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卷教育研究报告文摘解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0687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7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拟卷教育研究报告文摘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模拟卷教育研究报告文摘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模拟卷教育研究报告文摘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模拟卷教育研究报告文摘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模拟卷教育研究报告文摘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模拟卷教育研究报告文摘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模拟卷教育研究报告文摘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模拟卷教育研究报告文摘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模拟卷教育研究报告文摘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模拟卷教育研究报告文摘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模拟卷教育研究报告文摘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模拟卷教育研究报告文摘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模拟卷教育研究报告文摘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模拟卷教育研究报告文摘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模拟卷教育研究报告文摘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模拟卷教育研究报告文摘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模拟卷教育研究报告文摘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模拟卷教育研究报告文摘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模拟卷教育研究报告文摘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模拟卷教育研究报告文摘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拟卷教育研究报告文摘解释.docx

《模拟卷教育研究报告文摘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拟卷教育研究报告文摘解释.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模拟卷教育研究报告文摘解释.docx

模拟卷教育研究报告文摘解释

Usingtheresearchmethodofliterature,meansofobservation,behavioralapproach,conceptualanalysisandthepatternofinformation-seekingoflocalandoverseaswereanalyzedandcompared,Basicpatternstrategiesoftechnologyinformation-seeking

教育研究文摘

2008年第3期

               总第<8)期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育研究会2008年5月9日

 

      目   录

理论前沿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五大机遇……………马长世<1)

学科建设

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与建设论纲……………周明星刘晓<8)

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内涵、内容与内功…周明星等<18)

课程建设

职业教育工程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徐国庆<23)

高职工程课程内容选择问题探讨……………………壮国桢<30)

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一)…………………………赵志群<35)

产学结合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常小勇<37)

高职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方光罗<43)

做实高职顶岗实习有效推进工学结合……………谭辉平<46)

专家视点

职业教育:

评估与示范辨……………………………姜大源<5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五大机遇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马长世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文章着重从高职教育弱势地位的改善、政策目标与发展方向、办学层次类型与发展格局、规模增长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发展机遇

   

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中期的初创阶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调整阶段和90年代后期的快速发展阶段后,高等职业教育日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使我国高职教育又进入了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作为一项朝阳事业,高职教育从小到大,从分散到整合,从边缘走向经济发展中心,取得了长足的跨越式发展。

   一、“弱势地位”显著改善,发展性功能稳步提升

   从社会发展背景看,我国有着几千年“重学轻术”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从教育模式看,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念主导着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

因此,职业教育很难登大雅之堂,既没有名分,也难成气候。

现代职业教育引入我国已经一百三十多年了,其发端比普通教育还早,但发展步履之艰难,远甚于普通教育。

在许多人包括部分教育决策人员的潜意识中,职业教育是低于普通教育的次等教育,是普通教育的补充。

因此,在教育规划中,职业教育往往仅成为调节普通教育生源盈亏的缓冲系统,在招生和经费投入政策中,把职业教育放在保证普通教育需要之余的次要地位。

这种状况,也代表了高职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发展境遇。

     

高职教育“弱势地位”的改善,首先来自于政府的推动和政策的主导。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政府的推动作用。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政府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力度显著加大,中央政府先后召开了4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3次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改革了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把举办、发展和管理高职教育的权限下放到省一级人民政府;不断增加高职教育招生指标,允许各类高职院校根据现有的办学资源自主招生等。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高职教育日益成为政府发展高等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最快、改革力度较大、取得成绩较为辉煌的重要时期,也是对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制定和调整较为集中的一个时期。

在众多的政策中,推进和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成为其重要内容之一。

这表明,高职教育在政府教育政策中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并正在从高等教育的边缘走向中心。

正是由于政府教育政策的强力主导,才铸就了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新局面。

    

   其次,高职教育“弱势地位”的改善还取决于高职教育发展功能的稳步提升。

从教育的角度看,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确立的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9.8%;2000年制定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到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15%,在校生数达到1600万人。

实际上,到2002年底,全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16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15%,到2005年,高校在校学生总数已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21%。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高职教育在其中正在持续发挥主渠道作用。

从经济的角度看,中国要成为世界制造工厂,要发展制造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离不开数以千万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离不开较高素质的劳动者。

而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总量和结构上都严重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制约因素或“瓶颈”。

因此,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把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特别是要加快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的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是新时期高职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中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随着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教育越来越能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能主动面对市场需求变化,优化教育资源,打造学校品牌和办学特色。

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将高职教育的发展纳入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并在政策措施和资金投入方面给予了积极的扶持。

这些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推进现代化、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都把高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二、政策目标与发展方向渐趋明确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职业教育发展外部环境和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职业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不断提升,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也越来越明确。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1991年,根据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

力争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提出:

建立和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

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05年11月7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在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上体现了几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性质转变,由单纯的职业教育自身发展问题逐步过渡到由社会经济对职业教育的驱动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内动的结合;二是功能扩大,由类型系统建立、结构合理完善向自我发展、形成特色方向拓展;三是突出鲜明的时代性,由建立职业教育体系转变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突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性和国际性。

     

在政策目标上,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任务主要为:

一是要建立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即职业教育发展要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人才需求和就业方式的转变密切相连,把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转化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二是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特性: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结构合理,即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区域结构要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灵活开放,指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实行灵活的学制,采用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形成职业教育开放办学的新局面;特色鲜明,是指职业教育遵循自身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和培养模式特色等;自主发展,是指职业学校要根据市场变化和社会需求。

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权,增强自主办学、自我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

     

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性和支持力度。

2003年,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交通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共同启动了“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将全国二百五十多所高职院校和三百四十多所中职学校作为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

2004年,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和“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动职业教育,转变办学模式”。

与此同时,教育部还将实施“试办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和“制造业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工程”,计划在全国遴选建设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四十个左右高水平区域共享的高职教育制造业人才培养实训中心,力争在五年内,为国家培养30万制造业高级技术人才和20万软件“蓝领”人才。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从2002年起,教育部连续召开了三次高职教育产学结合经验交流会,分别研讨了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行业和领域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

这些表明,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由一般的倡导和规划阶段进入到了实质性有步骤的实际操作阶段。

     

三、多类型、多层次和多模式的办学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20世纪80年代初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萌芽时期。

职业大学最先举起发展高职教育的大旗。

1980年到1985年,职业大学由最初的13所增至128所。

这一时期,职业大学都是由地方举办,规模较小,办学模式和办学渠道单一,特别是由于受到国家教育政策和学校升格风的影响,加之发展高职教育的外部环境与条件的不成熟,一些职业大学发展定位不清,办学方向不明,职业大学的数量变化不定,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确立了高职教育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指导方针,制定了“三教统筹”“三改——补”等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打破了“条块分割”的办学体制,推动了高职教育、高等专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等三类有着各自发展历史和办学特点的教育形式调整办学方向,形成合力,共同走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了多类型的高职教育办学机构。

     

20世纪90年代末,政府明确提出要采用多形式和多模式来发展高职教育,由此,带来了高职教育在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和办学模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主要表现在:

第一,类型结构。

现阶段,举办高职教育的学校类型有职业技术学院、短期职业大学、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职院校、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具有高等学历资格的民办高职院校以及部分重点中等专业学校等。

到2007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就增加了202所,高职高专院校总数达到1314所,约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68%。

第二,层次结构。

近几年来,高职教育在层次结构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少数本科院校举办了试点和示范性的应用技术本科(四年制或两年制专科起点本科>;经教育部批准的53个国家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中,有22个是依托重点大学建立的,还开展了主要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研究生层次的培养工作。

高职教育层次结构的拓展或高移,逐步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类型及体系特征。

第三,办学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

与高职教育发展初期相比,目前各类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途径更为宽广。

除原有的政府办学模式外,还有公办民助、民办、校企联办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模式;各类高等职业院校从隶属关系看,除少部分学校隶属国家部委和私营企业外,大部分归地方政府管理。

这种办学机制,增加了办学主体的多元性,调动了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

     

四、规模快速扩大     

20世纪90年代,是高职教育规模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在高等教育总规模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大幅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决定,并将招生计划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发展高职教育。

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积极发展高职教育,有条件的市(地>可以举办综合性、社区性的职业技术学院。

”1998年至2005年,全国高职教育招生数从43万人增长到268.1万人,在校学生总数从117万人增长到713万人。

短短的7年时间,高职教育招生数和学生数分别增长6倍和7倍,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和学生数的53.1%和45.7%,占有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2006年,全国高职高专招生达到270万人,2007年将超过280万人,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规模得到了突破性的扩张。

以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为例。

1998年,上海只有10所高职院校,招生1.4万人,1999年增至20所,招生2.2万人,2000年增至40所,招生3.6万人,2001年又增加到60所,招生4.5万人,2002年进一步扩大到70所,招生5万人。

目前,上海高等职业院校有70个,在上海年招生数超过5万人,占上海高校招收上海生源的55%,专科层次在校生已超过15万人。

以发展民营经济见长的浙江省,现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一方热土。

浙江省现有独立建制的高职学院47所,1999年全省高职招生1.16万人,2000年招生2.62万人,增长126%,2001年招生3.8万人,增长45%,2002年招生5.31万人,增长40%,在校生达11.9万人。

后又经过三年的大发展,到2006年,浙江省高职专业达1367个,在校学生已超过20万人。

江苏省在1998年只有12所高职院校,招生1.03万人,1999年增至16所,招生1.2万人,2001年增加到32所,招生4.3万人,2002年48所,招生5.3万人,2004年进一步扩大到70所,招生14.92万人,2006年增加到75所,在校生达到48万人。

     

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断深化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高职教育的发展正逐步由注重规模和数量的增长向更加注重特色和质量的提高转变。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办学理念,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旋律。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明确。

这就是:

(1>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2>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教案体系和培养方案;(3>以“应用”为主旨,以工程课程为主体构建课程和教案内容体系;(4>加大了实践教案的比重,实践教案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5>强调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并认识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案质量的关键;(6>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成为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全面启动。

从2000年起,国家相继启动了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和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建立了一批示范性办学基地。

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教育部确定了415个精品专业建设工程,今后将以这些精品专业为龙头,带动各省市和学校开展专业改革试点。

同时,还确定了近300门国家精品课程。

推进教材建设,“十五”期间国家陆续出版了500本高职教育的精品教材,并引进了一批国外最成熟的优秀职业技术教材,丰富了我国高职教育教材的种类和内容。

抓紧师资队伍建设,教育部已审批建立了52所国家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其中有22所是依托国家重点大学建立的,主要开展职业教育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师资培养;同时,还分别在天津和上海专设高职教育培训基地,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产学一体化的实验实训基地。

建立健全高职教育教案质量监控体系,开展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并研究制定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等。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纵深发展。

在指导思想上,新的人才观念和办学理念正在形成。

在办学方向上,高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并以此来推进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管理模式和办学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在人才培养上,开展“定向”或“订单式”培养,走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

同时,实行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案管理制度,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以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举。

在学制改革上,高职教育学制逐步由三年过渡到两年,从单一的高中后教育尝试部分实行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教育。

这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学制问题,实际也是一个导向和机制问题。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正在赢得社会认同。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战线的共识和自觉行为。

明确的办学定位、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了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灰领”人才。

过去备受社会冷落的高职毕业生,如今正逐渐成为各个领域紧缺的技能型人才,逐渐变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近年,教育部在对全国347所高职院校的19.4万名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2003年底,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7.6%,比2002年同期提高了5个百分点,其中毕业生就业率达到或超过90%的学校有153所,占被调查学校数的44%。

在国内最早创办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连续多年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0%,很多热门专业的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被用人单位“订购”一空,一些企业甚至通过预付工资的方式要求在读学生毕业后到其单位工作。

这些都表明,高职院校的学生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欢迎。

 

<秦胜摘自《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26期)

 

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与建设论纲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周明星刘晓

   摘 要:

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经历了新生期、波折期、确定期、成长期和反思期;在学科体系、学科梯队、学科成果、学科平台及学科反思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今后主要任务:

谋划学科布局,明确主攻方向,构建学科体系,完善规训制度,创建研究学派;其建设策略:

着眼价值学科,丰满学科事实;着重应用研究,催生学科理论;着力人才培养,彰显学科功能;着实合作研究,打造学科精品;着手学科整合,构建学科文化。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学科发展 学科建设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学科肇始于20世纪20~40年代①,到1983年“职业技术教育学”被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列入专业目录,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学科正式独立。

职业教育学科是指职业教育学科群,亦指复数职业教育学,包括职业教育下位的各分支学科的集合。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近24年以来,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成就,当前的主要任务和未来建设的策略。

     

一、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五个阶段     

(一>新生阶段(1949~1966>

     伴随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职业教育必须彻底改变过去职业教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建设社会主义的职业教育新体系,再生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学科,为恢复国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服务。

    

    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学科的主要贡献是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思想。

1958年1月31日,毛泽东在《工作方法(草案>》中提出:

“一切中等技术学校,凡是可能的,一律试办工厂或农场,进行生产,做到自给或半自给,学生实行半工半读。

”“一切高等工业学校可以进行生产的实验室和附属工厂,除了保证科研和教案研究的需要以外,都应当尽可能的进行生产。

”1958年,刘少奇提出:

“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同时并行:

一种是全日制的学校制度,一种是半工半读的学校制度;一种是8小时的劳动制度,一种是4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

两种制度相辅而行。

”“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思想使我国半工半读的教育事业蓬勃兴起。

1958年5月27日,全国第一所厂办半工半读学校——天津市国棉一厂半工半读学校开学。

同年7月,天津市又办起33所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四四制”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每日4小时生产,4小时学习>,共招生4000多人。

与此同时,河北、河南、陕西、四川等全国大多数省市区都试办了半工半读学校。

截至1965年年底,全国半工(农>半读学校共有7294所,在校生达126.6万人。

这为职业教育学科的再生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二>波折阶段(1967~1977>

    1966年后,我国职业教育学科进入一个波折动荡的时期。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党内错误地认为刘少奇等领导已经变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由他主倡的两种教育制度也被错误地作为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受到批判。

半工半读学校和职业中学全部停办,职业技术教育受到严重破坏。

据教育部统计资料,全国中等专业学校中的中等技术学校,1965年为871所,1969年为685所,减少186所,占该类学校总数的21%。

中等师范学校,1969年比1965年减少21所,占该类学校总数的0.5%。

     

“文化大革命”中期,虽然半工半读学校和职业学校停办,但在“半工半读”思想影响下,产生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开门办学”。

这种当时教育也包括职业教育的特殊形式,为后来重新恢复职业教育学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71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市代表强烈要求恢复和办好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

1971年至1976年,中等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和半工半读学校有了恢复,学校数、招生数和在校学生数超过了“文化大革命”前的水平,受到波折的职业教育学科基础又得以恢复发展,这为后来我国职业教育学科的确定带来了希望。

(三>确定阶段(1978~1989>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职业教育学科复苏。

1980年,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创办了建国后第一种职业教育理论刊物《职业技术教育》。

1983年,职业技术教育学被国务院正式列入其公布的专业目录。

同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职业教育第一个国家级科研工程。

1984年,原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在全国率先开设职业教育概论课程,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专业知识从教育学科中分离出来。

1986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设立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组。

1987年,我国第一个职业教育硕士点在华东师范大学诞生。

这些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式确立。

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学科理论译介,如职业教育研究开始介绍引进职业教育著作,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译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河北大学比较研究所教育研究室译、日本仓内史郎和宫地诚哉著的《职业教育》和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翻译的德国海因茨•C•格拉斯的《职业教育学与劳动教育学》等。

同时,我国学者开始转向职业教育学本土化研究。

1986年,刘鉴农等主编的我国当代第一本职业技术教育学著作《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当代职业教育学学科“职业”与“技术”的融合和理论的重建。

     

(四>成长阶段(1990—1999>

    这一时期,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职业教育学科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在实践和理论上突出了应用性。

1990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