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0474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芒市第一中学2018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总分:

150分)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

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从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富裕型结构过渡。

费的功能更加多样化,消费标识功能正在逐渐增强。

在我国的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等基本生活消费的支出比例在下降,科教文卫等消费支出的比例在不断升高,消费结构正在逐渐升级,越来越呈现出现代社会消费结构的特征。

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消费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层级性,即不同阶层在消费上体现不同的需求。

在较低阶层的消费结构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仍是这些阶层消费的主要目的,主要的消费支出仍集中在生活必需品上面;而在较高的社会阶层中,消费支出更多属于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

对这些阶层来说,消费承载了更多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休闲式消费、社交式消费、身份性消费、炫耀式消费是他们消费的主要方向,消费更多的是与自我身份表达、社会认同联系起来。

③大环境为人们的自由流动创造了很多机会,富裕之后的人们有了社会流动的欲望和可能,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囿于政策体制的局限,一生在同一个地方生活。

如今,人们的流动欲望被激活,社会流动呈现出常态化,社会阶层结构正在向异质多元的现代型社会结构发展,逐渐从封闭、僵化、凝固的社会阶层结构向开放、流动、分化、重组的社会阶层结构转变,具体表现在:

各种新兴阶层、边缘阶层逐渐涌现,阶层之间分化速度加剧,不同阶层之间在不断地分化重组,阶层位序在重新排列,中间阶层的比例在迅速扩大,中下阶层的规模在逐渐缩小,现代型社会结构在不断分化与融合的彼此推进中日趋形成。

④传统的家庭结构经历着巨大的变迁,原有的纵向型、谱系型的大家族式的结构正在缩小,家庭规模正在向小型化发展。

新的家庭结构类型不断出现,在城市出现了诸如丁克家庭、空巢家庭、单身家庭等;在农村,隔代家庭比例迅速上升,漂泊家庭和分离的核心家庭比例增加。

此外,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出现平等化趋势,父权制、宗法家长制的情况正在大大改变。

与之相伴,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

如空巢家庭养老问题,农村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问题,传统家庭观念、亲情感的日趋淡薄。

在社会日趋多元、异质化日增的今天,我国的家庭结构如何顺应社会结构发展的趋势,使家庭结构的调整与现代社会结构的发展相契合,理应成为今后政策制定时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⑤丰衣足食之后,社会结构的变化还会表现在民主意识的增强对政治结构的改善提出新要求,对政府职能从管理向服务转变提出新要求,对社会管理格局中要特别重视社会组织、大众参与提出新要求,对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新要求,对人际交往结构提出新要求,等等。

(选自谢志强《中国社会结构变动趋势应对》,有删改)1.下列关于“社会结构”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在逐渐升级,消费的功能更加多样化,科教文卫等消费支出比例不断攀升。

B.在较低阶层的消费结构中,消费的主要

目的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生活必需品上面。

C.阶层结构发生了转变,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社会流动欲望被激活,社会流动呈现出常态化,趋向异质多元。

D.在现代型社会结构形成过程中,我国的家庭结构顺应社会结构发展的趋势,家庭结构的调整与现代社会结构发展相契合。

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的消费结构呈现明显的层级化,总体上由温饱型向富裕型过渡,消费标识功能正在逐渐增强。

B.家庭结构由传统的大家族式结构向小型化家庭结构转变,带来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问题。

C.丰衣足食后,社会结构的变化会在民主意识的增强方面提出新要求,这正是社会结构变化的目标。

D.社会阶层结构融合与分离之时,中间阶层的比例在迅速扩大,中下阶层的规模在逐渐缩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阶层在消费上体现不同的需求,在较高的社会阶层中,更集中于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

B.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使人们自由流动更加频繁,各种新兴阶层、边缘阶层逐渐涌现。

C.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农村隔代家庭、丁克家庭比例增加,这给农村发展带来了重大难题。

D.社会阶层从温饱型消费向丰衣足食后的发展型消费转变后,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必须作出切实的回应和变革。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聂隐娘者,贞元中魏博大将聂锋之女也。

年方十岁,有尼乞食于锋舍,见隐娘,悦之,云:

“问押衙乞取此女教。

”锋大怒,叱尼。

尼曰:

“任押衙铁柜中盛,亦须偷去矣。

”及夜,果失隐娘所向。

后五年,尼送隐娘归。

一家悲喜,问其所学。

曰:

“隐娘初被尼挈,不知行几里。

及明,至大石穴中,嵌空数十步,寂无居人。

猿猱极多。

尼先已有二女,亦各十岁。

皆聪明婉丽,不食,能于峭上飞走,若捷猱登木,无有蹶失。

尼与我药一粒,兼令执宝剑一口,长二尺许,锋利吹毛可断。

逐令二女教某攀缘,渐觉身轻如风。

一年后,刺猿猱百无一失。

后刺虎豹,皆决其首而归。

三年后,能使刺鹰隼,无不中。

剑之刃渐减五寸,飞禽遇之,不知其来也。

至四年,留二女守穴。

挈我于都市,不知何处也。

指其人者,一一数其过,曰:

‘为我刺其首来,无使知觉。

定其胆,若飞鸟之容易也。

’受以羊角匕刃广三寸遂白日刺其人于都市人莫能见以首入囊返主人舍以药化之为水。

五年,又曰:

‘某大僚有罪,无故害人若干,夜可入其室,决其首来。

’又携匕首入室,度其门隙无有障碍,伏之梁上。

至瞑,持得其首而归。

尼大怒:

‘何太晚如是?

’某云:

‘见前人戏弄一儿,可爱,未忍便下手。

’尼叱曰:

‘已后遇此辈,先断其所爱,然

后决之。

’某拜谢。

尼曰:

‘吾为汝开脑后,藏匕首而无所伤。

用即抽之。

’曰:

‘汝术已成,可归家。

’遂送还,云:

‘后二十年,方可一见。

’”

锋闻语甚惧。

后遇夜即失踪,及明而返。

锋亦不敢诘之,因兹亦不甚怜爱。

忽值磨镜少年及门,女曰:

“此人可与我为夫。

”白父,父不敢不从,遂嫁之。

其夫但能淬镜,余无他能。

父乃给衣食甚丰,外室而居。

(节选自唐·裴铏《传奇》小说《聂隐娘》)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度其门隙无有障碍(音duó,揣测)

B.隐娘初被尼挈(音qiè,带领)

C.无有蹶失(音jué,摔倒)

D.受以羊角匕(通“授”,给)5.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受以羊角/匕刃广三寸/遂白日刺其人/于都市人莫能见/以首入囊/返主人舍/以药化之为水。

B.受以羊角匕/刃广三寸/遂白日刺其人于都市/人莫能见/以首入囊/返主人舍/以药化之为水。

C.受以羊角/匕刃广三寸/遂白日刺其人于都市/人莫能见/以首入囊返主人舍/以药/化之为水。

D.受以羊角匕/刃广三寸/遂白日刺其人/于都市人莫能见/以首入囊返主人舍/以药/化之为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是()

A.隐娘十岁的时候,有一个尼姑看中了她,主动要求教育隐娘,被聂锋拒绝之后,强行抢走了隐娘。

B.知道了隐娘身怀杀人绝技之后,聂锋非常害怕,也不甚怜爱她,所以将她嫁给了磨镜少年。

C.隐娘受训四年后,刺杀技巧已非常高超,已能在白天于城市中刺杀人,而不被旁人看见。

D.尼姑将隐娘带到山中,给她一颗灵药和一把二尺长的宝剑,让她与猿猴一起在峭壁上接受训练。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为我刺其首来,无使知觉。

定其胆,若飞鸟之容易也。

(5分)

译文:

(2)后遇夜即失踪,及明而返。

锋亦不敢诘之,因兹亦不甚怜爱。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8-9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

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

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 ①家:

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8.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

试结合诗句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0.5分,共6分)

(1)《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半阕从远看的角度写景的句子是     ,            。

(2)《荆轲刺秦王》中通过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是,。

(3)《荆轲刺秦王》中在易水诀别时,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4)《诗经·氓》中多处运用比兴的手法,托物寓意、借物

言情,其中“桑之未落,        ”,“桑之落矣,         ”两句,借叶子由鲜嫩而至枯黄的景物变化表现出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

(5)《诗经·氓》中文章结尾回忆了少年时代尽情欢娱的情景,“总角之宴,”,和恋爱时的盟誓“,不思其反。

(6)屈原在《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发出了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感叹,

这两句诗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4)题。

(25分)

林庚:

发明一个传统

九•一八事变后,林庚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为全校写战歌,写出了“为中华,决战生死路”这样铿锵的句子,并随请愿团赴南京要求国民政府抗日,曾绝食于南京。

鼓动林庚的除了拳拳爱国心外,就是他崇尚自由的精神。

呈现在他的写作里,就是对创造的渴望。

林庚由古体诗词转向自由诗自然与此有关,不过,还应看到,他创作的转向与当时诗坛狂飙突进的风尚也有着莫大的关系。

对于这种诗坛的“革命”,林庚有着独特的见解,即“任何一次成功的革命如果没有伴随与之俱来的成功的建设,革命也便往往难免是短命的”。

而“建设”又谈何容易,闻一多等先生在此之前曾多次进行新诗写作试验,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最终都不了了之。

作为一名自由诗的杰出实践者,林庚自然知道重新探索的艰难。

不过,在他看来,“创作应该是一件仿佛是探险的事业,而不能是吃现成的”。

1935年,在包括著名诗人戴望舒在内的诸人的不解和劝阻中,林庚开始了对格律体新诗的创作和研究。

他的决然,来自于对一个更大传统的判断。

现今的历史学家在叙述西学东渐时异常兴奋——为思潮流派的花样繁多和古老中国的惊人胃口。

殊不知,我们有时在慌乱中把舶来品包装的锡纸也一同吞下,更糟糕的情形是,因为相关语境的缺失或难以言述的“需要”,有意无意抛掉食品,消化锡纸,炫耀商标。

林庚深知,相对于外来诗歌和文化资源带给新文学近百年的惠赠和滋养,本土几千年的古典文学传统更像是一个被尘封起来的巨大秘密,我们知道这里琳琅满目,可是人们要么是回过头漠然处之,要么是茫茫然不知从何下口。

这自然不是新问题。

可是,抱怨的多,捶胸顿足的多,大声疾呼的多,真正肯沉潜下来进行考辨研究的不多,像林庚这样取得巨大成就的更是罕见。

林庚几乎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埋头耕作。

他要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读解古典文学,同时为了文学创作把古典文学传统重新发明出来。

正是他提出的格律体新诗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参照。

歌德说,“谁要伟大/必须聚精会神/在限制中才能显出来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

单单这终生执著探索的精神就足以让后来者肃然起敬。

任何一个试图到更遥远的田地里收割的人们肯定不会忽略这样的讨教。

更重要的是,林庚先生有着更为宏阔的文学史视野,人们因先生的新见——如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而生发出来的对古典文学新的理解,正是得益于他的筚路蓝缕之功。

林庚一部重要著作《〈西游记〉漫画》的产生颇有些意味。

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庚无以排遣心中的困惑,就经常夜读《西游记》。

就这样,白天被批判的林庚,晚上在书斋里摊开书卷,从文学中得到宽慰和愉悦。

最终他将《西游记》烂熟于心。

难得的是,他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进了对小说的理解,在80岁高

龄出版了《〈西游记〉漫画》这样一部“极具个性的充满诗人气质和潇洒笔意的快意之作”。

古代文学研究大家程千帆教授在给先生写的信中说,他是在病中收到了林庚先生的著作的,看了书竟爱不释手,自己看不完,就让自己的学生给他念,“一口气花了三天,高兴得不得了,说这书是‘盖自有《西游记》以来之第一篇文章也’”。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林庚(191

0—2006),字静希。

福建闽侯人。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历任清华大学助教,厦门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燕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②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

他的确远离尘嚣。

……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葛晓音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林庚年轻时渴望创造,崇尚自由,并有一颗拳拳爱国心,这些促使他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为全校写战歌,写出了“为中华,决战生死路”这样铿锵的句子。

B.从文中看,林庚早年古诗的造诣超出众人,他写过大量古典诗词,虽然后来转向自由诗创作,但早年的古诗词创作为他后来研究古诗词奠定了基础。

C.林庚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解读古典文学,同时为了文学创作把古典文学传统重新发明出来,而他自己创作的量多质优的格律体新诗成为这种“发明”的典范。

D.林庚先生有着宏阔的文学史视野,他研究唐诗首先提出“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的见解,后来的不少文学研究者都深受其启发,进而生发出来对古典文学新的理解。

E.古代文学研究大家程千帆教授在病中收到了林庚先生的著作《〈西游记〉漫画》,看了书爱不释手,一口气花了三天看完此书,高兴得不得了。

这从侧面表现林庚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深厚的功力。

(2)林庚下决心要“发明一个传统”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6分)

答:

(3)林庚从不张扬而成为卓然大家,请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

(6分)

答:

(4)作为一个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林庚有哪些突出的表现?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表现了弃妇的哀怨:

结婚之前男方显出信誓旦

旦的样子,谁知没多久,他就

毫无情义地把女方遗弃了。

B.这个饭店服务质量之差是有口皆碑的,但因别无分店,只好在这里吃饭了。

C.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相识;今天,我们又在异地萍水相逢。

D.升到高中,就应该遵守高中的一切规章制度,做一个名不虚传的中学生。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有些单位为了节省费用,往往聘请报价低廉的电梯维保单位;受利益驱动,部分电梯维保单位报价甚至低于维保所需的实际成本,从而电梯维保沦为“走过场”。

B.在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中国三军仪仗队可谓“一鸣惊人”:

不仅中国方队军姿过人,而且用俄语高唱《喀秋莎》穿越红场,“唱功”也了得。

C.在互联网时代全面到来的今天,传统电影行业也在摸索中求变,互联网企业的深度介入,使产业融合、

电影长尾经济的形成、电影衍生价值的开发等变得唾手可得。

D.开通一年多的“长葛检察”官方微信平台,实现了检察宣传的客观性、便捷性,并以此“倒逼”检察机关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法律监督能力以及法律监督水平。

1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有了风景,有了诗情,有了意象,这种美好就足够了吗?

①这种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②在中国诗歌里,还要有意境。

③景物与人心,一静一动,互相映衬、互相呼应乃至融合。

④就是林语堂说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

⑤什么是意境呢?

⑥主观情谊和客观物境构成一个流动的空间。

A.②④⑤⑥③①B.②⑤④③⑥①C.④②⑤①⑥③D.④⑤③⑥①②

15.阅读下面材料,拟写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

(5分)

记者从10月25日曲阜市举办的第二届“百姓儒学节”开幕式上获悉,世界文化遗产“三孔”景区将向全国教师免费开放。

这是继孔子后裔、曲阜籍市民免费游“三孔”,驻曲高校、曲阜市中小学生特殊时段集体参观免费,游客“背《论语》免费游三孔”活动之后,曲阜再次向游客推出的优惠举措。

第二届“百姓儒学节”开幕式上,曲阜市委书记李长胜说,“兴市须重教,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理应得到全社会教师群体的尊崇。

‘三孔’景区面向全国教师免费开放,将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发挥儒学时代作用搭建新的载体。

据了解,为做好“三孔”景区面向教师免费开放的前期准备工作,曲阜市文物、旅游等相关部门进行了专题座谈和调研,并就配套方案进行了专题研究和论证,具体的实施方案正在制定之中。

据悉,该方案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16.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台湾省某中学生旅行团所作的解说词,表述有不妥之处。

请推敲一下,提出3点修改意见。

(6分)

①先生们,女士们:

欢迎大家第一次来中山陵游览!

②今天我为大家导游,感到很荣幸。

③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长眠之处,④也是海峡两岸同胞心中的圣地。

⑤苍松翠柏环抱着它,⑥霞光丽日辉映着它,⑦青山绿水依傍着它。

⑧去年,连

战先生也曾来这里拜谒,⑨表达了他对孙中山先生的缅怀敬仰之情。

⑩今天,我们共同怀着崇敬的心情,登上台阶,故地重游,

瞻仰孙中山先生的陵寝,

重温先生的教诲吧!

错误

改正

第一处:

第二处:

第三处: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位女教师发现所教的高二班里有28名学生,为完成一

项生物课作业,从网上抄袭了现成材料。

她认为这些学生素质低下,剽窃他人劳动成果,将成绩判为零分。

这引起了家长的反对,他们纷纷向学校施压,要求重判成绩。

学校不堪重压,迫令她屈从。

她严词拒绝,辞职而去。

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有人为女教师点赞,有人对学生家长的做法表示理解,也有人对学校先前的做法提出质疑。

对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

(1)选好

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8年秋季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卷参考答案

选择题(共27分,每小题各3分)

题号

1

2

3

4

5

6

12

13

14

总分

答案

D

C

C

A

B

C

A

C

B

27

1.D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D项原文“在社会日趋多元、异质化日增的今天,我国的家庭结构如何顺应社会结构发展的趋势,使家庭结构的调整与现代社会结构的发展相契合,理应成为今后政策制定时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是作者正对这种现状提出的建议,而选项中却说是已经实现了的结果。

所以错误。

2.C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项中“丰衣足食后,社会结构的变化会在民主意识的增强方面提出新要求,这正是社会结构变化的目标。

”文中无依据。

3.C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C项中,“丁克家庭”是城市中出现的,不属于农村家庭。

4.A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度:

dù,越过、度过。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B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考点:

理解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C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

命题者往往

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A项中“抢走”错误,原文是“偷走”;B项中错误是因为“不甚怜爱”和“嫁给磨镜少年”的原因不准确;D项错在“让她与猿猴一起在峭壁上接受训练”,原文“逐令二女教某攀缘”。

考点:

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7.翻译

(1)替我把他的头取来,不要让他知道。

我定定神,象飞鸟一样容易。

(5分。

其中“为”、“刺”、“首”、“无使知觉”各1分,大意1分)关键词“为”译为“为/替”;“刺”译为“取/割”;“首”译为“头”;“无使知觉”译为“不要让他知道”。

(2)以后,到晚上隐娘就不见了,等到天亮才回来,聂锋也不敢追问,因此,也不太怜惜疼爱隐娘。

(5分。

其中“遇夜”、“及明”、“诘”、“怜爱”各1分,大意1分)

关键词“遇夜”译为“到了晚上”;“及明”译为“等到天亮”;“诘”译为“责问/追问”;“怜爱”译为“怜惜疼爱”。

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聂隐娘是唐德宗贞元年间魏博大将聂锋的女儿。

才十岁,有一尼姑到聂锋家讨饭,见到了隐娘,特别喜爱她,说:

“押衙(指聂锋)能不能将女儿交给我,让我教育她。

”聂锋很生气,斥责了尼姑。

尼姑说:

“押衙就是把女儿锁在铁柜中,我也能偷去呀。

”等到晚上,隐娘果然丢失了,聂锋大吃一惊,令人搜寻,没有结果。

五年后,尼姑把隐娘送回来,一家人悲喜交加,问女儿学些什么。

女儿说:

“我当初被尼姑带走时,也不知走了多少里路。

等到天亮时,来到一大石穴中,穴中没人居住,猿猴很多,树林茂密。

尼姑还有两个女孩,也都是十岁。

都很聪明美丽,就是不吃东西,能在峭壁上飞走,像猴爬树一样轻捷,没有闪失。

尼姑给我一粒药,又给了我一把二尺长的宝剑,剑刃特别锋利,毛发放在刃上,一吹就断。

于是让我跟那两个女孩学攀缘,渐渐感觉自己身轻如风。

一年后,学刺猿猴,百发百中。

后又刺虎豹,都是割掉脑袋拿回来。

三年后能飞了,学刺老鹰,没有刺不中的。

剑刃渐渐磨减到只剩五寸长,飞禽遇到,有来无回。

到了第四年,尼姑留下那两女孩看守洞穴。

带领我去城中,我也不知是什么地方。

她指着一个人,

将这人的罪过说一遍,叫我把他的头割回来,不要让他知道。

我定了定神,像鸟一样容易。

她还给我一把羊角匕首,三寸长,于是我在大白天把那人刺死,别人还看不见。

我把他的头装在囊中,带回石穴,用药将那头颅化为水。

五年后,尼姑又说:

‘某个大官有罪,无辜害死很多人,你在晚上可到他的房中,把他的头割来。

’于是,我就带着匕首到他房中,越过门缝进去,一点障碍没有,我爬到房梁上。

直到天亮,这才把那人的头拿回来。

尼姑大怒说:

‘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我说:

‘我看那个人逗弄一个小孩玩,怪可爱的,我没忍心下手。

’尼姑斥责说:

‘以后遇到这样的事,先杀了孩子,断他所爱,然后再杀他。

’我拜谢了尼姑。

尼姑说:

‘我把你的后脑打开,把匕首藏在里面,伤不着你。

用时很方便。

’又说:

‘你的武艺已经学成,可以回家了。

’于是把我送回来了,她还说:

‘二十年后,才能一见。

’”

聂锋听完以后,心中很害怕。

以后,每到晚上隐娘就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