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十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01267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4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十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苏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十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苏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十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苏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十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苏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十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苏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十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苏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十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苏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十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苏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十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苏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十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苏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十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苏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十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苏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十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苏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十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苏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十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苏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十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苏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十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苏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十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苏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十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苏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十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十单元教案.docx

《苏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十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十单元教案.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十单元教案.docx

苏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十单元教案

第九单元认识11~20各数

1.“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第82—8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初步感受十进制计数法;学会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了解这些数的数值,能正确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习估计物品的数量,培养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十”,能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并正确地读数。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知道10个一是1个十。

教学准备:

小棒20根;学生准备小棒20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0~10,导入新课

师:

小朋友,前面我们学习了0~10,会数吗?

请小朋友们从小到大数一数,从大到小数一数。

生按要求数数。

师:

你还知道比10大的数吗?

(生举例)你们真了不起,还知道这么多比10大的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1~20。

(板书课题:

认识11-20)

二、动手操作

1.认识“十”

师:

大家都有小棒,和老师一起边数边摆10根小棒。

(师摆在黑板上)

师:

你摆了几根小棒?

有几个一根呢?

10个一根是几根呀?

在学习时为了方便,通常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样一捆就有10根,10根就可以……(捆成一捆)。

师(举着一捆小棒):

那这一捆表示几个十呢?

请大家也把你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并把它放在你的左手里,想想它表示什么。

2.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师:

下面我们拆开一捆,再一起来数一数。

师边在黑板上贴拆开的小棒,生边数:

1,2。

师:

这2是2个?

(2个一)再来1个一是?

(3个一)继续!

(4个一,5个一,…,10个一)10个一就可以捆成一捆。

(师在黑板上贴一捆小棒)

师:

那么几个一是1个十呢?

(板书:

( )个一是1个十)也就是1个十里面有几个一?

(板书:

1个十里有( )个一)

三、摆一摆、说一说

1.动手摆一摆

如果让你摆出12根小棒,你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摆得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是12根吗?

动脑筋想一想.看谁摆得又对又快。

学生操作,师巡视。

2.学生介绍摆法

谈话:

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摆的?

师将巡视时了解到的有代表性的方法指名学生说,然后评价、总结。

四、深化认识

1.借助小棒说摆法

师:

下面老师说一个数,看你能不能又快又清楚地摆出来。

11怎么摆的?

为什么表示11?

13怎么摆的?

是表示13吗?

生说摆法,师贴小棒图。

2.直接说摆法

师:

刚刚是我们借助了摆小棒来说的,现在没有小棒你能不能直接告诉我怎么摆?

15怎么摆?

18呢?

生说摆法,师贴图。

师:

那20又该怎么摆呢?

(学生有可能说一捆和10根,先肯定,再和摆两捆的方法进行比较)(板书:

( )个十是20,20里有( )个十)

反馈:

学生提问,学生答。

五、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抓一抓,摆一摆(“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

请小朋友抓一把小棒,数一数有多少根,再想想怎么摆能让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抓了多少。

2.11~20数的顺序(“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

在我们的学习用品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数呢!

瞧!

这是直尺,看着尺子上的数读一读。

(生从0读到10时停顿一下再继续读)12的后面是多少?

18的前面是多少?

18和20中间的数是多少?

10离13近还是17离13近?

(师讲解原因)

3.数一数(“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

如果没有直尺,你还会数吗?

老师说第一个数,你们“开火车”接着数。

(从7数到17,从11数到20)

4.估一估。

(“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左边的草莓图。

(1)先不数,估一估一共有几个草莓?

(板书学生估计的数)数后一起评价学生的估计。

怎样能很快知道有几个草莓呢?

(演示把10个草莓圈起来)

(2)照样子在书上先估一估,再数出有多少把雨伞。

5.读一读。

(“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的图片。

谈话:

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数?

你会读这些数吗?

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数?

请学生说说图中的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再说说生活中那些地方见过11—20各数。

6.捏一捏。

(“想想做做”第6题)

谈话:

请大家在数学书上数出10张纸,用手捏一捏,再看一看有多厚;重新数出20张纸,用手捏一捏,再看一看有多厚。

两次的感觉一样吗?

有什么不同?

六、全课总结

提问:

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数?

学到了哪些本领?

课后请小朋友们留心观察生活中在哪里能见到这些数。

七、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课内完成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10个一就是一个十

          2个十是20

2.11—20各数的认识(写数和数的组成)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页例题及“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计数器,初步认识数位,通过用计数器上的算珠表示数,学习11—20各数的写法,了解11—20各数的写法,了解11—20各数的组成。

2.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教学重点:

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计数器、学生准备学具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通过摆小棒认识了11—20这10个数,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出示:

分别写11、14、17、20)学生齐读。

谈话:

有的小朋友可能会想,11为什么左边写个1,右边写个1呢?

过去我们学数的分与合的时候,知道1和2合成3,也就是1和2能组成3,那么11是怎样组成的呢?

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设疑,探索新知。

(1)谈话:

老师手里拿着一些小棒,你知道有多少根吗?

(2)请几位学生猜测一下,师生共同数小棒验证猜测。

(3)老师如果再添一些小棒,谁来猜一猜现在有多少根了?

如果每次都这样一根一根地数,你感觉怎么样?

(4)那你有什么好办法既快又对地数出小棒的根数吗?

(5)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

2.教学11的组成和写法。

谈话: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数学宝贝——计数器。

(出示计数器,介绍计数器的基本结构以及数位“个位、十位”。

)老师示范在计数器个位上拨一个珠,表示一个一;在十位上拨一个珠表示1个十。

指名一个学生来尝试拨一拨算珠,表示15。

这两粒算珠表示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1粒算珠表示1个十,右边的1粒算珠表示1个一。

因为它们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数就不同,“十”所在的位置是十位,“个”所在的位置是个位。

在十位上写几就表示几个十,在个位上写几就表示几个一,那么11应该怎么写?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1)现在你明白11为什么这样写了吗?

11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师板书:

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

3.教学16的组成和写法。

谈话:

请小朋友用小棒摆出16。

(学生摆好后同桌互相检查)

在计数器上怎么拨珠表示16?

(指名学生上来拨珠)

提问:

他这样拨对不对?

为什么这样拨?

你能写出16吗?

(学生自己写数)

提问:

1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表示什么?

6写在哪一位上?

表示什么?

16是怎样组成的?

(板书:

1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16。

4.教学19的写法和组成。

出示计数器,教师拨珠表示19。

提问:

计数器上的算珠表示的数是多少?

你怎么知道的?

请大家写出这个数。

(指名学生板书19)

提问:

写19用了几个数字?

各在什么位上?

19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教学20的写法和组成。

学生出示20根小棒。

提问:

你知道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20吗?

学生各自在计数器上拨珠,再指名学生上来拨珠。

为什么在十位上拨2粒珠?

个位上不拨珠表示什么意思?

怎样写20?

(学生自己写,再指名板书)

提问:

个位上为什么写0?

这个0不写行吗?

20是怎样组成的?

(板书:

2个十是20)

6.学生看书,完成相应的填空。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2,安排学生一起写数,指名回答1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然后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在书上认真写数,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展示书写漂亮的学生作业。

3.“想想做做”第3题。

指导学生看懂第1幅图,明白要求后独立完成后面的练习。

4.“想想做做”第4题。

教师引导学生先读题,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最后交流。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课内完成配套练习。

3.11—20各数的认识(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85页“想想做做”第5、6、7、8题及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写数,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

2.进一步认识数位,知道“个位”和“十位”,会用小棒表示11—20各数,会用计数器表示11—20各数。

3.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

计数器、小棒2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位和数的组成

1.教师在上摆出11根、16根小棒,提问:

老师摆了几根小棒?

你怎么知道的?

有几个一和几个十组成的?

在计数器上怎么拨珠?

(学生动手在学具计数器上拨一拨,然后指名学生来拨珠)

教师说明:

左边都摆了10根一捆的小棒,就是1个十,所以左边一位是“十位”,右边分别摆了1根和6根,也就是几个“一”,所以右边对着的一位就是“个位”。

明确:

这就是数位表中的两个数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个位上摆的数表示几个一,十位上摆的数表示几个十。

2.提问:

现在你能快速地在计数器上拨出14和19吗?

再和同桌说说它们是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提问:

我们已经认识了11—20各数,你能把它们写出来吗?

学生在自己本子上写数,然后介绍怎样写的。

教师说明:

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写数时先在左边写十位上的1,再写个位的1,两个数字要靠近一些。

(再请几位学生说说15、18、20是怎样写的。

二、基本练习

1.按顺序写数。

(  )、(  )、(  )、13、(   )、15、16、(   )、(  )

(   )、(   18、17、(   )、(   )、(   )

2.看图写数。

(图略)

3.在计数器上画出算珠。

4.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     )。

18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20里面有(   )个十。

9个一和1个十合起来是(    )。

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

17是(  )位数,个位上是(   ),十位上是(   )。

5.教材第81页第5题,学生先在书上填写,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1)18接近10还是20?

13呢?

(2)13后面第5个数是(  )。

(3)比15大又比20小的数有(           )。

(4)和19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5)19前面一个数是(    ),后面一个数是(    )。

(6)18和16中间的数是(     )。

借助直线上的点的位置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接近”的意思,让学生体会接近10的数比较小,接近20的数比较大。

6.教材第81页第6题,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交流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策略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7.教材第81页第7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在书上给小动物房间编号并在括号里填数,然后组织交流。

三、拓展题

1.找规律写数。

(1)1、3、5、7、( )、( )、( )、( )、( )、( )、

(2)2、4、6、8、( )( )、( )、( )、( )、(  )

(3)0、5、(  )、(  )、(  )

(4)18、15、12、( )、(  )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

2.16、12、8、14、20、10

一共有(  )个数,两位数是(            ),从右往左数,14排在第(   ),12排在第(   )。

这些数中,比11大的数有(       ),大于8小于12的数是(   )。

3.猜猜她们的年龄。

小红说她今年的年龄是由2个十组成的。

小丽说她的年龄是由1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

小芳说她在她们三人中排行老二。

小红今年(  )岁,小丽今年(  )岁,小芳今年可能(   )岁。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思考过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课内完成相应的作业。

4.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8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口算10加几与相应的减法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小棒2捆;学生准备小棒2捆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谈话:

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11——20各数,谁来说说如果老师要用小棒表示15,怎样摆又对又快?

学生可能谈到先摆1捆小棒,再摆5根小棒,因为10和5合起来是15。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

星期天,小明家来了很多小客人。

小明为大家准备了很多好吃的食物,有果冻、巧克力、棒棒糖、蛋糕等。

小朋友做喜欢精美的小蛋糕了,瞧!

2.出示例题的苹果图

(1)提问:

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盒子里有10个苹果,盒子外有5个苹果)

(2)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

学生说算式,教师相机板书:

10+5=            15-5=

5+10=            15-10=

3.提问:

10+5表示什么意思?

(把10个苹果和5个苹果合起来)你知道10+5等于多少吗?

你怎么想的?

(让学生充分交流,可能出现一个一个数的,和可能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的。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1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15的想法)

4.提问:

5+10表示什么意思?

5+10等于多少?

你怎样想的?

(多请几位学生说说)

5.提问:

15-5表示什么意思?

等于多少?

你怎么想的?

15-10呢?

6.比较四道算式,有什么发现?

7.提问:

你能口算10+8=( )吗?

那么18-8=( ),18-10=( )?

小结:

小朋友们看一幅图列出了四道算式,还算出了得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算式。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看小棒图,列出四个算式并独立完成计算。

交流校对,重点说说计算想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观察一下算式,再引导学生运用算式之间的联系,一组一组独立完成。

交流怎样算得快。

老师出一题:

10+6=16,你能说出另外的3道算式吗?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各自在书上填写得数,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看图说说图意:

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2)学生根据加减法含义,确定计算方法,填写算式,计算结果。

(3)交流汇报。

5.补充练习:

在〇里填上“>”、“<”或“=”。

10+2〇15    10+6〇14      15〇12-2

3+10〇13    14-4〇10      10+7〇15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

四、全课总结

提问: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你能举出这样的算式吗?

五、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课内完成相应的作业。

5.练习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7页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加深对11——20各数的组成的理解,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并能熟练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的认识,发展数感。

教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出示口算卡片,组织学生进行视算。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来完成练习十的一些练习,比比谁学得最好。

(板书课题:

练习十)

3.圈一圈,数一数。

出示练习十第1题的图片:

谈话导入:

森林里今天特别热闹,小动物们都聚集到一起,原来它们在举行智力运动会呢。

瞧!

(1)现在向大家飞来的是蝴蝶方队。

提问:

怎样才能很清楚看出有多少只蝴蝶呢?

学生独立思考。

请你很快地写出一共有多少只蝴蝶。

交流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先圈出10只,再写出一共有多少只。

(2)排在第二个的是小蜜蜂方阵,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了,请你很快地写出有多少只。

(运用刚才的方法)

4.按顺序填数。

出示练习十第2题,学生先在书上独立填写,完成后进行交流。

5.猜数游戏。

(1)教师示范游戏方法,猜数时可以提示,引领同伴正确猜出数。

(2)学生两人一组轮流猜数,熟悉游戏方法。

(3)师生游戏,要求:

看谁能用较少的次数猜出老师卡片上的数。

6.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练习(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校对,并请学生说说计算顺序: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7.求未知加数的练习(第6题)

(1)学生独立计算9+( )=10 8+( )=10 7+( )=10

提问: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交流方法。

(2)( )+( )=10

交流:

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有序地整理( )+( )=10

二、拓展练习

1.看图列式计算。

(图略)学生看图后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

2.在()里填上“>”或“<”。

(1)△-8=〇-7

△(  )〇

(2)★+8=☆+5

★(  )☆

(3)10-□=8-△

□(  )△

(4)☆+7=□-7

☆(  )□

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分析和思考。

三、全课总结

和你的同桌比比,这节课上谁的表现比较好?

四、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课内完成配套作业。

6.第九单元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进一步认识数位,能正确读、写11——20各数,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能正确口算10加几以及相应的减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估计意识,发展数感;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喜欢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用刚学的统计和11——20各数的认识这些知识来进行一些练习。

比比谁学得最好。

二、综合练习

(一)填空

1.看图写数。

(图略)

学生看图独立写数,然后集体核对,并指名学生说说每个数的组成。

2.填空

(1)1个十和6个一组成(    ),2个十是(   )。

(2)18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

(4)十位上是1,个位上是7,这个数是(   )。

(5)19后面一个数是(   ),18前面一个数是(   )。

(6)10和12中间的数是(    )。

(7)比14多1的数是(   ),比20少1的数是(   )。

教师指导学生读题并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3.在〇里填上“>”、“>”或“=”。

10+3〇14     15-5〇10     20〇10+10   12-2〇10+3

18-8〇14     7+2〇6       13〇19-9    16-10〇3+3

学生独立思考并填写,然后交流思考过程,教师及时评价。

4.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  )+8=18    3+(  )=13  (  )-2=10

(  )-10=5    6+(  )=16   (  )+4=14

5.在〇里填上“+”或“-”。

10〇7=17   8〇2=6    16〇6=10   20〇0=20

学生明白题意后独立思考并填写,然后集体订正。

(二)选择,在正确答案后面的()里画“√”。

1.下面和18最接近的数是几?

    10 (  )   20(  )   19(  )

2.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多2,这个数是几?

    13( )    20(  )    14(   )

3.第一组栽了11棵树,第二组和第一组栽的差不多,第二组栽了多少棵?

   17棵(  )      10棵(  )     2棵(  )

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选择,然后请学生说说想法,教师及时评价。

(三)计算

4+3+2=     10-6-2=     10+3-3=      17-7+5=

8-7+3=      4+5-6=     19-10-0=      14-4+1=

5+2+10=     9-5+4=     20-10-5=      18-8+9=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视学生练习情况。

(四)看图列式计算

(图略)

学生看图列式计算,然后说说根据图意所编的数学问题,教师及时评价。

(五)根据调查的数据完成统计表

下面是小红调查的学生喜欢体育活动情况。

篮球□□□□□□

跑步□□□□

跳绳□□□□□□□□

1.请你认真数一数,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篮球(人)

跑步(人)

跳绳(人)

2.回答问题。

(1)喜欢哪一项体育活动的同学多?

喜欢哪一项体育活动的同学少?

(2)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人?

(3)小红一共调查了多少个同学?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统计。

第十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9加几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逐步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对“凑十法”算理的理解。

教学对策:

组织学生联系实际情境和生活经验,自主探索算法,通过对不同算法的交流、体会和比较,理解并学会“凑十法”。

教学准备:

小棒2捆;学生准备小棒2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手偶“小猴灵灵”,教师表演并配音:

小朋友,我是小猴灵灵,今天我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好吗?

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

请小朋友从袋子里先取9个桃(实物图),再从袋子里随便取出一些桃。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一共取了几个桃)会列算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9+1、9+2、9+3、9+4、9+5、9+6、9+7、9+8、9+9、9+10(有顺序地排成一竖排)

小猴灵灵:

大家列出的算式真多,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揭示课题:

9加几)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探讨算法。

(1)看一看:

小猴灵灵也取出了一些桃,我们看看它是怎样取的?

(出示例题图:

盒子里9个桃,盒子外4个桃)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

一共有多少个?

列出算式:

9+4。

(2)算一算:

请大家想办法算一算9+4得多少,也可以用学具来摆一摆。

(3)说一说: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不同的算法。

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①数一数。

②9+1=10,10+3=13。

③4+6=10,10+3=13。

④1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