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亮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下的生态城市建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9348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亮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下的生态城市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徐亮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下的生态城市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徐亮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下的生态城市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徐亮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下的生态城市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徐亮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下的生态城市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徐亮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下的生态城市建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徐亮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下的生态城市建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徐亮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下的生态城市建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徐亮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下的生态城市建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徐亮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下的生态城市建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徐亮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下的生态城市建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徐亮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下的生态城市建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徐亮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下的生态城市建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徐亮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下的生态城市建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徐亮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下的生态城市建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徐亮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下的生态城市建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徐亮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下的生态城市建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徐亮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下的生态城市建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徐亮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下的生态城市建设.docx

《徐亮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下的生态城市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亮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下的生态城市建设.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徐亮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下的生态城市建设.docx

徐亮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下的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下的

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以湖南省张家界为例

刘云鹏,彭元伟,义超平,罗宇航,曾娜

指导老师:

刘沛林,李伯华

(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

摘要:

自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然而人口、工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等过度集中,给城市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城市环境的急剧恶化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本项目基于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成果,从其建设方面入手,运用生态网络化和原生化兼具开发模式,对湖南省张家界这一具有良好发展前提条件的城市进行生态建设方面的初步规划研究。

关键词:

生态网络化生态原生化生态建设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各城市的环境问题也随之越来越突出,为更好地解决城市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生态城市概念一经提出便深入人心。

生态网络化和原生化兼具开发模式是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成功经验研究的总结,这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应用上比较少,本项目立足生态城市的建设,从生态网络化和原生化兼具开发这一新型模式入手,对张家界城市进行初步规划,这不仅为我省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同时也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生态城市建设的简介

1.1生态城市建设的定义

有关生态城市这一概念的叙述,最早出现在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制定的“人与生物圈(MAB)”研究计划中,自该年生态城市的概念和思想提出后,在全世界范围内生态城市建设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实践。

但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真正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阐述,在有关生态城市的资料显示中,较多数都只是比较倾向于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

程会强(2008)在其“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与建议”一文中,对生态城市的内涵做出了科学的认识,他指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生态城市的内涵也就相应不同(不同之处)。

生态城市建设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以实现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满足社区需求为目标,运用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学等各种理论为指导,建立的一个高效、持续、和谐的最佳城市生态系统的人类聚居环境。

它是以较好的经济基础和环境作为其有力的支撑,最终追求的是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合一的综合效益。

(如今的生态城市已超越了简单的生物学的层次,它不仅融合了社会、经济、自然等因素,也向着更加全面、系统的方向发展。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巨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实际上是一个协调、和谐的进化(的)过程,其科学规划的蓝图以及合理的管理运营模式,必然会使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之路。

)本段的目的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了定义应该就可以了。

1.2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研究的历史进程与现状

生态城市建设研究的历程源远流长,在西方国家,从古希腊的《理想国》,到16世纪英国的《乌托邦》,都寄予着人类对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型城市的向往。

18世纪中期,西方国家迎来了伟大的工业革命,短时期内各城市都趋向于(转型为)以工业生产为中心的工业化城市转型。

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速,而这期间,过快的城市化进程都建立在对自然资源过度掠夺的基础之上,很快便造成了城市环境的迅速恶化,引发了全球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19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相继萌发城市生态化的观点。

这期间最具有影响力的当属1898年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论——“田园城市理论”,这在当时城市建设的研究领域造成了非凡的影响。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1971年“人与生物圈”研究计划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此后各国也在城市建设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运用与实践,例如美国的伯克莱生态城计划,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992年美国著名生态学家RichardRegister明确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实施战略,同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也举办了生态城市全球最高论坛,首次把可持续发展理论引进生态城市建设中,进一步完善了生态城市的内涵。

2000年召开的第四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通过并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随其而来的2002年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则进一步交流了生态城市建设研究的典型事例,为其他国家的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我国,朴素的人类聚居生态思想的萌发较早于西方国家,而在生态城市的研究和运用上起步稍晚。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才开始涉入城市生态学领域,但其发展较快。

黄光宇、王如松等是我国首批研究此领域的学者,一直以来都致力于生态城市学的相关研究。

1984年12月在上海召开的首届全国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上重点研讨了城市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并成立了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为我国此方面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直至90年代我国便形成了一套“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特别是王如松提出的更全面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体系,主张用优化组合、控制论做技术支撑,是生态学发展史上的一次大跃进。

1987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城市及城郊生态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揭示了我国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研究已经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1988年江西省宜春市开始了生态试行工作,迈出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第一步。

其后黄光宇、陈勇著的《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是我国首部全面阐述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的专著,凝结了作者多年以来在生态城市建设研究领域的实践和科研成果,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做出了科学的决策。

虽然近年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民众参与意识低,建设忽视地方特色,没有系统化的制度作为支撑等。

2.生态城市建设的新模式—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模式

2.1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模式的内涵

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模式是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成功经验研究的总结,这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应用上比较少。

生态网络(,顾名思义,)是指由多个生态节点纵横交错,通过河流、山脉等渠道而形成点、线、面网络形状的一个各生物种群互利共生的网络系统。

(有点口语化的感觉)

生态原生化,主要是指在原有的森林、草原、湖泊等自然地貌的前提下,对该城市的建设进行更精心的“绿色”规划,实现周围自然环境真正意义上的原生化。

对于以上两者兼具开发的内涵,尹洪妍(2008)凭借自己多年对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经验,通过总结和比较国外成功的建设模式,指出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主要是在自然环境与城市发展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利用环境优化和区域网络结构培育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通过工业技术来实现生态城市的目标。

综上所述,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模式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紧密联系社区各服务设施,完善生态网络的通达

度,并与原有的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科学模式。

2.2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模式的研究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总结了多种适合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模式,但每种模式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只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它们的适宜性。

(有点口语化)

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在尊重自然环境的条件下,注重各城市的实际特色,并充分发挥群众在建设中的推动作用,有效的避免了民众参与意识低、忽视地方特色等现状问题。

它不仅集社会驱动与绿色技术开发为一体,融合了国外城市建设的精髓,还迎合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与后面重复不好)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项目将试图超越传统生态城市建设的思想束缚,以湖南省张家界市为例,运用国外先进的生态城市建设方针,以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模式作为理论支撑,针对该市的生态规划,制定详细而科学的计划措施,从而达到生态、经济、社会三者综合效益的最大值。

2.3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模式的开发原则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模式的应用则显得更为复杂,因此它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⑴以人为本原则

从哲学方面来讲,人的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相应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人类生活环境的改造需要人的意识来指导,人的生存与发展也离不开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城市作为人类(的)意识的产物,是其主要活动场所,它的生存适宜度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发展。

生态城市的建设实际上就是为人类提供一个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而这便需要人们的积极参与规划。

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模式正是人类意识发展的成果,其具体实施战略步骤还需进一步研究,其目的便是为每个居民提供一个健康、舒适、安全的生存环境。

⑵综合性原则

综合是相对于分析而言的,是在对各部分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

综合性原则坚持的是“综合—分析—综合”的研究方针,它要求从整体出发,将各功能、结构等联系起来,综合的对其进行系统的观察。

生态城市建设是综合系统性的问题,需要遵循综合性原则。

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模式作为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的一种,要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趋利避害,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⑶整体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作为绝对孤立的一部分而存在和发展(的),它必然与其周围有关事物组成的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根据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来看,系统是由各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人类活动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就全国而言,它又处于我国所划分的区域之中,其发展方向与区域特征紧密联系。

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模式并不是一个适合每个城市发展的模板,它需要从各城市所处区域出发,合理考虑城市间的区域联系,统一规划,达到我国古代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之时,才能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

⑷动态性原则

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它的发展处于变化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结构、功能等组成部分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为了对城市进行更好的规划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其整个历史长河,并了解现状,统筹未来。

因此,对于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模式,应考虑时间因子,考虑其动态变化。

⑸联系实际原则

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遵循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一切都应从实际出发。

城市的生态开发应当充分考虑该城市的实际情况,对土地、森林、矿产等各自然资源进行潜力分析,保护现存的生态特征,并使用简单、低消耗、高效率的技术作支撑,坚持3R(Reduce、Reuse、Recycle)原则,而不是引进超出当地生态环境承受范围之内的复杂技术进行开发,这样只会带来与意向相反的结果。

⑹有机继承原则

在对城市进行更高层次的规划之时,已有旧时的城市基础设施存在,其中一些既有的基础设施凝结了规划者与建设者的精华之处。

因而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之时,特别是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之时,应以此为依托,将城市的建筑、文化作为其发展的坚强后盾,并充分尊重该城市的历史,最大限度的保留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工基础设施,坚持履行“有机继承”的行为机制。

2.4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模式的共同倾向

生态城市建设的各种模式都具备其特有的发展倾向,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建设模式也不例外,其共同倾向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⑴城市生态系统网络化意在将该城市的生态作为一个系统,通过森林、河流、土地等生态节点构成具有点、线、面网络形状的网络空间,并与居民的休闲娱乐空间紧密联系起来,使其功能结构弹性互补,空间联系实现双向流动。

⑵城市绿地系统原生化着重解决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因人口的增加而减少,工业无序发展而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河流湖泊面积减小等生态问题。

⑶城市人居环境和谐化传统城市土地利用一般性都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农业区划分清晰明确,呈环状或块状分布。

该模式将松懈传统思想的束缚,以生态区与居民区交错分布为前提,实现人居环境的和谐化。

3.张家界市生态城市建设新模式的实证分析

3.1张家界市地理环境背景

张家界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鄂西山地的东南部、武陵山脉的东北部,占地总面积达9516平方千米,包含两区两县,即永定区、武陵源区、桑植县和慈利县,属亚热带山原型季风湿润气候。

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为当地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环境,因此森林、生物、矿产资源都较为丰厚。

张家界市作为全国著名旅游城市,其经济来源主要依托旅游资源。

张家界市优越的自

(图一张家界市域图)

然条件造就了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具统计全市拥有仅自然景观就达300余处,著名景点含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茅岩河风景名胜区、黄龙洞、宝峰湖等。

在全国交通运输线上,张家界市铁路路线四通八达,经石长线与京广线相接,加上焦柳线,共开启了与全国20余处的大中小城市相通的旅客列车;为方便短距离的运输,该市也修建了张常高速公路等多条高速路线;在航空方面,已开通了至香港、澳门、韩国首尔等国际航班。

丰厚的旅游资源加上便利的交通运输,有效促进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该市已实现生产总值183.98亿元,同上年相比,增长了13.2%,人均生产总值12337元,城市化水平已达37.1%,其经济增长速度之快已居全省第七位、湘西首位。

张家界市总人口数量达163.95万,它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其中土家族、瑶族、白族、苗族等17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3.1%,这便造就了张家界市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在建筑方面,有著名的土家族吊脚楼;在艺术方面,有流行于永定沅古坪一带的“高花灯”舞、土家族的“摆手舞”、“三棒鼓”等;在风俗方面,有地域特色的“哭嫁”、“背婚”、“过赶年”等。

3.2张家界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证分析

3.2.1城市生态系统的网络化

张家界市作为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其生态系统与一般城市有所差别。

具有关文献研究分析,旅游城市的生态系统组成要素分为旅游城市人群(旅游者、当地居民)、生态环境(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人文环境),这为市域生态系统的网络化提供了有利的传送带。

生态系统的网络化,拟以市域各中小城镇作为节点,以山谷、河道及交通路线为廊道,以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作为传送带,形成一个“点—线—面”的网络形态,从而达到该市整个生态系统的网络化。

网络节点:

网络节点的选址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在为张家界市网络节点的选址中,充分考虑到(其)该市是一座融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国家级旅游城市,各景点的物质、精神资源雄厚,客流量大,有利于其资源的传播,且生态环境较为优越,因而可将该市的几大旅游景点作为网络节点;全市的大中小城镇,在经济发展方面略领先于其他地区,也可将其作为该市发展的网络节点。

表一张家界市市域发展中的主要网络节点

节点名称

主城区

桑植县

(澧源镇)

慈利县

(零阳镇)

永定区

(天门山)

武陵源区(武陵源)

(图二张家界市域发展的主要网络节点)

联系渠道:

城市要素的流动是按照固定规划的路线进行的,本文则以公路和铁路路线为主,确定各节点的人工联系渠道,并结合河道、山谷等自然生态联系渠道,确定生态系统中各城市要素的流动路线。

发展基地:

各节点在地域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影响区域,本文将该区域作为各个节点的发展基地,在整个张家界市域内形成多个块状发展区,各发展区通过相应的联系渠道,弹性互补,

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的生态发展。

(图三张家界市域发展中网络节点、联系渠道、发展基地叠加图)

3.2.2城市绿地系统的原生化

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的生态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能改善城市的气候条件,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还能减少噪音,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所谓城市绿地系统的原生化是指在绿地系统的规划中增加城市绿色植物的数量,采用环网状结构,疏通城市绿脉,构筑绿色网络,以改善城市景观的生态质量,使其更接近于原生态优良的自然环境。

根据谢云在其“张家界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一文中的研究,并参考昊人韦以绿地系统功能和城乡一体化理论为依据的分类方法,可将张家界市的城市绿地系统分为以下类别:

表二张家界城市绿地系统分类表

城市

绿地

系统

面状绿地

公园绿地(各类公园和广场绿地)

生产绿地(苗圃花圃和果园林场)

点状绿地

居住区绿地

附属绿地(单位绿地,工业绿地,仓储绿地等)

廊道绿地

滨水绿地

道路绿廊

街头绿地

带状公园

防护绿地

环状绿地

环城风光带

张家界市的绿地景观是以斑块的形式为主,主要集中在大的森林公园、小型公园及广场,根据湖南省2008年统计年鉴表述,该市绿化覆盖面积1494公顷,园林绿地面积1281公顷,公共绿地面积157公顷。

对于建成区(1033h㎡)的各类型绿地数据统计如下:

 

城区绿地总面积达27h㎡,绿地率2.7%;其中公共绿地面积达13612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9㎡。

绿化覆盖率是园林绿地现状效果的反映,调查表明,张家界市城区绿化覆盖面积为216175.7㎡,绿化覆盖率为2.1%。

表二张家界城区绿化现状一览表

区域单位住宅区商业区街道生产绿地公园合计

总面积(㎡)4595790.54869523.7812000.00136124.210277314.2

绿化覆盖面积(㎡)105703.211230.357652.0097188.9216175.7

覆盖率%2.30.237.1071.42.1

为了恢复和营造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及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实现绿地系统的原生化,拟规划以下绿地:

廊道绿地——张家界市建设的廊道绿地大多以道路为主,并以单行行道树为主,因此应加强道路绿廊和防护绿廊的建设,使其成林荫道,增加其绿地的覆盖率;建设街头绿地,穿插于城市建设用地之中,为居民提供就近户外活动场所;建立滨河绿化带,增添生活娱乐设施,在澧水分支途径大中小城镇沿岸设置70—100米的滨河绿化带;增设防护绿地,沿S305、S230、S228、S306途径市区及县城区过境路段设置50—100米的防护绿地。

面状绿地——面状绿地的规划主要为公园、广场及农业区的绿地建设。

城市公园、广场作为市民日常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应着重进行规划建设,根据市内现有公园、广场的选址特点,结合当地的地理特色,兴建功能主次分明且不失综合的休闲场所,例如在助军路南,且西路东设置以绿化为主题的城市公园,在豆川坡兴建以体育为主题,加以旅游活动的城市休闲绿地等。

在农业区的绿地建设中,结合实际环境,于各城镇郊区兴建各种类的农业区,如茶场、果园、苗圃等,开展农业观赏、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为该市的绿地系统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点状绿地——点状绿地涉及居住区及单位、工业、仓储等绿地面积,如果在原先建设用地的基础上再增设其附属绿地,难度较大,且面积较小。

因此应结合房地产开发热潮制定相关附属绿地面积建设的规定,例如:

在居民居住场所内要求每500米范围内应兴建一个公园;在附属绿地建设中,公共设施绿地率不低于30%;在设置有污染的工业区时,应配套建设生态防护绿地等。

.

环状绿地——环状绿地的规划主要依托于市区环城风光带的建设,而环城风光的建设则以廊道、面状、点状绿地的建设为基础,因此在设置时需考虑四者之间的联系,并应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绿化带,包含森林公园区、民俗风情区、农业观光区等活动场所。

预计该风光带风景长35km,宽带为1—15km。

(图四张家界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图)

3.2.3城市人居系统的和谐化

本文中的人居系统主要是指通过合理布局市民居住地与其它工商业用地,从而形成具有各自显著功能的区域系统,人居系统的和谐化主要是指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度,与传统的土地利用模型对比,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如下图所示:

(图五城区土地利用模式比较)

张家界市区的居住区主要分布在澧水两岸,且各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等与公共绿地的设置都比较离散,在整体上并未达到环境的和谐化。

 

(图四张家界市中心城区用地现状图)

本文依照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模式的基本原则,从其目前建设用地现状入手,采用多中心组团式布局的城市结构,划分组团,并确定各组团的主要功能:

永定组团以市级综合服务为主,南庄坪组团主要为市级行政和办公区,官黎坪组团是市级交通枢纽,西溪坪组团市级体育和物流集散中心,且住岗组团则以旅游服务为主,枫香岗组团为国际级的城市旅游度假区,长岭组团为科技研发产业园区等。

各组团之间可通过道路、河流等交通路线进行物质文化交流,形成一个以永定组团为中心的网络系统,如下图所示:

组团发展情况:

(图五张家界中心城区组团规划发展情况)

就单个组团而言,在各工业区、居民区等地插入生态绿地区,如在且住岗居住片区兴建小型生态绿地,以便改善当地区的环境质量;在中心城区的永定组团加设绿地等。

 

 

 

(图六加入绿地效果图)

(图七张家界市中心城区某组团用地规划图)

4.结论与对策

城市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虽在我国的应用较晚,但其发展迅速,为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生态城市的建设较为复杂,需要人们不断的探索与分析。

本文简要回顾了生态城市建设在国内外的研究进程,并结合现状分析,表明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提升。

城市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涉及了多方面因素相互之间复杂的联系,它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一种新型模式,在相关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本文试图借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研究的成果,对该模式的理论部分进行浅显的分析,并使其在张家界的生态城市建设中得到充分的实践。

从张家界市的地理环境的背景来看,它具备了生态城市建设的诸多条件,例如:

森林资源丰厚、自然景观的旅游资源繁多等。

从对其的实证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各城市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注重生态效益的发展;2.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不仅集社会驱动与绿色技术开发为一体,融合了国外城市建设的精髓,还迎合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3.各区域之间形成的网络系统是城市建设的沟通渠道,能有效的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纵观全文,由于时间的紧迫、相关资料的缺乏,对生态网络化与原生化兼具开发模式的介绍不够深入,对论文的实证部分——张家界市生态城市建设只是整体上的构想,并未对其进行更细化的规划。

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以便更全面、系统、有效的对其进行规划建设:

1.借鉴世界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联系规划地的实际情况,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口语化),完善构想方案;2.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完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保障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3.通过宣传环保知识,加强市民的生态意识,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4.调整产业结构,因地适宜,发展适合当地的生态产业,以科技的进步提高各产业的生产力水平,以工业技术来实现生态目标;5.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及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并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尹洪妍.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及其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8,(5).

[2]毕涛;鞠美庭;孟伟庆;路立.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进程及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08,

(2)

[3]陈勇.哈利法克斯生态城开发模式及规划[J].国外城市规划,2001,(3).

[4]吴唯佳.德国弗赖堡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J].国外城市规划,1999,

(2).

[5]王如松.城市生态位势初探[J].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