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创新讲义专题61种群与群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062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2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创新讲义专题61种群与群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创新讲义专题61种群与群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创新讲义专题61种群与群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创新讲义专题61种群与群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创新讲义专题61种群与群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创新讲义专题61种群与群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创新讲义专题61种群与群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创新讲义专题61种群与群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创新讲义专题61种群与群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创新讲义专题61种群与群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创新讲义专题61种群与群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创新讲义专题61种群与群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创新讲义专题61种群与群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创新讲义专题61种群与群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创新讲义专题61种群与群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创新讲义专题61种群与群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创新讲义专题61种群与群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创新讲义专题61种群与群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创新讲义专题61种群与群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创新讲义专题61种群与群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创新讲义专题61种群与群落.docx

《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创新讲义专题61种群与群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创新讲义专题61种群与群落.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创新讲义专题61种群与群落.docx

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创新讲义专题61种群与群落

最新考纲

能力层级

常考题型

考频热度

备考方略

种群的特征

选择题为主

★★☆

1.明确定义,利用图解分析各种群特征之间的联系及其对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

2.明确数学模型的概念和常见的形式,并尝试建立数学模型。

3.通过分析自己所熟悉的群落结构情况,理解群落的结构特征。

4.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体会群落演替的一般规律。

种群的数量变化

选择题为主

★☆☆

群落的结构特征

选择题为主

★☆☆

群落的演替

选择题为主

★☆☆

题组一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1.辨析关于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的6个易错点(判断正误)

(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

(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

(√)

(3)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

提示:

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会降低出生率。

(4)某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时,其增长速率逐渐降低。

(×)

提示:

在“S”型曲线中,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前逐步增大,之后又逐步降低。

(5)“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增长曲线。

(×)

提示:

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并不等同于“J”型增长曲线。

(6)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

提示: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为“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

2.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注:

4~12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调查时猕猴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

C.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当首领和争夺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

D.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则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

解析:

选C 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A错误;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还没有达到环境容纳量,B错误;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当首领和争夺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C正确;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雄性争当首领和争夺配偶会加剧,出生率不一定升高,D错误。

3.图1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

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

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中a表示__________。

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填“a”“b”或“c”)。

(2)分析图2,前4年该林场松鼠种群数量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

第____________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

第16~20年松鼠种群数量最可能呈__________型曲线增长。

(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__;计数时需要计样方内以及__________的个体数。

解析:

(1)图1中,a、b、c分别表示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和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

(2)λ为当年的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

前4年,λ为1,则该林场松鼠种群数量基本没有改变。

第4~9年松鼠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第10年时λ等于1,说明第10年松鼠种群数量与第9年相同,因此第9年或第10年时种群密度最低。

第16~20年,λ不变且大于1,则种群数量最可能呈“J”型增长。

(3)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计数时,需要统计样方内以及相邻两边上的个体数。

答案:

(1)性别比例 b 

(2)基本不变 9或10 “J” (3)随机取样 相邻两边上

题组二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1.辨析关于群落的结构、演替的6个易错点(判断正误)

(1)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豌豆和杂草属于竞争关系。

(√)

(2)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

提示:

草坪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4)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的时间中,在原林地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群落的演替。

(√)

(5)海岛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

(6)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

2.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D.丙实验初期,种内的互助与种间的斗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解析:

选B 由图可知,甲、乙、丙分别表示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B错误。

3.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沙丘、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解析:

选B 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B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错误;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然发生微小的变化,D错误。

题组三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辨析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5个易错点(判断正误)

(1)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

(√)

(2)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

提示:

样方法的取样原则是随机取样。

(3)草地上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

提示:

草地上的跳蝻个体较小,数量较多,活动能力较弱,一般采用样方法。

(4)利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线上的个体不能都被统计在内。

(√)

(5)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所得数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

(√)

2.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

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捕获总鸟数

麻雀

黄鹂

第一次捕捉

100

46(标记后放生)

43(标记后放生)

第二次捕捉

102

42(其中6只标记)

36(其中9只标记)

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

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

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

D.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小

解析:

选D 标志重捕法中的相关计算:

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中的标记个体数量。

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

[关键语句——记一记]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

增长型

幼年个体数目最多,老年个体数目最少,种群数量有增长趋势

稳定型

各年龄组成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数量处于稳定趋势

衰退型

老年个体数目偏多,幼年个体数目偏少,种群数量有减少趋势

3.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调查关键是随机取样;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5.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志对象正常的生命活动。

6.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7.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前者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后者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考点

(一)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考查种群的基本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1.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

B.繁殖季节,成年鲈鱼吞食小鲈鱼的行为不属于捕食

C.某个池塘内所有鲫鱼的个体数量即种群密度

D.组成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不属于种群特征

解析:

选B 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数个体总数的比率,A错误。

成年鲈鱼吞食小鲈鱼属于种内斗争关系,捕食属于种间关系,B正确。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而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不是某个池塘内的所有鲫鱼个体数,C错误。

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组成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D错误。

2.(2018届高三·西安摸底)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解析:

选B 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种内斗争可以改变种群数量,但不会改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没有环境容纳量;植食动物在冬天由于食物减少,环境容纳量较小。

3.(2017·全国卷Ⅱ)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

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

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

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2)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引入天敌是控制鼠害的生物防治方法。

天敌以山鼠为食,天敌和山鼠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答案:

(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1.明确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

2.辨析种群增长的2类曲线

(1)曲线分析: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增长模型

前提条件

理想状态:

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敌害;④无迁入、迁出

现实状态:

①食物、空间有限;②不断变化的自然条件;③有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K值有无

无K值

有K值

(2)种群增长“S”型曲线中K/2的应用:

①资源开发与利用:

维持被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处,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快速增长,不影响种群再生。

②有害生物防治:

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处(若达到K/2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更新题目形式引导活学活用

采用坐标曲线、图表等形式,考查种群特征和数量变化

1.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

B.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

C.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不变

解析:

选D 由图分析,在环境温度不同的情况下,该藻类种群数量达到的最大值不同,所以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A正确;在三条曲线中,19.8℃条件下该藻类的最大种群数量是最小的,所以在该温度下环境容纳量最小,B正确;24.8℃条件下第5天该藻类数量约为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K值是环境容纳量,33.6℃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上下波动,而不是恒定不变,D错误。

2.(2012·全国卷)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某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解析:

选D 12月份未成熟个体为0,说明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0;天敌迁入后,未成熟个体和衰老个体容易被捕食,从而导致该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由图可知,在不同的季节年龄结构不同;大量诱杀雄性个体,影响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最终使种群密度降低。

3.(2015·全国卷Ⅰ节选)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

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研究表明:

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_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解析:

(1)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型三种类型。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幼年个体数为92+187+121=400,成年个体数为70+69+62+63+72+64=400,老年个体数为55+42+39+264=400,所以3个年龄组的个体数比例为1∶1∶1,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该鱼种群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

(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

(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

 掌握“S”型曲线K值的四种表示方法

图中A、B、C、D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

考点

(二)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1.(2015·全国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解析:

选D 草本阶段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先于灌木阶段出现,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即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所以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较大。

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空间结构逐渐变得复杂,所以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要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简单。

草本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所以其营养结构比灌木阶段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比灌木阶段弱。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个阶段能为后一个阶段创造适宜的环境。

2.(2014·全国卷Ⅰ)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解析:

选A 病毒V与水稻之间为寄生关系,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故青蛙以稻飞虱为食,青蛙与稻飞虱之间为捕食关系,A项正确。

3.(2017·北京高考)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

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

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解析:

选A 楝树在酸雨喷淋环境下比对照组高度低了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因此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题干信息没有给出酸雨对两个树种的种群密度、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及其他树种对酸雨的耐受性的相关信息,不能得出B、C、D项所述推测。

1.熟记群落的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类型

(1)四种种间关系:

(2)两种结构: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现象

分层现象

常呈镶嵌分布

决定

因素

植物:

阳光

动物: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环境因素: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及光照强度不同;

生物因素: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

意义

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2.辨析群落演替类型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环境条件

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沙丘和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

弃耕农田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

共同点

能量:

总生产量增加,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结构:

营养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稳定性增强

巧选问题角度鼓励奇思妙想

结合生物学问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1.(2014·全国卷Ⅰ)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

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解析: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方,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故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经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故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次生演替开始就具备了形成森林所需要的土壤条件,而初生演替形成该土壤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人类的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该地区的演替速度变快。

由于该地区气候越来越干燥,该地区最终会向荒漠化方向演替,故该地区群落的演替方向并未改变。

答案:

(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

更新题目形式引导活学活用

结合图表,考查群落的演替过程

2.(2013·全国卷Ⅰ)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演替。

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________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

(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相应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____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常绿阔叶林遭到砍伐后,原有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在该条件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由题表知,草丛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抵抗力稳定性最弱,但恢复力稳定性最强;同理,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中组分最多,食物网最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最强,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3)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导致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故动物分层现象较复杂。

答案:

(1)次生 土壤 

(2)草丛 常绿阔叶林 (3)复杂 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

考点(三)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计算和注意事项

1.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

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