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及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9836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及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及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及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及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及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及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及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及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及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及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及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及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及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及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及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及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及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及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及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及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及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docx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及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及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及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docx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及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章碳及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初中化学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金刚石、石墨、木炭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下列关于碳的单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黑色固体

B.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

C.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D.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是物理变化

2.活性炭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  )

A.可燃性B.还原性C.吸附性D.稳定性

3.如图所示,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实验1烧杯壁发烫B.实验2有气泡产生

C.实验3红色逐渐变浅D.实验4无明显现象

4.总结归纳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表是某同学“总结归纳”,其中完全正确的(  )

A化学之最

B物质的性质

①金刚石是最硬的物质

②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

③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铝

①自来水可以养鱼说明氧气能溶于水

②“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③碱式碳酸铜能溶于稀盐酸,说明二者能反应

C 物质用途

D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①活性炭常用于除去水中的异味

②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③一氧化碳可用于冶炼金属

①冰与干冰组成元素相同,分类也相同

②水与双氧水组成元素相同,分类也相同

③金刚石与石墨组成元素相同,分类也相同

A.AB.BC.CD.D

5.下列气体中,不能用氢氧化钠固体作干燥剂的是(  )

A.

B.

C.

D.CO

6.实验室制取 CO2的有关操作如图,错误的是(  )

A.

检查气密性

B.

装药品,制气体

C.

收集

D.

验满

7.若某气体既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又能用排水法收集,则气体具备的性质是(  )

①不与水反应②易溶于水③密度比空气小④密度比空气大.

A.

B.

C.

D.

8.“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CO2与CO的知识归纳错误的是()

A.AB.BC.CD.D

9.如图所示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A.

B.

C.

D.

10.化学与社会、科技、生产和生活等密切相关,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少开私家车,以减轻雾霾

B.多用熟石灰吸收

,以防止温室效应

C.在钢铁表面镀锌,以防止钢铁生锈

D.开发新能源,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11.下图所示实验中,要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碱性物质”必须的实验是(图中的小花为浸润过石蕊后烘干的纸花)(  )

A.

B.

C.

D.

12.下列涉及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微粒观:

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转化观: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C.结构观:

氩原子和氯离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D.守恒观:

10mL质量分数

的硫酸,加10mL水后质量分数变为

13.下列实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实验一:

验证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不支持燃烧

B.实验二:

探究燃烧需要的条件

C.实验三:

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D.实验四:

测量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分数

14.

甲乙丙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反应物和反应条件略去),下列各组物质按照甲乙丙的顺序不符合要求的是(  )

A.C、

、COB.

C.CuO、Cu、

D.NaOH、NaCl、

15.如图所示,是小伟同学设计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两个小实验,其中的花朵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对这两个实验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实验1说明了石蕊遇酸变红

B.实验2为对照实验,说明

不使石蕊变红

C.实验2可为验证实验,说明

发生了反应,而且生成一种酸

D.这两个实验还存在不足:

不能说明

能否使石蕊变红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16.水的作用不可忽视.如图中五个实验分别用到水.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A中水作______(填“溶剂”或“溶质”),玻璃棒的作用______;

②实验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______;

③实验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的原理是______;

④实验D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______;

⑤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E中水的作用______.

17.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仪器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收集某气体应具备的物理性质是______。

(2)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氧气,可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你认为CO2能否使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色?

______(选填“能”或“不能”)。

若某同学用一定质量分数的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将制得的CO2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未变浑浊,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4)若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和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同时检验二氧化碳。

若气流按从左到右方向,用仪器接口字母表示连接顺序b→h→i→______→______→j(选填小写字母)

18.今年国庆假期,小兵从旅游地带回一瓶浑浊的山泉水,他在化学实验室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流程如图所示:

(1)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实验室进行该操作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若经过操作①后,所得液体C中仍有浑浊,写出一种可能的原因______;

(2)操作②主要是除去一些异味和色素,应选用的物质是______,该过程主要是;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取少量液体D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浮渣产生,说明是______(填“硬水”或“软水”),液体D经过操作③得到的蒸馏水是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4)地球表面约有71%被水覆盖,但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总量却不足1%,“节约用水,从我做起”.请你写出一种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做法______.

19.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试回答:

(1)该装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______:

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__.

(2)实验开始时,是先加热氧化铜,还是先通入一氧化碳?

______.

(3)实验过程中,图中A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A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B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4)实验过程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不仅能生成铜,还可能生成中间产物氧化亚铜(一种暗红色固体,化学式为Cu2O).如果要对反应后A处残留固体的组成进行探究,试猜想残留固体的组成有哪几种可能?

______.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0.某同学为探究某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该同学取25g石灰石放入烧杯中,然后加入73g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称得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为93.6g(石灰石中的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

求:

(1)产生CO2_______克?

  

(2)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H-1C-12O-16 Cl-35.5)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碳单质的性质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难度不大。

【解答】

A.金刚石是无色固体,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金刚石、石墨、木炭和C60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该选项说法正确;

C.四种单质的物理性质差别很大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是化学变化,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2.【答案】C

【解析】

解:

活性炭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故选C.

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能够吸附色素和异味.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物质具有多种性质,解答时应该理解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哪种性质决定的.

3.【答案】D

【解析】

解:

A、将一块生石灰投入到装有适量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烧杯外壁发烫,因为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B、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氧气,有气泡产生,故选项说法正确.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红色逐渐变浅,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故选项说法错误.

答案:

D

A、根据将一块生石灰投入到装有适量水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氧气解答;

C、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解答;

D、根据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生石灰的性质、活性炭的性质、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等即可正确解答.

4.【答案】C

【解析】

解:

A、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故选项归纳错误;

B、鱼能在水中呼吸,说明水中溶有氧气,但是不能说明氧气易溶于水,故选项归纳错误;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常用于食品脱色和除去异味;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故选项归纳正确.

D、冰和干冰,组成元素不同,但是都属于氧化物,物质分类相同,故选项归纳错误;

故选:

C.

A、根据常见化学之最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B、氧气不易溶于水.

C、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D、冰和干冰的组成元素不同.

本题难度不大,归纳总结是化学中常用的学习方法,掌握常见的化学之最、常见气体水溶性、常见物质的用途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B

【解析】

解:

A、氢气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因此能用氢氧化钠干燥.

B、二氧化碳气体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因此不能用氢氧化钠干燥.

C、氧气不会与氢氧化钠反应,可以用氢氧化钠干燥.

D、一氧化碳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因此能用氢氧化钠干燥.

故选:

B.

能被干燥的气体一定不能与干燥剂发生反应,利用这一知识及原则解决此题.

此题是有关干燥剂的考查,解决的关键是知道所干燥气体一定不能与干燥剂反应的原则既可.

6.【答案】B

【解析】

解:

A、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是:

当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减小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当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变小,若气密性良好则可以看到长颈漏斗的下端会产生气泡,图中所示装置正确.

B、稀硫酸与块状石灰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不能用于制取CO2,图中所示装置错误.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气体应从长导管通入,将空气从短导管排出,图中所示装置正确.

D、验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短导管口,木条熄灭,说明集满了二氧化碳,图中所示装置正确.

故选:

B.

A、装置气密性检验的原理是:

通过气体发生器与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

B、根据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的注意事项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D

【解析】

解:

不溶解于水或不易溶解于水,且不能与水反应的气体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的气体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故选:

D.

选择气体收集方法的依据是气体的性质,主要包括溶解性、密度、是否与水反应、是否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等.

本题主要考查气体的收集方法,了解气体收集装置选择的依据及气体的溶解性、密度等性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8.【答案】B

【解析】

【分析】

因为CO2与CO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二者具有不同的性质,根据其不同的性质又决定它们有不同的用途以及造成的危害。

【解答】

A、从化学式上看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法正确;

B、CO2与CO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但一氧化碳不溶于水,也不和碱溶液反应;二氧化碳不能燃烧,说法错误;

C、CO2与CO的性质决定它们有这些用途,说法正确;

D、CO2是温室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CO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煤气中毒,说法正确;

故选B。

9.【答案】D

【解析】

解:

A实验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B实验说明二氧化碳能与石灰石反应,C实验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这些均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体现。

D实验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这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故选:

D。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了解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10.【答案】B

【解析】

【分析】

A.根据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来分析;

B.根据防止温室效应的有效方法来分析;

C.根据铁的防锈方法来分析;

D.根据开发新能源的意义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化学基本知识,要求同学们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灵活应用.

【解答】

A.机动车辆排放的烟尘与尾气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少开私家车,可以减轻雾霾,故正确;

B.虽然熟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但是多用熟石灰吸收CO2,并不能有效防止温室效应,而是要开发新能源来替代化石燃料等,故错误;

C.在钢铁表面镀锌隔绝了氧气与水,可以防止钢铁生锈,故正确;

D.开发新能源,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既能减轻温室效应,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故正确.

故选B.

11.【答案】D

【解析】

解:

①可得出稀醋酸能是紫色石蕊小花变红,②、③可得出水、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小花变红,由④可得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使紫色小花变红,根据①②③的实验结论说明它们反应后生成了酸性物质碳酸.所以四组实验都必须做.

故选D.

是一组对比实验,对比实验重点要比较反应条件的细微差别,然后分析找出根本原因所在.图中①、②、③是为④做铺垫的.

是课本内容,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熟读课本,加深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地运用化学知识.

12.【答案】B

【解析】

解:

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氢原子与氧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

B.在点燃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二氧化碳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正确;

C.氩原子和氯离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化学性质不相同,氯离子可以结合阳离子构成物质,而氩原子性质稳定,故错误;

D.10mL质量分数40%的硫酸的质量大于10g,而l0mL水的质量等于10g,混合后质量分数大于平均值20%,等质量混合时才是20%,故错误。

故选:

B。

A.根据水的构成来分析;

B.根据物质间的相互转化方法来分析;

C.根据氩原子和氯离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化学性质不相同进行解答;

D.根据质量可以加减而体积不可以直接相加减进行解答。

掌握物质的微粒构成和物质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此题属于基础知识题,难度较小。

1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常见的实验装置与实验目的关系,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

向盛有阶梯蜡烛的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不支持燃烧的性质,使用白磷和红磷能用来探究燃烧的条件,使用铁和硫酸铜的反应能用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所选用的物质要求能与氧气反应且不生成气体。

【解答】

A.向盛有阶梯蜡烛的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故A能达到目的;

B.使用实验二的装置,可以看到烧杯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能用来探究燃烧的条件,能达到实验的目的;

C.使用铁和硫酸铜的反应能用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故C能达到实验目的;

D.使用木炭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碳气体,不能用来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14.【答案】D

【解析】

解:

A、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组物质按照甲乙丙的顺序符合要求,故选项错误.

B、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氢气燃烧生成水,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该组物质按照甲乙丙的顺序符合要求,故选项错误.

C、氧化铜与氢气反应生成铜和水,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和水,铁与硝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硝酸亚铁溶液和铜,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和银,该组物质按照甲乙丙的顺序符合要求,故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水,氯化钠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氯化银沉淀;由NaNO3转化为NaCl,假设能反应,对应的是硝酸盐和钠盐,而硝酸盐和钠盐均是可溶性盐,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该反应不能实现.该组物质按照甲乙丙的顺序不符合要求,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一步反应实现即原物质只发生一个反应即可转化为目标物质,根据所涉及物质的性质,分析能否只通过一个反应而实现即可.

本题有一定难度,熟练掌握所涉及物质的性质、抓住关键词“能否一步实现”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15.【答案】D

【解析】

解:

①通过该实验证明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②通过该实验证明水不会使石蕊变色,该实验证明了干燥的二氧化碳不会使石蕊变色,该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碳酸使石蕊变红色,通过实验的对比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

故选D.

依据实验现象以及石蕊遇酸性溶液会变红等知识结合各对比实验的情况分析解决即可.

此题考查了根据题中信息和实验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分清各对比实验的目的,属于常规实验考查题.

16.【答案】溶剂;搅拌,加速溶解;3Fe+2O2

Fe3O4;防止高温熔融物炸裂集气瓶底部;4P+5O2

2P2O5;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装置内气压减小,大气压把水压入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内气体体积的

;隔绝氧气;CO2+H2O=H2CO3

【解析】

解:

①在溶液中只要有水,水一定作溶剂;溶解过程中玻璃棒有搅拌,加速溶解的作用.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方程式为:

3Fe+2O2

Fe3O4.铁丝燃烧时集气瓶底部放少量的水是防止高温熔融物炸裂集气瓶底部;

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方程式为:

4P+5O2

2P2O5.由于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装置内气压减小,大气压把水压入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内气体体积的

④热水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能使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所以提供了热量,使水中白磷不能燃烧,是验证没有氧气是否能燃烧,所以水的作用是隔绝空气;

⑤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反应方程式为:

CO2+H2O═H2CO3.

故答案为:

①溶剂;搅拌,加速溶解

②3Fe+2O2

Fe3O4;防止高温熔融物炸裂集气瓶底部

③4P+5O2

2P2O5;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装置内气压减小,大气压把水压入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内气体体积的

④隔绝空气

⑤CO2+H2O═H2CO3

①根据溶剂的判断方法考虑;②根据方程式的写法和铁丝燃烧实验注意事项分析;③根据方程式的写法和氧气的含量考虑;④根据热水的作用考虑;⑤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考虑.

本题考查了化学实验中水的不同用途,综合性强,有利于学生比较分析更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

17.【答案】不易溶于水 E CaCO3+2HCl=CaCl2+H2O+CO2↑ 不能 使用的是浓盐酸 d c

【解析】

解:

(1)A装置收集气体的方法是排水法,所以A装置收集某气体应具备的物理性质是:

不易溶于水;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所以可选择的发生装置是E;

(3)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所以CO2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色,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用一定质量分数的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将制得的CO2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未变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使用的是浓盐酸;

(4)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气流按从左到右方向,用仪器接口字母表示连接顺序b→h→i→d→c→j。

故答案为:

(1)不易溶于水;

(2)E;

(3)CaCO3+2HCl=CaCl2+H2O+CO2↑,不能,浓使用的是浓盐酸;

(4)d,c。

(1)根据A装置收集气体的方法是排水法进行分析;

(2)根据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进行分析;

(3)根据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钙和水,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进行分析;

(4)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18.【答案】过滤 引流 滤纸破损 活性炭 物理 硬水 纯净物 洗菜水浇花等

【解析】

解:

(1)由净水过程可知,操作①是固液分开,名称是过滤,在过滤操作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若经过过滤操作后,所得液体C中仍有浑浊,可能的原因较多,例如:

滤纸破损、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承接滤液的仪器原本不干净等;

(2)由于活性炭有吸附性,在操作②主要是除去一些异味和色素,应选用的物质是活性炭,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主要是物理变化;

(3)取少量液体D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浮渣产生,说明是硬水,液体D经过操作③得到的蒸馏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4)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做法由很多,例如:

淘米水浇花或洗衣服的水拖地等.

故答为:

(1)过滤;引流;滤纸破损或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承接滤液的仪器原本不干净;

(2)活性炭;物理;(3)硬水;纯净物(4)洗菜水浇花等.

(1)根据过滤的原理、注意事项、玻璃棒的作用分析回答;

(2)根据活性炭的性质、变化的特征分析回答;

(3)根据硬水、软水的鉴别方法,蒸馏得到水的组成分析回答;

(4)根据生活中常见的节约用水的措施分析回答.

本题以净化水为中心,同时考查的还有过滤的操作、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和转化方法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解题时要针对题目的具体情况,结合所学习的基础知识,经过仔细分析后再作回答.

19.【答案】缺少尾气处理装置,而把一氧化碳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了;在出气口处添加一燃着的酒精灯,把未反应的一氧化碳燃烧掉(或在出气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