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作文之山海关老龙头导游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0780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作文之山海关老龙头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作文之山海关老龙头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作文之山海关老龙头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山作文之山海关老龙头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山作文之山海关老龙头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山作文之山海关老龙头导游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山作文之山海关老龙头导游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山作文之山海关老龙头导游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山作文之山海关老龙头导游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山作文之山海关老龙头导游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山作文之山海关老龙头导游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作文之山海关老龙头导游词.docx

《山作文之山海关老龙头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作文之山海关老龙头导游词.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作文之山海关老龙头导游词.docx

山作文之山海关老龙头导游词

山海关老龙头导游词

【篇一:

老龙头导游词】

老龙头景区

“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的万里长城,宛如一条巨龙,奔驰腾跃在华夏大地。

它从遥远的西部戈壁一路飞腾而来,穿越河川大漠,骄傲地把头在此伸进滔滔渤海之中,形成龙头入海之势,搅海翻浪,戏水浴日,这便是您将要游览的明代长城东部起点、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唯一入海处——老龙头。

毛主席曾说:

不到长城非好汉!

在山海关还流传着这样一句:

不游龙头更遗憾!

今天,我衷心地祝愿各位的龙头之旅是“既当好汉,又补遗憾”的完美之旅!

登城坡道

老龙头坐落于山海关城南的临海高地,依山襟海,长城耸臷海岸,优越的地理形势,加上精心建造的军事防御工程,气势之大,海岳天开,被喻为“人类历史上的千古奇观”。

我国最具权威的长城学界泰斗——罗哲文先生,用“天然的长城博物馆”来赞美、评价山海关长城,其中老龙头长城功不可没。

这里的入海长城、滨海长城与天下第一关段的平原长城以及角山一带的山地长城、三道关的山谷长城、九门口的河道长城,一起组成了中国长城建筑史上的神来之笔、明代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山海关长城。

老龙头长城的修筑始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当时是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抵御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由大将军徐达在此修建的山海关前卫哨城。

明代中、后期,明代防务的重点由蒙古转向女真,由陆路转向海路。

老龙头作为海上防御的前沿,经抗倭名将戚继光、兵部尚书孙承宗、巡抚杨嗣昌等数位重臣名将的督师经略和增修加固,成为拱卫京师的海防要塞。

老龙头历经明清两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担负着不同的历史责任。

终明一代,它是严密的海陆军事要塞,清代顺治至嘉庆时期则是观海览胜的佳绝处,自1840年以后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老龙头重又担负起抵御帝国主义入侵的海防重任。

其独特的地理位臵和军事建筑,使老龙头具有万里长城任何地段也不能替代的军事功能。

现在对外开放的老龙头景区占地面积600亩,由宁海城、澄海楼、入海石城、南海口关、龙武营、海神庙等28处景观组成。

这里有万里长城中唯一的一段入海石城、唯一的一座海上敌台、明代长城东部的第一个垛口、第一道关口、第一座观海楼阁以及现存最完整的明代长城沿线海防兵营。

沿着脚下的马道缓步登城,一幅绚丽的长城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让我们逐一欣赏,慢慢品味。

澄海楼

各位来宾请看,这是历代长城上唯一的一座临海楼阁,也是老龙头景区的标志性建筑——澄海楼。

楼为九脊歇山顶,两滴水层楼,雕梁画栋,重檐翼舒,它耸臷于高昂的龙头之上,犹如点睛之作,衔领长城,面海背山,历来是瞻海观潮看日出的好地方,这里集自然、人文之精粹的雄伟气势,远胜于一般的湖山胜境。

登上澄海楼,在回廊四望,处处美景。

迎面,碧海波澄,海鸥翩翩,云帆点点。

回顾,长城起伏,直走角山,倒挂云端。

东望,海上姜坟,雁阵环绕,依依不去。

西眺,潮涌港阔,鸽群回旋,万国梯航,好似臵身人间仙境,顿感心旷神怡。

清康熙九年,山海关管关通判陈天植曾盛赞澄海楼“面临巨壑,背负大山,高枕长城之上,波澄万里,峰叠千重”,就连彭蠡、洞庭、会嵇、山阴等诸胜都不足以与其相媲美!

据地方史志记载,澄海楼的前身叫“观海亭”,是明朝初年修筑的。

此亭虽小,名气很大。

每值海风呼啸,亭内游人丝毫不觉,此景被称为“海亭风静”,名列古“榆关八景”之一。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王致中将观海亭改建为二层的楼阁式建筑——澄海楼。

澄海楼匾、楹联

明清时期,澄海楼是文人墨客、帝王将相登临的佳所,仅清代就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位皇帝12次登楼观海。

其中,清高宗乾隆就5次登临,楼内现存的匾额楹联、诗词联句均出自他们之手。

一楼悬挂的“澄海楼”匾、楹联“日耀月华从太始,天容海色本澄清”及横额“元气混茫”,均为清高宗御笔所题。

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澄海楼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匾额中“澄海”是“大海澄清、海不扬波”之意。

“海不扬波”是3000多年前的一个典故,象征圣人治国,天下太平。

楹联为集句联,其中“天容海色本澄清”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六月二十夜渡海诗中的一句: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上联“日曜月华从太始”:

是说太阳、月亮的光辉来自原始的大自然界,暗喻清王朝的强大。

下联“天容海色本澄清”:

意思是长天大海的形体、颜色本来就是清澈的,暗喻清朝政治清明。

横额中“元气混茫”的“元气”是指传说中天地未分时的混一之气,“元气混茫”:

意思是说汪洋大海就像天地未分时那样迷迷蒙蒙,同时也记录下乾隆皇帝第一次登澄海楼时看到的景色。

二楼悬挂的匾额“雄襟万里”,为明末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两次临危受命督师蓟辽的孙承宗所题。

“雄襟万里”不仅赞美了老龙头的雄伟风光,也抒发了他献身边疆的豪情壮志以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现在山海关城内的“节臸四镇坊”即为表彰他的功绩所建。

澄海楼楼内

澄海楼高居长城之上,临臷万里海崖,其气势绝非一般长城楼阁所比。

清代自康熙至道光的五位皇帝常在秋冬之季,到关外祭祖。

出关、入关经过山海关共12次,登澄海楼也是12次。

究其原因有二:

一来是观看大海,赏景吟诗,二是来求个吉利。

龙,是传统的皇帝的象征。

这里是老龙头,无论哪条“龙”,都想在这里抬抬头。

皇帝每次来这里,都和侍从诸大臣观海、饮宴、赋诗。

在二楼的条案上,经常摆着文房四宝。

这澄海楼建筑奇巧,即使是刮风的天气,外面波涛汹涌,四面扬沙,楼内门窗敞开着,风也吹不到楼里。

皇帝挥笔题诗连镇纸都不用。

这“海亭风静”的特点,可以和山东蓬菜阁的“避风亭”相媲美。

据不完全统计,清朝皇帝以《澄海楼》为题的诗有51首,形式多样。

其中有七篇禁体诗联句,是乾隆八年皇帝首倡的。

他登澄海楼,与诸大臣约定写禁体诗联句,以咏海为主要内容,禁用“水”字或带三点水偏旁的字,违者罚酒三杯。

还规定写52句的排律,严格使用平仄,除开头两句以外,各联一律使用对仗。

后来,嘉庆、道光纷纷效仿,在澄海楼咏禁体诗联句,被传为佳话。

由于皇帝们频频登临,澄海楼名声大噪。

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都争着来老龙头观光,即景抒怀,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盛极一时。

楼壁诗碑

老龙头地势险峻,天容海色,澄海楼更是居高临下,吞波吐浪。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即兴赋诗。

1987年,复建澄海楼时,在楼两侧墙壁上镶嵌了8块卧碑。

其中有4首清帝诗,分别是康熙八年九月,康熙皇帝写的《澄海楼》,雍正在康熙38年写的《澄海楼》诗,乾隆19年(1754年)的《再题澄海楼壁》,以及道光皇帝的七言绝句《澄海楼》。

还有四首诗均写于明朝,作者分别是万历年间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张时显、崇祯年间兵部分司主事朱国梓、文人蔡可贤(一说朝鲜使臣)和民族英雄戚继光。

我来分别给大家介绍一下:

澄海楼

作者:

爱新觉罗〃玄烨

危楼千尺压洪荒,聘目云霞入渺茫。

吞吐百川归领袖,往来万国奉梯航。

波涛滚滚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

阆苑蓬壶何处是,岂贪汉武觅神方。

爱新觉罗?

玄烨(公元1654-1722年),是清朝第二代皇帝,年号康熙,8岁嗣位,在位61年,治国颇具才干,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重大贡献。

这首诗是康熙八年九月写的。

那时康熙皇帝刚18岁,却流露出君临天下踌躇满志的心情与气魄。

此诗写得很有气势,高高的澄海楼俯镇汪洋大海,放眼远望云雾茫茫。

大海容纳江河无数,海面上船只来来往往。

波涛滚滚显得天地更大,天空明亮借的是日月之光。

面对着这样壮观的景象,诗人不禁发问,神仙住地在哪里?

我是不会学汉武帝那样寻找神仙的方法,因为这里就是仙境。

登澄海楼

作者:

爱新觉罗?

胤禛

观海登楼日未斜,晴空万里净云霞。

才经一阵风过槛,倏起千堆雪浪花。

贝阙鳌峰如可接,鹏津鲛室岂终遐。

诡词未许张融赋,到此方知语不夸。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1722-1735年在位。

此诗写于康熙38年,当时他22岁是雍亲王,是代表父亲康熙皇帝到东北祭祖,经山海关登澄海楼所作。

这首诗着意写风和日丽突变,风起浪涌展现的涛天景象。

可想而知,大海在雍正帝的眼里是多么神奇壮观。

再题澄海楼壁

作者:

爱新觉罗〃弘历

我有一勺水,泻为东沧溟。

无今又无古,不减又不盈。

腊雪难为白,秋旻差共青。

百川归茹纳,习坎惟心亨。

却笑祖龙痴,鞭石求蓬瀛。

谁能忘天倪,与汝共濯清。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

1735—1795年在位,继承康熙、雍正盛世基业,文治武功,堪称极盛。

此诗写于乾隆八年(1743)十月,皇帝自盛京谒祭祖陵归来,入渝关,登澄海楼望海,雪霁千峰,波明万顷,天容海色,蔚为壮观,咏此诗。

登望海楼

作者:

爱新觉罗?

旻宁

凌虚楼阁重登临,渤澥何人测浅深。

渺矣三山不可望,只余空阔海烟沉。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1821-1850年在位。

在位期间,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他在嘉庆23年随父亲登过澄海楼,自己当皇帝以后,在道光9年也来过一次。

登楼观海两次,却留下《澄海楼》绝句30首,虽然有些诗是在皇宫里写的,但足见澄海楼在他脑海里印象之深。

这首诗是道光《澄海楼》组诗的第28首。

从这诗中可以察觉道光皇帝对前途的“茫茫”感和强打精神的心态。

登澄海楼

作者:

明蔡可贤

城头望海海潮生,白浪乘风撼塞城。

汉使不来槎自转,秦皇已去石还惊。

桑田反复千年事,云水苍茫万里情。

此日流觞须尽兴,当时采药竟何成。

蔡可贤,明代人。

这是一首感怀诗。

诗人站在宁海城城头上望着海中潮水奔涌,白浪随着海风不断地击打着入海石城,感悟到这种景象不知存在多少年了。

想当年汉武帝派人去海上求仙药已是一去不复返,秦始皇也早已撒手人寰,尽管被他鞭打过的石头至今还在发抖。

但桑田变换,地久天长,人想要永生是不可能的,抓住当前良辰美景尽兴一番,要比秦皇汉武的求仙采药之举高明多了。

这也就从侧面肯定了老龙头澄海楼作为游览胜地的价值。

观海亭

作者:

明戚继光

曾经泽国鲸鲵息,更倚边城氛祲消。

春入汉关三月雨,风吹秦岛五更潮。

但从汉使传封事,莫向将军问赐貂。

故里苍茫看不极,松楸何处梦魂遥。

作者戚继光镇守蓟镇多年,筑入海石城,建立了丰功伟绩,可是朝廷里有些官员却排挤他,使他不得重用。

他在观海亭隔着大海眺望家乡——山东蓬莱。

赋诗言志,报国不求封赏,表达了爱国志士的广阔胸襟。

澄海楼

作者:

明张时显

沧溟极目水连云,秋色遥看已半分。

潮拥高城浮蜃气,剑横绝塞闪龙文。

晚风落日秦王岛,夜月飞涛姜女坟。

万里灵槎无计借,乘闲且自狎鸥群。

张时显,是明代江西南城人,曾任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编撰过《山海关志》,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扩建孟姜女庙,今天姜女庙的规模就是那时奠定的。

这首老龙头观景诗,展示了老龙头秋天的独特风光。

好一份闲情,好一派秋色,老龙头之美尽在其中。

澄海楼

作者:

明朱国梓

戍楼尽处接危楼,一槛凌空万象收。

云水迷离潮汐古,沧桑泡幻见闻愁。

平时游览多忘返,今日相逢怕遇秋。

破浪乘风乏舟楫,安能歌啸不持瓯。

朱国梓,明代前屯卫(今辽宁兴城县)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任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十六年任永平道。

诗人在战争风云密布,多事之秋登临澄海楼,感觉与以往大不一样。

尽管澄海楼依然高高耸立在海边,眼前景色依旧,但给人的感觉却多了“迷离”与“愁、怕”。

诗作反映了作者惆怅彷徨的心情,也从侧面反映了老龙头作为游览胜地的兴衰与时局的密切关系。

御碑亭

清代原建有一座“御诗亭”,亭内镶卧碑,镌刻了清代诸帝的部分《澄海楼》诗。

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时,全部被外国兵砸毁,连澄海楼也被毁于一旦。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御碑亭为重檐四角亭,原是清代乾隆十九年山海关知县钟和梅所建。

清代乾隆皇帝曾四次回盛京祭祖,往返经山海关每次必到老龙头,登澄海楼赋诗,御碑所刻的乾隆题诗是乾隆八年到十九年所题的三首长诗。

“一勺之多”碑

“一勺之多”碑是明天启五年(1625年)山石道刘永基题写,天启六年(1626年)海运同知王应豫勒石立。

“一勺之多”出自《中庸》之《博学》,“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意为:

现在看到的水,它开始只有一小勺那么多,等到它聚积成深广难测的大水,鼋、鼍、蛟、鳖生活在里面,各种物产资财繁殖在里面。

英军大炮

这门大炮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老龙头后,英国军队放臵在老龙头长城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军匆忙撤走,这门大炮遗留在这里,作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见证,教育中国人民时刻“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清代诗人刘文临曾写了一首《哀澄海楼》,通过对“澄海楼”的凭吊,对老龙头凄凉景象的描写和对澄海楼昔日辉煌的追叙,控诉了八国联军践踏老龙头的强盗行为,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揭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1954年4月21日,中共中央主席、中央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同志曾来到老龙头遗址上,站在这门大炮前,讲述旧中国任人宰割的惨痛历史,教育大家要为新中国而奋斗。

南海口关

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年,徐达发燕山等卫屯兵15000余人,修永平、界岭等32关。

在老龙头上修筑了明长城东部第一关——南海口关,位居山海关长城十大名关之首。

此关内外不通大道,为利于防守,关口较小。

明天启二年(1622年)为防女真西进,兵部尚书孙承宗在南海口设龙武营。

明末,出于战略防守的需要,用土将城门堵塞。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在龙武营的基础上增设南海口营,隶属天津水师镇。

南海口分防汛守,有老龙头、南海口、秦皇岛、白塔岭等4处。

从老龙头起,向西30公里到北戴河金山嘴,均设土墩台,派员驻守。

此后,历经300多年海风扬沙成丘,沿城堆积的沙土有几丈高,人们找不到南海口关了。

有的历史学家曾按图索骥误认为老龙头东北面的“铁门关”是南海口关。

直到1987年重修澄海楼,清除滨海长城积沙时,才使南海口关重见天日。

“天开海岳”碑

明清时,澄海楼附近城台上竖有多通石碑,经过八国联军的洗劫,只剩下了这块“天开海岳”碑。

“天开海岳”四个字把山海关的地理形势作了高度概括。

此碑妙在“开”字一用。

“开”可作“开创”解,这四个字的意思是:

老龙头的海山美景天造地设,是大自然的赐予。

“开”也可作“开拓”解,意为老龙头的海山美景在天地豁然展开。

也有说将“开”字引申为“造”,意为:

大自然之伟力造就了大海紧依大山的雄险地形,实在令人惊叹!

这块碑很古老,虽无落款,但当地群众口口相传叫它“薛礼碑”。

据史书记戴:

唐太宗多次筹措东征高丽,因征途遥远,“馈运不济”,故在出兵之前,先运粮于临渝关和营州(今朝阳)。

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率师亲自东征,从洛阳到渝关。

在辽东督战不力,回营州,听说太子李治来迎,唐太宗就飞骑入渝关,与太子相见于临渝宫。

唐太宗多次整兵东征,均末获胜,直到薛仁贵(即薛礼)东征,才取得胜利。

山海关关于唐太宗东征的传说很多,其中以薛礼东征,在此立“天开海岳”碑的故事,传诵古今。

1984年9月,经专家鉴定为唐碑。

碑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碑身无碑帽,碑顶为弧形,字体为正楷粗犷、浑重,背面无文字等。

碑文是赞美景色的,这就

【篇二:

老龙头导游词】

老龙头导游词

欢迎您到老龙头参观游览。

老龙头是明万里长城的起点,位于山海关南5公里的濒海高地。

明清两代,这里是屯兵要塞,也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观海赋诗的场所。

我们走的这调宽广的坡道,原叫“马道”,守城的兵马就是从这里上下的。

清朝5位皇帝共11次来老龙头巡幸,当时这条坡道叫“御道”,道中见铺上红毡,皇帝从红毡上大摇大摆的接受两边的群臣的顶礼膜拜。

如今,老龙头景区已向全世界开放。

每年有近两百万中外游客来此游览观光。

[澄海楼]

请看,这座建筑就是澄海楼。

澄海楼筑在老龙头的长城之上,象苍龙头顶上的一颗明珠。

古代诗人(注:

清代史梦兰)这样赞美它:

沧溟之北山重重,长城划断关西东。

南趋人海行且止,势如峻坂回奔龙。

龙奔欲驻道昂起,云霞万丈摩青空。

危楼高压老龙头,雕梁画柱疑神功?

?

澄海楼的前身叫“观海亭”,是明朝初年建筑的。

后来,万历39年(1611)山海关兵部主事王致中扩建成澄海楼,也曾经叫过“知圣楼”。

“澄海”是“大海澄清,海不扬波”的意思。

[澄海楼匾、楹联]

请看,楼顶上挂着的那块匾“雄襟万里”,是明末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孙承宗所题。

孙承宗先后两次受命督师蓟辽驻守山海关,建立了丰功伟绩。

“雄襟万里”,表现了他的伟大襟怀和理想抱负。

他这个内阁大学士(相当宰相)胸怀跟大海一样宽广,装着万里江山。

请看,楼中间这块“澄海楼”匾,是乾隆45年(1780)清高宗御笔所题,派官员从北京专程送来的。

匾“元气混茫”,传说,天地未分时的混沌之气叫元气。

“元气混茫”,意思是茫茫大海就像天地未分时那样迷迷蒙蒙。

楹联:

“日耀月华从太始”,意思是:

太阳月亮的光辉来自原始的自然界。

“天容海色本澄清”,意思是:

天空和大海的颜色本来就是清澈的。

后一句“天容海色本澄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句(《六月二十夜渡海》),乾隆皇帝顺手拈来,可见他读书还不少哩!

[澄海楼一楼]

现在,我们进澄海楼了。

澄海楼不算很高大,可是清朝开国以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个皇帝都登过这座城楼。

他们常在秋冬之际,到关外祭祖,有时是出关,有时是入关,经过山海关共11次,来澄海楼也是11次,一次不漏。

为什么一定到这里来?

一来是观看大海,赏景吟诗,二来是求个吉利。

龙,是传统的皇帝的象征。

这里是老龙头,无论哪条“龙”,都想在这里抬抬头。

请看这幅老龙头古建筑复原图。

老龙头是涉海岬角,海拔20多米,形势险要。

明洪武14年(1381),大将军徐达选择这里作为明长城的起点,是有战略眼光的。

看,老龙头西面,紧挨石河口有个“潮河港”,大船往来,保障军需民事。

从岬角筑长城,居高临下。

沿着起伏的丘陵,长城蜿蜒北上,形势多么险要。

老龙头景区包括七个部分:

入海石

城、靖卤台、南海口关、澄海楼、滨海长城、宁海城和海神庙。

欲观龙头景,更上一层楼。

[澄海楼楼上]

墙壁上挂着的条幅字画,是近几年中央首长及各界知名人士来澄海楼游览时,题写的诗词墨迹。

1900年以前,墙上挂的尽是皇帝的题诗。

康熙、乾隆多次来这里,就和大臣观海、饮酒、赋诗。

这里的条案上,经常摆着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吟了诗,就写下来。

据说即使是刮风的天气,波涛汹涌,四面扬沙,楼窗敞开着,风也吹不到楼里。

乾隆皇帝挥笔题诗连镇纸都不用。

这里“海亭风静”的特点,可以和山东蓬莱的“避风厅”媲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