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笔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0134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师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师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师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师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教师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教师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教师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教师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教师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教师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教师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教师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笔记.docx

《教师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笔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笔记.docx

教师笔记

教师日志

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心得体会,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感受。

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许许多多的事情,生命的河流会将这些事情冲刷掉很多,如果我们只是靠记忆留住这生命河床里的许许多多的浪花,我想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而且,很多事情在发生的当时,我们受年龄、阅历、理解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认识到事情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养成及日志的习惯,既可以帮助我们留住岁月的痕迹,又让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因了当初的纪录,对生活会有更深刻的思考。

作为一名教师,担负的是为祖国培养人才的重任,这就更要求我们能够从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发现问题,积累素材,掌握住教育实践中的第一手资料,指导教学工作,把所观察到和记录下来的情况加以深入思考,对教师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比如说: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把学生日记中经常反映到的问题,记录到我的教学日志中去,并把它们汇总到一起,及时在课上给学生们解答,帮助他们解决了心里的疑难问题,使他们能及时地得到帮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因此,养成及日志的良好习惯,既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学习又能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所以说,教师日志伴我成长。

 

教师感悟

在我从事这份工作以前没曾想到要做一名教师,毕业以后只因为大家的一句“女孩子做教师好”而没有走出教师的行列。

那时,我认为自己并不喜欢孩子,工作的第一个月我就想着要换一个工作,,图书管理员,翻译,其实随便什么都行,只要不做教师。

那时侯,我的学生只比我小七、八岁,对我来说,他们只是一群吵吵闹闹的家伙们,跟他们在一起常常觉得心烦意乱。

他们当中几乎每天都要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抄作业,说谎,迟到,恶作剧——比如把火柴梗塞到钥匙孔里害得同学们都开不了门,只能站在寒风里等老师,在我用九牛二虎之力把门打开之后他自己则混入人群涌进教室,心中暗自得意:

这次迟到没有被老师发现。

工作两个月之后,我觉得自己身心疲惫,苦不堪言。

老教师们良言相劝:

“小王,你对他们太好了,要对他们凶一点,不然他们非爬到你头顶上不可。

”反思之后我决定一改自己爱笑的性格和轻松活泼的英语课,以不苟言笑、声色俱厉的形象出现在他们面前,以严壮威,把他们的雕虫小技扼杀在萌芽状态,那不就井然有序、天下太平了吗?

正当我准备着手实施自己的计划时,一次谈话改变了我。

一天,放学以后,我去教室看学生打扫卫生,他们已经完成了准备回家,看到我就围上来了。

“王老师,今天我们能和您一起走吗?

”一个女孩笑眯眯但调皮地问道,那是个一说话就喜欢用“您”字的孩子,我感觉她有话要说便欣然点头。

那一路我们边走边谈,边说边笑,走得很慢,谈了很久,那一路动摇了我刚刚下定的决心,使我对自己构想的“宏伟蓝图”顿生羞愧。

他们告诉我,他们特别喜欢上我的英语课,喜欢我把那些不懂的英语变得那么生动有趣,更喜欢我“常常”绽开的笑容。

(那时我的笑脸已开始变少,声音也越来越凶。

)他们还问我前一天来找我的是不是我的男朋友,同学们都私下议论说他不够帅,根本配不上我。

我的眼里湿润了,我突然感觉到孩子们是那么的单纯可爱,他们虽然看起来大都比我高了,可他们稚气的笑脸就象刚刚绽开的嫩芽,让我忍不住想小心呵护。

我忽然感到我将与孩子们相伴一生了,他们将延绵在我生命的长河中。

可现在的他们还不知道他们所喜欢的老师正准备变得冷酷,变的令人厌恶。

这时的我就象一个企图犯罪的人听到教堂神圣的赞美诗一样,在那圣洁优美的乐曲声中翻然悔悟,我感到自己被感动,被洗涤,被唤醒了。

我发现:

其实我心里很喜欢孩子。

我又一次面带笑容地走进教室,我相信这次的笑容一定比原来更真诚,更动人。

我向这些正在长大的孩子坦率地、毫无保留地说出了我思想上所经历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发生的前前后后,我坦然地面对着这群让我欢喜让我忧的孩子们,在那张平时监考和批作业时才用的凳子上坐下来,我突然感觉这样的平等面对与谈话给了我一种全新的感觉,想想教育本该如此,虽然他们还是孩子。

那节课我没有象往常一样上课,我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和他们一起探讨怎样做老师,怎样做学生,怎样做一个进取而又受人欢迎的人。

他们和我一样激动,教室里气氛民主,热烈,让人感动,令人回味,使我终生难忘。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我的年龄越来越大,我的学生越来越小,我也越来越喜欢孩子了。

我喜欢孩子,他们是那样的天真纯洁,象一张张刚刚展开的白纸,透着淡淡的清香。

我喜欢孩子,他们有那么强的好奇心,求知欲,表现欲,让我时刻注意,惟恐由于我的一次不经意而使它们受到冷淡和伤害。

我喜欢孩子,他们的语言和思维常常会迸发出成人没有的奇妙的火花,令人惊喜和感叹,这世界也因此变得更灿烂和美丽。

我喜欢孩子,他们从不满足一成不变的方法,他们给我以压力和动力,使我力求创新,不断努力,并从他们那儿学到东西。

我喜欢孩子,他们常会在我忧伤,烦恼,失望的时候仍然快乐地围绕着我,给我以安慰和希望。

   我喜欢孩子,因为他们的成长我感觉自己也蓬勃着年轻的朝气,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我的心伴随着他们成长的心一起跳动。

我喜欢孩子,当我做了母亲,这种喜欢又深一层,又进一步,我体会到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先哲思想,我发现,很多的时候,它不难做到。

我喜欢孩子,我希望他们不但要学会爱自己,还要学会爱他人,不仅懂得接受与馈赠,也要懂得给予和付出。

我喜欢孩子,但我不要求他们一定要考高分,这不可能也没必要,我希望他们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此基础上学会学习,并获得自身可能的最大发展。

我喜欢孩子,我希望他们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21世纪的今天,完全掌握世界通用语言——英语,在国际舞台上一展中国人的风采,真正使我们的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

我喜欢孩子,我希望我的教育和教学在他们身上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多年以后他们或许还会记住我,但这不是我做教师的最大心愿,我所希望的是无论他们在哪里,无论他们在做什么,他们都在推动社会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做了这些年的教师,我的学生已遍布大江南北,他们或正在各个岗位上兢兢业业,或还在校园里孜孜以求,我会在心中为他们祝福。

这么些年苦乐参半的岁月轮回,给了我精神上的满足和期待。

也有许多沮丧的时候,感觉自己虽然是那么尽职,也还没有解决某些孩子学习上的困难,但我仍然不会放弃,只是因为他们还是孩子,而且因为:

我喜欢孩子

把三年教学当一首整曲弹奏

  14名教师,336名学生,这是胡志民2003年创办河北围场天卉中学时的全部基底。

六年后,天卉中学因“改”成名,一跃成为承德市乃至河北省的“课改名校”。

每周,前来学校参观学习的不下数百人。

  当很多学校面对“课改”而踌躇止步时,为什么天卉却敢于知难而上?

天卉到底是怎样抓住了课改的“牛鼻子”?

凡是到过天卉的人都这样评价,他们的“大单元教学模式”是支撑其“化蛹成蝶”的关键。

  天卉中学胡志民校长介绍说,“大单元教学模式”,立足于“破”,大胆向传统课堂教学宣战,敢于质疑和挑战传统教学中的“教材编排”、“课时安排”、“学期计划”、“学年任务”等,把学科知识按照自己的规划重新整合,综合设计,有序实施,从而把“三年”贯通起来,当成一首完整的曲子来谱、来弹。

  大单元模式具有三大特色:

大整合、大迁移、大贯通。

  大整合,按照学科内容进行“单元”归类;打破学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限制,把相关联的知识上挂下联,以“大学科”予以围拢归整。

  大迁移,即跨越学科、学期、学年的界限,实现迁移、对接,形成知识链条的完整性,形成从点到面的迁移,实现了知识教学的有序性、整体性、完整性。

  大贯通,即“弹钢琴”,把三年的教学计划和规划当成一首完整的曲子来弹奏。

在教学流程上,要求教师先“消化”知识,再重新编程,把“营养”反刍给学生,然后经过学生“自主消化”,转化成能力和成果。

  大单元教学模式体现出高效、减负的特点,较为巧妙地处理好了“主体与主导”的辩证关系,既充分发挥了教师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较好地规避了“任由学生自主”而导致的课堂无序、效益不好控制等现象,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生命状态、学习状态等,实现了教育本质“向人”的回归。

  天卉中学教师叶建军说:

“当了十多年的教师,只感觉苦,感觉累,从没感觉到当老师有什么幸福。

教改一年来,我从内心感受到了从教的快乐,也找到了一个教师的幸福和尊严。

  大单元模式在课堂教学上如何操作?

胡志民介绍,其具体表现形式是“三型、六步、一论坛”。

  “三型”,即高效课堂的“预习展示课,提升展示课、巩固展示课”三种课型;“六步”,分别为:

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展示拓展,穿插巩固,当堂测验;“一论坛”即以论坛形式,在“三课”结束之后,以单元为总教学目标,采取滚动循环的手段,由教师“精讲点拨”,对本单元授课环节中挖掘不到的问题,提升不到的层次,进行有效的“二次作业”。

  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中,核心是“展示教育”。

“展示”成为高效课堂的灵魂,也成为大单元模式的支撑。

  “预习展示课”环节中,导学案是教与学的抓手,起到学习的“导引”作用。

大单元教学模式在“自主”学习上,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独学、对学、群学等方式,先期让学生达到掌握70~80%的目标,并在小组内部由组长带领,要求每个成员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提升展示课”则是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展示,通过教师的追问、质疑,来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拓展联系更多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达到“提升”的目的。

在此环节中,他们还对展示过程提出“聚焦”要求,即教师应尽量避免站在聚焦处,要关照学生按要求“运动”自己,要站在便于指导点拨学生的位置上。

而要求学生在“聚焦”时要避免“平行站位”,所处位置要有层次,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站在最佳位置,不影响听课。

  提升展示要让孩子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不但展现“合作”学习的成果,还要显现个人的风采,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展示时要求学生声音洪亮,尽量“脱稿”或“半脱稿”。

  “巩固展示课”则是追求知识的“再生成”,教师要善于利用某些奇思妙想,让有“创见”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独到思维见解,通过学生“兵练兵”、“兵教兵”、“兵强兵”的过程,达到对知识的再认识和巩固的“目的”。

此课型的“展示”,在于发现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表现,常见的形式则是“一题多解”、“多解一题”,从而在智慧的对撞之中,开启思维,生成能力。

  记者在天卉中学采访时,巧遇了星期天来校的学生王明泉。

他告诉记者:

“这种新的课堂,让我感觉学习不再是一件苦差事了。

过去怕上课,现在我盼着上课。

在这种课堂里,不但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胆识和表达能力,现在只要放假一天,我就立刻想回学校。

课堂需要热闹也需要安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理念正在植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外显于课堂。

在许多课堂特别是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上,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分组竞赛等新的学习方式也频频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这些课堂上,学生讨论活跃,回答问题踊跃,课堂呈现出热闹的景象。

执教者似乎不愿意让课堂出现一点安静的状态。

这种热闹、流畅、华丽的课堂值得我们反思:

课堂上难道只需要热闹而不需要安静吗?

  课堂不是菜市,也不是超市。

课堂是师生交往的场所,是学生用心思考的地方。

科学概念的建立、规律的领悟和应用、学科知识的系统建构无不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深思、沉思、静思。

古人讲:

静能养性、静能生智。

  教材需要学生静读。

  许多教师在新课的引入上花费了很多心思,千方百计用新、奇、特的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良苦用心无疑是好的。

但每节课都能找到新、奇、特的方法是不可能的,也没有那么多精力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引入,更多的是随堂课。

据我本人调查,现在多数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

因此在随堂课的开头,很有必要让学生静读教材,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往往带着自己的经验和感情阅读教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教材,这个过程是教师对教材的分解、阐述无法完全替代的。

  回答问题需要学生静思。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一种常用方式,也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常用手段。

教师设问之后,要等待学生静静地思考。

  提问之后即叫学生回答,而且回答得十分流畅的课堂多半是虚假的。

要么问题太简单,没有思考的价值;要么演练了很多次,学生早已熟记答案;要么让优生的思考代替了全体学生的思考,用虚假的热闹和流畅掩盖多数学生缺乏思考的实质。

  概念与规律的学习需要学生静悟。

  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往往包括对现象的观察,分清矛盾的主次,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由生动的具体到科学的抽象等一系列的思维加工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静地悟,让学生真正悟透其中的道理,理解其本质,方能举一反三。

特别是高中物理,思维难度大,更需要学生的静悟,有人甚至干脆把物理叫做“悟理”。

  例题讲解之后需要学生静练。

  理科教学离不开解题,教师在例题的示范后,无疑会让学生动手练习。

学生的课堂练习是不能够由教师包办代替的,教师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学生的动手操练。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安静地思考,自主地练习。

通过练习,让学生发现问题,总结思路,提炼方法,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让知识入脑、技能过手、方法得以掌握,让课堂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特别是高中物理学生普遍感到一听就会,一学就懂,一做就错。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学生练习的环节出了问题:

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经历得少,归纳总结得少,必然掌握得就少。

  课堂结束需要学生静静地总结与回顾。

  课堂教学要有精彩的开头,更要有耐人寻味的结尾。

心理学的近因效应表明:

最近的刺激对学生的印象最深。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

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需要把所学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通过对已有知识结构的调整,重新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以便于回忆、再现、提取。

  因此课堂教学不能草草地结束,也不能由教师包办学生归纳总结。

教师要精心安排,课堂教学要安排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总结:

本堂课我学到了什么?

还有哪些问题?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重点是什么?

难点是什么?

需要掌握的方法有哪些等等,让学生自主地完成知识的系统建构,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当然,课堂教学不能千课一面,既不能一味地追求热闹,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安静。

热闹与安静都不是课堂教学的本质,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之一是要促进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参与。

当静之处则静,当闹之处则闹,闹与静结合方能彰显课堂教学的本质。

 

让学生在课堂上“站起来”

  在一次校际的数学教学研讨课上,我亲历了这让人费解的一幕:

在教学完《圆的周长》,课已接近尾声。

上课老师给学生讲起了有关圆周率的小知识:

“圆周率是1500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话音未落,坐在我身旁的学生便和同桌小声嘀咕起来:

“老师说错了!

是1500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把圆周率计算到第七位小数,我是从《中华上下五千年》看到的。

”闻听此言,我随即轻声地鼓励他站起来纠正老师的“口误”。

可令人费解的是,这位学生满脸羞红,不知所措,一直到下课铃声响起,他都低着头默不作声……

  经常有这样的情景:

在公开教学中,教师因准备不足或者由于紧张临场发挥不好,讲错或写错,但没有人敢怀疑,当然也包括这样的学生:

明明知道错了,也不敢指出。

每每观摩这样的教学,总觉得学生是“跪”在课堂上的。

  “站起来”,这三个字看似简单,但是,课堂上,教师真正让学生结束跪拜状态而站起来——既保持身体的等高,又保持心理的等高,平等对话,却绝非易事。

因为一直以来,教师已习惯了以权威自居,无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水平,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板起面孔死灌硬塞;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

“这是老师说的,没错!

”“老师就是这么教的。

”于是,老师成了圣人,成了权威。

不善提问,不敢反问,决不越雷池半步成了我们学生的共同特征。

  鉴于此,我们需要反思:

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将他们引领到怎样的位置?

是有思想、有创见、能沟通、能自主发展的人,还是死板、僵硬、人云亦云被复制出来的人?

这是我们的教育首先要明确的目标。

答案当然是后者!

尤其是新课改实施以来,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创造出民主、平等、宽松的氛围,大大加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不再是坐着被动受教的对象,而应该成为站立着的有思想、有个性、受尊重的人。

  我们更需要实践:

新课标提出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要让学生有主见,让他们有自己的看法。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要让学生“站起来”——敢想敢说敢做。

具体到课堂实践,我们应该身体力行:

变课堂由教师“牵”为教师“导”,变教师向学生说“不”为允许学生向老师说“不”,变学生“向老师学”为老师也“向学生学”,使课堂呈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真正得到开发,创新精神真正得到培养。

  让学生站立起来,堂堂正正做个“活生生”的人,是我们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为——

  站着的人,总比跪着的人海拔要高。

  站着读书,总比跪着读书视野要开阔。

  让学生站起来吧,站起来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用课堂评价促学生发展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

为了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终身发展。

其中,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尤其重要。

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果这时教师不能表示理解,反而用讽刺、挖苦、尖刻的话语进行回应,就会对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教师需要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品尝到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

 

  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出错,很可能是在思维方式、方法上出了问题。

教师不能简单地用对与不对来评判这些错误,如果这样,即使学生暂时记住了正确答案,但没有经过思考和感悟,下次极有可能重犯类似错误。

因此,教师不妨帮助学生一起寻找错误的根源,引导或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向,促进学生主动梳理思路。

长此以往,学生将渐渐鼓起勇气,打开思维的闸门,并养成乐于思考、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评价结合生活实际。

课堂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思想共鸣的过程。

小学生在生活中常常会发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他们并不明确数学和生活的区别究竟在何处。

如遇到以下问题时——1斤蔬菜2.6元,买2斤应付多少钱?

有的学生回答应付5.2元,有的学生则回答付5元也行。

因为虽然按数学算理计算的得数应当是5.2元,但生活中人们常常把零头免去,只付5元就行了。

教师可以在帮助学生区分数学与生活的同时,对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品质给予积极肯定。

这样,不但会带给学生极大的满足感,而且还能使他们获得与数学有关的积极情感体验。

 

  评价要有利于课堂气氛。

当学生出错时,运用幽默的语言委婉地提醒,比严肃地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当学生有出色的表现时,用夸张、有趣的语言来赞美,学生会欢欣鼓舞,兴趣倍增。

当学生发现数学规律时,教师幽默的评价,能使学生在笑声中有所思、有所悟。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机智、幽默的评价语言,创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树立“发展”观。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避免把结果对错作为评判学生理解程度的唯一标准,更不能把得分高低作为学生学习成效的唯一评价尺度。

从眼前出发、急功近利的评价观无益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教师们应该思考的是,我们今天的教学对于学生的明天有什么影响。

 

  实现学生有差异的发展。

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

教师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了人在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性,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教育,数学教学应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在评价上,教师必须摒弃那种追求高平均分、高优秀率的“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和评价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符合自身基础的前提下实现真正的发展。

我们教师尤其要关爱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理解他们的苦恼,帮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也能够在自身的进步中不断发展。

 

多谈一点理念少提一点模式

  一提起课堂教学,教师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某个教学模式。

并且,一有新的教学模式出炉,全国各地常常趋之若鹜,拜师取经,学得不亦乐乎。

今天,东风刮来向西倒;明日,西风刮来向东摇。

 

  由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学来学去,教师们往往又陷入了无所适从的境地。

笔者认为,教师们在积极吸收教育领域的新变化、新成果时,应以学生为本,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先,适当淡化对课堂教学模式的依赖。

 

  首先,课堂教学唯模式是从本身就是错误的。

某门学科的某位教师根据某个特定的内容,设计出某种富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是教师成功教学经验的凝结。

同时,适当吸取其中的经验,对于刚刚涉足教坛的年轻教师会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能够帮助他们尽快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但是,纵观长期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某种特定的教学模式,而是学生的兴趣爱好、感知能力和知识储备等主观因素、教学内容等客观因素,以及教师的语言表达、知识素养等综合素质。

如果偏离了上述三点,而过分追求统一的教学模式,甚至对于其中的任一环节都要求统一口径、步调一致,这无异于削足适履、本末倒置。

 

  其次,开放的教学理念是令课堂教学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

过去,课堂教学重在“教”,教师“严丝合缝”的讲授、精彩的语言、富有创意的板书,往往成为评价一节课相当重要的指标。

当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学习方式观,以及其他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到教师们的言行中,它决定着未来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既然如此,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不管是什么课堂教学形式,只要能实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就应该予以肯定。

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真正能够引导课堂教学发展方向,并使之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是不断发展的教育理念,而并非某种教学模式。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以能否体现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作为评价课堂教学形式优劣的标准,而不应以某种教学模式束缚教学理念的实现。

 

  再其次,在坚持教育理念为先的基础上,应大力倡导课堂教学“环节评价标准”。

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会有不同的特点,同一学科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即使相同的教学风格,面对不同学段、知识储备不同的学生,教学形式也应随之不断变化。

课堂教学构成因素的多元化、发展性,决定了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多变性,也使得千篇一律的模式没有了容身之地。

因此,盲目照搬所谓的模式是违背教育规律的错误做法。

当然,应该澄清的是,我们不能照搬所谓的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抛弃模式。

教师完全可以学习、借鉴其中的有益环节,在开放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构建自己独具特色的课堂。

评课者也应以教学环节为基本单位,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价值取向,最终形成对一课堂教学的总体评价。

这是一种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教学评价方法,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评价方法。

 

  在教育这条航船上,如果我们把科学的教育理念看作是一盏航标灯,某一课堂教学模式则只是由此发射出的一道光束。

如果我们能多谈一点理念,少提一点模式,那我们的课堂教学必将进入一番新天地。

 

让教材像七月阳光一样火热联通

  虽然期末工作已经正式结束,但在我校,教师们却依然保持着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度热情。

我校学科教学工作室在本年度举行的暑期教材联通研究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教材联通,即授课教师认真研究新课程教材体系,通过团队智慧的力量,整合多学科的教学资源,认真解读所有学科及不同年级段教材的知识构建“密码”,打通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课堂教学中节时高效,呈现出全面育人、整体育人的大教育观。

 

  几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