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0941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5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教育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教育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教育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教育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教育学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教育学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教育学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教育学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教育学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教育学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教育学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教育学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教育学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教育学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教育学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教育学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教育学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教育学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教育学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Word格式.docx

《教育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Word格式.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Word格式.docx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趋势:

1.古代教育是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

古代学校教育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2.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于中国、埃及、印度等东方文明古国。

3.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则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是“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

在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和《五经》则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

一直到1905年,清政府才下令废除科举,兴办学堂。

4.古希腊的教育是西方教育的源泉,其城邦国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则成为两类不同教育的典型代表。

雅典——和谐教育,斯巴达——军事教育。

(重点)

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学校类型有教会学校。

5.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共同特征。

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②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③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

6.现代教育是适应大机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教育,分为现代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两个阶段。

现代学校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终身教育体系则与学习化社会相辅相成。

现代学校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

7.简述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的措施。

①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

②普遍实施义务教育。

③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与古代学校教育相比,现代学校教育具有的特征。

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成为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分水岭。

②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

③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9.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

朗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论。

(记住★)

10.学习化社会:

是社会的所有组织都能使其成员获得学习与发展机会的社会,是终身教育实现的基本条件。

学习化社会中的终身教育具有的两大基本特征:

①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

②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体提供适当的教育。

11.论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论述)

①教育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②教育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③教育民主化。

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拥有均等的机会。

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扩大办学的自主性。

④教育多元化。

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⑤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变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古代的教育思想:

(一)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1.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

主张“有教无类”,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育教学原则。

2.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其中主张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等思想,至今仍具有积极意义。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

2.柏拉图是欧洲教育史上第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理想国》里。

3.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他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

4.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5.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是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独立:

1.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

简述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贡献:

①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

②提出了“泛智”思想,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

③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④提出了学年制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2.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

3.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

4.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他还主张绅士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

(二)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1.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以德国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为标志;

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对规范教育学的发展则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杜威——现代教学的代表人物

2.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①在教学上,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

②突出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兴趣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③他结合学生的心理活动,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后来他的学生将其发展为五段教学法,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

④他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认为教学是手段,教育是目的,二者是统一的。

⑤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的作用、教材的重要性和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3.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者,是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其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①他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于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

“教育即生活”是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根本命题,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教育是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是在生活中进行的,学校应成为儿童生活的场所。

②在教育目的上,他认为教育“于其之外无目的”,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组织的力量保证儿童目前的成长。

③在师生关系观上,他主张儿童中心。

④在教学上他倡导“做中学”,提倡活动课程,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智慧与探究的统一,形成了以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思想。

4.1939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

其主要特点是教师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三、教育学在当代的新特点:

(看看,了解下)

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

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构成了以普通教育学为基础,以分支学科为支持的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

2.教育理论异彩纷呈。

出现了许多影响广泛,并对教育实践产生重大指导意义的教育理论,主要有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其代表作《教育过程》中强调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出了早期学习和发现学习的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以一般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了“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和“是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由于他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他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

一方面,学者关心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实效性。

另一方面,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反思,他们通过行动研究,将教育经验升华为教育理论,并在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教育理论。

第二章教育与教育学

这一章可能会出一些简答、判断说明题。

第一节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直接和最终决定因素。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具体表现在:

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使之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

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

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还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

③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3.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在当代的体现:

①在当代,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日益密切。

②就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来看,最突出的是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③就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来看,最突出的是教育通过科技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对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4.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数量观念,同时,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质量观念。

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③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首先,信息技术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个别需要。

其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

第三,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5.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

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④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②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的人才。

③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

④教育可以加速民主进程。

第三节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③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3.教育和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①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②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二、学校文化建设:

1.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

2.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3.学校文化是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物质文化三部分构成的。

观念文化,也叫精神文化,可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思想成分。

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

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它有两种表达方式:

一是学校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4.学校文化的特性:

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②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④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5.学校文化的功能:

(填空、选择)

①导向功能。

②凝聚功能。

③规范功能。

6.学校文化的形成:

①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

②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

③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

④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第四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

2.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播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①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②教育是有意识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③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

④教育是有意识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

3.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①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

②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4.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或者超前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或者滞后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

①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②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第五节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1.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

2.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

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4.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

二、如何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

2.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

3.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

4.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

5.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6.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三、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论述★)

所谓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它包含着几个相互联系的含义:

第一,教育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变化。

第二,教育现代化是基于教育传统的现代化。

对待教育传统,既要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又要根据时代需要进行取舍。

第三,积极吸收国外的优秀教育成果。

第四,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是创造适应大工业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即现代化的教育。

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全方位的现代化,主要包括的内容有:

①教育观念现代化。

②教育目标现代化。

③教育内容现代化。

④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⑤教师队伍现代化。

⑥教育管理现代化。

⑦教育设备现代化。

⑧教育制度现代化。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这一章涉及的考试内容很多,都要好好看看。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一、人的本质及其教育学意义:

1.人的本质:

人与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①人是认识和实践、社会和历史的主体。

②人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的客体。

③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2.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重点)

①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地进行教育的出发点。

教育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

同时,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②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的观点是科学教育观的客观依据。

在重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的基础上,还要把教育同人的自觉积极性结合起来。

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客体,更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

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③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人的共性是指,人存在于一般之中,贯穿于一切历史阶段之中,使人根本有别于动物的特性。

个性是单个人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总和,它表示的是某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

共性与个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人的共性与个性统一的观点要求,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

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展和体质的增强;

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

2.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

循序渐进并不是消极地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是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现有水平又能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②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

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各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③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

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

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④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

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⑤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典型观点:

1.遗传决定论——高尔登、霍尔2.环境决定论——华生

3.二因素论——吴伟士、施太伦

这三个观点都是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作用,不可取。

辨析: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此观点不完全正确,过分强调了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个体的发展受遗传、环境、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片面强调任何某一方面都是不正确的,应根据个体的实际综合评价。

第二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可能考论述大题)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

一、环境及其作用(简答)

所谓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人的内部因素有遗传因素和主观能动性两方面。

二、学校教育及其作用(★论述,重点)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简答,必须记住!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进行的。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简答,必须记住!

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三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论述)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简答)

①12、13岁至15、16岁,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

②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展,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简答)

①总的来说,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是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②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教育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