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0801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doc.docx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doc.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文doc.docx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doc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试题文

本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选择题(共35题,每题4分,共140分)

1.区域是()

A.人为划分的文化区

B.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

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但是地理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异,区域发展方向也不同。

据此完成2-3题。

2.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耕地多为水田,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集约化程度高

B.温带季风气候,优越的水热条件,农作物能够一年两熟或三熟

C.长江三角洲河道湖泊水面广,水产业较发达

D.长江三角洲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甜菜和棉花

3.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海拔

B.纬度位置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

C.海陆位置

D.洋流

4.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开发早期农业经济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原因()

A.黏重的土壤

B.雨热同期的气候

C.单一的农作物品种

D.稀疏的河网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在四川省北部的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

据此回答5—7题。

5.人们在第一时间迅速掌握整个地震灾区建筑破坏情况,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

C.遥感技术

D.“数字地球”系统

6.上题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关键装置是()

A.传感器

B.卫星系统

C.地面装置

D.信号发射装置

7.在震区被困灾民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①GIS②GPS③RS④GPRS

A.①④B.②③

C.③④D.①②③

8.在现代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人类活动B.气候干旱C.水源短缺D.全球变暖

9.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

B.地处背风坡

C.远离海洋,加大高大山地的阻隔

D.靠近冬季风源地

10.在下列农业类型的排列顺序中,反映我国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的变化规律的是()

A以水田农业为主的农业—以旱地为主的农业—灌溉农业

B以水田农业为主的农业—灌溉农业—以旱地为主的农业

C.草原牧业—灌溉农业—高山牧业

D.草原牧业—高山牧业—农耕区牧业

11.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荒漠化就是沙漠化

B.荒漠的形成主要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C.我国南方丘陵山区也存在荒漠化问题

D.我国荒漠化的形势是:

整体逆转,局部扩大

12、集卖创意、展服装、品咖啡、办活动、文化展览、餐饮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体书店,吸引了广大的消费者,成为新兴文化业态。

这体现了(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③文化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④人们既是文化创造者又是文化享用者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3、优秀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的精神品质和文化追求。

北京“十二五”期间将新建一批呈现北京历史文化特色和“北京精神”的城市雕塑.分布在京城的大街小巷。

优秀城市雕塑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为(   )

①显示城市的文化底蕴

②活跃城市的文化市场

③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培育优秀的文化人才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4、如图篆刻作品《稻田深处草虫鸣》和边款“日头黄,农夫忙,汗滴脚下锄头扬。

稻花香,虫儿唱,一派田园好风光……”,通过描述农村生活的趣事,把汉字的组合美和线性的和谐美与对世界的尽情描述结合。

这折射出(   )

A.艺术需要立足于实践进行创新

B.篆刻应该满足大众通俗化需求

C.继承传统是篆刻艺术的特殊本质

D.面向世界是篆刻艺术的基本特色

15、“我希望世界各地文化之风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

对于甘地的这句名言,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要承认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②要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同时要保持民族文化特色

④文化交流、借鉴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6、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

总的来说,这三大发明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这些事实主要佐证了(   )

A.科技进步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B.社会制度的变化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D.世界文化的传播要通过一定的媒介实现

17、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展示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同时,也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这体现了(  )

A.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C.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

D.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18、《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记叙从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前后历时4000多年,可以说是中国的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编年大史”。

下列对《二十四史》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其记述史实能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汉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③《二十四史》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④翔实的史料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

19、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典故、名言、成语都反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下列对应关系中体现的民族精神不一致的是(   )

A.土尔扈特东归——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B.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C.威武不能屈——家和万事兴

D.不畏强御——勇者不惧

20、广东文化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不仅已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地域文化,还在多个领域引领着时代新潮流。

广东文化要保持这一优势,就必须( )

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坚持文化创新

②继承传统,保持地方特色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当前工作的中心任务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这句古训的现实意义是勉励我们(   )

①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做一个道德至善的人

②严于律己,不断完善道德修养

③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守永恒的道德准则

④道德理想的实现不仅在知善恶,更在为与不为之间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2、某地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着力推进文化礼堂建设,设立学习讲堂、民风廊、励志廊等,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促进了农民呢文化从单纯娱乐向更高精神层面的跃升,形成了一股崇德向上的强大力量。

该地的成功经验表明,新农村文化建设要(  )

A.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抵制农村通俗文化

B.承袭农村传统习俗,提高农民道德修养

C.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保障农民文化权益

D.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23、一家网站就山寨文化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38.7%的人认为复制是山寨文化的核心内容或代名词,此外,冒牌(33.7%)、剽窃(30.0%)、劣质(24.9%)等词也成为公众对山寨文化核心内容的理解。

与此同时,40.8%的人认为山寨文化是一种创新,它迫使庙堂文化、庙堂产品更加注意自己产品的平民化。

这说明()

①流行文化是经典文化的基础

②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是相对立的

③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

④人们的文化需求是多层次、多样性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4、“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以上先秦时期的主张分别是

A、法家、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道家

B、儒家、道家、法家D、儒家、法家、墨家

25、孔子主张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荀子却主张“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这种变化体现了

A.儒家主张礼法并施,一视同仁

B.战国时期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C.儒家治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荀子摒弃了儒家的德治思想

26、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7、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

“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遭到排斥

B、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

C、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D、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哲学

28、孟子说:

“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

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  )。

A、主张民贵君轻B、维护统治秩序

C、强调层层分封D、体现以德治民

29、董仲舒说:

“天数右阳而不右阴,务德而不务刑”,王者应“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其事异域,其用一也。

”这表明他

A、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B、将“刑”作为“德教”的辅助手段

C、强调德政,反对严刑峻法

D、尊重天道,强调以德治国

30、赖永海在《中国佛性论》里有这样一句:

“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儒、佛、道三家在唐朝以前已“三教合一”了

B.儒、佛、道三家本身就是同源的

C.儒、佛、道三家彼此之间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

D.儒、佛、道三家彼此之间根本不存在矛盾和斗争

31、南宋官员叶适以“功利之学”反对朱熹等理学家提倡的“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主张对事物作实际考察来确定义理。

这反映出

A、理学有性理空谈倾向B、叶适否定了“格物致知”

C、南宋后儒学无实用性D、理学不能满足统治需要

32、朱熹指出:

“小道不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

如农囿、医卜、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

”朱熹在此

A、号召重视科学理论探究B、主张格物以明其中之理

C、倡导科学实验探索真理D、重视传统经验总结积累

33、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

“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普。

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

有德才可骇俗(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

”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3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

曰:

不然。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

……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

”黄宗羲这段话的主旨是(  )。

A、指明内阁成员无宰相之名实B、批评太监干政

C、指明内阁成员只是批答奏章D、批评皇权过重

35、有学者认为:

“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异质”( )。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二、综合题(本题36-42小题,共160分)

36.读中国粮食生产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8分)

“湖广熟,天下足”描绘了我国千百年来“南粮北运”的历史。

但是,伴随着北方粮食生产供给能力的增强和南方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粮食生产与流通格局已悄然改变。

北方松辽河产区和南方长江产区的粮食生产指标的变化,正是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

20世纪70~90年代北方与南方产区粮食增产贡献率及人均占有量的变化

粮食生产指标

粮食产区

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

人均粮食占有量(千克)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北方产区总计

其中:

松辽河产区

53.9

11.5

67.3

19.7

85.1

31.9

328.4

366.5

400.7

495.2

421.5

569.5

南方产区总计

其中:

长江产区

46.1

29.7

32.7

24.3

14.9

11.3

334.9

352.6

355.1

396.3

328.0

379.9

(1).与松辽河产区相比,长江产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分别是什么?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8分)

 

(2).根据材料说明,20世纪70--90年代北方产区与南方粮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及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状况?

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10分)

 

37. 下面图甲是“我国荒漠化较严重的地区分布图”,图乙是图甲中“A区域的局部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8分)

(1)从图甲可以看出,我国荒漠化较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区?

该地区荒漠化发展较快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8分)

(2)图甲中箭头表示荒漠化区的扩展方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扩展趋势?

(4分)

(3)判断乙图中南部河流的主要流向,分析该地区河流多流程短小的原因?

(6分)

 

38.阅读分析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分)

材料一甘肃新闻网2013年2月22日电:

据兰州晨报报道,2月21日16时20分,山丹马场遭遇今年首次强沙尘暴袭击。

据了解,沙尘暴来袭时出现黑风,原本晴朗的天空昏黄一片,这次沙尘暴能见度不足150米。

截至16时40分,山丹马场还是昏暗一片。

材料二 我国政府坚决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行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

很多地方以此为契机,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替代产业。

退耕后的农民既获得了政府提供的口粮,又从多种经营和其他副业中增加了收入。

(1)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现象日益加剧,分析主要原因有哪些。

(8分)

(2)请你为我国荒漠化的防治提出合理化建议。

(6分)

(3)简述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6分)

 

39、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

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

材料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当人们回眸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时,爱国热情得到了再一次激发,民族精神获得了又一次振奋。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永不泯灭。

(12分)

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材料 在我国农村的一些地方,文化建设现状堪忧。

有些偏僻农村依然是“曰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许多农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

农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现象普遍存在。

比如农村冬闲时节,本应是开展多种文化活动的好时候,.但许多农民却无所事事,只能蹲墙根,晒太阳,搓麻将。

由于健康文化缺位,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基本上以看电视、打麻将等为主;针对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开展的文化活动就更少。

而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科学素养普遍偏低又制约了农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如今在农村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私建庙宇、滥建坟墓和黄赌毒现象有所抬头,破坏了淳朴的乡风。

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体现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必要性。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对推动我国农村文化的发展提几条建议。

(12)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

材料  2012年5月14日,在央视首播的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热烈反响,不仅收视率屡创新高,还引发了社会对美食、民俗、文化认同等话题的热烈探讨,更带来了商机一-地方特产热.卖,以“美食之旅”之名_使旅游线路成为热门。

一部纪录片同时火爆了媒体、商家和产业。

无独有偶,《中国好声音》的走红和《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浙江卫视引进全球热播的TAeVoice,节目一开播,便以创新的节目形式、真挚的声音和情感艳惊四座,被网友誉为“耳尖上的中国”。

1.请结合《舌尖上的中国》,谈谈优秀文化作品对人的影响。

(8分)

2.为什么《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带来了如此大的商机?

(10分)

3.结合TheVoice对我国观众的影响,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10分)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 《列女传·母仪传》又记述,卫定公(公元前588—前577年在位)的夫人定姜,为儿子娶妇后,儿子不幸早亡,媳妇又没有生孩子,所以在她服丧三年后,便劝儿媳妇改嫁,还“自送之,至于野”。

——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

材料二 正史中所载烈女数(见下图)

材料三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

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子,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

——李贽《答以女人学道见短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遇了何种社会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8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正史中所载烈女人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8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9分)

 

43、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

(12分)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

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8分)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4分)

 

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4分)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11分)

24C/B25——28CABB29——33BCABC34——35DA

40、答案(25分)

(1)现象:

女子没有受到伦理观的严格约束。

(2分)

因素:

春秋时期,社会风气较为宽松;国家四分五裂。

宗法制走向崩溃。

(6分)

(2)变化:

总趋势是日趋增多,特别是元明时期增速较快。

(2分)

成因:

宋明理学的影响;封建统治者对思想的禁锢。

(6分)

(3)主张:

男女有同等的认知能力,应享有平等的权利。

(3分)

评价:

李贽猛烈地抨击了封建礼教,提倡男女平等,成为反封建专制的思想先驱。

(6分)

41、答案:

(12分)

(1)根本:

孝悌.(2分)

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6分)

(2)主要内容:

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4分)

42、答案:

(1)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6分)

(2)特征:

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4分)

影响: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