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类课程配套实验指导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9932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类课程配套实验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材料类课程配套实验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材料类课程配套实验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材料类课程配套实验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材料类课程配套实验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材料类课程配套实验指导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材料类课程配套实验指导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材料类课程配套实验指导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材料类课程配套实验指导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材料类课程配套实验指导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材料类课程配套实验指导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材料类课程配套实验指导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材料类课程配套实验指导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材料类课程配套实验指导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材料类课程配套实验指导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材料类课程配套实验指导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材料类课程配套实验指导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材料类课程配套实验指导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材料类课程配套实验指导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材料类课程配套实验指导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材料类课程配套实验指导书.docx

《材料类课程配套实验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类课程配套实验指导书.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材料类课程配套实验指导书.docx

材料类课程配套实验指导书

四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观察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和识别铁碳合金(碳钢和白口铸铁)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特征;

2.牢固建立铁碳合金中成分、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变化规律;

3.应用杠杆定律计算碳钢中的含碳量。

二、概述

1.碳钢和白口铸铁的平衡组织

合金在极缓慢冷却条件(如退火状态)下得到的组织为平衡组织。

铁碳合金的平衡组织可以根据Fe-C状态图来分析。

从状态图可知,所有碳钢和白口铸铁在室温时的组织均由铁素体相和渗碳体相组成。

但由于含碳量的不同,结晶条件的差异,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对数量、形态、分布和混合情况不一样,因而将组成各种不同特征的组织。

碳钢和白口铸铁的显微组织见表1所示。

表1碳钢和白口铸铁的显微组织

铁碳合金

含碳量/%

显微组织

亚共析钢

0.028~0.77

铁素体(F)+珠光体(P)

共析钢

0.77

珠光体(P)

过共析钢

0.77~2.11

珠光体(P)+二次渗碳体(Fe3CⅡ)

亚共晶白口铁

2.11~4.30

珠光体(P)+二次渗碳体(Fe3CⅡ)+莱氏体(Ld′)

共晶白口铁

4.30

莱氏体(Ld′)

过共晶白口铁

4.30~6.69

莱氏体(Ld′)+一次渗碳体(Fe3CⅠ)

2.各种基本组织特征

1)铁素体(F):

是碳溶入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有良好的塑性,硬度低(HB80~120),经3%~5%硝酸酒精溶液侵蚀后,在显微镜呈白色大颗粒状或块状(如图1)。

随着钢中含碳量的增加,铁素体量减少。

铁素体量较多时呈块状分布(如图2、3);当含碳量接近共析成分时,往往呈断续网状,分布在珠光体的周围(如图4)。

2)渗碳体(Fe3C或Cm):

是铁与碳的化合物,含碳量为6.69%,抗侵蚀能力较强。

经3%~5%硝酸酒精溶液侵蚀后呈白亮色(如图5、6所示);若用苦味酸钠溶液热侵蚀,则被染成黑褐色,而铁素体仍为白色(如图7所示),由此可区别开铁素体和渗碳体。

渗碳体的硬度很高,达到HB800以上,脆性很大,强度和塑性很差。

经过不同的热处理,渗碳体可以成片状、粒状或断续网状。

 

 

 

 

 

图7T12钢的显微组织×400

组织:

P(白色块状)+Fe3CⅡ(黑色网状)(热苦味酸钠溶液腐蚀)

 

3)珠光体(P)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珠光体一般经退火得到,是铁素体和渗碳体交替分布的层片状组织,疏密程度不同。

经3%~5%硝酸酒精溶液侵蚀后,铁素体和渗碳体皆成白亮色。

在不同放大倍数下观察时,珠光体组织具有不太一样的特性。

在高倍(600倍以上)下观察时,珠光体中平行相间的宽条为铁素体、突起细条为渗碳体,它们皆为白亮色,而边界为黑色阴影。

在中倍(400倍左右)观察时,白亮色的渗碳体细条被两边黑条阴影所掩盖。

而成为黑色细条。

这时看到的珠光体是宽白条的铁素体和细黑条的渗碳体相间的混合物。

在低倍(200倍以下)观察时,由于显微镜的放大倍率低,连宽白条的铁素体和细黑条的渗碳体也分辨不清,这时的珠光体是一片模糊的暗色块状组织。

 

图8亚共晶白口铁显微组织×150图9共晶白口铸铁显微组织×400

组织:

P(黑色团状)+Fe3CII+Ld`组织:

Ld`(黑色块、点为P+白色为Fe3C

基体)

 

4)莱氏体(Ld`)在室温时是珠光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

此时渗碳体中包括共晶渗碳体和二次渗碳体两种,但它们相连在一起而分辨不开。

经3%~5%硝酸酒精溶液侵蚀后,莱氏体的组织特征是,在白亮色渗碳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着许多黑点(块)状或条状珠光体(如图9)。

 

图10过共晶白口铸铁显微组织×150

组织---Fe3CⅠ(白色宽长条)+Ld′(小黑色条、点和白色基体)

莱氏体组织硬度很高,达到HB700,性脆。

一般存在于含碳量大于2.11%的白口铸铁中,在某些高碳合金钢的铸造组织中也常可见到。

亚共晶白口铸铁的组织是莱氏体、呈黑色大块树状的珠光体及珠光体周围白亮圈的二次渗碳体(如图8)。

二次渗碳体与莱氏体中的渗碳体相连、无界线,无法区分。

过共晶白口铁的组织:

莱氏体和长白条一次渗碳体(如图10所示)。

3.钢的组织与含碳量计算

根据Fe-Fe3C状态图,利用杠杆定律可以计算钢的含碳量;也可以计算各组织(或相)的百分量。

已知含碳的碳素钢,可计算所含铁素体和珠光体量的百分数(计算时可忽略铁素体中的少量碳,将其看作纯铁,珠光体含碳量可看成0.8%)。

例1:

已知含碳量为0.4%的碳钢,球P和F各占多少?

从显微镜视场中可估测出P与F各占多少?

然后计算钢的含碳量。

例2:

观察到显微组织中有60%的面积为珠光体,40%的是F是,求钢的含碳量。

三、实验内容

观察分析表2所列碳钢和白口铸铁的组织。

然后画出组织示意图。

表2试样与显微组织

序号

试样名称

腐蚀剂

显微组织

1

工业纯铁

4%硝酸酒精溶液

F

2

0.20%碳钢

4%硝酸酒精溶液

F+P

3

0.45%碳钢

4%硝酸酒精溶液

F+P

4

0.80%碳钢

4%硝酸酒精溶液

P(用两种放大倍数)

5

1.2%碳钢

4%硝酸酒精溶液

P+Fe3CⅡ

6

1.2%碳钢

碱性苦味酸钠溶液

P+Fe3CⅡ(呈黑色)

7

未知含碳量钢

4%硝酸酒精溶液

P+F

8

亚共晶白口铁

4%硝酸酒精溶液

P+Fe3CⅡ+Ld′

9

共晶白口铁

4%硝酸酒精溶液

Ld′

10

过共晶白口铁

4%硝酸酒精溶液

Fe3CⅠ+Ld′

四、实验方法

(1)仔细观察所列试样,研究每个样品组织特征,注意含碳量与金相组织之间的关系;

(2)描绘试样显微组织的示意图;

(3)仔细阅读碳钢与白口铸铁的金相图谱;

(4)估测未知含碳量的亚共析钢试样中组织相对量,计算该试样的含碳量。

五、实验报告

(1)画出样品组织示意图(画在直径为30~40mm的圆圈内,用箭头标明各组织的名称),并在每个试样示意图下面注明:

试样成分、处理工艺、腐蚀剂、放大倍数;

(2)用杠杆定律计算未知牌号样品的含碳量;

(3)根据所观察的组织说明含碳量对铁碳合金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五钢的热处理组织观察

一、实验目的

1.观察碳钢经过不同热处理后的基本组织;

2.了解热处理工艺对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3.熟悉几种典型热处理组织—M、T、S、M回火、T回火、S回火等组织的形态及特征。

二、概述

碳钢经退货、回火可得到平衡或接近平衡组织;经淬火得到的是不平衡组织。

因此,研究热处理后的组织时,不仅要参考铁碳相图,而且更主要的是参考钢的等温转变曲线(即C曲线)。

铁碳相图能说明慢冷时合金的结晶过程和室温下的组织以及相的相对量,C曲线则能说明一定成分的钢在不同冷却条件下所得到的组织,C曲线适用于等温冷却条件,而CCT曲线(奥氏体连续冷却曲线)适用于连续冷却条件。

一定程度上用C曲线,也能够估计连续冷却时的组织变化。

1.共析钢等温冷却时的显微组织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等温转变的组织及性能列于表1中。

2.共析钢连续冷却时的显微组织

为了简便起见,不用CCT曲线,而用C曲线(图1)来分析。

例如共析钢奥氏体,在慢冷时(相当于炉冷,见图1中的v1)应得到100%的珠光体;当冷却速度增大到v2时(相当于空冷),得到的是较细的珠光体,即索氏体或屈氏体;当冷却速度增大到v3时(相当于油冷),得到的是屈氏体或马氏体;当冷却速度冷却到v4、v5时(相当于水冷),很大的过冷度使奥氏体骤冷到马氏体转变开始点(Ms)后,瞬时转变成马氏体。

其中与C曲线鼻部相切的冷却速度(v4)称为淬火的临界冷却速度。

3.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连续冷却时的显微组织

亚共析钢的C曲线于共析钢相比,其上部多了一条铁素体先析线,如图2所示。

当奥氏体缓慢冷却时(相当于炉冷,如图2中的v1),转变产物接近平衡组织,即珠光体和铁素体。

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即v3>v2>v1时,奥氏体的过冷度逐渐增大,析出的铁素体越来越少,而珠光体的量逐渐增加,组织变得更细,此时析出的少量铁素体多分布在晶界的边界上。

表1共析钢等温冷却时的显微组织

转变类型

组织名称

形成温度

/℃

显微组织特征

硬度

(HRC)

珠光体型转变

珠光体(P)

>650

在400~500倍金相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片层状组织

20左右

HB180~200

索氏体(P)

600~650

在800~1000倍以上的显微镜下才能分清片层状特征,在低倍下片层模糊不清

25~35

屈氏体(P)

550~600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时呈黑色团状组织,只有在电子显微镜(5000~1500倍)下才能看出片层状

35~40

贝氏体型相变

上贝氏体(B上)

350~550

在金相显微镜下呈暗灰色的羽毛状特征

40~48

上贝氏体(B上)

230~350

在显微镜下呈黑色针状特征

48~58

马氏体型相变

马氏体(M)

<230

在正常淬火温度下呈细针状马氏体(隐晶马氏体),过热淬火时则呈粗大片状马氏体。

60~65

因此,v1的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v2的组织为铁素体+索氏体;v3的组织为铁素体+屈氏体。

当冷却速度为v4时,析出很少量的网状铁素体和屈氏体(有时可见少量贝氏体),奥氏体则主要转变为马氏体和屈氏体;当冷却速度v5超过临界冷却速度时,钢全部转变为马氏体组织。

过共析钢的转变与亚共析钢相似,不同之处是后者先析出的是铁素体,而前者先析出的是渗碳体。

 

4.各组织的显微组织

(1)索氏体(S)索氏体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其片层比珠光体更细密,在高倍(700倍以上)显微放大时才能分辨。

(2)屈氏体(T)屈氏体也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片层比索氏体还细密,在一般光学显微镜下也无法分辨,只能看到如墨菊状的黑色形态。

当其少量析出时,沿晶界分布,呈黑色网状,包围着马氏体;当析出量较多时,呈大块黑色团状,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其中的片层。

(3)贝氏体(B)贝氏体是奥氏体的中温转变产物,它也是铁素体与碳化物的两相混合物。

在显微形态上,主要有三种形态:

1)上贝氏体是由成束平行排列的条形铁素体和条间断续分布的渗碳体所组成的非层状组织。

当转变量不多时,在光学显微镜下为成束的铁素体条向奥氏体晶内伸展,具有羽毛状特征。

在电镜下,铁素体以几度到十几度的小位向差相互平行,渗碳体则沿条的长轴方向排列成行。

2)下贝氏体是在片状铁素体内部沉淀有碳化物的两相混合物组织,它比淬火马氏体易受浸蚀,在显微镜下呈黑色针状。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在片状铁素体基体中分布有很细的碳化物片,它们大致与铁素体的长轴成55~60°的角度。

3)粒状贝氏体是最近十几年才被确认的组织。

在地、中碳合金钢中,特别是连续冷却时(如正火、热轧空冷或焊接热影响区)往往容易出现,在等温冷却时也可能形成。

它的形成温度范围大致在上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上部,由铁素体和它所包围的小岛状组织所组成。

(4)马氏体(M)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其形态按含碳量主要分两种,即板条状和针状。

1)板条状马氏体一般为低碳钢或低碳合金钢的淬火组织。

其组织形态是由尺寸大致相同的细马氏体条定向平行排列组成马氏体束或马氏体领域。

在马氏体束之间位向差较大,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形成几个不同的马氏体领域。

板条马氏体具有较低的硬度和较好的韧性。

2)针状马氏体是含碳量较高的钢淬火后得到的组织。

在光学显微镜下,它呈竹叶状或针状,针与针之间成一定的角度。

最先形成的马氏体较粗大,往往横穿整个奥氏体晶粒,将奥氏体晶粒加以分割,使以后形成的马氏体片的大小收到限制。

因此,针状马氏体的大小不一。

同时有些马氏体有一条中脊线,并在马氏体周围有残留奥氏体。

针状马氏体的硬度高而韧性差。

(5)残余奥氏体(A残)残余奥氏体是含碳量大于0.5%的奥氏体淬火时被保留到室温不转变的那部分奥氏体,它不易受硝酸酒精溶液的浸蚀,在显微镜下呈白亮色,分布在马氏体之间,无固定形态。

(6)钢的回火组织与性能

1)回火马氏体回火马氏体是低温回火(150~250℃)组织,保留了原马氏体形态特征。

针状马氏体回火析出了极细的碳化物,容易受到浸蚀,在显微镜下呈黑色针状。

低温回火后马氏体针变黑色,而残余奥氏体不变仍呈白亮色。

低温回火后可以部分消除淬火钢的内应力,增加韧性,同时仍能保持钢的高硬度。

2)回火屈氏体回火屈氏体是中温回火(350~500℃)组织,是铁素体与粒状渗碳体组成的极细混合物。

铁素体基体基本上保持了原马氏体的形态(条状或针状),气其上分布着极细颗粒状的渗碳体,用光学显微镜极难分辨。

中温回火后有很好的弹性和一定的韧性。

3)回火索氏体回火索氏体是高温回火(500~650℃)组织,是铁素体与较粗的粒状渗碳体所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碳钢回火索氏体中的铁素体已经通过再结晶,呈等轴细晶粒状。

经过充分回火的索氏体已没有针的形态。

在大于500倍的光镜下,可以看到渗碳体微粒。

回火索氏体具有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应当指出:

回火屈氏体、回火索氏体是淬火马氏体回火时的产物,它们的渗碳体是颗粒状的,且均匀的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而淬火索氏体和淬火屈氏体是奥氏体过冷时直接形成的,其渗碳体是呈片状。

回火组织较淬火组织在相同硬度下具有较高的塑性与韧性。

三、实验内容

观察表2所列试样的显微组织,描绘出所观察样品的显微组织示意图,并注明材料、处理工艺、放大倍数、组织名称及浸蚀剂等

表2钢热处理后的非平衡组织

序号

材料

热处理工艺

浸蚀剂

显微组织特征

1

45钢

860℃炉冷(退火)

3%硝酸酒精

P+F

2

45钢

860℃空冷(正火)

3%硝酸酒精

S+F

3

45钢

770℃淬火(淬火)

3%硝酸酒精

M细小+F

4

45钢

860℃淬火(淬火)

3%硝酸酒精

M细小

5

45钢

860℃淬油(淬火)

3%硝酸酒精

M细小+T

6

45钢

860℃淬火200℃回火

3%硝酸酒精

M回火

7

45钢

860℃淬火400℃回火

3%硝酸酒精

T回火

8

45钢

860℃淬火600℃回火

3%硝酸酒精

S回火

9

45CrMoNi

860℃加热500℃等温

3%硝酸酒精

B上

10

T8钢

760℃加热300℃等温

3%硝酸酒精

B下

11

T12钢

760℃球化退火

3%硝酸酒精

P球状(F+细粒状Fe3C)

12

T12钢

760℃淬火(淬火)

3%硝酸酒精

M细针+Fe3C

13

T12钢

1000℃淬火(淬火)

3%硝酸酒精

M粗针+残余奥氏体

 

六常用材料组织观察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和分析常用材料的显微组织;

2.了解常用材料的成分、组织和性能的特点,以及它们的主要应用。

二、概述

1.合金钢的显微组织

合金钢依合金元素含量的不同,可分为三种:

合金元素总量<5%的称为低合金钢;合金元素为5%~10%的称为中合金钢;合金元素>10%的称为高合金钢。

一般合金结构钢、合金工具钢都是低合金钢。

由于合金元素的加入,使铁碳相图发生一些变化,但其平衡状态的显微组织与碳钢没有本质的区别。

低合金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与碳钢没有根本不同,差别只在于合金元素加入后,使C曲线右移(除Co以外),即以较低的冷却速度也可以获得马氏体组织。

例如,40Cr钢经调质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和40钢调质后的显微组织基本相同,都为回火索氏体。

GCr15钢840℃油淬、低温回火后的显微组织,与T12钢780℃水淬、低温回火后的显微组织也一样,皆为回火马氏体和碳化物。

合金钢种类繁多,本实验只选择高速钢进行观察和分析。

高速钢是一种常用的高合金工具钢,例如W18Cr4V。

因为它含有大量合金元素,使铁碳相图中的E点大大左移,虽然只含有0.7%~0.8%的碳,仍可获得莱氏体组织,所以又称为莱氏体钢。

高速钢在铸造状态下与亚共晶白口铸铁的组织相似。

其中莱氏体由合金碳化物、马氏体、屈氏体以及残留奥氏体组成。

如图1所示。

虽然高速钢在铸态下的组织存在严重的成分和组织不均匀性,从而影响其性能,为此随后必须经过锻造和轧制,破碎莱氏体网络,促使其碳化物均匀分布。

高速钢锻造退火组织:

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为索氏体+碳化物。

其中粗大的亮色晶粒为初生共晶碳化物,较细小的为次生碳化物以及索氏体基体中的极细共晶碳化物,退火后的的硬度为HB207~255。

高速钢淬火组织:

淬火加热温度一般为1260~1280℃,高温加热的目的是使较多的碳化物溶解于奥氏体中,淬火后马氏体中合金元素含量高,回火后钢的红硬性高且耐磨性好。

淬火采用油冷或空冷,其显微组织为马氏体+未溶碳化物+残余奥氏体(尚有20%~30%)。

马氏体呈隐针状,其针形很难显示出来,但可看出明显的奥氏体晶界及分布于晶粒内的未溶碳化物,淬火后的硬度约为HRC61~62,如图2所示。

高速钢淬火后需经三次回火,其组织为回火马氏体,碳化物和少量残余奥氏体(约2%~3%)。

回火后硬度为HRC63~65,如图3所示。

2.铸铁的显微组织

按铸铁在结晶过程中石墨化程度不同,可分为白口铸铁、灰口铸铁和麻口铸铁。

白口铸铁:

其组织具有莱氏体特征而没有游离的石墨,即全部碳以碳化物的形式存在于铸铁中。

灰口铸铁:

碳全部或大部分以石墨的形式存在于铸铁中。

灰口铸铁的组织是由钢的基体和石墨组成。

麻口铸铁:

其组织特征介于白口铸铁与灰口铸铁之间,即表面为白口铸铁,中心为灰口铸铁。

白口铸铁和麻口铸铁由于莱氏体组织存在,因而有较大的脆性,在工业上很少应用。

根据铸铁中石墨的形态、大小和分布情况不同,铸铁分为:

灰口铸铁、可锻铸铁和球墨铸铁。

灰口铸铁:

根据基体组织的不同,灰口铸铁可分为:

铁素体灰口铸铁;铁素体+珠光体灰口铸铁;珠光体灰口铸铁。

如图4所示,为铁素体灰口铸铁的显微组织,其中石墨呈灰色条片状分布在白亮色的铁素体基体上。

可锻铸铁:

可锻铸铁又称展性铸铁,它是由白口铸铁经石墨化退火处理而获得的,其渗碳体发生分解而形成团絮状石墨。

按其组织不同,可锻铸铁分为铁素体可锻铸铁和珠光体可锻铸铁两类。

图5为铁素体基体可锻铸铁的显微组织,其中石墨称暗灰色团絮状,亮白色晶粒为基体。

球墨铸铁:

球墨铸铁中石墨呈球状。

它是用镁、钙及稀土元素球化剂进行球化处理,使石墨变为球状。

由于石墨呈球状对基体的削弱作用最小,使球墨铸铁的金属基体强度利用率高达70%~90%(灰口铸铁只达30%左右),因而其机械性能远远优于普通灰口铸铁和可锻铸铁。

图6为球墨铸铁的显微组织,其中亮白色晶粒为铁素体基体,灰色球状为石墨。

如上所述,铸铁的基本既然是铁素体和珠光体所组成,很显然和钢一样可以通过来改变基体组织,从而改善铸铁的机械性能,特别是球墨铸铁常常通过正火、调质和等温淬火来提高其机械性能。

球铁正火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基体中珠光体数量,从而提高球铁的强度和耐磨性。

球铁调质处理后得到回火索氏体,从而有更高的综合机械性能。

球铁经等温淬火后的组织为下贝氏体,部分马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这种组织不仅具有较高的综合机械性能,而且具有很好的耐磨性,内应力少。

3.有色金属及合金

(1)铝合金

铝合金由于密度小(2.65~2.9),具有高的比强度,因而广泛用于机械工业特别是航空工业。

铝合金分为铸造铝合金和变形铝合金。

铸造铝合金:

俗称硅铝明。

典型的牌号有ZL102,含硅10%~13%,由Al-Si合金相图可知,硅铝明合金成分在共晶点附近,组织为粗大的针状的硅晶体和α固溶体组成的共晶体,以及少量呈多面体形的初生硅晶体,这种粗大的针状硅晶体严重降低合金的塑性。

为了提高硅铝明的力学性能,通常进行变质处理,即在浇注以前向合金熔体中加入占合金重量2%~3%的变质剂(常用2/3NaF+1/3NaCl)。

处理后使合金的共晶点从11.6%Si右移,得到亚共晶组织,其组织为初生α固溶体枝晶(白亮)及细小的共晶(α+Si)(黑底),由于共晶中的硅呈细小点状颗粒,因而使合金的强度与塑性提高。

如图7所示。

变形铝合金:

硬铝是Al-Cu-Mg系时效合金,是重要的变形铝合金。

由于它的强度大和硬度高,故称硬铝。

在国外又称杜拉铝。

现代机械制造和飞机制造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合金中形成了CuAl2(θ相)和CuMgAl2(S相)。

这两个相在加热是均能溶入合金的固溶体内,并在随后的时效热处理过程中通过形成“富集区”、“过渡相”而使合金强化。

而以CuMgAl2(S相)在合金化过程中的作用更大,常把它称为强化相。

(2)铜合金

黄铜为Cu-Zn合金,常用的黄铜为α单相黄铜和α+β两相黄铜。

α单相黄铜:

含锌在39%以下的黄铜属单相α固溶体,典型牌号为H70(即三七黄铜)。

铸态组织:

α固溶体呈树枝状(用氯化铁溶液腐蚀后,枝晶主轴富铜,呈亮白色,而枝晶富锌呈暗色),经变形和再结晶退火其组织为多边形晶粒,有退火孪晶。

由于各个晶粒方位不同,所以具有不同的颜色。

退火处理后的α黄铜能承受极大的塑性变形,可以进行深冲变形。

α+β两相黄铜:

含锌量为39%~45%的黄铜为α+β两相黄铜,典型牌号有H62(即四六黄铜)。

在室温下β相较α相硬得多,因而可用于承受较大载荷的零件。

α+β两相黄铜可在600℃以上进行热加工。

α+β两相黄铜显微组织:

α为亮白色的固溶体,β是CuZn为基的有序固溶体,如图8所示。

(3)轴承合金

轴承合金又称巴氏合金。

巴氏合金是应用较多的轴承合金,常用来制造滑动轴承的轴瓦和内衬。

轴瓦材料要求同时兼有硬和软的两种性能,因此轴承合金的组织往往是软、硬两相组成的混合物。

例如,在软基体上分布着硬质点,铅基或基轴承合金就具有这种组织特点。

锡基巴氏合金:

基本元素为Sn83%、Sb11%及Cu6%。

其牌号为ZChsnsb11-6,它的显微组织如图9所示。

其中暗黑色部分为软基体α相(是Sb在Sn中形成的固溶体);白色方块为硬质点β(以SnSb为基的有序固溶体);而白色枝状析出物为Cu3Sn或Cu6Sn5化合物(η相),作为阻碍β相上浮,减少偏析的作用。

这种既硬又软的混合物,保证了轴承合金具有足够的强度与塑性的配合从而使轴承合金有良好的减磨性及抗振性。

 

图1高速钢的铸态组织×400图2高速钢的淬火组织×400

 

图3高速钢的回火组织×400图4灰口铸铁的显微组织×400

 

 

图5可锻铸铁的显微组织×200图6球墨铸铁的显微组织×200

 

图7变质处理的铝硅合金×400图8α+β两相黄铜×200

 

图9锡基巴氏合金的显微组织×50

三、实验内容

观察、分析下列常用材料的显微组织,见下表。

编号

名称

状态

显微组织特征

腐蚀剂

1

高速钢

铸态

Ld′(鱼骨状)+T(暗黑色)+M

3%硝酸酒精

2

高速钢

淬火态

M(隐针)+碳化物(颗粒状)+A`

3%硝酸酒精

3

高速钢

回火态

M回火(暗黑色基体)+碳化物(白色颗粒)

3%硝酸酒精

4

灰口铸铁

铸态

F(白亮色基体)+条状石墨

3%硝酸酒精

5

可锻铸铁

铸造+石墨化退火

F(白亮色基体)+团絮状石墨

3%硝酸酒精

6

球墨铸铁

铸态

F(白亮色)+球状石墨

3%硝酸酒精

7

铝硅明

变质处理

α(枝晶状)+共晶体(细密基体)

3%硝酸酒精

8

双相黄铜

铸态

α(白亮色)+β(暗黑色)

3%F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