联系重要结构的纤维膜,难以显示。

眼眶周围由骨壁组成,超声束难以穿过。

2正常眼球声像图

(1)正常眼球声像图

轴向检查时声像图可出现眼睑、角膜、前房、虹膜等弧形强回声,低频率探头这几层形成一条带状回声,不能分辨,如用10MHz以上间接法探测,各层常可分出。

晶状体:

直接探测时,一般常显示后缘的“一”字形光带。

用高频率间接探测时,常可见晶状体前后缘呈凸透镜样图像。

球后“W”形光团为球后软组织图像,中央三角形无回声区为视神经。

(2)眼部声像图正常参考值

眼轴长度(外径)                    23.09±1.06mm

前房深度                          2.37±0.47mm

晶状体厚度                        4.02±0.44mm

玻璃体腔轴径                     13.90±0.63mm

眼球壁厚度                        2.90±0.39mm

视神经横径(近眼球段)           右:

4.44±0.47mm

                              左:

4.46±0.42mm

            球后1cm处       右:

4.43±0.57mm

                              左:

4.34±0.47mm

(二)正常CT表现

眶骨在CT图像上为高密度,使用骨窗(窗宽1500Hu,窗位350Hu)显示较佳。

横断面眶底平面扫描可显示眶下裂,蝶骨大翼、眶外侧壁、内侧壁等。

视神经管水平横断面增添视神经管的形态、管径及周围结构,该层面能较好的显示泪囊窝。

视神经直径约3~4mm,长约4~5cm分四段:

(1)球内段长约1mm;

(2)眶内段长约25mm;(3)管内段长约5~6mm;(4)颅内段长约10mm。

CT平扫视神经呈中等密度影。

普通CT难以显示视神经周围的鞘膜间空隙(硬膜下腔和蛛网膜下腔)。

眼动、静脉的密度与肌肉密度相仿,注射造影剂后可明显增强,显示更清。

眼动脉于视神经稍上水平横断面由后外跨过视神经向前内行走,眼上静脉于上直肌稍下水平横断面由前内向后外与上直肌交叉,直径约2~3.5mm。

眼外肌呈中等密度,横断面可显示各条眼外直肌全貌,冠状面则示其断面。

周围可见低密度脂肪影衬托。

眼球壁呈中等密度,横断面可显示前部的虹膜、角膜,但眼球壁中后部的三层结构密切相连,密度相仿无法区分。

晶体密度均匀略高于球壁。

房水与玻璃体呈水样低密度。

泪腺位泪腺窝内,由提睑肌腱膜隔开,呈中等密度。

(三)正常MRI表现

眼眶为一锥形骨腔,含眼球、视神经、眼肌、血管、球后脂肪、泪腺等,眼眶底向前,眶尖向后,四周的骨性眶将眶内容物与脑组织及面部结构分开。

眶壁的骨质,其皮质骨呈低信号,髓质骨含黄骨髓在T1和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视神经呈中等信号,周围衬以高信号的脂肪影。

眼部血管因其流空效应而不产生信号。

眼外肌共六条,在T1和T2加权像上均呈中等信号。

角膜主要含纤维成分,在T1和T2加权像上均呈略低信号。

眼球壁的后2/3由视网膜、脉络膜和巩膜构成,视网膜和脉络膜结合在一起呈中等信号,巩膜内侧含有致密的胶质和丰富的弹性纤维而呈略低信号。

房水和玻璃体富含水,呈长T1长T2信号。

泪腺位于眼眶的前上方外侧壁的泪腺窝内,T1加权像上呈中等信号,T2加权像上呈略高信号。

三、眼球及眼眶的肿瘤

(一)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据统计约20000~30000名儿童中有1人发病,75%小于3岁,偶见成年人,恶性程度较高,往往于发病后1~2年内死亡。

可分为遗传性与非遗传性。

遗传性者双侧发病,可伴智力低下,腭裂,小头畸形,非遗传性者占大多数,多为单眼,无家族史。

临床表现依赖肿瘤的病理过程,可分为眼内生长期,青光眼期,眼外扩展期及全身转移四期。

病变早期有视力下降,较晚期可见斜眼、突眼、眼球运动障碍,肿瘤穿破眼球后生长迅速,表面易出血。

[US表现] 

1眼内实性肿物呈圆形、半圆形或形状不规则的光团自眼球壁向玻璃体腔隆起,可单发也可多发,较大肿瘤占据全玻璃体腔。

肿瘤细胞粘着力差,成块的脱落,声像图显示边界清晰但不整齐,不圆滑。

肿瘤内部回声光点大小不等,强弱不一,分布不均,肿瘤内部灶性坏死常表现一个或多个无回声区,外生性视网膜母细胞瘤,早期引起视网膜脱离,超声显示为漏斗状光带。

2钙斑反射 视网膜母细胞瘤发展较快,在血液供应不充分部位发生坏死,沉着钙质,病理组织学研究80~100%的肿瘤内发现钙化,在肿物内发现钙斑是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重要声学标志之一。

3眼轴正常或稍增长

儿童患者符合以上三项指标即可肯定诊断,缺乏第一或第二项的列为可疑对象。

[CT表现] 视网膜母细胞瘤早期仅致视网膜局部增厚,有临床症状的病例在CT上多见眼球内肿块。

肿块好发眼球后半部,在玻璃体内呈高密度,边界清楚。

大多数病例瘤内见密集点状或斑块状钙化,为诊断的特征依据。

肿瘤的非钙化部分可为造影剂轻、中度增强。

肿瘤可充满球内或穿破眼球向眶内生长,侵犯眶内结构,致眼球增大和突出;肿瘤沿视神经生长,致视神经增粗,视神经管扩大;肿瘤可经蛛网膜下腔脑脊液或沿视神经直接侵及颅内,出现鞍上池部位结节状肿块、脑膜增厚、脑室扩大等异常。

[MRI表现] MRI在显示肿瘤蔓延、侵及颅内组织、显示视神经、视交叉等结构明显优于CT,但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确诊不如CT敏感。

在MRI的T1加权像上视网膜母细胞瘤显示为眼内软组织肿块,呈低、等、高混杂信号,其中低信号提示钙化,高信号提示出血,T2加权像上呈高低混杂信号。

当肿瘤较大、累及视神经或视交叉时,MRI表现为这些结构的增粗,结构不清。

静脉注射Gd-DTPA增强扫描,可见瘤体明显异常强化。

[鉴别诊断] 临床上视网膜母细胞瘤需与其它“白瞳症”的眼病相鉴别,如渗出性视网膜炎,该疾病发病年龄较大,视网膜下积聚脂性渗出液,继发视网膜脱离。

B超声像图显示玻璃体内强光带,与眼球壁之间有许多弱光点,此为液体内胆固醇结晶的回声,病灶无钙化CT可资鉴别。

(二)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melanoma)

恶性黑色素瘤较少见,占全眼病的0.02~0.06%,多为单眼发病。

起源于眼球壁中层的葡萄膜,其中85%为脉络膜黑色素瘤,常见于眼的后根部,呈局限性或弥漫性生长,为成人中最多见的一种恶性眼内肿瘤,在国外其发病率占眼内肿瘤的首位,在国内仅次于视网膜母细胞瘤。

早期临床可无症状,继之可出现视网膜脱离,眼压升高,葡萄膜炎及视神经炎,球内出血及全身转移症状。

[US表现] 

1呈半球状磨菇形实质性低回声肿物,向玻璃体暗区内突出。

2实体肿瘤前缘有的较光滑,有的高低不平,肿瘤与玻璃体间尚有完整的视网膜回声带。

3肿瘤前部回声较强,光点密集,又由于声衰减明显,向后光点逐渐减少,接近眼球壁呈无回声暗区,称之谓“挖空现象”。

4部分肿瘤可有声影形成,这是由于恶性黑色素瘤有较强的衰减,较大的肿瘤后方的眶脂肪内常出现声影。

[CT表现] CT显示玻璃体腔的高密度(CT值+48~+88Hu)肿块或眼球局限梭形增厚,肿瘤较小的呈扁平状沿脉络膜平面扩张,肿瘤较大可进入玻璃体,其头部和视网膜下肿瘤迅速增大,颈部因受玻璃膜裂口的影响而较狭窄,肿瘤整体呈“蘑茹云”状。

密度均匀,边界清楚。

行造影剂增强后,瘤体中等程度均匀强化。

当肿瘤引起继发性视网膜及脉络膜剥离时,可出现视网膜及脉络膜下积液,球内出现低、等密度积液。

[MRI表现] 恶性黑色素瘤的信号颇具特征,在T1加权像上呈高信号,T2加权像上呈低信号与绝大多数眼眶肿瘤截然不同,是因为大部分黑色瘤含有黑色素颗粒,具有短T1短T2的性能。

故黑色素瘤的信号强度和瘤体内含黑色素颗粒多少有关。

肿瘤较大时,可突入玻璃体表现“蘑茹云”征象。

如合并视网膜下积液,可见视网膜下呈长T1长T2信号。

静注Gd-DTPA扫描,瘤体呈均匀一致的高信号。

[鉴别诊断] 眼球内转移瘤常累及葡萄膜,病灶也可为扁平状,CT鉴别较难,而MRI较易区分,转移瘤在T1加权像上呈低或等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与黑色素瘤信号截然不同。

(三)视神经胶质瘤(GliomaofOpticNerve)

70%以上的视神经胶质瘤发生于儿童,常为神经纤维瘤病的一部分。

生长缓慢,多为良性,临床表现为患眼视力下降,轻度突眼,少数向后侵及视交叉并进一步累及视神经。

累及颅内者可有下丘脑异常症状,合并阻塞性脑积水。

[US表现] 声像图所见为视神经梭形或椭圆形肿大,与视乳头连续,边界清楚,内回声较少较弱。

[CT表现] 患侧视神经局部或整条增粗,也可呈结节状隆起。

呈纺锤形,边界清楚的均匀等密度影。

无钙化。

注入造影剂后可有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肿瘤较大时,可侵及眼球和脑组织。

[MRI表现] 早期MRI显示视神经呈纺锤形,与脑白质相比,T1加权像呈等信号,肿瘤较大时中心坏死部分呈低信号,T2加权像肿瘤信号提高。

肿瘤局部可呈结节状改变。

瘤体边缘可见条状脑脊液信号,为其特征。

MRI可清晰显示瘤体累及视交叉及颅内的范围,注入造影剂后肿瘤明显强化,轮廓显示更清。

(四)视神经脑膜瘤(MeningiomaofOpticNerve)

视神经脑膜瘤:

原发于视神经的脑膜瘤多来源于视神经鞘的蛛网膜细胞,也可以为颅内脑膜瘤向眼眶生长所致,中年女性好发,儿童患此病则具有浸润性与恶变倾向。

[US表现] 多发生于成年人。

声像图特征:

(1)视神经增粗

(2)缺乏内部回声或仅前部少量光点(3)声衰减显著。

[CT表现] CT扫描可见肿瘤呈纺缍状或结节状、边界清楚的等密度影,有时可见点状或环状钙化。

瘤体较大时相邻眶骨可受压增厚硬化改变。

注射造影剂后瘤体均匀强化,中间视神经仍为均匀条状低密度,形成典型的“索道”征象。

[MRI表现] 视神经呈结节状或纺锤形增粗,与脑白质相比,肿瘤在T1加权像呈等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等或略低信号;与眶内脂肪相比在T1和T2加权像上均呈低信号;Gd-DTPA静脉增强后,肿瘤呈均匀一致的强化,冠状位可见强化的视神经被高信号的肿块包绕。

脑膜瘤来源于颅内眶壁时,可见瘤体紧贴眶壁,可侵入颅内。

瘤体较大时较难断定其来源。

[鉴别诊断] 视神经脑膜瘤为视神经鞘膜增粗,要与引起神经增粗的视神经胶质瘤相鉴别,两者影像学特征如下表。

表2-3-1 视神经脑膜瘤和视神经胶质瘤鉴别要点

 视神经脑膜瘤 视神经胶质瘤

年龄性别

CT

MRI 中年女性

视神经鞘膜增粗、结节状

增强后示“索道”征,有钙化

肿瘤沿视神经管达视交叉之前 儿童

视神经增粗、纺锤形

无钙化

沿视神经管,可及视交叉与颅内,瘤边有带状脑脊液信号

(五)泪腺肿瘤(Tumorsof Lacrimal Gland)

泪腺肿瘤是最常见的眼眶肌圆锥外肿瘤,包括上皮源性的混合性腺瘤,囊腺癌及淋巴源性的恶性淋巴瘤等。

临床表现依赖于其起源部位肿瘤的种类而有所不同。

1泪腺混合瘤(MixedTumorsofLacrimalGland)

泪腺混合瘤,绝大多数为良性,约占80%,部分为恶性,约占20%,在眶部原发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35~50岁多发,男性较女性多见,进展缓慢,恶性者生长迅速。

临床早期可无症状,随着肿瘤的增大及对眼球不同程度的压迫,可有复视、视神经萎缩,良性者仅局部压迫眶壁,恶性者局部疼痛,并有骨质破坏。

[影像表现] B超示泪腺肿瘤位于眶外上方泪腺窝内,中等回声,压迫眼球使之变形。

CT平扫瘤体呈结节状等密度的均匀实体,边界清楚,可均匀强化。

瘤体较大时,眼眶骨质变形,泪腺窝扩大,良性者仅见压迫改变无骨质破坏,肿瘤为恶性时可致眶骨破坏改变。

在MRI上,眼眶泪腺窝内结节状软组织影,边界清楚,T1加权像上呈等信号,T2加权像信号多均匀有提高,注射造影剂后有中等强化。

瘤体较大时可见泪腺窝扩大,眶骨变形。

恶性者可见眶骨呈长T1和长T2破坏改变。

2泪腺腺癌(Adenocarcinoma)

泪腺腺癌或称泪腺圆柱瘤为恶性,女性多见,50岁以上多发,呈浸润性生长,常累及眶骨与眶神经,可向颅内及全身蔓延,易压迫眼球,临床上眼部症状较重。

[影像表现] 泪腺腺癌的声像图表现为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整齐的占位性病变。

周边部位回声较强,中央较弱。

CT图像上表现为边缘不清呈浸润性生长的不规则块影,平扫呈等密度,坏死液化区呈低密度,有不均匀异常强化。

CT骨窗可见眶壁骨质缺损、破坏。

MRI图像上肿瘤位于泪腺窝内,呈边缘不清的不规则肿块影,T1加权像呈等信号,坏死区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有不均匀异常强化。

肿瘤较大时可显示其涉及肌圆锥内及颅内的范围,眶壁骨受侵则呈长T1和长T2信号。

(六)海绵状血管瘤(CarverhousAngioma)

海绵状血管瘤为最常见的眼眶肌圆锥内良性肿瘤,多见于青壮年,在早期除原发于眶尖部肿瘤因视力减退常被误诊为球后视神经炎,随着肿瘤增大,出现突眼,晚期视力障碍、视神经萎缩及眶腔扩大。

病理上肿瘤由不同程度的海绵状血窦及结缔组织间质构成,血流缓慢。

[US表现] 海绵状血管瘤多位于肌圆锥内,内部回声较强,分布均匀,边界清楚、圆滑。

[CT表现] 海绵状血管瘤常见于肌锥内,境界清楚,边缘光滑,呈较高不均匀密度(CT值约+49~+90Hu,钙化斑+591~+657Hu)多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当出现圆形钙化灶时,提示静脉石形成。

瘤体有明显强化,因瘤体内血流缓慢,增强后延迟扫描,强化更明显。

Unsold报告,海绵状血管瘤即使向后蔓延,在眶尖部总可见一低密度的脂肪黑三角区。

[MRI表现] 在MRI上瘤体呈境界清楚,边缘光滑的卵圆形影。

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其特征性表现是不侵犯脂肪,即使肿瘤很大,眶尖部仍有一些高信号脂肪保留。

(七)眶炎性假瘤(InflammatoryPseudotumoroftheOrbit)

眶炎性假瘤是一种非特异性增殖性炎症,因其具有真性眶肿瘤的症状而得名,以男性多见,临床上可表现流泪、结膜水肿和眼球突出。

眼球运动障碍和视力显著下降。

在眶下部、内下壁,沿眶上缘可触及肿块。

[CT表现] 眶炎性假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常单侧发病,在小孩则可双侧发病,CT表现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假肿瘤征像,即球后脂肪中片状或斑片状高密度影,形态不规则,边缘相对模糊。

眶内脂肪、结缔组织及肌肉可有炎性浸润。

常累及二个间隙,很少仅累及一个间隙。

眼睑增厚,可双侧发生。

[MRI表现] MRI表现为肌锥内不规则软组织块影,边界模糊,可累及视神经、眼肌及泪腺等,常见于单侧,为不均匀较低信号,眶尖脂肪信号消失为其区别于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表现。

静注Gd-DTPA增强扫描,瘤体轻到中度强化。

[鉴别诊断] 眶炎性假瘤在影像上须与Grave’s病及眶内恶性肿瘤相鉴别。

肌炎型假瘤要与起源于骨膜的脑膜瘤鉴别。

弥漫型炎性假瘤要与蜂窝织炎、脓肿鉴别。

四、眼球及眼眶部炎症

   

(一)视神经炎(OpticNeuritis)

视神经炎可分为球内部分的视乳头炎(Pafillitis)和球后部分的球后视神经炎(Retro

-bulberneuritis)。

急性者多为邻近组织的炎症所致,慢性者多由维生素缺乏、糖尿病、脱髓鞘病变所致。

临床上急性者视力突然下降,眼球转动痛和压迫痛,瞳孔扩大。

慢性者视力逐渐下降。

[CT与MRI表现] MRI显示视神经明显优于CT。

急性期视神经弥漫性增粗,T1加权像上为略低信号与眶内脂肪呈明显高信号,T2加权像上信号强度增高,与眶内高信号的脂肪对比度下降。

静注Gd-DTPA增强扫描,活动性病变可强化。

慢性期可见视神经变细外,在T1及T2加权像上均呈略低或等信号,一般静注Gd-DTPA后无强化。

[鉴别诊断] 视神经炎要与其它引起视神经增粗的疾病鉴别。

颅内压增高时可致神经鞘的扩张及增厚,影像上显示为视神经的增粗,且以颅内原发病变侧增粗显著,增强扫描视神经无强化。

此外肿瘤沿视神经的扩散则表现为眶尖部视神经的增粗、变形、强化,并可见邻近部位的肿块,可资鉴别。

(二)眼外肌炎

眼外肌炎包括特异性炎症和非特异性炎症。

常见病因有细菌性和霉菌性感染、炎性假瘤、结核和结节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痛性突眼和眼转动时疼痛加剧。

[影像表现] 炎症可涉及一条或数条眼外肌。

CT平扫一般可见眼外肌的肌腹和肌腱增粗,边界模糊的等密度,慢性者可见眼肌及周围的钙化(结核、结节病),可有不同程度的强化。

在MRI上眼外肌炎的信号无特异性,呈等T1略长T2信号,可有轻度强化改变。

诊断主要根据增大的眼肌,同时可见邻近眼球增厚等表现综合分析。

(三)眼眶蜂窝织炎(OrbitalCellulitis)

眼眶蜂窝织炎是眶内软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多见于儿童,威胁眼球,严重影响视力。

病理上包括眼眶组织炎症及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致眶内蜂窝组织化脓,形成眶内脓肿,蔓延致颅可发生海绵窦栓塞,脑膜炎、脑脓肿或败血症,危及生命。

[超声表现] 球后脂肪垫回声范围扩大,光点明亮,眼外肌轻度肥厚,眼球筋膜囊积液,表现为眼球壁与脂肪强回声之间有一窄无回声裂隙。

脓肿出现后可发现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整齐的无回声区。

[CT表现] CT平扫,眶内蜂窝织炎表现为眶内各正常组织结构之间的界面消失和球后脂肪网状浸润,低密度脂肪变成不均匀低密度或略低密度。

根据感染范围可分为肌锥内、肌锥外和骨膜下感染三类。

眶内脓肿多呈尖圆形低密度影、脓肿壁可环状强化。

涉及眶前间隙可表现眼睑和结膜弥漫性增厚和密度增高,眶隔及巩膜增厚。

累及骨壁时骨窗位示眼壁骨质吸收。

[MRI表现] 在MRI上眼眶蜂窝织炎的表现为非特异性,由于眶内游离水增多,T1加权像眶内脂肪信号普通降低。

眶内骨膜下脓肿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

当炎症涉及眼外肌时可表现为等T1稍长T2信号。

视神经受累及眼球受压外突改变显示较清。

静注Gd-DTPA后,眶部炎症区域可见非均匀强化。

病变累及海绵窦时,可见海绵窦的形态发生改变,并可有不均匀强化,其不强化部分可能为海绵窦血栓及液化坏死。

(四)泪腺炎(Dacryoadenitis)

泪腺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以后者多见。

急性者多由各种传染病引起,也可由周围邻近组织蔓延以及远处化脓菌的血循环所致。

慢性常为结核和沙眼病毒所致,多数属于原发性,亦可由急性泪腺炎迁延而来。

临床可表现有泪腺部肿大,疼痛,严重者可有全身中毒症状。

[CT表现] CT平扫示一侧或两侧泪腺肿大,呈杏仁或卵圆形。

急性者呈边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