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解剖神经系统影像解剖.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3220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像解剖神经系统影像解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影像解剖神经系统影像解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影像解剖神经系统影像解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影像解剖神经系统影像解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影像解剖神经系统影像解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影像解剖神经系统影像解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影像解剖神经系统影像解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影像解剖神经系统影像解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影像解剖神经系统影像解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影像解剖神经系统影像解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影像解剖神经系统影像解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影像解剖神经系统影像解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影像解剖神经系统影像解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影像解剖神经系统影像解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影像解剖神经系统影像解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影像解剖神经系统影像解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影像解剖神经系统影像解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影像解剖神经系统影像解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影像解剖神经系统影像解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影像解剖神经系统影像解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像解剖神经系统影像解剖.docx

《影像解剖神经系统影像解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像解剖神经系统影像解剖.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影像解剖神经系统影像解剖.docx

影像解剖神经系统影像解剖

影像解剖

第一节神经系统影像解剖

一、颅脑影像解剖

(一)颅脑X线解剖

 1、颅骨组成 

颅骨由23块骨组成,分为脑颅骨及面颅骨。

脑颅骨围成颅腔,容纳、支持和保护脑。

面颅骨构成眼眶、鼻腔和口腔的骨性支架。

2、头颅外形和大小 头颅的大小与年龄有关,也与性别、种族有关。

3、颅内生理性钙化

(1)松果体钙化:

钙化斑成人平片显影率高达30%~40%,多呈点状或几点聚集,形成类圆形致密影,少数呈环状。

(2)脉络丛钙化:

脑室内的脉络丛钙化平片显影率不到0.5%,最多见于侧脑室三角区。

(3)大脑镰钙化,最常见的部位是大脑镰前部,其平片显影率近l0%。

4、颅盖骨X线解剖

(1)颅壁厚度、密度与结构。

儿童颅盖骨较薄,成人较厚,老年人则厚而平坦。

(2)颅缝与囟,冠状缝自颅穹窿前中1/3交界处下行至前、中颅凹交界处;人字缝自枕内粗隆上方数厘米处向前下方延伸。

冠状缝前为额骨,人字缝后为枕骨,两缝之间为顶骨。

顶骨稍下方较透亮区为颞骨鳞部。

(3)压迹主要有脑回压迹,血管压迹和蛛网膜粒。

5、颅底X线解剖  

整个颅底影呈类圆形,最前凸出部分为鼻部及上牙槽,稍后为颏部及额面部结构的重叠影像,其两旁为颧骨弓。

鼻中隔与筛骨垂直板相续并位于中线前部,两旁结构对称。

中部的透亮影为蝶窦及鼻后孔,其后为蝶骨体部。

蝶窦的透亮影明显,窦壁清晰,蝶窦的两侧壁旁紧邻磨牙呈“人”形的致密影为翼突内、外板。

翼突板的后方有卵圆孔,后外方较小呈圆形者为棘孔。

颞骨岩部呈“八”字形致密影,位于枕骨大孔的前外方,左右对称呈轴位影像。

岩骨前缘颈内动脉管外口呈圆形透亮影,岩尖部不规则透亮影为破裂孔,由岩尖部、蝶骨与枕骨共同围成。

6、新生儿颅骨解剖 出生时脑颅骨与面颅骨比例悬殊,约为8:

1,18岁时为2:

1面颅骨无鼻窦影像,无牙齿,颅缝宽,有颅囟。

7、眼眶X线解剖 后前位:

眶口近似圆形,左右对称,眶腔密度较正常上颌窦密度稍高。

在眶内,上内侧可见眶下裂影,为一斜行倒逗点形透亮区。

眶上裂上界为蝶骨小翼,下界为蝶骨大翼阴影,内侧为蝶骨体。

眶上裂分开眶顶与外侧壁。

眼眶外上缘有新月形稍高密度区,其上缘为泪腺窝顶,下缘为眶上缘。

在眼眶外侧可见颧弓。

侧位:

眼眶呈锥体形,底朝前,尖朝后。

在眼眶前部,鼻骨部分显影,在鼻骨后下方的眶内缘,可见上颌骨额突。

眶的中部有一弧形致密影,为左右颧骨的额突。

眶的后部一较细的前凸弧形致密线,为颅中窝前壁的投影。

8、鼻腔和鼻窦X线解剖

顶颏位:

即Water位(中心线向足侧倾斜23°),两侧颞骨岩部投影于上颌窦腔下方,可清晰显示额窦、筛窦及上颌窦。

窦腔气房透亮度高于眼眶。

上颌窦呈尖朝下的三角形透亮影,窦壁呈致密线状影,内侧壁薄,外侧壁厚,为前后壁移行部的切线影,顶壁微上凸,位于眶下缘之下,顶壁中部有扁圆形眶下孔。

圆孔和眶上裂影重叠于上颌窦腔内,窦腔内上方有后组筛窦气房。

额窦位于额骨内,眼眶内上方,正常人额窦气化发育差异较大。

额窦大多呈扇形透亮区,顶部有许多分隔切迹。

筛窦位于两侧眼眶之间的筛骨内,呈蜂窝状气房。

鼻颌位:

即Caldwell位(听眦线与胶片呈37°),两侧颞骨岩部投影于上颌窦腔的中部。

额窦呈扇形透明区,边缘呈花瓣状。

两侧筛窦位于两眼眶内侧,呈蜂窝状,其内可见数条纵横交错的致密线状骨性间隔,前后组筛窦相互重叠。

9、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X线解剖

正位:

下颌骨呈马蹄状,分下颌体和下颌支。

中间联合部为下颌体,两侧后方为下颌支。

体部两侧有圆形小孔为颏孔,自颏孔向外上行走之细管状阴影为下颌管。

下颌体与下颌支交界处为下颌角。

下颌支髁突与冠突部分重叠。

侧位:

可完整显示一侧下颌体和下颌支。

下颌体上有牙槽突,下颌体前部为颏部,其后方可见颏孔,相当于第2前磨牙下方,颏孔向后上方弧形管状影为下颌管,连于下颌支内面的下颌孔。

下颌体下缘与下颌支交界处为下颌角,呈钝角。

下颌支上有两个突出,前方为冠突,后方为髁状突,两突间有下颌切迹。

髁状突与颞骨形成关节。

(二)颅脑断层解剖

1.横断面解剖

通过眼球平面:

前方为锥形眼窝,眼球边缘呈圆环状,称眼环;眼球生面有束状软组织条索通向眶尖,为视神经。

两侧眼眶之间为筛窦,后连蝶窦。

岩部前方颅中窝内为大脑颞叶。

蝶鞍层面:

颅中窝前面是蝶骨小翼的后缘,由此向内后方延伸出尖突的前床突,鞍结节前邻视交叉沟,后方和鞍背之间是垂体窝。

颅后窝内显示四脑室、小脑。

鞍上池层面:

前部两侧为额叶,其间被大脑纵裂分开。

鞍上池呈星形,其前角通大脑纵裂池,两前外侧角通大脑侧裂池,两后外侧角连环池,如后方为桥脑则呈“五角”形,如后方为脚间池则呈“六角”形。

鞍上池有六条边,前面是两侧额叶后缘,外侧边为颞叶钩回,后两条边为大脑脚。

鞍上池内有视交叉、视束、垂体柄、颈内动脉、基底动脉等。

第三脑室一四叠体池层面:

前部额叶为纵裂池隔开,第三脑室两侧邻接丘脑,连接左右丘脑的中间块位于第三脑室中部。

第三脑室后端常见松果体钙化影,后邻四叠体池。

松果体层面:

在该层面中部可见两侧基底神经节和丘脑,由外向内依次为最外囊、屏状核、外囊、豆状核和内囊。

内囊呈“<”形,分为前肢和后肢,前肢内侧是尾状核从大脑半球表面延伸至岛叶后端。

新生儿左侧的侧裂常较宽大,并且左侧的颞平面(颞横回尾侧的三角形区域)亦大于右侧。

 侧脑室体部层面:

两侧侧脑室体部呈凹缘向外侧的镰刀状影,居中线两旁,中间由透明隔相隔,向后延续为三角区,继之向后外侧伸人枕叶形成后角。

两侧侧脑室的大小可不对称,以后角部多见。

在左、右前角问为胼胝体膝,后角间则为胼胝体压部,中线见有大脑纵裂池和大脑镰。

中央沟位于大脑半球凸面、两侧侧脑室体前端连线水平。

侧脑室体部上方层面:

此层面两侧脑室呈“)(”型,中间部分为胼胝体和扣带回。

胼胝体的后方为大脑镰。

老年人大脑镰常钙化,呈条状或点状高密度影。

大脑镰、大脑纵裂,分隔左、右大脑半球,纵裂后部可有轻度弯曲,这是大脑半球不对称的标志之一。

大脑皮质下部层面:

大脑镰自前向后贯穿中线,在脑镰旁可显示扣带回、中央旁小叶、楔前叶、顶枕沟、楔叶。

2、矢状面解剖  

重点介绍中线层面,在此层面上大脑半球断面分上下两缘,上缘自前向后依次为额上回、旁中央小叶、楔前叶和楔叶;下缘前部为直回,后部为舌回。

上缘的脑回借扣带沟与扣带回相邻。

扣带回下方是胼胝体断面,胼胝体下方稍偏前为侧脑室体部。

下方的第三脑室借穹窿与前上方的侧脑室体部分开。

第三脑室中央可见卵圆形的中问块,其前下方为孟氏孔和视交叉,第三脑室底为中脑顶盖,其后为中脑导水管,导水管上方为松果体及松果体隐窝。

脑干的正中矢状断面自第三脑室底向下稍向后斜行移行于颈髓。

第四脑室上方与中脑导水管相连,下方与脊髓中央管相连。

3、冠状面解剖  

重点介绍垂体层面,在此层面上中线结构从上向下主要为大脑镰、胼胝体、穹窿柱、第三脑室、垂体及垂体柄、蝶窦。

侧脑室的外上方为尾状核和内囊膝部。

第三脑室两侧为丘脑,丘脑向外依次为内囊后肢、豆状核、外囊、屏状核、岛叶、外侧裂及岛盖。

外侧裂的上、下方分别为额叶和颞叶。

二、脊柱区影像解剖

(一)脊柱区X线解剖

1、颈椎X线解剖

正位:

寰枢椎以下椎体形态相似,呈扁长方形。

椎体上缘两侧斜向外上方的致密小突起为钩突,与相邻椎体后外下缘构成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

椎弓根呈环形致密影,位于椎体阴影内两侧,其上、下、外侧方致密性突起分别为上、下关节突及横突。

横突两侧对称,棘突呈倒“人”字形致密影投影于中线上。

侧位:

各椎体顺序排列呈稍前凸的自然曲度颈曲。

椎体前后缘连线光滑,椎体呈四方形,相邻椎体上、下缘之间透亮间隙为椎间隙。

椎体后上缘向后延续为椎弓根及上、下关节突,相邻椎体的上、下关节突构成椎间关节,关节间隙表现为关节突稍下方的短条状透亮影。

两侧椎板汇成棘突,其周围致密,中央较透亮,第2颈椎棘突粗大,向下呈钩突状,第7颈椎棘突最长。

椎间孔由相邻椎体的后缘、上位椎体椎弓根下缘、下位椎体椎弓根上缘及上下关节突的前缘围成,呈纵向长卵圆形透光区。

2、胸椎X线解剖

正位:

胸椎椎体呈四方形,椎体上下面平坦,椎间隙宽度均匀,椎弓根投影于椎体阴影内两侧,呈环形致密影。

棘突呈叠瓦状投影于中线上,呈水滴状致密影。

椎弓根与棘突问斜方形稍致密影为椎板,两侧椎板上缘共同形成一凹面向上的弧形阴影,上关节突在此弧形两侧外上缘于椎弓根上方形成致密影。

下关节突在椎板下方椎体下角处形成突出的致密影。

椎体两侧水平伸出的圆钝状阴影为横突。

上8个椎体两侧与两对肋骨构成关节,下4个椎体两侧仅与一对肋骨构成关节;上10个胸椎的每一个横突均与肋骨构成关节,分别称为肋椎关节与肋横突关节。

侧位:

胸椎顺列稍后突,椎体呈长方形,第12胸椎略呈楔形,椎体后缘略凹。

椎体附件除横突外均可显示。

3、腰椎X线解剖

正位:

腰椎椎体呈长方形,椎弓根投影于椎体阴影内两侧,呈纵向卵圆形环状致密影。

椎板上缘于椎弓根上方形成的致密突起阴影为上关节突,椎板向外下方形成的致密突起阴影为下关节突。

相邻椎体的上、下关节突形成椎间关节,由于椎间关节面呈矢状位,所以关节间隙表现为垂直透亮影。

由椎体两侧向外水平伸出的圆钝状致密影为横突,棘突呈水滴状致密阴影。

侧位:

腰椎顺列稍前突。

椎体呈四方形。

第5腰椎与骶骨间隙稍窄,第4椎间隙略宽,其余各椎间隙大小相等。

椎间孔大而清晰,椎弓根向上方突起的致密阴影为下关节突,横突呈轴位投影于上下关节突问的椎板阴影中,椎板后方向后下延伸的斜方形略致密阴影为棘突。

4、骶、尾椎X线解剖

骶椎共5个,从18~25岁,自下而上逐渐骨性融合形成骶骨。

骶骨呈倒置的三角形,由中间部分及两侧翼部组成。

中间部分可见纵行致密阴影为椎骶棘突愈合后形成的骶中嵴,两侧翼部可见4条成对横行致密线影及4对透亮的骶孔影。

翼部的耳状关节面与髂骨构成骶髂关节。

骶骨下端连接尾骨,18岁后尾骨由4个尾椎组成,各尾椎间由软骨连接,约40岁后才消失,除第l尾椎由椎体、尾骨角及外侧突组成外,余尾椎仅留椎体部分。

(二)脊柱区断层解剖

1、横断面解剖

寰枢关节层面:

可见寰椎呈环状,分为前弓、后弓和两侧的侧块。

前弓的后方有枢椎的齿状突。

齿状突呈圆柱形,其前缘稍平,与前弓后面的关节面构成寰枢正中关节;齿状突后方为寰椎横韧带;两侧为翼状韧带。

侧块上下方的关节面分别与枕骨和枢椎相关节,侧块外侧方的骨结构为横突。

第1颈椎的横突较其他颈椎的横突长且粗,内有横突孔,孔内有椎动脉、椎静脉等通过。

颈5椎弓层面:

可显示颈5完整的椎管。

椎管由前方的椎体、侧方的椎弓根和后方的椎板围成,呈尖端向后的三角形。

关节块由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构成,连接椎弓根与椎板。

两侧椎板在中线处呈钝角相连接。

从连接处可见颈5棘突斜向后下方,呈分叉状。

椎体与关节块的外侧为横突,其根部有横突孔,内有椎动、静脉通过。

颈5椎间孔上部层面:

显示颈5至颈6椎间孔的上部。

椎体形态及硬脊膜囊、硬膜外腔及脊髓的形态与上一层相同。

骨|生椎管不完整,前方为椎体,侧后方为椎板。

椎板的前端与第5颈椎下关节突相连,关节突关节与椎体后外缘之间的间隙为椎间孔的上部。

脊神经根经椎间孔向前外方行走。

胸8椎体层面:

可显示第8胸椎完整的椎管。

椎体呈心形,其前缘凸出与纵隔相邻,后缘呈凹陷状,椎体横径与前后径相似。

椎体内见“Y”形的椎基静脉影。

椎弓根自椎体上部垂直向后伸出,与椎板相连。

椎板短而宽,向内后方斜行,于中线处汇合,汇合向后伸出第8胸椎棘突。

横突自关节块向后外方伸出,与第9肋骨并行,横突末端的前外侧面有肋凹,与肋骨的肋结节形成肋横突关节。

胸椎椎管近似圆形,胸髓断面呈圆形,位于蛛网膜下腔正中稍偏前。

脊髓两侧可见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

硬膜囊前方有椎内静脉丛。

腰1椎体层面:

该层面通过腰1椎体的中部及椎弓根。

椎管呈完整的环状骨结构。

椎体外形较大,前缘圆隆,后缘平滑微凹,椎体内见“Y,’形椎基静脉影。

椎体侧后方与椎弓根相连,在椎弓根与椎板相连处见横突伸向外方,两椎板汇合处见棘突伸向后方。

腰椎4~5椎间孔上部层面:

该层面显示第4、5腰椎椎间孔的上部。

椎管呈不完全的环状结构。

椎体呈椭圆形,后缘平滑微凹。

椎体后外侧与第4腰椎下关节突之间为椎间孔,内见腰4脊神经的后根神经节,神经节的内侧为硬膜外静脉。

第4腰椎下关节突前方有黄韧带附着,后方与椎板相延续。

两侧椎板在中线汇合处后方见棘突。

硬膜囊前缘平直,囊内见散在点状的马尾神经根位于终丝周围。

硬膜外脂肪在椎间孔处和硬膜囊前、后方最为丰富。

椎体前方见下腔静脉和髂总动脉,两侧有粗大的腰大肌。

腰4~5椎间盘层面:

椎间盘的形态与相邻椎体一致,后缘微凹。

椎问盘侧后方为椎间孔,孔内见硬膜外静脉和脂肪,孔的外侧见第4腰神经斜向前外侧行走。

椎间孔后方可见腰4~5椎间关节,关节面呈浅弧形,从前内斜向后外方。

关节前部为腰5上关节突,后为腰4下关节突。

下关节突与椎板相延续,椎板前方见条状的黄韧带附着。

2、矢状面解剖

重点介绍正中矢状面,在此层面上可见脊柱的4个生理弯曲,颈曲和腰曲凸向前,胸曲和骶曲凸向后。

椎体呈矩形,在椎体后缘中部有条状凹陷,为正

常椎基静脉所在。

第1颈椎前弓和后弓的断面均呈圆形,前弓的后方为枢椎齿状突。

从枢椎至骶骨,相邻椎体问夹有椎间盘的断面。

椎体前后覆有前纵、后纵韧带。

椎体的后方为椎管,各段椎管的大小不尽相同。

脊髓上端与延髓相连,下端为脊髓圆锥,终止于第1腰椎的下缘。

脊髓颈膨大位于颈5~胸1脊髓节段,腰膨大位于腰2~骶3脊髓节段。

蛛网膜下腔环绕在脊髓周围。

3、冠状面解剖

重点介绍以下二层面:

椎体正中冠状面:

胸、腰椎椎体呈矩形,左右径大于上下径。

椎体由上而下逐渐增大,椎体上、下缘及左、右缘稍凹陷。

在椎体左右缘的凹陷内,胸椎体两侧有肋间动脉的断面,腰椎两侧有腰动脉的断面。

两相邻椎体之间为椎问盘,椎间盘中央为髓核,外围为纤维环。

脊髓中央冠状面:

显示脊髓位于椎管中央,两侧方的蛛网膜下腔等宽,横径约10mm。

于胸9~胸11椎体平面,脊髓增粗,其横径达l2mm左右,此处为腰膨大。

腰膨大向下脊髓变细为脊髓圆锥,其周围见马尾神经根。

硬脊膜外侧为横突断面。

胸椎横突断面的外侧可见圆形的肋骨断面。

第二节骨骼影像解剖

一、骨、关节X线解剖

 1、骨的数目、外形和分类

成人骨共有206块,内含人体最大的子骨——髌骨,而不包含其他子骨和副骨。

骨按其所在部位分为颅骨、躯干骨、上肢骨和下肢骨。

骨按外形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2、肩关节的构成和X线解剖

由肩胛骨的关节盂与肱骨头组成。

关节盂小浅,肱骨头大呈半球状,外下方为解剖颈。

正位上,关节盂皮质呈纵向环状线影,前缘在内,后缘在外。

后缘与肱骨头内侧部分重叠。

3、肘关节的构成和X线解剖

由肱桡、肱尺、桡尺近侧三组关节组成。

在伸肘前后位上,肱骨内上髁较突出,而外上髁则为平坦。

鹰嘴窝和冠状窝相互重叠形成一个滑车上方的卵圆形或圆形的相对透亮区,鹰嘴重迭于肱骨下端。

4、腕关节的构成和X线解剖

在近侧由桡骨远端关节面与腕舟骨、月骨及三角骨构成桡腕关节,或称腕关节。

由第2~5掌底骨与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构成腕掌关节。

两列腕骨之间形成横“S”形腕骨间关节。

【腕关节各骨化中心出现顺序】

5、髋关节的构成和X线解剖  

髋关节由髋臼、股骨头及关节囊构成。

髋臼口朝外下方,直径约3.5cm,窝内有半月形的关节面称月状面,髋臼中心对着小骨盆的髂耻线。

髋臼后缘投影成一条致密线,横过股骨头。

股骨头大部分套在髋臼之内,股骨头表面光滑,股骨颈的大部在髋关节囊内,股骨颈外上方为大粗隆,内下方偏后为小粗隆。

6、膝关节的构成和X线解剖   

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髌骨和关节囊、韧带等结构组成。

前后位上,关节间隙较宽,髁问隆起使局部间隙稍窄,关节间隙应该是双侧等宽、对称、光滑。

髌骨与殷骨下端重叠。

侧位上股骨下端、胫骨上端、髌骨均显影,股骨两髁重叠。

在股骨下端的前面,清晰显示髌骨呈四边形阴影。

膝关节的关节囊极为宽大和松弛,和髌骨上方的髌上滑液囊均表现为低密度影。

7、踝关节的构成和X线解剖

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关节面与距骨上关节面构成。

前后位上,踝关节间隙呈八字形,顶部横行,中部微凹,两侧呈斜形,分别为内、外踝关节间隙。

呈倒“U”形,均匀等宽。

腓骨部分重叠在胫骨上,腓骨与距骨之间的间隙不清楚,外踝与距骨重叠。

侧位上,关节间隙呈前后走行并向上凸的弧形线,轮廓清楚平整,内外踝部分重叠,整个关节间隙相连不中断,对应关节面相互平行。

二、骨、关节断层解剖

 1、横断面解剖

肩关节层面:

此平面通过第2胸椎、肱骨头和关节盂的肩关节间隙。

喙突在内侧,喙突和肱骨头问有肱二头肌腱。

肱骨头的前外方有宽大的三角肌。

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后方有冈上肌、冈下肌,肩胛骨前方有肩胛下肌。

冈上肌、肩胛下肌、冈上肌及其下方的小圆肌,分别经过肩关节的前、上、后方,紧贴肩关节囊形成“旋转肌袖”,也称肩袖。

肘关节层面:

在肱骨髁问层面肱骨下端向两侧增宽、前后变扁。

肱骨滑车后关节面和其后的鹰嘴前面的关节面构成关节间隙。

肱骨前方覆以肱肌。

肱肌的外侧为肱桡肌,两肌间有桡神经。

肱肌前为肱二头肌、前内侧为旋前圆肌,三肌间有肱动脉、静脉和正中神经。

肱骨下端外侧有桡侧腕长、短伸肌,在肱骨下端、鹰嘴的后缘有肱三头肌腱和尺侧腕伸肌。

腕关节层面:

在远侧列腕骨层面手腕背侧面由桡侧至尺侧依次可见大、小多角骨、头状骨及钩骨,连成一凹向掌侧的弧形。

大多角骨和钩骨之间前面的空隙为腕管,腕管内有拇长屈肌腱、指浅、深屈肌腱,正中神经在诸腱的前方。

大多角骨和腕管的前面是拇指对掌肌和拇短展肌。

钩骨的外侧是小指短展肌,腕管和钩骨钩的前面是尺动脉、尺神经掌支。

腕背侧,钩骨的背侧是尺侧腕伸肌腱、小指伸肌,头、钩骨的背侧有5条指总伸肌腱,小多角骨背侧有桡侧腕长、短深肌腱,大多角骨背侧是拇长伸肌腱,其外侧为拇短伸肌腱,其间有桡动脉、桡神经浅支。

髋关节层面:

此层面通过髋臼中心,股骨头呈球形,与髋臼形成月牙形的关节间隙。

股骨头表面光滑,骨小梁粗大分散呈星芒状称星芒征。

髋臼中部表面凹陷为髋臼窝,其与小骨盆腔问以薄层骨壁相隔。

膝关节层面:

在髁问隆起层面上,最前部是髌韧带的断面影。

髌韧带的深面为髌下脂肪垫影。

在两半月板问,靠近内侧半月板的是前、后髁间结节,靠近外侧半月板的是髁间隆起的断面影。

内侧半月板包绕着股骨内侧髁关节面的断面。

内侧半月板的内侧见胫侧副韧带,外侧半月板的外侧为腓侧副韧带及股二头肌腱。

内侧半月板的后方有半膜肌腱及缝匠肌,外侧半月板后方为跖肌。

后方为腓肠肌内、外侧头。

2、冠状面解剖

重点介绍以下二层面:

肩关节层面:

冈上肌腱的上内方分别为肩峰、肩锁关节和远侧锁骨。

冈上肌和肩峰间可见潜在的肩峰下一三角肌滑囊,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关节囊面附着于盂上结节,关节囊滑液层随肌腱延伸,在肱骨上端的结节间沟内形成双层的滑液鞘。

冈上肌的外下方为冈下肌,其下面为小圆肌。

肩关节外侧有三角肌附着,三角肌包绕肱骨头的上方和外侧。

肩胛下肌在肩胛盂下方的肩胛窝内。

膝关节层面:

通过胫骨髁间隆起断面可见股骨内、外侧髁及其两侧股骨、胫骨髁之问的股内、外侧肌。

股骨、胫骨髁之间可见内、外侧半月板,半月板外缘较厚,附着于关节囊。

胫侧副韧带位于膝关节内侧。

腓侧副韧带位于膝关节外侧。

在髁间隆起处可见前后交叉韧带。

膝关节髁间隆起前方断面可见股骨内、外侧髁及其两侧的股内、外侧肌,股中间肌紧贴骨面。

在股骨和胫骨两髁关节面之间有外、内半月板,在外侧半月板上、下方可见关节腔。

在内侧半月板内侧缘有胫侧副韧带、关节囊和内侧半月板紧密相连。

在两半月板中间可见前交叉韧带(在外侧)和后交叉韧带(在内侧)的断面。

 

3、矢状面解剖

重点介绍膝关节层面,在此层面上股四头肌位于股骨的前方。

髌骨位于膝关节的前方。

髌韧带位于髌骨的下方。

髌上囊突出于髌底上方6~7cm,囊前壁与股四头肌腱相贴,囊后壁借脂肪组织与股骨前面相对。

膝关节腔中部可见与髁间窝前缘相连的髌下滑膜襞、髌韧带深侧的髌下脂体和突向关节腔的翼状襞。

前后交叉韧带皆被切断。

在附近层面上可见前交叉韧带起于胫骨髁间隆起的前方,向后上外行,呈扇形止于股骨外侧髁的内侧面,较后交叉韧带略薄,由两束独立的纤维构成,有时可分别显示。

后交叉韧带起于胫骨髁间隆起的后方,向前上内往往止于股骨内侧髁外侧面后部。

第三节胸部影像解剖

一、胸壁大体解剖

 1、骨骼

肋骨:

12对,呈弓状。

第1~7对肋骨略向上与胸骨相连。

第8~10对肋骨依次相连形成肋弓,为一重要的体表标志。

从25~30岁始肋软骨开始钙化,最早是第l肋骨,然后依次由下向上,最后是第2肋软骨。

胸骨:

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剑突三部分。

胸骨柄是胸骨的上部,上缘的正中是颈静脉切迹。

胸骨柄和胸骨体的接合部稍向前突形成胸骨角,胸骨角两侧通常与第2肋骨相连接。

平静呼吸时,胸骨角后方正对第4、5胸椎的椎间盘正位胸片胸骨影像与纵隔和脊柱阴影重叠。

胸椎:

正位影像与纵隔重叠,通过气管透明气柱可显示第1~4胸椎体和间隙的影像。

 2、软组织

胸锁乳突肌:

其阴影由颈部外上方斜行向下,经肺尖止于锁骨头。

其下端与锁骨上缘皮肤皱襞影相连。

锁骨上皮肤皱襞:

锁骨上窝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形成紧贴锁骨上缘的横行条状阴影。

胸大肌:

投影于两肺中野外带,呈扇形致密影,外缘清楚,斜向外上方与腋前皮肤皱褶影相连续。

乳房与乳头:

女性乳房多投影于两下肺野,密度由下而上逐渐变淡,下界清晰。

乳头一般投影于第5、6前肋间。

二、胸膜、膈影像解剖

 1、胸膜腔x线解剖

胸膜可分壁层和脏层。

脏层紧贴肺的表面。

并伸人斜裂和右肺的水平裂。

壁层衬于胸壁的内面、膈的上面及纵隔的两侧,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四部:

①肋胸膜衬贴于肋及肋间肌的内面;②膈胸膜.贴在膈肌的上面;③纵隔胸膜,贴在纵隔的两侧;④胸膜顶,在肺尖之上,与肺尖一起突入颈根部。

胸膜的壁层和脏层在肺根处互相延续,形成两个封闭的胸膜腔。

在壁层胸膜各部互相转折处形成胸膜窦,窦内无肺组织。

由肋胸膜和膈胸膜返折形成者称肋膈窦,是胸膜腔位置最低的部分。

左侧肋胸膜与纵隔胸膜返折处有

肋纵隔窦。

在胸膜腔中还可见下列结构:

①肋骨伴随阴影:

第1、2后肋下缘,由胸膜反折形成的细条状阴影。

②横裂为右肺上、中叶之间的脏层胸膜反折形成。

内端指向肺门角.外端抵于侧胸壁。

③左、右斜裂呈斜条状致密影.左斜裂后端位于第3~4胸椎水平,向前下走行抵于前肋膈角。

右斜裂后端位于第5胸椎水平.斜向前下方,止于距前胸壁约3~5cm处。

④纵隔两侧轮廓凹凸不平,可见壁层胸膜线条状投影。

2、横膈x线解剖

横膈高度一般位于第5或第6前肋间水平,左膈由于心脏偏左而低于右膈。

后前位胸片显示两膈上缘为膈胸膜影,呈清晰锐利凸面向上的弧形影。

横膈的顶部呈圆形,其最高点即为膈顶,后前位时最高点稍偏外。

肋膈角是锐角,即使在深吸气时也是锐角。

侧位上横膈的前端与前胸壁形成前肋膈角,圆顶的后部与后胸壁构成后肋膈角,后肋膈角是全膈的最低点。

三、肺影像解剖

 1、肺大体解剖

肺分为尖、底、肋面和纵隔面。

肺尖在锁骨内侧1/3段的后方,伸入颈根部。

肺底凹,位于膈肌顶部上方。

肋面外凸.与肋和肋软骨相适应。

纵隔面可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与纵隔相邻,后部与胸椎相邻。

右肺分三叶,左肺分两叶。

右上叶分为尖段、前段、后段,中叶分为内、外侧段,下叶分为背段、前基底段、后基底段、内基底段和外基底段。

左上叶分为尖后段、前段、上舌段和下舌段.左下叶分为背段、前内基底段、外基底段、后基底段。

2、肺X线解剖

气管由颈部正中向下延伸至第5、6胸椎水平。

分为左、右主支气管。

右主支气管与体轴成20°~30°角;左主支气管与体轴线成40°~55°角。

右上叶支气管呈直角从右主支气管发出。

分出尖、后、前三支。

尖段支气管垂直向上走行,后段支气管向后上方走行,前段支气管,呈水平方向走行。

右中间支气管,为右主支气管的直接延续,向外后下方走行于右下肺动脉干的内侧。

右中叶支气管开口于中间支气管下端前壁,分出内、外两支段支气管。

内支向前、内下走行:

外支向外下延伸。

右下叶支气管是中间支气管的延续。

下叶支气管在发出背支后发出内、前、外、后4支基底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