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对比阅读.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9624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docx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愚公移山对比阅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docx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

愚公移山练习

(乙]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时在入,站不收遗男之助,持从智望之奶,用居与园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索,往必通塞,终为丈夫之浅。

客有感而叹日:

事虽殊扫冀之地又以平,则愚公之道行。

(节选自《愚公移山赋》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曾不若孀妻弱子/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D.河曲智叟亡以应/国恒亡

A.将近。

1况且。

B项加点字“曾”,意思相同,都是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

都”C.顽固;必,一定。

D·没有;灭亡。

故选B。

1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B.曾不能毁山之--毛

C.虽我之死D.邻人京城氏之娜妻有遗男

12.C[解析]C项句子中“之”与其他几项的用

法不同,此处的“之”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他三项都是结构助词“的"之意。

13.《愚公移山)中多用对比村托手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于,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B.遭男“助之”与智变“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变目光短浅,态度消极。

C.写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衬托出愚公的过人胆识与气魄。

D.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形成对比,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

13.D[解析]D项“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

坚定立场和决心”说法不正确。

“其妻”其实是支持愚公的,只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不足以“移山”,所以献疑,但不能说其有“坚定立场和决心”。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甚矣,改之不惠!

你也太不聪明了!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4分)

(1)箕香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2)寒暑易节易:

(3)汝之不惠惠:

(4)帝感其诚感:

_

(1)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2)更替。

(3)同“慧”,聪明。

(4)被....所感动。

10.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惩山北之塞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跳往助之称善者久之

C.虽我之死虽人有百手

D.其如土石何不得志,独行其道

10.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含义及用法

的辨析能力。

A.苦于,动词。

/警诫,动词。

B.指愚公,代词。

音节助词,无实义。

C.即使,连词。

/即使,连词。

D.加强反问语气,语气词。

1自己的,代词。

故选C。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4分)

(1)北山惠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遂半子孙荷担者三夫。

(1)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

(2)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

1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项是(12.B)

(1)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都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②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村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③文章主要运用语言、动作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④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洛阳”是指在洛河南岸。

⑤"操蛇之神/闻,惧其/不已也”与“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两句的节奏划分都是对的

A.①②③对,④⑤错B.②③⑤对,①④错

B.C.②③④对,①⑤错D.②⑤对,①③④错

13.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3分)13.[示例]①做事要有恒心,要不畏艰难险阻。

②做

事要发挥集体的力量。

③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④有志者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一)阅读甲乙两个有关“人物对话”的文言文段,做8—10题。

(8分)

  (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

“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乙)原文第二段

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1)何苦而不平()

(2)河曲智叟亡以应()

(3)立有间()  

(4)臣是以无请也()

(5)达于汉阴()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

(1)愁

(2)通“无”(3)有一会儿

(4)不问,不再说话(5)汉水南岸(6)用箕畚运土石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而山不加增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D﹒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2.B(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

3、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子。

(2分)

甲:

(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1)扁鹊远远地看到蔡醒公就转身跑了

(2)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4.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参考: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加入描绘语句的给2分,只翻译的给1分。

5、

(1)甲文刻画了蔡桓公什么样的形象?

(1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分)

答:

   5、(1)“讳疾忌医”的人(掩饰错误,顽固坚持、不愿改正错误的人);要点:

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2)乙文刻画人物给我们什么启示?

(2分)

答:

(2)要点:

正视困难,战胜困难

6.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

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6.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1分)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

7.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

(7.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1分),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1分)。

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1分)。

3分)

8.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

请作简要说明。

(3分)

①愚公妻: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②智叟: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8.共3分,分三个得分点。

(1)意思上的相同点,1分:

都是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怀疑(质疑、产生疑问、不相信、置疑)。

(2)情感上的不同点,2分,愚公妻、智叟的情感各1分。

愚公妻是关心(担心,关爱,担忧,忧心,忧虑)(1分),但是写出“关怀”,“爱护”不给分。

智叟是轻蔑(挖苦,蔑视,轻视,讽刺,嘲讽,嘲笑,看不起,笑话)(1分)。

二:

阅读原文2、3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

、1、

(1)苦于

(2)顽固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岸,行吗?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3、嘲讽、怀疑语言、动作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

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4、示例: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

(1)

(2)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我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愚公是个大智若愚的人,他有长远的眼光,坚强的毅力,坚定的思想,还有奉献精神,能用“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让智叟无言以对;而智叟则是个自作聪明的老人,用静止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坚决反对愚公移山,目光短浅,傲慢武断,所以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愚公移山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②,何如?

”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曰:

“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

”富者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译文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

“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富和尚说:

“你凭借什么前往?

”穷和尚说:

“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

”富和尚说:

“我几年想要买舟顺江而下,(到现在)还不能去(南海),你凭什么前往!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

他把自己的这件事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露出惭愧的神色。

四川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无法到达然而穷和尚却到达了。

一个人树立宏伟大志,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

[注释]①鄙:

边境。

②南海:

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

③瓶:

水瓶。

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⑤顾:

难道,反而。

【注释】①恃:

凭借。

②越:

到。

明年:

第二年。

③顾:

表示较强的转折副词,可译为难道,反而。

④聪:

耳朵听觉灵敏,引申为有智慧。

敏:

反应迅速,引申为机智。

⑤恃:

凭借。

⑥败:

衰弱,颓废。

这里为使动用法,可译为使自己荒废。

⑦昏:

糊涂。

庸:

平常。

这里指不聪明,才华不出众。

⑧限:

限制。

⑨之:

去,往,到。

⑩自:

从。

(11)?

连词,相当于“而”。

10至:

到,达到。

11惭:

惭愧12欲:

想13往:

去14.语:

告诉、说15.于:

对16.何如:

怎么样17.下:

指顺江而下18.犹:

还、尚且19.明:

第二20.钵:

和尚盛饭的碗,底平,口略小,形稍扁21.顾:

难道、反而22.哉: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23.足:

足够24鄙:

边境25.南海:

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的海上。

26.瓶:

水瓶。

1、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同“无”,没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亡:

灭亡

B、何苦而不平。

苦:

愁,担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

使……痛苦

C、帝感其诚。

诚:

诚实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

实在

D、其如土石何。

其:

语气词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其,代词,他们的1、C(帝感其诚的诚是“诚心”的意思)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4分)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②汝之不惠惠:

③帝感其诚感:

④越明年越:

2.①用箕畚装土石②通“慧”,聪明③被……感动④到、及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3.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C.把/因为

D.都是“去、往”的意思。

4、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一组是()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6)帝感其诚。

A、

(1)(3)(4)(5)B、

(1)

(2)(4)(6)

C、

(2)(3)(5)(6)D、

(2)(4)(5)(6)4、D(第1句交代移山的原因,第3句交代放置的地点)

5.翻译下面句子。

(3分)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5.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汉”“阴”“陇”“断”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

6.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6.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

7.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

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

(3分)7.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1分)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

四)《愚公移山》《铁杵磨针》比较阅读

【甲】愚公移山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

“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白说:

“这么粗的铁杵能磨成针吗?

”说: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只要每天坚持磨,总有一天会磨成针的。

”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那老妇人自称姓武。

如今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年且九十()

(2)方磨铁杵()

(3)始一反焉()

(4)媪自言姓武()

1.(2分)

(1)将近

(2)正在(3)同“返”,往返(4)说(各0.5分)

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且焉置土石无陇断焉    C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应

B惧其不已其如土石何   D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2.(2分)D

3.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3.(2分)

(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分)

(2)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1分)4.(1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

(2分)

5.(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

(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

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2分)

【人物】【事例】

【人物】【事例】

6.(2分)【示例】匡衡凿壁偷光/孙康映雪照读/车胤囊萤读书等。

(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

各1分)

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2分)

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分)

7.(2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各1分)8.(2分)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五)《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比较阅读

【甲】愚公移山

【乙】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全文翻译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他口渴,想要喝水,喝了黄河、渭河的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他又去喝北方的大湖水。

夸父还没有到,就在半路渴死了。

而他死后遗弃在手中的手杖化作了桃林。

1、逐走:

竞跑,赛跑。

2、逐:

竞争。

走:

跑。

3、入日:

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4、欲得饮:

想要喝水解渴。

5、河、渭:

即黄河,渭水。

6、北饮大泽:

大湖。

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北: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方,向北面。

7、道渴而死:

半路上因口渴而死。

8、邓林:

地名,今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邓林即“桃林”。

9、未至:

没有赶到。

10、渴:

感到口渴。

11、弃:

遗弃。

12、为:

成为。

13、逐日:

追逐太阳。

14、于:

到。

(饮于河、渭中的于,应译为到,介词)15、大泽:

大湖。

16、足:

够。

(因为足的意思等同于够,所以足够:

同义复合词)

((夸父逐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

(1)固不可彻()

(2)

(2)寒暑易节()

③杂然相许()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1.

(1)通,变通

(2)改变、变换(3)答应、赞同(4)穷尽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夸父与日逐走。

2.

(1)你真是太不聪明了!

(2分)

(2)夸父和(跟)太阳竞胞。

(2分)

3.夸父和愚公都是我国神话寓言中塑造的英雄人物,请说说他们感人的精神品质。

(3分)

3.

(1)他们具有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畏艰

险,坚持不懈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