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0908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11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4页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4页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4页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4页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4页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4页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4页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4页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4页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4页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4页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4页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4页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4页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4页
亲,该文档总共10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docx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docx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消息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英勇奋斗的精神。

二、掌握消息的特点,学习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是学习消息的体裁特点和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

按照“理解·分析——揣摩·运用——一积累·联想”的顺序组织安排教学活动,使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文体。

 

二、课内预习。

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文。

提出预习要求:

①从“预习提示”中了解这篇消息发表的历史背景。

②找出课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

③注意读准“预习提示”中提出的一些字的字音。

三、朗读课文。

朗读后教师作必要的指导,并正音正字:

获(di2)港获(huo4)得锐不可当(dang1)当(ddng4)真要塞(sai4)阻塞(se4)堵塞(se4)歼(jian1)灭阡(qian1)陌纤(xian1)维溃(kui4)退匾(kui4)乏馈(kui4)赠四、理解·分析。

提问:

这篇消息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明确:

本文的标题只有正题,没有引题、副题。

这个标题明确、简练、突出,传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

“百万大军”“横渡”的用语,表现了磅礴的气势,充满了胜利的豪情。

提问:

找出本文的导语,并具体说说它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是导语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①本文主体部分分哪几个层次?

②这几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

③这几层意思为什么按现在这样的顺序来安排?

为什么不先说西路军、后说中路军?

讨论后明确:

①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

从“20日夜起”至“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为第1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从“21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为第2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最后为第3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②这三个层次具体叙述了我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情况,并分析我军克敌制胜的原因。

每个层次都必不可少,共同组成了这篇消息的主体部分。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对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杨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在内容和写法上,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

中路军写得简略(因为4月22日2时,新华社播发的《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已作过报道),另外两路军队写得详细;中路军、西路军所遇之敌“纷纷清退,毫无斗志”,在叙述这一情况时作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而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文中叙述了我军在“整天激战”中“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

可见这三个层次在内容和写法上也是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重复雷同,力求相互配合。

③课文主体部分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如果先说西路军、后说中路军,就不符合时间先后的顺序,而且也不能同新华社同日2时已发的关于中路军渡江作战的那条消息很好地衔接了。

五,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写出) 

导语: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

20日夜起中路军(30万)已渡过

21日下午五时起西路军(35万)已渡过2/3

同日同时起东路军(35万)已大部渡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语言的实际运用:

简明》。

要求学生自学《语言的实际运用:

简明》,在学习笔记上写出在语言运用中做到简明的几个要点。

讨论:

在语言运用中做到简明要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

①善于利用背景。

②适当运用概括性强的语句。

③善于使用省略句和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

练习:

完成这篇知识短文后面的“练习”一至四(如果 时间较紧,三、四题可在课外完成)。

二、揣摩课文语言。

1.关于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的叙述 比较阅读:

比较一下课文的叙述与另一则消息中的叙述

有哪些异同。

教师朗读另一则消息(也可以事先印发):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月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

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 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

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 取对岸,不到 24小时, 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 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 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 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讨论后明确:

两则消息关于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的叙述,时、地、人、事等基本内容是相同的,而写法上有详略之别。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用了四个句子,其中有的是包含多个分句的长句。

课文中对同一内容的叙述只有一个句子(含三个分句)。

课文重述前~篇消息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新华社对于渡江作战战况报道的连续性,也是课文作为一则全面报道渡江战役的消息所不可缺少的。

但既然前一篇消息已作了报道,后一篇消息在作必要重述时就应该善于利用背景,尽可能讲得简明扼要,作者只用三个分句就概括叙述了中路军渡江作战的时间、地域和主要战果,语言极其精练,值得我们学习。

2.关于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的议论。

讨论:

课文中插入了几句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

这两方面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

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为什么?

 

明确。

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

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3.几组语句的比较。

根据提示议论一下“揣摩·运用”的第四题。

明确:

_ 第1组——-“突破”“渡至”突出了我军以凌厉攻势攻破敌军防线、横渡长江这个具体情况.比“越过”“到达”更加确切;“24小时内即已”,准确地表述了具体时间,突出了30万大军渡江的迅速,如果换成一个“共”字,时间不能表达清楚,也不能突出渡江的迅速。

第2组——“至发电时止”比“现在”表达得更加准确,从语体色彩看,这也是新闻报道的习用语,非常得体;“余部”与“剩下的”意义基本相同,但“余部”具有书面语的色彩,并且是军事术语,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显得更加得体。

第3组——第②句比第①句更能表达出嘲讽敌人的感情色彩。

第4组——第①句比较简略笼统,第②句显得确凿具体。

“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等词语突出表现了战斗的激烈和我军摧枯拉朽的气势,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占领……诸县的广大地区”比“占领……诸县”表达得更加确切,“控制江阴要塞”加在“封锁长江”之前,写出了“封锁长江”的具体方式。

可见,确凿具体的语言表达能够传递更丰富、更准确的信息。

三、扩展阅读。

学生自读课文后面所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试比较这则消息与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议论后明确:

这则消息与课文都是报道渡江战役,而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同有异。

相同的是:

写了同一次战役,同样反映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敌军的被动挨打,语言都是简明扼要、准确鲜明。

不同的是:

课文是全面报道战况,而这则消息是从一个特定角度、特定地点(安庆、芜湖之间某地)去作报道;课文展现了整个战线上敌我双方的战略态势,展示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役概貌,而这则消息力求通过我军一支部队横渡长江的情景来反映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作者较多地描写了亲眼目睹的生动场面和渡江作战的某些细节;

四、布置写作练习。

请同学们按“积累·联想”第六题的要求在课外进行采 访,搜集材料,写一则新闻。

五、板书设计。

我军:

 冲破横渡一突破 敌军:

 纷纷溃退 

占领扩展英勇善战 毫无斗志

锐不可当激战 歼灭泄气

击溃控制封锁 不起丝毫作用

切断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导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重点) 

3.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难点) 

4.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生成问题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

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荣誉奖。

这位伟人就是诺贝尔。

那么关于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的时间、获得者、颁发机构、地点等等,你了解多少呢?

今天我们就 从一则新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寻求 答案吧!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嘱(yí)   渗透(shèn)   卓有成就(zhuó)   仲裁(zhòng) 

拨款(bō)  逝世(shì)  颁发(bān)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遗嘱:

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死后各事应如何处理。

 

颁发:

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

 

建树:

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卓有成就:

有突出的成绩,成就。

 

3.作者简介 

诺贝尔(1833-1896),瑞典 化学家 ,工程师。

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100多种发明,但他最突出的是发明炸药。

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

 

4.背景介绍 

1867年 ,瑞典化学家诺贝 尔发明了黄色炸药,取得了在许多国家生产黄色炸药的专利。

发了大财,以后又发明了更安全可靠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接着又研制无烟火药。

因毕生从事科研和火药的研制,终身未娶、无儿无女,晚年立下遗嘱,将全部不动产进行投资,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金。

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

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导语为课文第一段话。

导语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

 

2.速读主体部分,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交流点拨】我获取的信息有:

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所获奖项;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是分离的。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品味语言 感受魅力 

本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称新闻佳作,那语言自然富有表现力。

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揣摩以下加点字的含义。

 

1 .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交流点拨】发现是已有的事物、现象从隐藏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的状态的过程。

而X线波长是介于紫外线和Y射线之间的一种电磁辐射,它 是本来就存在的。

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学法指导一:

 

【文章详略安排的原因】 

详略的安排取决于文章的中心,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的事件安排详写,反之,略写或不写。

2.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交流点拨】卓有成就指贝林在血清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突出,用在这里表明对贝林在医学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和肯定。

 

3.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交流点拨】颇有建树的“颇”在这里指“很,相当”的意思,在文中指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造诣很深,成果丰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理所应当的。

 

步骤四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课文主体部分为什么要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呢?

 

【交流点拨】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翔实;还因为“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奖项 和所做贡献”是新闻的重点,所以要详写。

 

2.课文的主体部分详写 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主体部分写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还略写了资金来源和两权分离。

 

因为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这些情况是整篇新闻要报道的重点,能更好地突出中心,所以要一一列举,进行详写;而其他方面,如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和资金来源不是新闻的重点,只需交代清楚无需详写,这样安排详略能更好地突出中心。

 

3.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 理权和评奖的分离。

你觉得作者有什么用意?

 

【交流点拨】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来源,目的是让我们读者更清楚明白地了解,诺贝尔奖的巨额资金来源于诺贝尔发明的多种炸药所获得的巨额收入,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问;补充说明两权分离,是为了表明诺贝尔奖的公正、公平性。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与世长辞。

 临终时,他把毕生发明所得的积蓄,全部奉献出来,以每年的利息作为诺贝尔奖的奖金,让我们来听一听诺贝尔临终前的遗言吧:

全世界爱好科学并愿意献身科学的朋友们:

生命对于我来说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

在科学这个神奇的世界里,我遨游了一辈子,发现里面的奥秘太多了。

研究它,掌握它,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恩惠,希望大家继续研究下去,区区200万英磅的利息,虽微不足道,但愿意为行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之路上的你助上一臂之力。

诺贝尔在九泉之下感谢你们。

 

当听到这儿的时候,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我敬佩诺贝尔的对科学事业的痴迷,更敬佩他的无私奉献。

 

附:

板书设计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语诺贝尔奖的颁发者和颁发机构 

颁发时间,颁发奖项总括全文 

主体获奖者的国籍,姓名, 

所获奖项,所做贡献准确翔实 

背景资金来源 

资金 管理权和评奖权互为分离 

“飞天”凌空

教学目的

1.了解新闻特写的文体特点。

2.把握吕伟表演“5136”的全过程,体会她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4.通过朗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5.领会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领会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运动领域,美国有篮球梦之队,中国有跳水梦之队,中国姑娘吕伟从10米跳台纵身一跃,瞬间惊艳了全世界。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闻特写《“飞天”凌空》,感受中国姑娘那“飞天”之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把握内容,体会写法

提问1:

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

吕伟跳水之前的场面,吕伟跳水 动作全过程,吕伟跳水后观众的反应和裁判评分等情况。

提问2:

吕伟跳水动作连贯流畅,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却解说得十分清楚,这里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明确:

吕伟完成跳水动作只是瞬间的事,想要解说清楚十分困难,所以,作者采用了动作分解的写作技巧,把完整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精彩地再现了跳水的全过程,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一般。

提问3:

课文标题是《“飞天”凌空》,能不能只写吕伟跳水这一部分内容,把其他内容删去?

明确:

不能。

跳水前的场景描写,特别是对白云和飞鸟的描写,是用白云和飞鸟的动来衬托吕伟的静。

跳水后观众的反应以及裁判的评分等,是侧面表现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

目标导学二:

品读课文,把握情感

提问4:

默读并批注,体会吕伟跳水 动作的“飞天”之美。

明确:

可从选词、修辞手法、写法等角度进行品析感受。

示例:

①“轻舒”“举起”“一蹬”“飞去”四个动词,把吕伟起跳的轻巧灵动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

②“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吕伟比作凌空翔 舞的“飞天”,生动形象地写出吕伟形体优美、动作轻盈,宛如天仙凌虚蹈空。

③“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这里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梦初醒”写 出了观众被吕伟优美的跳水动作所陶醉,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写出观众被吕伟的表演征服,用鼓掌和欢呼表达由衷的赞赏。

这样的手法,把气氛推向高潮,让读者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精神享受。

提问5:

细读课文,说说这篇特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对运动员吕伟为国争光的赞美,为 中国有这样优秀的跳水运动员而自豪,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目标导学三:

拓展延伸,比较异同

多媒体显示:

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

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 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

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 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 。

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

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

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

吕伟这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

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

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

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

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9届亚运会10米跳台跳水赛金牌。

提问6:

请仔细阅读上面的消息,说说这则消息和课文的异同,真正掌握消息和新闻特写各自的文体特点。

明确:

同:

这则消息和 课文写的都 是同一事件——吕伟夺冠,都具有真实、简 要、迅速的特点。

异:

这则消息侧重吕伟夺冠的经过,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语言准确精练。

而课文侧重描写吕伟最后一跳之美,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语言生动形象。

由此可见,消息和特 写的共同点是:

简要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同点是:

消息往往则要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展开。

小练笔:

学习课文的写法,选择发生在学校的一件事,写 一篇特写。

7.《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教学课时:

3课时

4、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1、导入

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壁画《亚当与夏娃》等。

2、整体感知

给学生五分钟通读全文,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可参看前面的彩色插图)

大体分为两个部分:

(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读完全文后,你有什么疑问?

3、精读文本

  集体朗读第一部分(1-5),思考:

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1-须发

2-面部轮廓结构

3-面部特征

4-长相

5-拜访者的态度。

 

 

1)     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

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写列夫·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

面部轮廓的总体特征:

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

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

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

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比较插图)

2)   第2段的主要内容?

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

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大量的排比:

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给人的印象:

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第3段重点写了什么?

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

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4)第4段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

关键句:

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5)第5段的分析:

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描写了拜见时哪些方面?

(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

4、布置作业: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

为什么?

 

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课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

为什么?

 

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

(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2、感悟文本

  精读6-9段:

(都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1)     第6段:

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用了什么修辞?

找出相关的句子(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比喻)

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2)第7段:

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表示出来。

除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外,还用了什么修辞?

(连续用两组排比句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引用高尔基地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运用夸张,干脆有力,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写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作对比的注释:

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3)第8段:

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关键语句的分析)

思考:

犀利与威力是否重复?

为什么不描写眼睛的其他特点?

A、“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先抑后仰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

(眼睛)

B、“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电波……”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因为他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职和要求。

C、“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